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书单生活继续。今年的第一个月,读书生活依旧丰富多彩,陆续在读和读完的好书有:蒋勋的《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和《九歌:诸神复活》,王鼎钧的《碎琉璃》,TANGO的《睡不着》,电子版的《小窗自纪》,订阅的《读库1400》和《读库1401》,读库订户赠品高马得的《蛮情歌》,国外经典作品《了不起的盖兹比》、订阅的《读书201401》;购书和杂志12本(册),获赠《台州丛书甲集》和《台州丛书乙集》共9部,在台州晚报发表文章一篇,领取稿费50元。
就像周国平说的,如何在这个无趣的时代活出真趣味,关键是要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对我来说,阅读就是最大的爱好,在书本的世界畅游,也是最大的快乐,所以能一直坚持至今。详细书单如下:
1月1日:今天是2014年的第一天,送给儿子一份新年礼物——“三联生活节气”出品的2014年台历+线装手札,是一直期待的“电子刊”节气专刊的实物版,有茶、花、香等雅好,也有剪纸、兔爷、油纸伞等俗趣。儿子在拆礼物的时候,一直很期待,一页页翻过去,也反复研究喜欢的,给了一句评语:“挺不错的。”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儿子能跟着我一起,做一个雅俗共赏的人。
新年的第一天,阳光不错,上午陪儿子逛逛久违的市民广场,陪老婆在电影院看看成龙的的电影,中午全家人吃吃牛排,下午在单位加班忙碌之余,翻翻蒋勋的新书《蒋勋说文学》。晚上在凤凰山庄和心爱的人一起吃自助餐,回家以后写写毛笔字,这2014年的元旦第一天,过得挺充实。
这本读书笔记,已经是自2012年10月开记以来的第七本了。最近工作比较忙,天气比较冷,开始松懈下来。经常三五天都不翻书,也没有任何文字留下来。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有恒为作圣之基”,这句挂在书房墙上的对联,要时刻提醒自己,再忙,都不能放弃读书、思考,要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新年第一天,开始阅读蒋勋的“中国文学之美”系列之《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这本书,是2013年的最后一天收到的,也是一种缘分。2013年年底在台州市图书馆主持了一个小型的“读书沙龙”活动,专门讲“阅读蒋勋”的话题,之后,在网上遇到中信出版社的营销编辑朱银芳,聊起他们正好出了一本新书,还在微博上搞赠书活动,于是我就成了一名幸运儿,获赠这本新书。
第一章是《诗经》:初民的情怀。“中国文学之美”的系列讲座,就是从《诗经》开始的,还记得2011年12月开始,听这个系列的讲座,对这首“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印象非常深刻。听完蒋勋老师的讲解,又从书架上翻出20多年前买来的《诗经今译》,重新回到古典诗词的世界中,当时是一边听,一边记关键词,再去百度搜原作来学习的。现在有了这本《蒋勋说文学》,可是方便多了,蒋勋老师在讲解诗经的时候,一直提到“初民”所处的农业社会,包括古今中外那些善于用长镜头表现农业社会的大导演,像阿巴斯、侯孝贤、小津安二郎等。其实我觉得蒋勋老师也像是从农业社会一路走过来的,语调舒缓,用文学之美,滋润着更多在这片由初民开创的大地上诗意栖居的大众。
1月2日:今天是新的一年的第一个工作日,也是忙碌的一天。市四届三次党代会明天即将召开,我第一次担任场务组组长,总想把工作作得更完美些,实在太累了,已经在感冒的边缘,喉咙很痛,感觉自己快要说不出话来了。
午饭后,在车上小睡了一下,睡前,开始阅读王鼎钧的《碎琉璃》。因为之前已经读过他的回忆录四部曲,对作者笔下的童年和故乡倒并不陌生。
晚上加完班,回到家已经是8点半了,继续临帖练字,不管工作再忙再累,每天三张大字还是要继续坚持,争取在这个月底,写完第二遍的《怀仁集王書聖教序》。
继续《蒋勋说文学》之“氓之蚩蚩”部分,再读一遍这首动人的情诗。蒋勋的解说里,会有一个形容词反复出现,那就是耽溺,对美的耽溺,对生活的耽溺,对青春的耽溺,农业社会的情感,也是蒋勋的解说中多次出现的意象。
1月3日:今天,筹备了多天的市四届三次党代会终于如期顺利开幕了。早上六点不到就醒来,落实空调的问题,6点半就第一个赶到会场,连跟儿子说声生日快乐的时间都没有。忙了这么多天,能够顺利召开,不出差错,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中午,开幕式结束后,去“乐芙栗”给儿子预订了喜欢吃的彩虹蛋糕,下午4点取来,送给儿子,晚上抽出时间一起在金海岸风情吃饭庆祝,可惜蛋糕没吃到,又匆匆赶回单位继续工作了。
抽空整理了一下这九年来给儿子拍的成千上万张照片,每年选了一张,放在微信朋友圈,祝福无数。
也抽空整理出这些年一家三口拍成的合影照,儿子渐渐长大了,翻看这些照片,仿佛时光倒流,很神奇的感觉!
