Quantcast
Channel: 添添成长日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6

晓剑书情2015——《南画十六观》读书笔记

$
0
0

晓剑书情2015——《南画十六观》读书笔记

2015年6-8月,炎炎夏日,不能外出散步,于是利用每日午后在办公室午休前的时光,阅读朱良志的《南画十六观》,作为每日午后的日课。期间有出差,有其他种种缘由,花了三个月时间,读完朱良志对这元明清十六个代表性画家的解读。每次阅读都做了笔记,陆续体现在这三个月的晓剑书情中。现将这些笔记整合在一起,给自己一个交代。

6月8日星期一

京东书城满200减100,购书单如下

1、《南画十六观》朱良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2014年6月第5次印刷定价178元东升斋编号:1368

午后,开始阅读朱良志的巨著《南画十六观》在自序中,作者开宗明义谈“文人画的真性问题”南画十六观,所观者为何观画之真性也。如恽南田反复道及“不失元真气象”的问题,所谓“元真”,即性上的真实。本书在元代选择了三位代表性画家:论黄公望,以明清以来人们评论他经常提到的“浑”的境界为重点;论吴镇,重点分析他的“渔父”艺术;论倪元林,突出他的山水幽绝的境界。在明代选择了七位画家,主要以吴门画派为主论沈周,从其“平和”之道入手;论文徵明,拈出一个“浅”字,论他的“真赏”,是赏物,也是赏心;论唐寅,选出吴门画派最为重视的“视觉典故”问题论陈道复,以“幻”为基点;论徐渭,说文人画的一个重要观念“墨戏”,辩析其中“戏而非戏”的内涵;论文人画理论发明的极大成者董其昌,从一个“空”字入手,说他画中体现的无相法门;论陈洪缓,通过高古格调的突出,说其中所包含的追求时空超越的永恒内涵在清代选择了六位画家,以清初为主,并伸展到乾隆中期的余绪论龚贤的“荒原意识”,论八大山人的“涉事”概念,论吴历的“思清格老”,论恽南田的“乱”,论石涛的“”,论金农的金石气”。作者是北大的哲学系教授,因此本书不是关于文人画的“艺术史”研究,而是有关文人画的艺术哲学思考:文人画及其理论中所包含的哲学思考,从文人画中抽绎出的哲学思考。中国文人画有普遍的担当意识,不是道统式的、道德式的担当,而是生命的觉解,文人画有一种强烈的“先觉意识”——觉人所未觉者,启人所觉者。文人画发展的重特点,就是将笔墨、丘壑、气象三者融为一体,就文人画的总体发展而言,它不是画给你看的,而是画给你体验的让你融入其中而获得生命的感悟。这本书相当不错,全书将近700页,每天午后读一观,可以慢慢读完全书吗?期待。

6月24日,星期三

一观:黄公望的浑”。前人都用浑厚华滋四个字来形容子久的画,浑是文人画的理想境界,也是文人画理论中有关生命真实问题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个浑是浑厚、是浑沌,是浑然一体《二十四诗品》第一品就是雄浑,描述一种天人之间浑然不分的境界,作者用了“序”“真”“全”等三个关键词,说明传统文人画所追求的浑厚华滋、浑然一体、浑朴自然等境界,绝不能简单理解为形式上的浑然不可分,它由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浑朴思想转来,以艺术的形式来注释中国思想智慧中的“无分别境界”,是传统文人画追求真性理想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出文人画重视体验,反对技巧上的条分缕析的创作倾向作者还借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十九幅黄公望的作品,来阐述文中的这些观点,这三十来页,刚好可以用午后的一个小时左右时间来阅读,来细品。这十六观,用一个月的时间,能一一细品吗?

