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七月份,明显感觉忙碌很多,一个月有一个星期时间在外出差,再加上工作忙忙碌碌,因此阅读的时间就明显减少了,购书也不像前几个月如此踊跃。7月份购杂志2本,购书2本,获赠2本,阅毕2本书,分别是田定丰的《丰台湾》和金宇澄的《繁花》;阅毕电子书两本,分别是《三联生活节气》的“小暑”和“大暑”节气周刊。
7月1日:进入盛夏时节,每天早晨起来,给阳光中的盆花浇浇水,临习“礼器碑”。请教办公室的书法家同事,指点我起笔几横之间的间隔距离,很有启发,受益不浅。在家自己临的时候,特别留意指出的这些缺点。
7月2日: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开始整理2013年的私人书单,我怕不及早动手,到年底的时候可就太长了。根据每天晚上记的读书笔记,整理起来倒是挺方便的。有今日购书单,有每日阅读的内容,也有阅读的心得和感悟。一边整理,一边相当于回顾了年初的阅读全过程。今年计划阅读50本好书,平均每星期一本,不知到半年度结束的时候,计划的进展如何?(附注:走走停停,整理到6月底的时候,时间已经到10月中旬了,如果不加快整理的进度,怕是到年底还整理不完)
7月3日:今天是到新岗位工作以来的第一次出差,晚住宁波。忙完公事,坐下来泡一杯咖啡,阅读《丰台湾》。这本摄影+小诗+散文+游记的图文书,提到的都是蒋勋先生在“美的沉思”系列生活美学讲座中一再提及的台湾的地名,像兰屿、像花莲、像大龙洞等,一遍阅读,一遍将想象和台湾的那些地名结合起来,开启一段美妙的台湾视觉之旅。
7月4日:旅途中,早起,在下榻的酒店周边好好转了一圈。盛夏时节,中式的庭院式建筑的酒店群,到处都是知了的叫声,沿着护城河走了一圈,中途还停下来打了一趟太极拳。看看树上天空的蓝色,看看小鸟在树枝间跳来跳去,看酒店显眼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签名墙。在新的工作岗位,整天忙忙碌碌的工作确实辛苦,但转换心态苦中作乐,还是有不少乐趣的。
回来的路上,一路都是美丽的芒草,在阳光下发出迷人的光芒。这个2013年的夏天,记住这旅途中的片段回忆,留待日后追忆。
7月5日:出差回来,继续忙碌工作。下班回家,又是七点钟了。突然对这样的工作产生了一丝厌倦,每天忙忙碌碌的,有何意义?时间不由自己掌握,陪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老爸好久不见了,儿子暑假开始学的游泳都一个星期了,我却一次都没有陪过。原先开玩笑说,到新的工作岗位后,每天的工作内容都是全新的,完全可以写一篇长篇小说进行连载,至少一年之内,每天的生活都不会重样。唯有每天坚持的阅读,每晚睡前临写的大字,提醒着自己,要做一个真实的自我,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其他的一切都是浮云。
7月6日:放暑假了,儿子为即将赴香港参加亚洲合唱节比赛而忙碌排练。在等待的间隙,继续阅读田定丰的《丰台湾》,每一首小诗,都是为照片量身定制的。碰到一个老同学,即将带队赴台湾考察,向她推荐了这本书,作为岛屿的导读手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7月7日:在手机上,利用Goodreader软件阅读《邓小平时代》的第二十一章:《稳住阵脚,1989—1992》。
在天 安 门 事件发生后,中国再一次进入了历史的关口,如何稳定形势,继续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摆在八十多岁的邓小平面前一道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这历史抉择的关口,邓小平充分展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本色,沉着、冷静、自信、顽强、坚定,作出退休的决定,向江泽民交棒,交出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维持中美高层领导人之间的正常交流,慢慢打开空间争取走出孤立。同时又态度坚定,在国家原则面前毫不退让,在苏联和东欧剧变面前保持足够的冷静,通过发展经济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转移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稳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像邓小平一直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一样:“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有所作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者,邓小平确实很伟大。
7月8日:早上5点不到就醒了,正好可以读完田定丰的《丰台湾》。这本摄影、文字、诗歌并茂的书,读起来趣味盎然,这些在蒋勋口中一次次出现的台湾地名,第一次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呈现眼前:原来小小的一个台湾岛,居然有这么丰富的旅游资源。大海、高山、峡谷、草原、沙滩、乡间,每一处都令人向往。配的每一首小诗,都是为摄影作品量身定制的,一边是中文的,一边加上英文版的,双语对照,读起来也很有趣味,学了很多英语的诗的语感。台湾,向往之地,其实不止有诚品,啥时有机会,能够安排一趟自由行,慢慢地悠游这些山水之间,好好感受这宝岛别样的美丽?