儿子,九周岁生日快乐!
1月4日:继续阅读王鼎钧的《碎琉璃》。这本书,王的同事蔡文浦在台湾九歌初版时曾评论道:《碎琉璃》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虽然已经读过他的回忆录四部曲,对笔下回忆故乡和童年的文字并不陌生,但这本散文集出版的时间更早,应该是回忆录四部曲的前身,作为散文来说非常值得一读。其中几段描写在城墙欣赏晚霞,在四合院欣赏一方阳光,童年对母亲的记忆,对鸟雀的悲悯,对家庭古老传说的追亿,读来都趣味多多,这样的文字,很适合跟上小学的儿子亲子共读。下午在路桥麦当劳给儿子朗读了其中的几段,希望儿子也能喜欢我喜欢的文字。亲子阅读,其实更应该长期坚持,不能因为自主阅读后就放弃。为孩子选择几本适合他阅读的书籍,应该是家长长期应该做的一件事。
今日购书单:
1、《词学入门》,吴梅著,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一版一印,定价19.00元;
2、《唐诗入门》,闻一多著,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一版一印,定价19.80元;
3、《国学入门》,章太炎著,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一版一印,定价29.80元;
4、《没有神的所在——私房阅读金瓶梅》,侯文咏著,华文出版社 2010年4月一版一印,1—6000册,定价38元。
1月5日:继续阅读王鼎钧的《碎琉璃》。读过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之后,再回来读这本《碎琉璃》,有很多似曾相识的地方,这本出版于1978年的散文集,以温柔的口吻,娓娓叙说故乡的亲人、师友以及少年经历,自传色彩浓郁。虽然这些故事都并不陌生,但是跟着王鼎钧的回忆,仿佛把时光倒流到80年前,跟着少年时代的王鼎钧,重新经历童年,作者是个讲故事的高手,笔下的回忆引人入胜。于是我们跟着作者,仿佛置身在抗战烽火连天的坚苦岁月。在青纱帐里目睹一对男女的野合,跟着牧师去日本人的大牢解救一位人质,眼看着一个人被栽在土中,用铁锤敲进他的天灵盖,还有城墙上的落日余晖,一个麻雀握在手中温暖的感觉,照进深宅大院的一方阳光,仿佛都是我们自身的亲历,这感觉真是奇特。
作者在最后一篇“在离愁之前”中,借一位“唐老师”的口,讲述了一个到处播撒花种的邮差的故事,他到过的地方,都会长出花来。结尾,作者“两手朝空空的口袋摸索,暗暗盘算里面能装多少花种”。其实,这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颗花种,我读过了,就在我的心中种下一片花,而读者如你,借由这篇文章,认识这位了不起的王鼎钧,是不是也会在你的心中种下一朵花?
自从去年五月份工作岗位变动之后,虽然每晚的读书笔记仍在继续,但将一些零散的笔记整理成一篇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书评,却做得越来越少,其实很多时候,都有一种将一本好书通过书评的形式推荐给更多的人的冲动。2014年,希望在这方面继续加强,学习文中那个播撒花种的邮差,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把这样的快乐传递出去,就是给更多的人带去快乐,不是吗?
晚上,等儿子睡后,继续临帖练字。昨晚在路桥的蔡老师处,指点我临习的《圣教序》,提醒我要注意笔划之间的提按的动作。《圣教序》较难,建议我从二王尺牍开始,同时可以练习孙过庭的“书谱”和智永的“千字文”,都受教了。改天去书店找来这几本书,静下心来,尽量专一,不东写一本,西写一本了。从二王入手,坚持写,总有收获吧!
