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添添成长日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6

晓剑书情之我的2013年6月书单

$
0
0

6月份的阅读关键词是“梁启超”、“梁庄”、“冯唐”陆续购书13本,购杂志2本,整月阅毕书籍7(吴其昌的《梁启超传》、《梁启超家书》、冯唐的《天下卵》、冯唐的《欢喜》、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余华的《第七天》,孟晖的《画堂香事》),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书评1篇

6月1日:阅读新买的《人物》杂志201302期之“居心地”:止庵的专访文章:“顶多读完这面墙,你就死了”。止庵有个专门的书房,两室一厅,十几个深褐色的书柜,几乎顶到天花板。止庵的理想是做一个伍尔芙笔下那种“普通读者”:读书是为了消遣,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纠正他人的看法。普通读者的读书没有实际的用处,对于他来说阅读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读书使得一个人不露怯。

最近听张大春说书“这就是民国”,提到陈巨来的一本《安持人物琐忆》,讲到有关陆小曼的章节,于是到图书馆借来一阅。张大春在电台里讲的这些内容,基本上是照搬陈巨来书中的内容,感觉这小老头,回忆故人的文字一点都不温暖,相反有种揭人隐私的味道,好歹人家也是多年的老友,至于在身后写这种文字来满足后来人的窥私欲?或是显摆与故人的风流韵事?总之有点“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的味道,不喜。还好只是在图书馆借阅,这种书,不买也罢。(难得不喜欢一本书,哈)

继续阅读舒芜的《红楼说梦》。感觉跟蒋勋一回一回细读截然不同的,是舒芜将红楼梦分门别类,从各个人物的出场,到潇湘馆、怡红院等的来历,一一道来,分析综合,方便读者了解红楼梦全书的大致内容,有收获,也适合跟儿子一起阅读。

6月2日:今日发表一篇文章:《亲子阅读见证成长》。发表在台州晚报,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完成这篇报道。下午儿子学校的作文课,班主任老师在课堂上朗读了这篇文章,儿子很开心,此后一段时间,陆陆续续听他人提起这篇文章,看来还是有几个受众的。

晚上,和儿子一起练字,各写了半张的“礼器碑”。再度拾起毛笔,发现距离上次搁笔,又过了将近两个月了。准备重新开始坚持,每天写一张礼器碑,坚持就是胜利。

今天听张大春说“这就是民国”,用了几天时间,到3月8日的尾声,听完梁启超的病情。对这位康梁变法的主角之一,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想去买一本解玺璋的《梁启超传》。突然想起家里还有一本他的弟子写的传记,用“晒书房”一搜,马上找到这本由吴其昌写的《梁启超传》,先睹为快。

吴其昌的《梁启超传》,体例比较特殊,先是介绍梁启超出生之前,一个世纪前中国的命运,从绝望、天灾人祸、道德堕落、思想颠倒、民智固陋、社会腐化、太后奢靡、朝廷昏庸、外交腐败、军队黑暗、实业丛弊、贪污普遍等十二方面,用大量时人的文字记载,来揭露当时中国的奄奄一息,100年后读来还是触目惊心。这就是梁启超当时所处的时代,他的变法,才显得更有意义。

    第一章第三节:梁氏出生之前中国一般的教育状况。用童生的教育、青年学子的教育,看出八股文的可笑、可憎之处。难怪贾宝玉对此深恶痛绝,而官办的“洋学堂”,不为一般人所接受,强拉来好似“拉牛上树”的一批“不三不四”的学生,“贤者则为洋佣以求衣食(变成买办),不贤者且为汉奸以倾国基,如是则有学堂反不如无学堂”。这文化界的现形记,正式以后梁氏办理名震一时的“大同学堂”的由来。这样将背景和传主的成就结合起来,倒不失是一种传记的新颖写法,不错。

