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购书20本,购杂志7本,获赠作者签名版9册,其他渠道获得1册,整月阅毕书籍和杂志4册,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书评4篇。
5月1日:继续阅读《三联生活周刊》的“茶之事”专刊。《京都抹茶道之旅:探索日本的千家流派》。从这篇文章可知,当年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荣西禅师,正是从浙江的天台山将茶树带回日本,种植在高山寺茶园,才开启了日本的茶道,从宋代一直传承至今,真不容易。建仁寺的茶道,完美体现了“禅茶一味”的味道,是日本临济宗的祖庭,荣西禅寺的祖庭,泡茶遵循六道程序:“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介绍了千家流派的几个代表:表千家的收敛,里千家的开放,武者小路千家的动作的传承。“发现一杯茶,向往一杯茶。这个时候,你的自我都打开了,你就能慢慢进入茶道的世界。”文章中,配图的几位日本茶人,穿着和服,摆着“和静清寂”的造型,感觉很有古韵,仿佛时光都停滞了。最近晚上阅读的进度都很慢,基本上一个晚上只能读一两篇文章。
今天,有一篇书评文章发表在《台州晚报》的“新阅读”版面,内容是“我读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这是发表在台州晚报上的第一篇书评文章。
5月2日:今日购书单:
《小说界》2013/01期,总第186期。
晚上,泡一壶普洱茶,阅读新入手的《小说界》杂志。
《回家》,作者:薛舒。写一个离婚八年的单身穷画家,和一条金毛狗贝贝,和一个女学生唐小姐,和一个失散多年的女儿青青,还有巷口的洗脚店的故事,结局充满阳光,有些出人意料。
黔台杯:第二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专辑的几篇小文章,都挺不错的。创作型的人才真是不少,不一定非要创作长篇大论才算作家,才是高手。
5月3日:今日购书单
1、《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美】张彤禾著(5月14日阅毕)
2、《格兰塔I》从英国引进的文学刊物中文版创刊号
3、《微读节气》,朱伟著
4、《欢喜》,冯唐著
5、《天下卵》,冯唐著
6、《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和江湖世界》,十年砍柴著
7、《云图》,【英】大卫·米歇尔著
8、《耶稣的童年》,【南非】J.M.库切著
9、《此生:肉身觉醒》,蒋勋著
10、《无关岁月》,蒋勋著
11、《品中国文人》,刘小川著
12、《汉品02》,左靖主编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13、《昨天的云》
14、《怒目少年》
15、《关山夺路》
16、《文学江湖》
17:《目送》,龙应台著,北京第23次印刷,印数1180001—1280000册
18、《野火集》,龙应台著,北京第7次印刷,244801-294800册
18册书,原价681.6元,京东书城搞活动,满400减150元,再享受满6减1,满99元减19元等多重叠加优惠,最后实付266元,相当于三九折。
开始阅读《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作者是美籍华人张彤禾,其实最早知道这本书,是因为作者更为知名的丈夫——写下纪实中国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的何伟(彼得·海斯勒),但是促使我买下这本书的,是近期都市快报的阅读周刊对这本书的专题介绍和对作者张彤禾的专访。5月14日晚阅毕,已形成专题阅读笔记。链接如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ae89e0102e111.html
并发表在2013年5月24日《台州日报》第四版“好读”版
5月4日:阅读《南方周末》2013/5/2“文化”专刊
1、《你照的是我的地……》,本文描写一群来自北京的文化人,深入被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宁夏西海固地区上圏组,用相机和笔记录这个小村庄的真实故事,并在北京策划展览“隐没地”,将村民拍的照片和文化人的摄影作品以同等规格“平行展示”。文中提到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来自新华社的王建民,之前曾经在台州书画院的展览中看过他的作品。摄影,其实除了技巧,还是一种心灵的回归,纯朴的村民在自己的土地被摄影固化后的泪流满面,更让人感动。
2、《华人世界的禁忌语》作者启之。文中提到王鼎钧的《文学江湖》,昨天刚刚下单买了一套。华人世界的禁忌语,其实就是历朝历代的文字狱,因言获罪,貌似可笑,实则可怕。