今天,读完《蒋勋说文学》的第一讲:“诗经,初民的情怀”。其中提到的一些诗,像氓、黍离、蒹葭、绵,女曰鸡鸣等,之前因为听蒋勋老师的录音讲座,都找来原文读过,因此印象很深刻,边读边勾起很多回忆。将这几回的讲座重新拷到手机中,准备重新再听一遍。
今日购书单:
《王羲之尺牍》“名碑名帖完全大观之四”,大家书院系列, 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8月一版,2013年7月第3次印刷,定价32元,购于台州图书大厦网店,折后23.30元。
1月6日:晚上,在单位加完班,回到家已十点多了,写了三张大字,坐下来继续阅读蒋勋的《蒋勋说文学》。
第二讲:《楚辞——南方的激情》。作者反复比较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之间的不同,一种是朴素的、古典的、含蓄的,另一种是外放的、浪漫的、激越的。到唐诗,又发展成李白和杜甫两个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楚辞的语言很华丽,装饰的句子很多,耐下心来整首通读下来,真不容易。蒋勋也反复用云门的《九歌》,用当下台湾卑南族的歌声与舞蹈来演绎,告诉我们其实楚辞一直活在我们中间,那些湘君、湘夫人、山鬼所代表的神、灵、鬼,其实也一直没有离我们远去。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这楚辞的原文,感觉文字意义上的美丽,也可以再把云门的《九歌》找出来,用舞台上的点点星火,用肢体的运作和语言,看看能不能更好地帮助理解这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下来的美丽诗篇?
继续阅读梅更寒蕊的《华美的袍》。很多可以对号入座的人和事,也慢慢地吸引进去,创作小说,肯定都有一个先从自己写起,最后再超越自己的过程吧。
1月7日:继续跟着蒋勋老师的音频,在文字之外,细品诗经的文学之美。蒋勋老师用《氓》来解读,最初的欢愉,最后的哀愁。这其中,不仅仅是对爱人离去的哀怨,也有对青春逝去无可挽回的追悼。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年少时的欢愉,初恋时的动心,但是随着岁月流逝,情比金坚的毕竟是少数,于是开始抱怨,开始后悔,所有的欢乐都自动过滤掉,剩下的只有指责,只有埋怨,只有邀功,只有悲叹,这虽然是几千年以前诗经中的句子和情感,但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何尝不是这样?没有蒋勋老师的解读,读不出这文字背后的意思,也就会少很多共鸣的机会。听完讲解,再回到《蒋勋说文学》的文本之中,再细读一遍原诗。
这本书,准备配合音频,慢慢细读,结合《九歌》,结合侯孝贤,小津安二郎等导演有关农业社会题材的电影,延伸阅读,希望能读出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来。在蒋勋的朗读下,重读原诗,也读出了音韵,读出了节奏,读出了不一样的婉转和跌宕。
晚上,在书架中抽出《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今年计划阅读一些经典,这一月份的第一本,就是这本一直想要阅读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久闻大名,久负盛名,能读得下去吗?译文出版社的这个版本,译者是巫宁坤先生,应该值得期待吧!晚上阅读了第一章,20页。在章节的最后,盖茨比先生出现了。
临写三张《圣教序》,不管工作再忙再累,坚持,坚持!
1月8日:今日购书单:
《读书》2014年第1期,改版后定价10元,共176页。
收到今年订阅的《读书》第一期杂志,第一感觉是,杂志明显比去年厚,定价也从去年的8月上涨到了10元。
阅读其中一篇《莺莺的秋波公案》,作者吴真。围绕《西厢记》中,张生初见崔莺莺“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旁征博引,将才子佳人的故事与禅门的公案一桩桩结合在一起,读来趣味盎然,这十个字中,有莺莺的秋波,也有张生“怎当他”三字的勘破,难怪大殿之中,和尚法聪无动于衷,而被莺莺“风魔”的只有张生,也难怪后世禅师要在僧房中挂莺莺像,为的只是参禅、悟禅,真是有意思!