第一章第四节:梁氏后来对于祖国命运的影响。

“文体的改革”:作者历数了当时的青年文豪:谭嗣同、夏曾佑、章炳麟、严复、林纾、陈三立、章士钊等人,各有优缺点,惟梁启超之文:“以饱带情感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文体改革的功绩评价甚高,继梁氏之后,作更进一步的文体改革者,便是胡适的“白话文”运动了,也是来源有自的。

“报纸的改革”:作为启发民智的重要载体,由“报纸改革”,而“文体改革”,而“政体改革”,而“国体改革”,都一脉相承了。

6月3日:继续阅读吴其昌的《梁启超传》

第二章:亡国景象与维新初潮。——从梁氏诞生到戊戌政变。梁启超生于1873年,广东省新会县人,字卓如,后来改字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这一章介绍了梁启超出生前后的世界局势,童年的家庭生活与家乡环境,十二岁中秀才,寥寥数语,不是一般所谓传记的写法。还是准备买一本解玺璋的《梁启超传》,好好读一读。翻出“嘉德四季”的古代书画作品拍卖图录,看看梁启超的书法。

6月4日:听张大春讲“这就是民国”,提到康有为,早年所写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等。其实听这个讲座,就是打开一扇又一扇的窗,循着找更多的书来读。

6月5日:继续阅读《梁启超传》。

第八节:康梁会接——关于思想、学术、政治的渊源。大致介绍了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字里行间语带讥笑,不知为何?

第九节:梁氏独立事业的开始。长沙时务学堂,培养了包括蔡锷等一大批志士仁人。启发民智的第二步——创学会: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推行维新的第三步——办报纸:强学报与时务报。“学校的对象,是培植青年后起之秀;学会的对象,是联络成年智识阶级;报纸的对象,是启发一般社会民众”。

6月6日:今日购书单

1、《梁启超传》(上下两部),解玺璋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年10月一版一印,定价72.8元。

2、《梁启超家书》,梁启超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年9月一版一印,定价25元。

阅读《都市快报》“阅读周刊”第34期:

《我们这儿是精神病院》,作者小安,是成都四院(收治精神病患者的专门医院)的一名护士,也是一名诗人。这本书有两个特点:悲伤、有趣。虽然被出版社归纳为非虚构小说,可作者说,自己写的其实是故事。“在这个有些癫狂的时代,疯子是社会的病,而小安的书可以当我们时代的风月宝鉴,如福柯所说:疯癫揭示了真正的问题所在。这面风月宝鉴,正面是有趣和猎奇,背面是伤痕和眼泪。”新浪微博@安完美。

《卑微的套套:安全套进化史》,安妮·科利尔著。这本书追踪了安全套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古埃及人、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角斗士用母骡子鬃毛的皮毛制作安全套,或者用战俘的肌肉(一说是皮肤)制成。19世纪美国发明家研发现代意义上的橡胶安全套,德国人和荷兰人发明了安全套自动贩卖机。

    6月7日

1、在Iphone上阅读微信订阅的《人物》杂志转载的首发于美版《GQ》6月刊的《藤本健二:让金正日无法忘怀的男人》2、阅读冯唐的《三十六大》反悔没有让人去台湾或香港带一本繁体字的《不二》3、阅读《南方周末》

    6月8日开始阅读冯唐的《天下卵》短篇小说集

1、《天下卵》

2、《廊坊有个秦始皇》

3、《不叫》

时隔几个月,一个朋友要送我这本书,我居然死活想不起已经读过了,真是诡异。

6月9日今日购书单

《出梁庄记》梁鸿著2013年3月一版一印折后27.6元

阅读《三联生活周刊》第773期茶之道”专刊之《一杯茶里的工夫》

工夫茶三味:茶人的素养,茶艺的造诣,冲泡好茶的空闲时间

叶汉钟:“潮州工夫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泡茶用自来水,要先放在缸里“养”,随便拿几块山石打碎了,放进缸里,再放进韩江里的黄沙,或者去花鸟市场买些水晶砂,就是一个天然的饮水机,可以激发水的活性。“活水还需活火煎。”