3、《杨姨》,作者李木生。写一个在旧时代风姿绰约的杨姨,如何在一次次的政 治 运 动中弯下腰,灰了眼,却读着《红楼梦》,真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4、《一滴泪的沧桑》,作者巫宁坤。何伟在《甲骨文》张,也曾提到过这位作家和这本书。
5、《2012年度非虚构类好书读后》,作者朱正。这位作者是2012年《南方周末》好书榜的评委,推荐了阅读过的一下几本书:金雁的《倒转红轮》;王焱的《社会思想的视角》(提到康有为的一些往事);王汎森著、王晓冰翻译的《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对傅斯年的评价很高),野夫的《乡关何处》(这本书已经读过了);高晓枫的《古典的回声》。
今日获赠书单:
《路桥十里长街》,罗河笙编著
这本书,是家乡路桥区原文广新局局长罗河笙主编的路桥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这上面记录了我外公经营过的“张文忠饭店”,作为路桥人,很高兴在一本书中看到先辈留下的印记。这本不到100多页的书,记录了当年晚清到民国时期路桥“长大河”两岸十里长街商铺林立的盛况,活脱脱是一部身边的“清明上河图”。读完全书,写下一篇书评,向路桥的一位文坛前辈徐卫华请教,根据他的意见,大幅修改删减后,投稿到台州日报发表。这套书也特意多讨了几套,分送家里的各位长辈,留个纪念。
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ae89e0102e0so.html
5月5日:继续阅读《三联生活周刊》的“茶之事”专刊,利用周末时间,拜访路桥的两位友人,林文厅和孙平凡,欣赏茶器,品茗聊天,将阅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在林家欣赏大大小小几十个茶器,各器事各茶,喝到红楼梦里八十余次提及的六安瓜片,这茶在三联生活周刊的谷雨节气专刊中专门提到过;在孙家欣赏仿古的台湾柏采壶,台湾三希堂的茶杯,欣赏书房中一方闲章:“君子不器”,有意思。以茶会友,互相交流,乐趣无穷。回去,将qq签名改为:“以茶会友,不喝酒”。
5月6日:在《新台州》杂志2013年5月刊发表一篇文章:《跟着蒋勋品读富春山居图卷》
阅毕《三联生活周刊》的“茶之事”专刊,将每晚记录的阅读笔记整理成一篇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ae89e0102e0t2.html
开始阅读李曙韵的《茶味的初相》,这本书是受三联生活周刊的“茶之事”专刊影响,特意买下的。图文都很精彩,里面提到一句话:好茶恨少,茶缘恨短,且珍惜当下。深得我心。
5月7日:今日购书单:
《平常茶、非常道》,林清玄著
今年五一期间,去了趟临海的羊岩山,探访每年都喝的羊岩勾青的产地,回来之后写了一篇《羊岩山访茶》的文章,发表在博客上。一位书友跟帖评论,说这篇文章与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中“探访冻顶乌龙”一文颇为共鸣,建议我有空可以去读一读。要知道,林清玄可是散文大家啊!这个表扬有点太高了,不过也对林清玄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去新华书店的网站订购,今天到货了。 陆续用了将近十天读罢全书,每篇文章都细细做了笔记,回头整理了一下,发表在新浪博客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ae89e0102e12s.html
今日获赠书单
《月河斋文集》全套共六册,徐卫华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1、《诗意地心动》
2、《后生可畏》
3、《方言白居易》
4、《另一种声音——关于文学、网络诗、诗美学的闲言》
5、《致天堂的沉睡者——给歌德、雪莱、普希金》
6、《两色世界》
今日,拿着刚写好的《路桥十里长街的这些人和那些事》,向楼下的一位路桥文坛前辈徐卫华请教。先生很认真,在我的打印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修改的意见,可以说是把这篇文章批得体无完肤,从标题,到标点符号,到前后文中矛盾的地方,听完之后吓出一身冷汗。对文字,真的需要有敬畏之心,才能经得起行家的推敲。今后一定要注意。临行之前,先生送了我这套《月河斋文集》。
5月9日:今天发现一个很好的手机软件APP,叫做“晒书房”,可以用iphone或安卓手机扫描书籍的二维码,导入书库中,软件会自动进行分类整理,按照经济、历史、文学、战争、文化等不同类别分门别类,统计整体的藏书情况,查看在本地区和全国的用户中的藏书排名情况,可以查看他人的书房中有多少与自己书房中相同的藏书,从中找到同好,还可以与之在线交流,真是方便,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掌上图书馆啊。最妙的是,可以和豆瓣的账号捆绑。申请了一个用户名,因为住在东升花园,就起了个名字叫“东升斋”,模仿读库和读小库的关系,特意给儿子也申请了一个用户名叫做“东升小斋”,晚上在家试着扫描了客厅书架上属于自己的藏书,大概100多本,相当方便。