这新的一年的《读书》杂志,第一篇就开了个好头,更期待之后的一年了。
阅读另一篇《王蒙的“中段”》,作者赵一凡。只知道王蒙曾官至文化部长,又长年顶着一顶右派的帽子,读了这篇文章,才知道王蒙当年曾下放新疆,三十多年前就写出了这部《这边风景》,可是到2013年才正式出版,听了介绍,对这部据说是史诗般的作品很有兴趣。新疆,一个擦肩而过的地方,如果去了,会怎么样?希望在这本书中能找到答案。
继续听蒋勋老师解读“诗经”,提到“绵”这首颂。读原诗很枯燥,可是听讲解才发现,原来一首政治性这么强的史诗般的诗作,也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从远祖开始迁移,到定居岐山,开始修建城池,大搞土木建设,那些乒乒乓乓的叠韵词,象征着一座城市的兴旺发达,这些粗粗一读,很容易会错过。一首诗,不仅文字上很美,像“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用词遣字很精准,很优美,同时也有音韵上的跌宕起伏,像“登登”,像“冯冯”,不一定要去追求文字上的训诂法,直接朗读,也能更好地感受诗经的美。跟着导读,把节奏降下来,不急着翻开下一章,这样的感觉真不错。
中午,在办公室阅读一章《了不起的盖茨比》,晚上睡前再读一章,文字有点味道,慢慢喜欢巫宁坤的翻译,进展也不错。
今日购书单:《这边风景》(上、下册),王蒙著,花城出版社2013年4月一版一印,定价79.8元,购于台州图书大厦网店,折后56.60元。
1月9日:午后,在办公室阅读《读书201301》
《勋伯格,那个得了音乐病的人》,作者盛韵。勋伯格的名字好像之前略有耳闻,但通过这篇文章,更详细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乐评人精彩的人生。作为《纽约时报》这样一份大报的乐评人,从小对音乐过耳不忘的勋伯格真是得其所哉!作为一个得了音乐病的家伙,不但能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工作,免费听唱片、音乐会,写文章还能领到报酬,真是太幸福了。这样的工作,已经不仅仅只是工作,而变成了一种享受。难怪勋伯格每天早上都会对着太阳三鞠躬,保佑好运不要结束!
继续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从第四章开始,作者渐渐进入主题,原来盖茨比先生慢慢接近穷邻居居克,只是为了接近五年前的心中女神——黛西。随着故事情节慢慢铺开,越来越吸引人了。每天中午放弃午休时间,有空就读上一章,还是值得的。巫宁坤的用词,有些相当接近我们的口语,像“我们先到酒吧间去张了一张”,就是张望的意思,我们的台州土话里也有保留的,还有“紧隔壁”的用法,也相当亲切呢!
开始听蒋勋老师解读屈原的《九歌》。特地从书架中抽出蒋勋的《九歌:诸神复活》一书,跟着云门舞集的《九歌》,再次进入屈原的神鬼世界。有机会把云门的《九歌》视频找出来再欣赏一遍,加深印象。蒋勋在序中提到:“在时间与空间里流浪,所有的拥抱都不会是永远的拥抱,所有的爱恨或许也只是自以为是的‘永恒’”,真是相当贴近。蒋勋把林怀民定位为屈原的《九歌》最现代也最重要的诠释者。
今日购书单:
《睡不着》,TANGO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1月一版2印,定价32元,购于台州图书大厦网店,折后24元。
1月11日:今天,去温州参加最小的外甥女——吕淼的婚礼,翻出前几天心心表妹发给我的一张二十多年前的老照片,真是感慨万千。还记得当年小飞君表姐结婚的时候,在大操场大姨家大摆宴席时的场景,而今天,她的女儿都要出嫁了,这些当年稚气未脱的小伙伴们,现在早就已经是公字辈、婆字辈的人物了。怎不令人感叹“岁月无声消逝”啊!