红泥炉上坐一把砂铫,雅称“玉书煨”,民间称“茶锅仔”,砂铫与泥炉配套,合称“风炉薄锅仔”、“橄榄炭”,用铜著夹木炭,拿鹅毛扇扇火,看火星四溅,自有古人“竹炉榄炭手自煎“的意趣。

“水过砂则甜,过石则甘。”

一个茶盘,上置一个茶壶,三个茶杯,周围是三个仿清代的茶洗,叫“一正二副”。

“茶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

“茶三酒四游玩二”,三个杯子,刚好是个“品”字。

茶事四宝:孟臣罐,若深杯,玉书煨,红泥炉。

朱泥壶老字号“安顺”,网上找到的都是“章燕城”大师的,价格从1200元至上万不等,书中提及的第五代传人“章海元”倒是很少。

“风炉薄锅仔”枫溪的黄树藩制作,淘宝上一套从280元—560元不等,一泥炉一砂铫,价格还不贵。

小壶,小杯,乌龙茶,是潮州工夫茶的标志。

淘宝上看中一套黄树藩制作的1手拉炉,1手拉砂铫,1酒精罐,1双铜筷,1市斤橄榄炭,1炭钵,1鹅毛扇,一壶垫,588元,喜欢,可惜机缘未到,暂时不能如愿。(补记:过了一个多月,买了一套送人,自己还是无缘入手。)

《何作如:从喝茶到做茶》

一杯好的陈年普洱有四个判断标准:香气是否出现了药香,汤色是否呈浓郁的粟红色,口感是否有足够的浑厚度,以及体感是否来得迅速和强烈。

老茶收藏: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

号级茶品质等级划分

一线三名:红蓝标宋聘、双狮同庆号、福元昌号

二线三名:白纸黑字“陈云号”、大票的“敬昌号”、大票的“同兴号”

三线两名:本记号、仁和祥号

四线三名:江城号、黄文兴号、同昌号

淘宝上搜了一下排一线前两名的,价格很乱。翻阅西泠印社2010年秋拍的目录:“首届典藏普洱茶及茶具专场”,一筒七饼的“同兴号”,50万—60万元1930同昌号,黄记蓝圆茶,15—18万元双狮同庆号,一片25—30万拍卖价清·孟臣款朱泥壶一对 1—3万

6月10日端午小长假第一天早上继续阅读冯唐的《天下卵》下午在家阅读《读书》2013106之:

《学问的人生——怀张晖》胡文斌著

张晖的代表作:《无声无光集》代表了他治学的广度,而《龙渝生先生年谱》、《中国“诗史”传统》二书,则代表了他治学的深度。

《遗弃:存在的传奇或者被传奇的存在》吴昕孺著

介绍了八十年代末一本长篇小说《遗弃》几经沉浮的故事,作者是薛沩,主人公图林,自称“业余哲学家”,一生反抗“体制”,用写作遗弃这个世界。

6月11日阅毕冯唐的《天下卵》

下午在家陪儿子一起看DVD《金刚》。超级震撼的一部片子电影、冒险、大海、孤岛、原始人、恐龙、金刚、毒蜘蛛、人兽之间的感情、城市。3个多小时,精彩纷呈。导演Peter Jackson真是奇才、怪才、天才啊!

晚上在家,阅《梁启超家书》《情感篇》的24封书信,全部阅毕了,梁启超笔端极富感情,又多子女,这九个子女的牵挂起来,倒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些家书,谈论病情、谈论时局、谈论经济、谈论儿女的婚姻大事,写得果然极生动活泼,果然不负“梁体”的美誉,值得好好学习。

6月12日今天是端午节,用微信、用飞信、用短信,传递祝福。

早起和儿子一起在市民广场赏荷花,想起将这些年来,每一次荷花盛开时期儿子在这里拍的照片整理起来放在一起,可以见证儿子一步步的成长,多好!