继续阅读《平常茶非常道》。在林清玄的笔下,好多东西都可以入茶,如秋天的桂花、山野的酢浆草,或者是沉香,或者是松子,或者是玫瑰,或者是菊花。其实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物都需要去细细品味,才会发现其中之美,关键还是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5月12日:继续阅读《打工女孩》。《华南茂》这一章,提到打工女孩春明被老板解雇并克扣工资后,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政府部门之间不断奔波,却一次又一次像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网民对公务员,对官僚作风一件很大,其实每个人在碰到问题需要求助政府的时候,某一个政府工作人员的态度好坏,直接影响这个政府在整个民众中整体的形象好坏。这一章,其实很适合在公务员初任培训时,作为案例警示新任职的公务员们。一个人其实就代表了一个政府的形象,这也是这一章最大的收获。
下午在台州图书馆新开放的“市民书房”,观察各色人等。十张桌子,坐了27个人,有一对母子在一起练习书法,有2个人开着笔记本,其余大部分人都是学生模样,堆着厚厚的复习资料准备各类考试。能有几个人,像我一样悠闲地一边等儿子合唱团下课,一边阅读一本小说?真希望在这样的一个“市民书房”中,能有更多像我一样的闲人,漫无目的享受一本无用的书,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
下午在椒江的银河商城花鸟市场摊位,买到一盆矮牵牛,紫色的喇叭形小花四散开来,真是漂亮。这盆花,陪伴了我整个暑假,装点得阳台彬彬纷纷的。一盆矮牵牛,几十块钱,就可以带来一座花园的感觉,多好。就像林清玄在《平常茶非常道》中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人生更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愉悦心情”。就像我现在,每晚在书桌前坐下,用手中的茶具泡一壶茶,这普洱一饼也不过几十块钱,茶具也是人家嫌“太烂”的东道仿汝窑,每日摩挲把玩,也有很多快乐。这样的快乐,有多少每天晚上泡在茶馆里的人能够体会?自得其乐,仅此而已。
5月14日:今日购书单
1、《读书》2013/05
阅读其中方竹的一篇文章《读舒芜先生的红楼说梦》,里面提到舒芜先生对贾宝玉的评价,深得我心。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观点,也有新意。这本舒芜的《红楼说梦》值得买来一读。新华书店网上下单购买一本。
2、《泱泱中文系》,方交良著
这本书,是在新浪博友“理洵”的博客上推荐过的,封底也有他的推荐文字,书中的插图很吸引人。
3、今日获赠书单:温岭《海风》杂志
温岭文化馆主编,收录了我的两篇书评《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我读安妮宝贝的春宴有感》。借此机会重读这两篇旧评,感觉还不错。
4、今天听完张大春的电台录音节目《这就是民国》的1月号,这是台湾纪念“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张大春的电台节目的录音版,每天利用空余时间,慢慢听,越听越有味道。其中讲到章士钊,翻出他在拍卖图录上的书法作品,欣赏一番。
5、中午在家继续“晒书房”,累计扫入823本藏书,已经跃居台州地区用户的第一位,在浙江省尚排在三十位左右。在扫书的过程中,顺便整理了一遍书架上的旧书,看着大学时代买下的书籍,经由“晒书房”重见天日,这些旧书,其实每本的背后都有故事,拿在手中,就仿佛见到失散多年的老朋友,真是感叹万千!如输入“简爱”查询,可以马上统计出我手头拥有的七个不同版本的《简爱》,这些都是当年追女朋友的时候,每年生日的时候买下来送给她的,后来女朋友升级成老婆,这些书都得以保留在书房中。再如输入“蒋勋”,可以统计出至今手头已经拥有的14本蒋勋的著作,今后逛书店,想买一本书,但是想不起来是否买过的话,用“晒书房”一扫就可以了,不至于再重复购买了。
6、读完林清玄的《平常茶非常道》后,在网上找到林清玄的讲座录音来听,跟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林的普通话带有很明显的潮汕一带的地域特色,普通话也不标准,跟蒋勋的味道完全不同,但是平缓、沉静,听起来让人很安静。下载的几个,像烦恼平息、欢喜自在、莲花香片,都很不错。
5月16日:阅毕林清玄的《平常茶非常道》。最后读到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清朝张灿的一首短诗