7月8日—11日:出差四天,在行囊中放了一本金宇澄的《繁花》,利用工作的间隙,边走边阅读。这本“中国小说学会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榜首”的作品,是一部地域小说,用大量的江浙沪方言的对话的形式写成,读起来很是亲切。大量的口语,也保留在家乡路桥的方言和童年的记忆中,我们这些生于七十年代的人还能读懂,我们的孩子,那些生于90后、00后的孩子,还知道什么是五斗橱,知道啥叫“价钿”的本地语境吗?虽然在外阅读的进度很慢,一天能看几个章节就很不错了。但也慢慢觉出这本地域小说,在方言之外,文字的优雅和精致。封面上说,这是有关上海最有质感、最极致的长篇,跟我所喜欢的作家刘小川的小说“暖味”、“色醉”,有异曲同工之妙。
7月12日:今天开始,刚出差回来,儿子又要跟随台州爱乐少年合唱团,远赴香港参加亚洲国际合唱音乐节,早上送到台州机场,一路千叮咛万嘱咐,我想孩子从这一刻开始,应该能体会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道理了吧!我们现在还有微信,可以随时掌握远在香港的孩子的一举一动,吃过了吗?睡过了吗?如果是在古代,只能靠鸿雁传书,三年不相见,作为父母亲的煎熬可想而知,真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啊!中午,一边在微信中关注孩子的行程,一边继续整理2013年上半年的私人书单,有购书单,有阅读单,也有读书笔记,从2月18日整理到2月底,又花了一个中午的时间,整理书单,也趣味盎然,原本计划半年度整理成一个书单,没想到2个月就写了12张纸。看来还是分步实施更现实。
7月13日:台风“苏立”风雨欲来,在家防台,将阳台中的花花草草全部搬进来,也小有成就感,矮牵牛开了两个月,月季花开了第四茬了,这茬有十来朵花。看着真是满心欢喜。茉莉花也开出了第二批。在家继续阅读金宇澄的《繁花》,感叹作者知识面的渊博,写集邮,写抄家抄出来的各色家什,如果不是像贾府中经历过一世繁华的贾宝玉,如何能写出这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还有衣物,还有乡村的大院,读来令人眼界大开。这本小说,将六十年代文 革的场景和九十年代现世的浮躁,交替着来写。读文 革的章节太压抑,还是现世的繁华更安稳。突然想到,这近百年的中国史,虽然解放前连年战乱,但也不至于像文革时那样明目张胆地抢夺。礼乐崩坏如是,抄写“礼器碑”时感触更深。
7月14日:今日购书单:
1、《读书》2013107,8元
2、《华夏地理》2013107,20元(随刊附赠3.85米敦煌莫高窟全景图)
7月14日:台风“苏立”过境,有风无险。今天,把《礼器碑》完整地临了一遍,从6月初开始,每天坚持一张,十六个字,更容易坚持,每晚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外应酬,或者是在单位加班,回来之后都雷打不动,有时候实在太困了,就第二天早上起来补,有时候出差了,就回来再补,这样坚持下来,越来越享受书法带来的乐趣。