中午和晚上,在爸爸家吃食饼筒,在阳台赏花,聊天,这一年又一年的,都是的味道。

上午,逛椒江老街,在老周开的茶具店流连忘返。问鼎的壶,朱泥的孟臣罐,装水的紫砂罐,一个个看过去,感叹有钱真好,财务自由真好,有梦想的生活真好。

端午三天小长假,看看书,逛逛公园,睡睡午觉,上上微信,生活简单而美好,开工之后,可能就要忙得不可开交了,写写礼器碑,让心安放下来。

6月12日开始阅读梁鸿的《出梁庄记》第一章:梁庄作者2008年夏天和冬天利用寒暑假回到故乡穰县梁庄,写出一本《中国在梁庄》,好评如潮。但是这本书记录的只是生活在梁庄的那些留守的妇女、老人、孩童,而村庄的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城市中,为了书写他们,还原一个完整的“梁庄”,作者于2011年再度回到故乡,试着联系这些长年漂泊在外的“梁庄人”,通过一个意外认尸的事件,见证了当下的梁庄“闲话”的力量但是联系这些在外的梁庄人却困难重重,他们和家人、村庄的联系如此之少,彼此之间这么隔膜,工作调换太快,又会失去一部分联系,回乡的梁庄人,要么年纪大了回家带孙辈,要么就是受伤者或病患者,他们中的有些人,对自己曾经生活过20年的他乡小镇,竟然会久久想不起名字来,陌生如此,但是总算找到了一些联系方式。这本书,也即将展开“城市之旅”。

6月13日继续阅读梁鸿的《出梁庄记》第二章:西安作者的第一站,来到的是国际大都会接轨的西安。跟外地游客第一次到西安看到的光鲜亮丽的市容市貌不同作者住在老乡聚集的城中村,听这些老乡讲述在城市最低层谋生的艰辛:拉三轮车时被“黑狗子”(交通协管员)追堵扣车罚钱,遭受公交司机的逼挤戏弄,起早摸黑贩卖蔬菜,因不造假而赚不了钱的食品加工者讲述背后那些触目惊心的故事。这些梁庄人在一座城市生活了将近二十年,却跟这座城市一点点感情都没有,朝思暮想的都是老家梁庄这些“梁庄人”就活在我们中间,可是我们跟他们的距离是多么遥远,违章建筑可能是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家园,限制三轮车路可能就会断了他们在城市立足的生计。当一座座高楼,一条条马路建好后,可曾想过这个城市还有那么多农民工,不屈地在城市中艰难谋生?

6月13日开始阅读冯唐的《欢喜》自序:差一点成了忧伤的仲永”。这篇文字,读着相当熟悉,应该就是在《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中有选编过,当时看了这几篇序言,很想找这本序中极力自卖自夸的小说来读读看,后来就接二连三读了好几本。在“晒书房“一搜,冯唐的书已经有10本了,比蒋勋的少几本而已。

6月14日起草一篇博文:我读梁鸿的《出梁庄记》联系当下的“三改一拆”、“交通治堵”等重点工作,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准备结合实际,有感而发,多写几篇书评。

继续阅读冯唐的《欢喜》这本书,读着读着,有时候想放下,但是又舍不得,读了几章才渐入佳境,感叹十七岁的冯唐居然就能写出这么好的文字,博览群书,果然是强。即将到来的周末,思虑再三,放弃了《出梁庄记》,带上了这本《欢喜》,目的地:绍兴会稽山。

6月15日:在绍兴会稽山,下午忙碌完毕,在餐厅坐下,一杯柠檬水,一朵鲜花,一张笛子曲的CD,一本书,真是舒服。一再惊叹冯唐的文字,小小年纪果然已很了得。谁说:小而了了,大未必佳?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差点就错过了。