读微信上沈三草老师画的几幅扇面,相当喜欢,意境跟金农的一首曲子很接近:“荷花开了,银塘悄悄,新凉早,碧翅蜻蜓多少。六六水窗通,扇底微风,记得那人,同坐纤手剥莲蓬。”

6月26日,星期五

第二观:梅花道人的“水禅”。本章选取吴镇绘画中的一个主题——“渔父”,来讨论关于绘画真性的看法。渔父,是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中的一个老话题,以张志和为代表的渔父艺术由于受禅宗思想影响,渐渐由隐者之歌转向禅者之歌。他的《渔歌子》传世共五首,最著名的就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表达了泛浪江湖、优游性海的思想。而此后的船子和尚将这种“水禅”真正建立起来,他的禅法尽在其存世的三十九首《拨棹歌》中,而吴镇的渔父艺术与山林隐循艺术的最大不同,一为艰危中的性灵超越,一为逃循中的心性自适,表达出独特的乐在风波的智慧,如无露无藏的观点,真正的藏就是不藏;如大钓不钓的观点,钓者意不在钓,大钓者意不离钓,“满船空载月明归”,如做“任公子”的观点,随波逐浪,“身放荡,性灵空,何妨南北与西东。”心如止水,说的是非有;水如心,说的是非无。既不能执于有,又不能执于无。梅道人的渔父艺术,所表现的就是一个乐在风波,志在飘荡,不求归途的自在优游者这江心,这船上,就是他的“家”,他的“家”正在无家处。“抛岁月、卧烟霞,在处江山便是家”,梅道人的渔父艺术极力创造一种远离“岸”的艺术世界,没有一个底定处,没有绝对的依归和终极的依靠,所要表达的是,这没有岸的天涯漂流人,不是天地之“客”,而是世界之“主”,时时处处都是“家”。作者随文配了26幅吴镇的渔父图,大多收藏在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内,其他像洞庭渔隐图秋江渔隐图,则散落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内想起2013年底,去嘉善出差时,特意去寻访了吴镇故居,拜谒了梅花道人墓,还曾买过一本小书,回家好好翻翻。

6月29日星期一

    “第三观:云林幽绝处”。作者说,读倪瓒(云林)的画,犹如读一部传世经典,虽文词简约,却义理渊奥。作者从前人评论中屡屡谈及的“幽”字出发,分幽深、幽寂、幽远、幽秀四个方面,来进行解读云林山水画的程式化倾向非常突出,如学界所说的“一河两岸”,亭子作为云林山水的重要道具,等等。云林通过他的视觉语言,斩却脉脉的寒流,截断天上的流云,斥退八面的来风,削去一切事件,将时间抽去,将人活动的区域抽去,还一个宁静的天地,一个绝对的时空,从而将人赤裸裸、活脱脱、无依靠的灵魂突出出来,在荒天古木中的孤亭中,与荒穹碧落话。“无事无事,石上坐看云起。”而“一河两岸”的构图是云林山水画主要的结构方式,是反映其绘画风格的重要符号,突出一个“隔”字,一河两岸,隔出了近景和远山,也隔出了此岸和彼岸,浊世和净界。云林的幽静,则包含着不古不今,不生不灭,不爱不嗔,不粘不滞的“八不”思想,而他的幽绝处,更在于枯拙萧散处见秀逸,寒山瘦水里有虹霓禅宗哲学强调,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云林的艺术正是无声而具音乐之绮靡,无色而有春花之烂漫。