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
林清玄评论,“务实不是不好,但若没有从容的生活态度与有情的怀抱,务实到最后变成柴米油盐酱醋茶,牺牲了书画琴棋诗酒花,一个彻底务实的人正是死了一半的俗人。一个只知道名利时务的社会,则是僵化的庸俗社会“。说得真好。今天领导找谈话,要调换一个处室,随遇而安,随缘行,无所求行,就可以坦然面对了。到了新的岗位后,可能工作会更忙,忙就意味着心的死亡,无论如何,都要保有诗酒情怀。
5月17日:阅读《读书》2013/05
《叶嘉莹:一个人的阁楼》。作者王英的这篇文字,如行云流水般,介绍了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早年生活的艰辛,刚到台湾时流离失所时的困顿,移居美国后重新开始的努力,对古典诗词发自内心的热爱,等等。手头有一本大学时期买的叶嘉莹先生的《古典诗词感发》,但是并没有深入地阅读。倒是这篇王英所写的介绍文字,让人对叶嘉莹先生再度燃起阅读的冲动,不知这王英是何许人也,这篇文章真是不错。最近读《读书》,每一篇翻到的文章读来都很畅快,越来越喜欢《读书》杂志了。
阅读《南方周末》中有关学者梁鸿的新作《出梁庄记》的篇章。这本书的前一本《中国在梁庄》,几年前曾经读过,很有感触,通过身边的一个小村庄,反映出整个中国的现实问题。跟张彤禾的《打工女孩》相比,都是反映一个侧面的中国,但是梁鸿笔下记录的都是乡里乡亲,会倾注更多的情感。准备买下一读。
5月18日:读罢林清玄的《平常茶非常道》一书中有关“酢浆草茶“的文章,起意自己也尝试一番。酢浆草身边到处都是,家里的阳台上也有一盆,按照书里介绍的方法,拔一丛酢浆草洗净,找个砂锅,放入冰糖,在煤气灶上烧开后用文火煮半个小时,在用滤网将渣过滤掉,一杯美味的酢浆草茶就制作完成了。试着喝了一下,草的味道本身应该是酸的,但加入冰糖,有点甜味,喝起来挺好喝的。请老婆孩子品尝,也挺受欢迎。
5月19日: 阅读李曙韵的《茶味的初相》。特意提醒自己,不记笔记,享受单纯阅读的快乐,但几天读下来,还是忍不住想记。作为台湾著名的茶人,李曙韵在《茶席的元素》中,依次介绍了烧水壶和炉、壶、壶承、盖碗、碗、碗泡之法、茶盅(茶海、公道杯)、饮杯与闻香杯、杯笼、杯托(盏托)、水方、茶中、茶席片、茶则与茶匙、茶仓、茶帖、茶布包等等的知识,大开眼界。
5月21日:小满节气,参与新浪微博上“三联生活节气“的随手拍活动,意外得奖,奖品为”竹叶青“提供的茶礼一份。
继续“晒书房“。将书房中最后一批书籍扫入,目前我的“东升斋”已扫入藏书967本种,在台州市排名第一,在浙江省的排名上升至第26位。在扫描整理藏书的过程中,发现一套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价格昂贵的《台州市志》的条形码居然是假的,真是遗憾。还有很多作者自费出版,签名赠送的书籍,要么书号不对,要么显示的是另外一本书。这样算起来,晒书房登记的只是正版的书籍,再加上其他藏书,应该已经超过1000种了。这是从大学开始买书以来,十五年来第一次系统完整清理记录自己的藏书情况。
5月22日:今日购书单
1、《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李伟文著
2、《红楼说梦》,舒芜著
3、《查理九世》(十七、十八、十九、二十)
这套书,儿子学校最近超火,每册印量都是100万册,真是惊人。之前好友陈永兵同学送给添添1-16本,这次又自行购入新近出版的四本。
阅读ipad上《三联节气周刊》之“节气茶事”
《武夷记行》,武夷山以岩茶著名,历史上记载有四大名枞: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和铁罗汉。武夷山岩茶,当地人流传“三刘人做一流茶”,武夷山的春茶是从谷雨做到立夏这十五天最重要,岩茶属于乌龙茶,摇青的功夫很重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桐木村是正山小种的原产地,2006年,金骏眉迅速扬名,“金”取茶汤金黄透亮,“骏”取制作者梁骏德之名,再加上叶底如眉,就有了“金骏眉”这个名字。在桐木关,采芽头做金骏眉,一芽两叶则可以做银骏眉,青楼的结构是一层炭火,三层晒青,二层萎调。青楼是松木建的,碳培之后,松木的味道会慢慢侵入茶中,就是所谓的烟熏味,这是正山小种特有的味道。
武夷岩茶名种:
“武夷肉桂”:是武夷山原产的菜种茶,清代发现,据其香气被命名为肉桂,属于岩茶系列中难得的香气尖锐持久的新名种,冲泡四五次后还有很强烈的芳香,汤色黄亮,叶片也是红镶绿,出产在正岩地区的都属于名茶。
“水仙”,光绪年间从外面传入,半乔木种,叶片大而厚,产量高,制作容易,汤色亮,中间有浓重的兰花香,叶底黄亮,中间有红点,回甘好,和肉桂的区别:肉桂的香气浓厚,而水仙的清香更不易察觉。(9月初整理这些资料的时候,发现这些100天前记录下来的内容,重读已经很陌生了,通过输入电脑,再学习一遍,加深印象。做文抄公,也是有好处的吧!)