6月16日今天,一边听昆曲,一边读完冯唐的《欢喜》。在十七岁少年冯唐的下,高中生活多姿多彩。住校、食堂抢饭、迎新晚会、郊游、运动会,勾起很多美好的回忆,虽然我读高中时不是住校生,但是这些美好的文字也引起很多共鸣,还有书中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少男少女之间若隐若现的情愫,也都曾或多或少地经历过。现在回想起来,高中三年,真是追忆似水年华。读高中时的冯唐,已是才华横溢、博览群书、出口成章,难怪有这许多女孩子围绕,但是作者又不点破,最是这“一低头的温柔”。读完全书回头再读一遍开篇的自序:“小说语言清新、技巧圆熟,人物和故事完整,但思想和情感时常幼稚可笑。”评价也很中肯。原本以为这本小说不需要写出书评,现在看来还是值得一书。推荐给我的同龄人,推荐给作者同龄的大哥,也推荐给正在经历高中的侄女。致,我们已经逝去的青春。

6月16日继续阅读梁鸿的《出梁庄记》第三章:南阳从一个梁庄出走的神话,贤生一家在城市打拼的遭遇,想到的是我自己在  里陈的家族中人,外出在武汉、沙市做生意多年的表叔恩友一家。这一章讲到贤生的弟弟贤义,一个算命仙儿,但是眉宇间流露出的很安静的气息,是这么多苦难的人中唯一的光亮,又提到梁小海的神奇发家史。在北京遇到大官、贵人相助,南下广州经营假冒伪劣商品都津津乐道,但对村里人一直传言他曾涉足传销一事,却讳莫如深。又通过一个“文哥”的叙述,把人带入疯狂的传销团伙中间,如何同吃同住同劳动,最理智战胜激情,没有越陷越深,好险。也想起我自己曾经遭遇过的大学时代差点被同学拉去加入传销的经历。这一章的重点,其实是农民离开乡村,落脚城市,期待出人头地和追逐发财致富的梦想,更多的还有“成功”,“实现个人价值”等等诸如此类的考量。

6月18日:继续阅读《出梁庄记》第四章:内蒙古读梁庄人的故事,每个人的创业史背后,都有一把辛酸泪,这一回讲的是梁庄人韩恒文在内蒙古一带开校油泵赚钱的故事。跟在大车后面喝风吃灰,才能到钱。修理校油泵的间隙,跟过路的大货司机聊天,又是一把辛酸泪,沿途都是查车的点,给钱就放行了,不给就找麻烦,跟新闻报道上一塞钱一手放行的画面一模一样。听另外一个现在住明屋大房的女人聊创业史,也是历尽艰辛:收猪、卖辣椒粉、爆米花、卖过饼干,现在好了,但是家庭的矛盾,也是一笔烂账。扯秧子”形容得很好,这是一个熟人社会,到哪里都一样。他们按照梁庄的模式,在异地创造,复制一个同样的村庄,彼此怨恨着、厌恶着,又亲密着、交往着,所谓打断骨头连着筋,农民依然靠熟人社会的模式在城市生存,各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矛盾冲突也随之产生。

6月19日继续阅读《出梁庄记》第五章:北京这一章,借一个北漂之族正林的口述,讲述北漂的艰辛,挤车的痛苦,体面的职业与不体面的生活。理想与现实,归属感与安全感的缺失,又爱又恨的北京,回不去的梁庄,在两个巨大反差的端点里,错乱的生活我很庆幸,虽然没有大的成就,但是生活安逸、衣食无忧,比起这些北漂一族,也算是一个幸运儿了吧。住在河南村里,外地人和当地人互相隔绝,“他们对彼此都不感兴趣。每个人说起“梁庄”,都流露出一定会回去的念头。

6月20日今日购书单:

1、《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丁文江、赵丰田编中华书局出版  2010年4月一版一印  1—300册定价96元