6月30日星期二

午后,炎炎夏日模式已全面开启,不能再如往常午后外出散步,重启久违的午后乒乓球模式,运动一下,流一身汗,再坐下来,继续阅读朱良志的《南画十六观》。

“第四观:沈周的平和”。作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的平和之道是他绘画的最高审美理想,在沈周身上体现出中国历史后期发展中士人所崇尚的一些精神气质:轻视物质,重视人间温情,亲和世界,以至于一草一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典雅细腻的生活中感受世界之美。沈周的诗充满忧伤,《落花诗》和《江南春词》是他晚年感叹生命最重要的两组诗,他重视“即兴式的绘画”,他就像农家老者,虽非躬耕,但心总在大地中、山水中、凡常之事中。随物赋形,成了沈周的家风。将绘画变成实在情景的记录——不是记录具体生活经验,而是写当下生命体验,这是沈周对中国画的重要贡献,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段闲暇时光,一场送别的场面,都津津有味地写来。沈周的伯父和父亲都是画家,家学影响很深,比较沈周和倪云林,是一饶有兴味的话题,云林的艺术立意在冷,而沈周的艺术立意在“即之也温”。云林的一河两岸是一个寂寥的世界,而沈周的水岸山林则是活泼的,鸢飞鱼跃,天净沙明;正是这亲近、平淡、充满人间意味的温暖江岸,构成了沈周艺术的重要特色。

摘录沈周诗一首

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

我看云山亦忘我,闲来洗砚写云山。

    7月3日星期五

在外跑了两天,回来后又可以重启每日午后的功课,阅读朱良志的《南画十六观》。

“第五观:文徵明的浅”。文徵明(衡山)是文人画发展中的关键人物,其艺术之特色可用“浅”来概括。他在绘画中努力创造一个“浅境”,一个人与世界“共成一天”的境界衡山的画不是写“物”,而是出“境”,表达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世界,一个当下发现的宇宙,所谓的“听玉”之境,是要超越“物的世界”而进入一种生命的“悟境”。“听玉”境界是对人灵觉的恢复,对人真性的还原。文衡山的身上有晋人的风味,一往情深他喜欢画夜月,画古松,画园地,他不是要写一片景,而是要表一份心。衡山的艺术有一种“浅近”中的亲切这是吴门画派的重要特点,朴实、浅素、平易、近物等是它的重要特点,他的绘画魅力不在高风绝尘处,而在对世界的一片浅近平和的叙述中。他过的是“酒散风生棋局,诗成月在梧桐”的平淡生活画的也都是具体生活的场景,所要表现的都是当下直接的生命体验。他居家园子不大,房屋不丰,家资不富,书卷不多,但他充满了人生的趣味,活泼的灵性,温暖的关怀,对世界有无边的爱意。“会心处不在远”,为衡山毕生崇奉。衡生的真赏,是对生命真性的嘉赏,他对吴门乃至后来艺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影响。他的艺术体现在非精英化,非知识化的倾向,这是中国文化的重大特点。

摘录几句文徵明(衡山)诗句

壑松风清两耳,九天明月净初心。

四檐秀色千峰雨,一榻松声壑风。

时序恰当秋色半,人情喜共月光圆(可作中秋问候语)

一痕落镜秋宜月,万籁无风夜自涛。

茗杯书卷意萧然,灯火微明夜不眠。

竹树雨收残月出,清声冷影满窗前。

不嫌寂寞无车马,时有幽人问字来。

有时起舞月在席,何处长鸣风满林。

自古会心非在远,等闲鱼鸟便相亲。

    7月6日星期一

第六观:唐寅的“视觉典故”。作者在本章中以吴门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唐寅为重点,来分析“视觉典故”在文人画中使用的基本特点,包括古典与今典的运用,其中的虚体、谐体、拗体的内容,他的旧迹与真性,他的用事与无事。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梦、幻、泡影、露、电),桃花庵主,江苏苏州吴县人,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吴门四家”。1498年乡试得第一名,解元故后人又称其为唐解元。我在阅读这一章的文字和配的作品时,多次想起今年春节去苏州博物馆参观的“六如真如——吴门画派之唐寅特展”。当时集中展出的47件书画精品,分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等国内外12家文博机构。大多作品看过也就淡忘了,印象深刻的是“吹萧仕女图”,还有临摹的“韩熙载夜宴图”。这本书选的唐寅的画作开本都挺大,看着还是挺舒服的。唐寅生活的时期,西方正好是文艺复兴时期,他的《苇渚醉渔图轴》,让我想起莫内的代表作《日出印象》。《桐阴清梦图轴》上书一诗:十里桐荫履紫苔,先生闲试醉眠来。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居然还在“西洲话旧图轴”中见到唐寅那首著名的“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酒中眠”的五十自述。这么多画家看下来,唐寅的最漂亮也最好认。