一天之内,跑了一趟临海,一趟黄岩,又跑了一趟温州。有车子真是方便。回家的路上,在出租车坐了二十来分钟,又跟着出租车转了起码四十分钟,跟司机聊聊天,社会也是一本大书。
今日获赠书单:《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作品集》,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定价328元,书法老师蔡昌正赠送。
1月12日:今天晚上9点钟就坐下来了,一口气读完[美]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随着故事情节的铺开,让盖茨比先生念念不忘的女神—黛西,终于团聚了,但是结局却并不美好。当真相大白的时候,黛西驾驶着盖茨比的黄色敞篷跑车,撞死了迎面而来的威尔逊太太,而威尔逊太太正好是黛西丈夫汤姆的情妇,于是情绪失控的修车工威尔逊,千辛万苦打听出敞篷车的主人,射杀了不起的盖茨比先生后,自己饮弹自尽,一曲华丽的大幕就这样落下了。而令人惊异的是,盖茨比的海边别墅在他生前每天宾客盈门,但在他死后,却连几个愿意上门吊悼的朋友都没有。唯一从远方赶来奔丧的盖茨比的父亲,却一直在关注着儿子的成就,真是令人心酸。在纵欲和享乐盛行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作者用盖茨比先生的遭遇,敲响了一记醒世的警钟,让人读后陷入沉思之中。译作者巫宁坤先生,翻译晓畅自然,读这本名著,倒是没有一丝的违和感,不错不错。
1月14日:今日购书单:
1、《读库1401》,新星出版社,定价30元;
2、《读库1400》新星出版社,赠品;
3、《蛮情歌》新星出版社,定价26元;
4、《日课》2014年月历奏折本,赠品;
5、“读库包包”2.0版,240元订购的大礼包之一,这是《读库》全年订户的第一个包裹。
周一去仙居出差,途中接到申通快递的电话,订阅的2014年《读库》到货了。周二回到办公室,已经有一个大大的包裹在桌上等我了。拆开包裹,惊喜连连。午后,利用在办公室的时间,读完一本小册子——高马得的《蛮情歌》,这是读库针对2014年全年订户的第一份福利,计划中的小册子,全年拟出版六期,随全年的读库订户免费发送。
翻看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可以用“图文并茂”四个字来形容。这些画作均作于解放前,作者在贵州山区采集苗族青年男女唱情歌时素描的画作,配合那些生动传神的小情歌,还真是相当地火辣、相当地活泼。最近正重新听蒋勋讲解文学之美,听初民的歌声,其实这些民歌,就是从诗经,从楚辞一路传唱下来的。阅读这些记录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民歌,耳边仿佛是几千年以前初民在大地的歌声,其实一直活在民间,也活在高马得先生的画作中。感谢读库,让一切得以复活,重新穿越回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让我们感受这些情歌的美丽动人之处。
晚上,写完字之后,去加班之前(今天温岭发生一次死亡16人的特大火灾事故,是自1997年以来从未发生过的惨剧。回到单位加班发紧急通知,忙到凌晨2点),开始阅读《读库1401》。
《塔窟东来》,作者王南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讲解了佛塔与石窟寺这两类印度佛教建筑的典型造型,用一句时下的话来说,真是涨姿势了。印度的佛塔称为窣堵波(即梵文stupa的音译,玄奘所译),象征的是释迦牟尼坟冢,是埋葬舍利之所,现有保存最为完好的早期窣堵波是位于印度中部的桑奇大塔,颇有罗马万神庙的气度,建筑类型为“有外无内”。除窣堵波之外,印度佛教建筑的另外两个重要类型是支提和毗河罗,支提是礼拜场所,包括安置象征性窣堵波的塔庙讲堂或佛殿,而毗河罗为僧人居住的僧房、精舍或寺院。印度的石窟寺通常以一座支提窟为中心,周围围绕若干毗河罗窟,形成石窟群,建筑类型为“有内无外”。
影响中国佛教造像艺术最重要的印度原型包括犍陀罗艺术和笈多艺术。犍陀罗佛像面部表情祥和,通常双目半闭,呈现沉思内省的精神气质,其可贵之处在于,用印度传说的一些特殊妙相(头顶上的肉髻、眉间的白毫、头后的光环,拉长的耳垂)加以象征性点缀,瞬间改变了希腊化雕像的精神气质。
笈多式佛像又分为马图拉样式(即湿衣佛像)和萨尔纳特样式(即裸体佛像)两大类。中亚和中国更多受到笈多(湿衣佛像)的影响,而同为热带气候的南亚与东南亚诸国则更青睐于“裸体佛像”。
药叉与药叉女是印度民间信仰中自然之神与生殖之神,是印度原始的生殖崇拜传统的重要体现。药叉是护佛的“天龙八部”之一,而药叉女则是印度女性人体造像艺术的最佳典范,经典的站立姿势称作“三屈式”,即现代芙蓉姐姐著名的“S”型艺术,蔚为大观。