2、《智永·草书千字文》名碑名帖完全大观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1月一版一印定价32元

6月20日在台州图书馆的市民书房,坐下来翻阅《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这本书,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年谱长编系列的其中之一,是梁启超的弟子,丁文江(1887—1936)主持编修的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去世后,丁曾敬献挽联一幅:“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星”。可见师生情谊之深丁文江初期收集了将近1万件的往来信札,这是编年谱的主要材料,还有梁几百万字的著作,以及他人撰写的有关梁的传记。特别是:以梁的来往信札为主,用白话文编年谱长编,都是具有开创性的思路,其后,赵丰田作为助手,参与整理这浩繁的资料。至1936年5月完成第二稿,约八千万字。

6月21日今日获赠书单:

《阅读温岭》杂志  夏季刊

中午在办公室阅读温岭图书馆编的《阅读温岭》杂志,其中选登了一篇林语堂的“读书的艺术”,这篇文字可以解答很多关于阅读的疑问,到百度上搜了一篇电子稿,鼓捣到手机上,利用微信分享给诸位好友。

6月22日今日购书单:

1、《书谱》[唐]孙过庭著  郑晓华编著中华书局出版2012年7月一版一印1—8000册定价37元

2、《随园食单》[清]袁枚著  陈伟明编著中华书局出版2012年3月一版3印16001—22000册定价33元

3、《书法雅言》[明]项千穆著李永忠编著中华书局出版2010年9月一版一印1—8000册定价30元

4、《元·赵孟頫尺牍》(历代碑帖精粹)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一版1—3000册定价25元

5、《赵孟頫集字对联》(名碑名帖集字对联集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年3月一版2印定价15元

翻阅袁枚的《随园食单》一翻就翻到浙江台州的台鲞。

6月23日阅读《三联生活节气》周刊,有关扇子的专栏文章:

1、扇子  张瑞·文

2、折扇中的名利场  王晶·文

扇子最早称“翣”,也叫扇汗

折扇的扇骨,最外侧的两根称为大骨,中间的为小骨,扇骨常见材质有竹子、檀香、象牙、玳瑁、紫檀、红木等。以竹子最为多见,一般7骨、9骨和14骨扇。以14骨扇最常见,工艺上比较常见的是留青、刻等。

“一把扇子三尺画”,百扇斋主,集锦扇(珠联璧合)、扇坠、扇柄圆形的叫“和尚头”扇套。

扇子在晚清到民国的社交场合,就像一个人的名片。

3、风流凉友  杨一·文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

    继续阅读梁鸿的《出梁庄记》第六章:郑州这一章,从郑州的富士康开始,话题正式切入到工厂打工族这一群体,通过对几个梁庄老乡在郑州富士康和厦门等几座不同的城市的工厂的打工者的采访,慢慢深入这些打工者的内心,和张彤禾在《打工女孩》所描述的积极、正面的打工女孩形象所不同的,《出梁庄记》记录的更多的是这些打工者的绝望:如丁建设那些懦弱胆小的人,被枯燥、压抑和无望控制,一些极端脆弱的人选择了死亡(就像富士康里那些选择跳楼的年轻人),性格活泼,有决断力的梁平选择了逃跑;大部分年轻人继续留在那里,熬着时间,还有一些年轻人,则因为各种原因走向崩溃。书中提到一个年轻人,在回家向父母提出婚事时,女方突然关掉手机从此失去联系,音信全无。这一点,又跟 《打工女孩》的主题很相似,“这个世界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和他人失去联系。”当青春的激情面对冰冷坚硬的现实时,有一堵墙开始发生作用。

“凤凰男”,从一个大学毕业在城市谋生的梁东的口中,可以想见一个出农村,辛辛苦苦考上大学,取得文凭,想在城市娶一个媳妇落脚城市的年轻人的不易,首先房价就让不堪忍受,而没有房子,根本就不可能在城市落脚;还有根据六六等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刻意制造的城乡之间的对立,描画乡下婆婆的无理,蔑视乡村的观点形中都加剧了“凤凰男”在城市打拼的艰辛。

“狐狸精”由于严重的城乡对立情绪的作怪,城里的婆婆看不上农村的媳妇,硬生生地棒打鸳鸯,拆散一对情投意合的年轻人,这世道,真是无语啊!