    7月7日星期二

“第七观:陈道复的幻”。陈道复,号白阳山人,江苏吴县人,与徐渭并为明代写意花鸟的代表人物,工书擅画,绘画以花鸟见长,尝师从文徵明“捕风捉影”一语,可以说是白阳一生绘画创作的主要方式,它不是斤斤于物象形式的追寻,而是到形式背后发现其意义,求于形似以外,是他从沈周为首的吴门画派得到的正传。他的草草水墨之法,就是“脱略形似”之法。白阳的艺术之所以打动人,还在于他能以此“殇”的哀怜,着以“觞”的情怀,白阳最感动人的是他那萧散幽淡的情怀,其实这一情怀正根源于他这种生命的醒悟。“以形索影,以影索形,模糊到底耳”可以说是白阳绘画尤其是晚年绘画一方面思想的概括,涉及“形”与“影”的关系问题。似有若无,是白阳艺术的象征,他的画,在在是物,又念念非物,他的“景”,就是他的生命之“影”,他喜画枯荷、水仙、墨梅、秋末的芦苇、秋容老圃。我看他的画,画面都很简单,不禁想想最近比较喜欢的沈三草先生的画作,画家之间一脉相承,应该都有出处的。与沈三草先生就此进行交流,也是一大乐趣也。包括以前看他画的渔父,又想起吴镇,看他画的荷花,又想起金农,也许这正是文人画的真性所在

7月8日星期三

第八观:徐渭的墨戏。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天池、田水月等,山阴人,曾是胡宗宪的“文胆”,45岁之前一帆风顺,之后人生际遇大变,多次自杀未遂,因杀妻又入狱七年,晚年生活落魄。徐渭发展了中国画的“墨戏”之法,于墨色淋漓中,表现现实世界所引发的内在生命悸动。他借墨戏之作,表现心灵深的痛苦和战栗,用他的话说,既有身世“失路”之叹,又有“忧生”——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他有一幅对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喜画风筝,主要的绘画题材是花卉,而且他喜欢画色彩绚烂的牡丹、芙蓉、杏花、荷花、海棠等,将这样的国色天香处理成无色,将浓艳的色彩一一脱尽,作者将之概括成解染、拒春、着影、摄香四个方面,以淡去色相之“墨”写人生虚幻之“戏”。想起今天刚读红楼梦中贾瑞走向死亡的一节,风月宝鉴,不就是要求从幻想中领悟一切皆空的道理吗?他的题水墨葡萄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可以说是他一生的象征。一生落魄,自喻明珠,而无人得识,只能闲抛闲掷,暗自吟咏。他的艺术就是他的啸——他的生命的哀歌。他说自己的画是“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就是在画中追求永恒生命的意义。

7月10日星期五

第九观,董其昌的“无相法门”。作者认为,董其昌是一位艺术理论家,他属于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位最懂得传统艺术精髓的学者型艺术家。他讨论传统艺术问题意识很强,往往一言半语直击要害。本章从六个问题谈他的山水画的“空”第一个问题是山水画与外在山水何为真,这是文人画的核心问题。答案是“真性惟空”,就山水画而言,董其昌讨论的真实,是一种心性的真实生命的真实,是对内在生命精神的彰显。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山水画是否要表达抽象概念,答案是“无法可说”,这是文人画发展到元代之后的重要倾向强调生命的直接呈现。第三个问题是是否要表现名山大川,答案是“懒写名山”,他的画往往是一抹山色,一汪水体,大多是小格局,黄公望解除了“仙山模式”,倪云林解除了“春山模式”,而董其昌则解除了“名山模式”。第四个问题是绘画的图像世界是记录还是创造董其昌关于“无画史纵横习气”的思考很有价值有了纵横气,画中就容易有火气、燥气、谄媚气纵横气与淡然的境界,从本质上是对立的。第五个问题是绘画的精神价值问题。董其昌提出放光的思想“放一大光明”。第六个问题是绘画创造的能力是否可以通过学习达到,提出“气韵不可学”的观点排斥创作中知识理性的干扰,由生命的觉性发出,更重要的是心性境界的提升。文中选了26幅董其昌的画,最喜欢的是P351《泉水云影图轴》,好干净、好舒服的画面,有题云:泉光云影,翠绿空,是无声诗。其中淡墨画光影变化,尤为动人心目。