1 月15日:中午,在温岭开完消防安全工作现场会之后,回到单位已经12点多了,午后开始阅读《读库1400》。其中一篇文章,介绍Lonely planet(LP孤独星球)的创始人托尼夫妇来中国参加一个孤独星球活动时的现场实况。老托尼虽然年岁已经大了,结婚也已经四十周年了,但看着通过PPT转换成的夫妇两人在全世界各地的旅行图片,感觉这个世界真是博大,只要愿意踏出第一步,在路上会碰到各色各样有意思的人和事。而托尼夫妇的幸福是将这些见闻写成一本本的攻略,给来自全世界的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人生选择,并最终成为一种事业,一种产业,真不简单。我们终其一生,活动范围不会超过周边300公里的区域,很难想象全球推广这一项目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读了这篇文章,对LP(孤独星球)有了更深的认识,想要去图书馆再借几本在大陆出版的孤独星球的系列书籍,再去台州图书大厦挑几本中文版的杂志,看看会不会合我的口味。
1月16日:今天,在网上看到一个明代吴从先的“小窗自纪》觉得不错,下载了个电子版,存到Kindle上,利用午后时间读一读,真不错。其中有一段:“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无尽,人何不以“不知足”一念加之书”,深得我心。这本书,跟陈继儒的《小窗幽记》风格很接近,难得的是两位作者还是朋友,不过《小窗幽记》更浅显易读,而这本《小窗自纪》引用的典故更多,电子版的注释很不错,可以扩大一些知识面,翻译得也很好,更有助于理解原文。以后有机会,再买一本纸质的收藏。
今天。儿子跟好朋友米之等几户人家一起,再次踏上去香港的旅程,比起去年暑假去香港参加合唱团演出,这次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淡定了很多。所谓成长,就是一天天看着孩子的背影,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吧!
1月17日:儿子出远门了,家里显得有点空荡荡了,读书也没心思了,写字也没心思了,早早下班,回家陪老婆。周五晚上,中央三套有一档“中国好歌曲”的娱乐节目,打开久违的卧室的电视机,再次聆听音乐带来的感动。这档节目导师是刘欢、周华健、杨坤、蔡健雅四位,而选手都是来自各地的原创者,有已经是名人的如马上又,曾给陈凯歌和宁浩等导演的电影写过很多电影配乐,但是“为了给自已做一件喜欢的事情”而站上了这个舞台。“我相信什么样的人弹什么样的琴,我相信什么样的人唱什么的歌”一下子就打动我了。还有一位印象深刻的是随身带着整个乐队的杨众国,虽然歌曲没有太多的歌词,也没有一个导师为他转身,但是这音乐背后原创的力量惊人,蔡健雅的真情告白也很动人。错过这样的一位原创有想法的音乐人真是遗憾,还有像唱“春来了”的刘相松,唱“鸟人”的乌拉多思,印象都挺深的。一个晚上虽然没有阅读书籍,但同样享受到了精神上的愉悦,感觉真好。在遥远的香港,儿子在迪士尼玩得很开心。
1月18日:今天是周六,儿子不在身边,给自已好好放了一个假,上午陪老婆去温岭,逛新开业的锦江购物中心,中午和永兵同学一起吃了个饭;下午在温岭新开的“星巴客”小坐片刻,享受午后温暖的阳光。晚上,和老爸一起去大哥家玩,听“我是歌手”的第二季,半夜10点多了一大帮人跑出去在路桥街头吃夜宵。路口卖凤凰蛋的大妈,每天要辛苦到凌晨两三点钟;做得一手特色饺子的福建小老板,每天从早上六点一直忙到凌晨一两点……这些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虽然可能赚的比我们这些坐办公室的公务员多的多,但是付出的辛苦也是相当多的。我们在轰隆轰隆搞多城同创,搞“三改一拆”的时候,会不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多为他们想一想?这些人的辛苦,作为领导高高在上不一定会知道,但是,作为我们这些在领导身边工作的底下人,一定要知道。这样,我们在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的时候,才会想得更多一些,想得更全面一些。
今天一篇书评文章在《台州晚报》人文版的“新阅读”栏目发表,标题是:《琉璃易碎,文章千古》,推荐的是王鼎钧的作品集《碎琉璃》。找来一份报纸,夹到我的作品剪报夹中。今年开始,准备及时整理书评,争取每月有一篇书评文章见报。
1月19日:周日,在单位加好班,继续翻读蒋勋的《九歌——诸神复活》。这本书,原本是考虑在听蒋勋解读楚辞时,作为资料延伸阅读的。但是这一周工作忙,一晃就有将近十天没有翻读,而音频的进度已经进行到汉乐府之中,计划赶不上变化啊!