5月23日:1、继续听张大春讲“这就是民国”。提到张其锽,号称张“铁口”,民国命理一人。和谭延闿、吴佩孚之间的关系。找出嘉德四季(中国书画)五,2012年6月17日拍卖图录,欣赏谭延闿和吴佩孚两人的书法。
2、阅读《三联生活周刊》一篇介绍民国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一生的故事。这位袁世凯的公子,诗情才情俱佳,喜收藏,性风流,不意官场,放浪形骸,一生精彩饱满。翻阅西泠印社2010年秋拍《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有袁克文的隶书七言联:更能消几番风雨,收拾起大好山河。
3、接受台州电视台的采访,谈关于亲子阅读的话题,推荐了昨天刚买的一本李伟文和双胞胎AB宝合著的《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当年儿子还在幼儿园时期,受这本书影响颇深,这次借着电视台的采访,推荐这本书,让更多的家长可以从中受益。
4、开始阅读舒芜的《红楼说梦》。作者在前言中一直强调,自己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而不是“红学家”的身份,来做一点阅读《红楼梦》之后的阅读笔记,真是谦虚,深谙“小满不满”的真传啊!“袭人回家与元春省亲”,作者将这两个事件联系在一起谈,果然有不同见解,发人所未发。“几乎是独白戏的一回”,凤姐在得知贾琏偷娶尤二姐之事后,用了六大篇话,共约2500余字,将凤姐的表现刻画得栩栩如生,或恩威并施,或笑里藏刀,或撒泼放赖,或颠倒黑白,或软硬兼施,把一个“闹”字,用几段话刻画的入木三分,真乃高手也。
5月24日:今日购书单(过刊三本)
1、《小说界》2013/03
2、《人物》2013/04
3、《艺术品鉴》2013/04
阅读《人物》杂志创刊33周年纪念专题,采访七位老人:
1、106岁的周有光:活多久上帝管,我不管
2、84岁的茅于轼:三十余载如一梦
3、79岁的王蒙:热情、率直、前文化部长、右 派
4、76岁的终南山:忙忙碌碌,不忘发声
5、林毅夫:只谈国家民族,不聊儿女情长
6、贾平凹:“上书房”里常低眉
7、53岁的六小龄童:最大的幸福与痛苦,是演了孙悟空。
5月25日:早起,阅读《人物》杂志
《冯唐:在北京城遛大毛怪》。起意买下这本杂志,是因为封面有冯唐。这篇专访里有一句话深得我心:“讲究和将就听上去很像,但实在相差太远。做到讲究的第一步是,在旁人看不到的时间和地点,不溜奸耍滑”。摘录转发到微信朋友圈,同时作为到新的工作岗位的自勉。
后来读“编者的话”,才知道这本《人物》杂志的主编,是《晚来寂静》的作者李海鹏,对这本杂志更生期待。这本杂志,世纪联华的过刊部才3元一本,打2折,不容错过!