    7月15日星期三

阅读一章朱良志的《南画十六观》,随着暑假来临,午后有时要回家吃饭,有时要陪儿子游泳,这每日午后的功课,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就不能每天保证了!

第十观:陈洪绶的“高古”。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绍兴诸暨人。他的艺术孜孜追求的高古境界,所彰显的正是这一时空超越特性。本章,作者通过陈老莲代表册页《隐居十六观》中醒石、味象、缥象、寒沽四个方面,来剖析老莲高古境界所包含的颇有意趣的内涵。醒石论“古”,侧重于时间性超越,以其代表作《蕉林酌酒图》为例,分析其画中的道具:石头、芭蕉、斑驳的铜器、瓷器的开片、古林苍藤,都有一个特性,都是“往古”之留存,都是“寿星”,将人带到时间性的背后,而观其生命意义味象论“高”,从怪诞的形式结构中谈其空间性超越,变形荒诞是老莲绘画形式的重要特点,通过荒诞的处理表现自己对真实世界的思考;缥香说“今”,分析其古不是对今的否定,而是在生命超越的境界中肯定当下直接的生命体验,如画牵牛画仕女,画簪花的仕人;寒沽说“活”,分析其高古画境中所体现出的永恒寂寞的特点,老莲绘画的“静气”,不是相对于喧闹的安静,也不是彰显宁静如水的心灵气象,而是中国艺术哲学所张扬的“永恒的寂静”。《隐居十六观》的册页,值得入手一册。不知西泠印社有没有出版?

7月23日星期四

久违的朱良志《南画十六观》。“第十一观:龚贤的“荒原”龚贤,字(一说号)半千,号野遗,又号柴人,山水画有高成就半千是文人画发展史上最具有“现代性”意味的艺术家之一。作者从四个方面来看他的“荒原意识”一是忽有山河大地,他有一种被称为“山河大地忽地敞开”的创造,谈笔墨气韵丘壑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画以气韵为上,笔墨次之丘壑又次之”山水的根本是超越外在丘壑它强调超越具体的丘壑画山水不是画绵延的山川势态,而是画山川吞吐的活泼气韵二是为何总是荒原,荒村蓠落,野树荒丘,乃半千大半生所迷恋的境界。有题画诗云:“此路不通京与都,此舟不入江和湖。此人但谙稼与穑,此洲但长菰与蒲”,不通热闹的市井,指向深深的山林那是一片寂寞的世界。半千晚年作品喜欢画柳村落亭,画柳强调它的枯意荒意,它的“荒原”指的是历史的纵深三是有生命的笔墨。其中有对雄的理解,对空灵问题的理解。他为枯润相参为笔墨基本功夫四是有新意的“画土”说,能品为“画师”神品为“画祖”,逸品为“画”。有气绝对代表着文人画发展的正脉。