阅读《读书》201307之“也谈蒋勋的硬伤”,作者陈建华。这篇文章,是为蒋勋老师的文字正名的,随着蒋勋老师的作品在大陆一拥而上大量销售,很多人开始质疑蒋勋作品中的硬伤和文字上的不严谨。这篇文章放在“读书献疑”的栏目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也许因为几乎所有人的人生都是庸常的,我们才需要审美与诗意,文学才需要提供一个做白日梦的机会,我们才会欣赏那些活出了人生精彩,为我们提供心灵出走良机的人物、故事和文字。”陈建华评论蒋勋“他保持着传统文人体悟式的阅读,呈现出闲散唯美的人生态度。阅读或为消闲或为学术,但读书的真正乐趣却不在做学术,而在趣味。蒋勋最大的价值在于他以慈悲与智慧的双眼观看芸芸众生,传播温情与柔软。”这些评论都深得我心。
7月16日:接着读手机上的港版《邓小平时代》。
第22章:终曲:南方之行1992
这一章,详细回顾了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南巡讲话”的台前幕后的故事,从中可见一个政治家追求他心中的理想,迫切想到实现全国人民的富裕,为此扩大改革开放的孜孜不倦的精神。这章里面的正文,提到读初中时政治课本上耳熟能详的名词,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由来,提到上海浦东的开发背后的坚持和努力。让我们感叹,这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真是来之不易,也看到“邓小平理论”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完善,最后被成功写入党章,和毛泽东思想并驾齐驱的。邓小平真不愧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总算在合适的时机,选择了合适的人。不然的话,现在的中国会不会还像现在的朝鲜,贫困落空,一贫如洗?但是对应“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观点,又有矛盾,真是“摸着石子过河”的艰难啊!
7月20日:阅读《读书》(2013107)之《浑沌儿的赞歌——贾宝玉论续篇》,作者刘再复。这篇文章,借用庄子的观点,评论贾宝玉,从“道”的视角上说,是一个不为物所役,也不役物,逍遥自在的“真人”,是“至人”。
阅读IPAD上电子版的《三联节气周刊》之“小暑”节气。整本完整地阅读下来,感觉很好。从小暑的节气风物,到西瓜的专题介绍,到六瓜茶,到小暑养生,到画扇面,到林曦的暄桐教室,到自制暑日清凉茶——冰柠檬红茶,深受启发。下午去超市,买了一盒立顿红茶,一包柠檬片,回家照着做柠檬冰红茶,加入冰块和德国的琅尼斯天然森林蜂蜜,调制起来挺好喝的。
7月21日:继续阅读金宇澄的《繁花》,读到一半,才发现这本书是个残缺本,中间缺了好几十页,不过貌似也不影响整体的阅读,改天跟京东书城交涉一下,退换可不是我所愿意的事。这本书读了这么多天,留下了很多阅读的痕迹,如何是好?