“来函”栏目,登了一份不知何许人也的“钟之风”来信,摘录几句:
“邵康节《安乐吟》:不出户庭,直游天际;收天下春,归之肝肺
朋友相聚,最美好的事莫过于分享读书心得,如此,本身乏味和琐碎的生活了充满了情趣和滋味。
“人物”者,不管他身居何位,名望几许,他定是个寄情书海之人,在诗词歌赋、节奏音律中流动着他的胸襟见识,使他含章可贞,见素抱朴,对“人”和“物”皆持有包容和同情。
本雅明有言:看书不是阅读,是驻足字丛,定居书中。“
晚,阅读《小说界》2013/03
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系列之《蒲松龄》。每一次买《小说界》杂志,可以说都是冲着这个刘小川来的。这次品读的,是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每次通过刘小川的笔触,可以更为完整地了解一个古代的伟大文人,他的家庭、妻儿、抱负、爱情、成就、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爱恨情仇、他对妻子的深情、他对这片养育他的土地爱的深沉。一本《聊斋志异》,“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作家莫言评价:“一部聊斋传千古,十万进士俱尘埃”;王士祯的名言:“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5月26日:一篇书评文章发表在《台州晚报》的新阅读栏目:《如果你对此生还有眷恋——我读蒋勋的此时众生》。这是本月发表的第四篇书评文章。
5月27日:正式到新的岗位工作。早上到单位泡的一杯羊岩勾青,到想起来喝的时候已经是中午时分,早就凉了。希望过三个月再回过头来看看,在这紧张的工作之余,还有没有时间来阅读。
上下班的路上,继续听张大春的《这就是民国》。2月28日的节目开始,讲到民国名媛陆小曼。这位民国初期的传奇女子,她的家世,和第一任丈夫王庚的婚恋,和第二任丈夫徐志摩的爱恨情仇,和第三个男人温瑞午的纠葛,一生轰轰烈烈,到晚年却晚景凄凉,又老又丑病死于1965年的上海。
5月28日:早起阅读舒芜的《红楼说梦》。前编:谁解其中味。用甲乙两人对话的形式,谈红楼梦,谈贾府,谈贾宝玉的形象,谈后四十回的成败,谈宝钗黛的爱情故事,谈“千红一窟,万艳同悲”,谈女性的觉醒,谈宝玉的主观镜头,文后用了很多篇幅,引用鲁迅的《绛花洞主引》中的观点,有些确实发人所未发,读来很有收获。
白天工作忙忙碌碌,加班回家已经是晚上11点,真的没有时间坐下来好好读书了。
收到《阅读温岭》寄来的稿费80元。
5月29日:工作太忙,改变阅读习惯,改为早起阅读。继续《红楼说梦》。《冲破瞒和骗的罗网》一文,列举了《红楼梦》后四十回中的一些败笔,与任务性格上的前后矛盾之处,如在处理妙玉等人归宿上,前后的令人生厌处;如黛玉突然谈起“八股文”,劝宝玉去“取功名”的前后不合逻辑处;同时也分析了后四十回成功的某些方面,如安排了“黛死钗嫁”的情节,用“三笑三哭”对应“欠泪的泪已尽”,描写“抄家”一章时的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焚稿断痴情”的成功描画上;”高鹗似乎有一个特点,就是艺术才能上固然远在曹雪芹之下,但思想上,揭示矛盾,展开矛盾的尖锐性上,是沿着前八十回的轨道向前发展的”。所谓浅露,往往正是思想上企图展开矛盾而艺术上力量薄弱的结果,说的真好。
晚上,难得有空坐下来,泡一壶茶,继续阅读《红楼说梦》。
《“新人”贾宝玉新在哪里?》一文,分析了贾宝玉在200年前所处的时代,所产生的类似“狂人日记”中的主角一样,“评论历史人物,不是看他比我们今天落后多少,而是看他比先前的和同时的人先进多少。我们分析红楼梦中的一切人物,决不能停留在思想的分析上,当然还要作艺术分析。我们喜欢贾宝玉、林黛玉,首先是喜欢他们的整个的人,喜欢他们的心灵、情操、幻想、追求、执著、割舍、眷恋、决绝等,这一切所构成的性格。文学艺术,特别是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它的任务本来就不是写思想,写文才,写功勋,写韬略,而是要写生活,写生活着的人和人的生活。而最关键的,是要写出人的性格、灵魂、内心世界。”
5月30日:开始听张大春讲《这就是民国》,开始进入梁启超的世界。
5月31日:今日购书单:
1、《人物》杂志2013/02
2、《人物》杂志2013/03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六月号)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