7月29日星期三

继续筹备市委四届九次全会,中午抽空继续阅读朱良志的《南画十六观》

第十二观:八大山人的“涉事”,作者选取了“涉事”为线索,来解读八大山人的艺术。他大致在1690年至1695年间大量使用“涉事”一语,其中涉及不少八大山人的重要作品“涉事”的概念,在唐代的澄观的著作中多有涉及:“禅不系心,不碍散地,即涉事也”其“涉事”概念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以涉事为方便,在佛门中,“涉事”与“沤和”同意,合言“涉事沤和”,他晚年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浪花智慧”的演绎;二是涉事而无事,他说“画者东西影”——图像世界呈现的是“东西”,而“东西”其实是真实世界的影子;三是由涉事而取真,八大山人晚年经常使用一枚“拾得”的印章,他还有一枚“屐形小印”莲房小鸟的空观实相之喻,“天心鸥兹”的无念观念以及屐形小印的从容旷达,均是八大山人“涉事”思想的题中之义。他晚年还有一枚朱文印章,叫“八还”,取《楞严经》“八还”之意。他在一团漆黑中追求光明,在尘境的非明和根性的明澈之中寻求一种达的张力。代表作如《鱼鸭图卷》2015年8月下旬在上海博物馆看到了真迹,涉事册页中的落花、佛手、芙蓉、莲蓬的四开册页,有“涉事”提款,花押和印章等对于中国宋元以来的文人艺术而言,这都不是“艺术”,只是诗书画印活动,只是“涉事”而已!

8月4日星期二

午后,打几局乒乓球,大汗淋漓,回到办公室,继续阅读朱良志的《南画十六观》。

第十三观:吴渔山的“老格”清初画家吴历(渔山)是中国画史上的一位独特人物,被为“清六家”之一,号墨井道人,他的画不在出世间相,不在入世间相,而在人生命之本相这是渔山老格的重要特点。钱谦益说:“渔山古淡安雅,如古图画中人物”,他对元画的“淡”体会很深作者朱良志从辣性、静气、冷味、清相四个方面来诠释其老格的基本内涵,代表作如《湖山秋晓图》、《静深秋晓图》、《葑溪会琴图》、《夏日雨霁图》、《柳溪野艇图》等,其中所体现的独特审美趣,也成其一家品相。如其《横山睛霭图》长卷,老辣纵横,用笔如草篆,风格豪逸,为晚岁之杰构对于中国文人画传统,渔山概括出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枯淡,一是游戏。他论元画时说:“谁言南宋前,未若元季后。淡淡荒荒间,绚烂前代手。一曲睛雨山,几株古松柳。笔到壑崖处,白云带泉走……晚游于天学,阁笔真如帚,兹与论磅礴,冥然夙契厚”,老格是文人画追求的崇高境界,但像渔山这样终身着力推举老格并有独特创造的艺术家并不多见。

8月7日星期五

第十四观:恽南田的“乱”恽格,字寿平,号南田,工山水花鸟,“清初六大家”之一,乱入苍茫,正是南田推崇的“元真气象”其画学有几个关键词,一是元化,就是归复真性,归复本明,与大化同流,二是“时史”,他认为画家不能做具体事件的记述者,而要做世界的发现者,三是“叫”,指审美中的灵魂震荡。“荒寒”和“静深”是两个与“乱”入苍茫思想密切相关的术语,南田的艺术有落花残月共销魂的清寒之气,有风在烟梢月在沙的幽冷风味,但更有断苍茫总寂寥的荒率南田的荒,一是荒远意,二是荒古意,乱石鸣泉,乱山乔木,残叶乱鸦疏林乱草,南田的山水以及他的部分花鸟画酷爱这种荒乱景象,也他的人生遭遇和特别的人生寄托有关寂寞是南田画学的重要概念,他创造的点点乱相,原来是想让人从执迷不悟中来,从醉生梦死中醒来,从色相世界的迷雾中醒来,洞观天地本相,洞观生命本意人生价值南田以乱致逸,乱逸一体的思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如他的零乱碎相,他的迷离乱趣,他的萧散野意,他的逸就是野,就是荒乱而又规矩,在笔墨上超越法度,在精神上根绝俗念“心游古木枯藤上,诗在寒烟乱草中”,“乱”境的创造以及对“乱”的理论内涵的探讨是南田对文人画发展的重要贡献。