7月22日:今日获赠书单:
1、《劝学篇》[日]福泽渝吉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2、《世界史》
今天,收到苏州的友人代刻的“晓剑书情”闲章一枚,真是开心。随章寄来的,还有一册《世界史》和一册日本人福泽渝吉所著的《劝学篇》。据说后一本书,对近代日本的崛起,影响很大。更惊喜的是,书中夹带着一张小卡片,是友人用“晓剑书情”的闲章制作的一枚书签,用来做藏书票也非常妥帖,用来赠送给朋友,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今日是六月十五,天上一轮明月,分外耀眼。开车的时候,特意找出一张蔡琴的专辑,其中一首“月光小夜曲”真是应景,“月亮在我窗前荡漾……好像今晚月亮一样……”
整理晓剑书情之2013年私人阅读书单(3月版),一个月就整理出14页的记录,单月发表在新浪博客。
7月23日:晚上和儿子一起练习毛笔字,在儿子练了一半的“礼器碑”的稿纸上,开始试着写智永的草书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没想到感觉很棒。原来写草书还有这种行云流水般的畅快感受。于是决定,从今晚开始,正式开练“智永草书千字文”,争取每晚写上两张纸,十六字×2=32个字,坚持一个多月,临完这1000字的千字文。从草书入手掌握汉字书法中笔意相练的书写规则,应该也是一种方法。之前写“礼器碑”一笔一划的比较拘束,一张十六个字至少要花15—20分钟,写草书,貌似畅快很多,希望这目标能坚持下来。晚上,之前一直在喝的04年的普洱熟茶喝完了。在陪儿子练钢琴的同时,将嵩榆号的熟茶饼拆开,放在紫砂的茶叶罐中,从今天开始,准备喝“新”茶了。
7月23日:今天是大暑节气后的第二天,晚上下载了“三联生活节气”的“大暑”专刊,睡前和儿子一起亲子共读,介绍了大暑节气的特点,节气三候,相关的诗句,也是一种熏陶。
7月24日:这几天又很忙,晚上11点才回家,已经很累了。一天从早到晚工作了15个小时,但是想想刚从昨晚起意开写智永的草书千字文,如果第二个晚上就放弃了,以后如何能坚持下去?于是洗完澡后,铺开纸,继续写了两张,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坚持就是胜利。
7月26日:今日购书单:
《背影》文/朱自清,图/克拉迪奥,新星出版社,2013年6月一版一印,68元。附书赠送一张有声书光盘,三张读抠、读乞等明信片,还有精美的包装纸当书衣。
终于忙完到新岗位后参与组织的第一个大活动,利用中午的空闲时间,读完金宇澄的沪语小说《繁花》。从文 革写到当下,最后在主人公小毛的逝世中,繁花的大幕终于落下。读这本沪语小说,还是很亲切的。其中大量口语化的描述,台州方言都还保留,像钢钟面盆、五斗橱、“搞七廿三”等等。终于理解其中为何有些特意点明“用北方话讲”,原来其余大量的对话就是用沪语方言来说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已自动将这些对话切换到台州方言来读,难怪觉得如此贴切。唯一可惜的,是中间从二十三章到二十六章,缺了部分章节,有点断了,小毛如何得了重病,交待得不是很清楚。改天去书店,蹭读一部分,就齐了。(后来收到上海的nelson扫描发过来的缺失部分,再此致谢。)
7月27日:今日购书单:
1、《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名碑名帖完全大观(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3月一版3印,定价56元,折后43.60元,购书台州图书大厦网店。到新的岗位之后,忙得连买书的时间都没有,这是本月第一次购书。
在手机上阅读一章《邓小平时代》
第23章:转型的中国
这一章,写的是邓小平逝世后,给中国留下的遗产。开辟的新道路如何继续走下去,还有面临的那些挑战。阅读完手机上的章节,回家在书上做了记号,并在扉页盖了一方闲章:晓剑书情。真是越看越喜欢。
最近,开始听张大春讲《这就是民国》,讲完蔡元培的故事,告一段落之后,开始讲郁达夫和王映霞的故事。两个人如何走到一起,郁达夫对衣着的不讲究,对美食的讲究。王映霞作为当年杭州“三美”之一,与戴笠(雨农)之间的暧昧情事,郁达夫和左联的关系,郁达夫和鲁迅、周作人等人的交往,如何定居杭州,风雨茅庐发生的风风雨雨的故事,听着都很有意思。
7月29日:晚上,睡前和儿子一起阅读一遍读库出品的绘本《背影》。这是朱自清描写父爱的名篇。文字并不陌生,读库制作的这本绘本是请意大利的一位画家作的画。还配了一张有声故事的光盘。在车上反复听过多遍了。久违的亲子阅读,感觉真不错。
坚持临习智永的《草书千字文字》。每晚或隔日早晨,临习两张纸,36个字,争取到八月底能够完整临习一遍,每隔几天,整理最近的习作发一次微信。请单位里的两位书法家同事指教,也是鼓励多于批评。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