6月24日继续阅读《出梁庄记》第七章:南方这一章,开始提到深圳,采访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梁磊,过得也很憋屈,住在深圳的“握手楼”谈到在工厂对精神的折磨和第一代农民工之间思想上的差异,为了多挣钱而拼命加班,对五险一金的抵制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对农民工来讲这些根本没有实际意义,在深圳买不起房,转了户口也找不到归属感,高不成,低不就。最终上不上大学没有一点优势,扩招,现行的教育体制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最后还是一败涂地。

又采访梁磊的妹妹,梁静也大学毕业的,上三年学等于没上,到处换工作,只是为了能包吃包住,找了婆家也高不成低不就的。

在大部分的印象中,深圳代表着春天的故事”、“南方的神话”它不包含那拥挤在沙河街上和居住在富士康那带铁丝网的打工者,也不包括梁磊那个出租屋和他所必须面临的焦虑。

“每扇门后面都是工厂”来到了虎门,看一个亲戚“万敏哥”开的家庭作坊,小型加工工厂,虽说是老板,其实连工人也不如,老板负责进货,老板娘负责厂里十几口人的伙食。工人拿的是净钱,不管你赔,赚,而自己吃的是苦力,担大责到头来有可能一场空。

6月25日今日购书单

《读库1303》新星出版社2013年5日一版一印定价30元附送的佩文斋耕织图的小册子不错

中午在家继续昨晚没有读完的《出梁庄记》第七章南方同样是描写外出打工者,美国人何伟的笔下对准的是在路随机碰到的一个小老板跟踪他的创业历程;何伟的妻子张彤禾将笔触锁定工厂女孩,描写他们的喜怒哀愁而梁鸿的笔下,都是她的乡里乡亲,走到那里,笔端也就流淌到那里,所以跟着梁鸿,我们又一次走进广东,走进虎门,走进遍地是厂房的沿海,看一个亲戚在南方创业的大起大落,流露出来的饱带感情之笔,缓缓流淌,有一句话怎么说来:悲伤逆流成河九岁的小男孩,在工厂自如地生活,懂事地帮母亲分担幸苦,异乡人死在他乡,老乡们轮流守候一定要把尸体运回梁庄,只是为了不让他成为孤魂野鬼。其实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人生的经历很丰满,同时也很坎坷,不是我们这些整天坐办公室,一帆风顺的所能想象的。

晚上开始阅读今天新入手的《读库1303》被其中一篇《家当》深深吸引,摄影师黄庆军从2003年开始,走南闯北,记录大红南北的普通中国人一辈子的家当有些人一贫如洗,全部家当加起来不会超过200元而有些人住着3000余平米的工作室兼住宅光装修就花了3900万元,摆开的家当琳琅满目,好像一个摆地摊卖古董瓷器的小贩有些农民的家当包括一头牛,一匹马;而有些城里人则停着一辆小汽车这样的一组照片,非常吸引眼球。在新浪微博上,搜索这个叫黄庆的摄影师,找到一些照片,保存下来,分享到微信的朋友圈。

继续阅读梁鸿的《出梁庄记》第八章:青岛这篇文章开头介绍作者和非正常死亡的堂弟小柱的关系,让人想起前段时间非常火的一个段子一个小明,用功读书为了出人头地一个是小强,早早缀学儿孙满堂,不同的是,这个小柱的生命,在28岁时戛然而止,让人没有比较的余地。

6月26日今天购书单:

1、《第七天》余华著新星出版社2013年6月一版一印定价20.5元

2、《丰台湾A Beautiful Land》丰著三联书店出版2013年5月一版一印1-8000册定价59元

3、《繁花》金宇澄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4月一版2印  定价48元

6月26日今天下载了一本PDF版的电子书,是美籍华人徐中约写的《中国近代史》这是在港台出版的来删节版,热心的网友转成简体字,放在网上共享

6月27日阅毕梁鸿的《出梁庄记》第九章:梁庄的春节这一章,写了梁庄的一个年近百岁的老奶奶“老党委“的去世,围绕着丧事的大操大办,各地的孝子贤孙全部回来,参加隆重的有传统象征意味的丧礼,她的死亡,象征着一个朝代的结束,传统的农耕文明,家族模式和伦理关系在梁庄正式宣告结束在一个村庄里一个人的死亡也是所有人经历的一次死亡。

“勾国臣告诫神”的民间故事,代表了民间一种朴素的价值取向,可惜流传了近300年,在最近的几十年也慢慢失传,渐不为所知了,从乡村众人对待基层贪污腐败的不同态度和争论中,看到乡村治理的无奈和冷漠。

黑女儿,通过一个9岁小女孩被邻居六十多岁的老头性侵,围绕着这个事情怎么处理,如何伸张正义,最后迫于乡村的舆论大环境,最终也商量不出一个结果,只能不了了之,这样的事情,可能发生在绝大多数的农村,发生在这些留守女孩的身上。

读完全书,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即使采访了这么多梁庄人,走遍了大江南北,看到了那么多真相,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作者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无力感只有无力感“我们血肉相连,却又冷漠异常”。就像作者说的那样。

梁庄,就是中国的缩影,难怪一个朋友说看了“中国在梁庄”之后,不想再看这类书了,宁愿相信这些打工者最简单的快乐,对这些外来的打工者,我们亏欠太多。

制度,批判他人是我们最普遍的反应,但却唯独忘记,我们还应该责备自己,我们也是这样的风景和这样的羞耻的塑造者,路边倒下的老人不敢扶,超市里的问题牛奶,村庄里被拆掉的房屋,都不是与“我”无关的事物,它们需要我们共同承担起来,唯有这样,这么一本非虚构的作品才有现实的意义。

2013年6月27日晚阅毕,6月28日晨补记

6月29日:利用一天时间,阅毕余华的新作《第七天》,同样是描写这个令人窒息的现实世界,余华比大嘴李承鹏高明太多。作者用近乎荒诞的一个自己走向殡仪馆预约火化的故事用为开头,描写发生在这个世界的种种非正常死亡,有火灾死亡的,有强拆死亡的,有买不起Iphone而跳楼自杀的,有为了给女友买墓地而被迫卖肾被感染死亡的,有弃婴,有被流浪汉洗劫而死的,有在袭警案中杀人与被杀的,矛头指向,都是发生在这个现实世界的种种不公作者在书中说:死亡的反而好像得到了永生,这些死无葬身之地的人们,就活在我们的周边,这样的故事,令人窒息。

参加耀达的一个盛大婚宴,拍了一道:“烤乳猪”的菜,正好和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提到的“烧小猪”相呼应,不错。

6月30日,昨日读完余华的《第七天》后,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些可怜的人,于是今天,在书架上抽出另外一本书,换换脑子看看古典美人的《画堂香事》这本书,精装版,薄薄的小册子,文字不多,图片不少很多图片都跟主题,香之事”、“香之居等相吻合,读来趣盎然,花了不到一天时间,辗转在乐购肯德基,耀达肯德基,世纪联华肯德基,一天就读完了以后欣赏古人的画作,会留意这画中隐密角落的瓶花,香具吗?

在手机上阅读《邓小平时代》有关“六 四事件”的描述,读的是港台未删节版,回家后,阅读大陆版的纸书的同一章节,发现删掉的章节也并不多,言论自由,还是慢慢在打开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