8月11日星期二

第十五观:石涛的“躁”石涛,法名原济,号石涛、苦瓜和尚大涤子,晚号清湘老人,是清以来艺术成就最高的艺术家之一。石涛论画,极重“混沌”二字,他将艺术形容为“混沌里放出光明。”《画语录》说,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焉?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石涛的“一画”说,是一种生命创造的学说。他说:“一画之法,乃自我定,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不立一法,说的是不有,不舍一法,说的是不无。不有不无,此即中观哲学所说的无分别的不二法门。他的朋友陶蔚将其概括为:“以法法无法,以无法法法”石涛的“一画说”是强调人真性流露的哲学,他整个画学努力的核心,就是在张扬这个“一”加护这个“一”石涛作画又有别于文人画追求的好静,他作画是“一大痴癫”,有诗道:“小山大山千点墨,一丘一壑一江烟”他的画在狂乱燥动中隐有秩序。代表作有《金山龙游寺册页》,有诗云“拈秃笔,向君笑,忽起舞,发大叫,大叫一声天宇宽,团团明月空中小”,真好性情也!

8月14日星期五

第十五观:石涛的“躁”读完剩余的部分。石涛的躁还体现在他的色彩运用上,《秋林人醉图》以万点朱砂胭脂乱涂大抹,他以明艳的色彩来发他的艺术痴癫,以烟霞来求浪漫,有一种浓妆艳抹的的装饰性风格他的画大多色,没有迂腐,没有迂讷,只有活泼的生命精神躁还体现在他“丑”的形式上,何绍基认为,石涛的奇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本色的体现“搜遍奇山打稿,岂知别有石涛”,石涛以他的丑,力戒文人画过于“文”的倾向,他说“笔枯则秀,笔湿则俗”,他的干笔直扫,就是去掉机心,去掉矫揉造作的“花样”,就是去掉云间的“文气”石涛以他的躁,书写了一篇中国艺术的真性文章。

8月19星期三

午后和晚间阅毕朱良志的《南画十六观》

第十六观:金农的“金石”气金农,字寿门,吉金,号冬心,稽留山民,曲江外史等,一生布衣,有人认为他是传统中国最后一真正的文人画家他在金石中玩出永恒的意味,他的书法有浓厚的金石气,他的画也有浓厚的金石味,他玩物而不为物所玩,重物又超然于物金石气,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它历时久远,二是它的恒定性,他的金石之好,使他常常像进入一个时间隧道,与眼前的石对话与千年的人对话他有一号为“昔耶居士”,显然有追忆过去眷悉过去的意思,金农通过画来参悟“净人生是易坏的,他要在艺术中追求不“坏”之理;人生是一个“客”,他要在艺术中寻找永恒的江乡;人世间充满了“无常”,他要在艺术中表现“恒常”;一切存在是“空”的他要在艺术中追求“真”意义金农的艺术是冷的,他是抱着一颗冬天的心来为艺,像一只历史的独鹤在天幕上翩翩起舞,是金农艺术最为冷艳之处,他的艺术都是在做减法,做这种“水落石出”的功夫金农的艺术透露出生、拙、冷、涩、钝、辣,老、苍的意味,做出了一篇“损之又损”的大文章,一篇天真的大文章

这本《南画十六观》,6月24日午后开读,也用了将近2个月时间终于落下圆满的句号。刚开读的时候,看着这厚厚一本大书,在旁边立一枚硬币,慢慢看着越读越薄,也是一种乐趣,这每日午后的日课,终于可以告一段落。

8月22日,星期六

尾声:

在上海的第二天行程,开车前往计划中的上海博物馆,来到二楼,是此行的重点中国古代绘画馆,也是上博的一大特色。来之前刚阅毕朱良志的《南画十六观》,特意带着儿子来寻访书中提到的十六位元明清的画家,一边看一边跟着儿子讲解,碰到十六位画家的其中之一,就用手机的有道云笔记记下来,先后找到十二位,也算不虚此行印象最深的是八大山人的真迹,翻着白眼的游鱼,屐形小印,特色签名画押,在真迹面前欣赏,有更多的感动。

(完)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