蒋勋在这本书中,将屈原在《九歌》中描写的“东皇太一、云中君、山鬼”等形象与西方艺术中的雅典诸神联系在一起,与“介子园画谱”和徐悲鸿笔下截然不同的“山鬼”形象结合起来,将九歌中的诸神与弗洛依德的“性欲”意识结合起来,娓娓道来,令人眼界大开。蒋勋一再提到,《九歌》是神话,如果用历史的主观去解读,可能会多了很多的偏见与盲点;用忠君来形容屈原对楚怀王的深情,可能也非屈原的本意。我们见识浅薄,读“九歌”的原文,不一定能读出这字里行间的背后的意思,好在有蒋勋,好在有林怀民,通过诗的美学解读,甚至用舞台的视觉艺术,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二千多年前浪漫文学的经典作品,在难懂的文字本身之外,探求这深层次的美的感动力量来。
1月20日:午后,在办公室阅读kindle上的电子版《小窗自纪》。这些古文,有太多的典故,如果不靠注释,很难读懂。好在电子版的注释很不错,在引经据典的同时,也将这些注释的出处一一列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古文难懂,读这些注释有更多的触动与收获。每天利用午后的时间,阅读15则,收获不小。
晚上,儿子从香港回来了,去路桥机场接回。第二次离开爸爸妈妈出门远行,收获多多。回家打开行李箱,一件件翻看在香港和澳门采购的物品,有NIKE+的鞋子,有迪士尼的手表,有各种小纪念品,眼光很不错。儿子真是长大了,连身高都已赶上铁臂阿童木了,真是欣慰。
继续翻读《蒋勋说文学》,跟着音频,进入“汉乐府”的章节。《上邪》、《青青河畔草》等汉诗,都有农业社会的伦理,也有劳动女子《陌上桑》的美丽。中国人大多是汉民族,这“汉”字在血液中流淌,也一直从诗歌中延续到当下的生活。
1月21日:今天中午,抽空整理了一篇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的书评。这本书,在2013年10月份就已读完。当时在阅读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的笔记,这次在笔记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一篇。比起零散的笔记,书评要相对完整些,整合笔记中前后重复的部分,将文句再作精简,该增加的增加,该删减的删减,最后从1400字左右的原始笔记中整理出一篇1800余字的书评来,发给台州晚报的“新阅读”编辑。
做一个阅读推广的荐书人,是今年的目标,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将心安放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加油!
1月22日:早上,六点钟就醒了,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不如早点起来阅读,蒋勋的《九歌:诸神复活》。作者从新的视角来解读《九歌》,提到诸神的多重性格,“神话的有趣,正是他的不确定性,在漫长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历史与伦理都还没有成形,神话正是出自那一不确定的年代。人类摸索人性的过程,充满了变量,也充满了自由。”因此,作者将九歌中的“东君”比喻成“太阳神”,将“云中君”比喻为希腊神话中传令之神赫尔墨斯,将“湘夫人”比为河流之神与爱情之神。九歌的美学中,充满了期待——激情——缠绵——幻灭,男神和女巫,女神和男觋,都一体两面紧紧结合在一起。九歌一直存在于民间,可能离开湘江,流向更南方的泰国、爪哇、巴厘岛,亲近水、亲近鲜花香草、亲近歌声,喜好面具的歌舞表演……
蒋勋也一再提醒我们,《国殇》可能不是伤悼阵亡将士的颂歌,不应该是君王统治者拿来祭奠为他利用、为他死去的亡者的挽歌,也不应该是任何国家或政权壮大自己军容声威的“颂歌”。“国殇”是对战争最绝望的诅咒、悲愤与唾骂。
1月22日:继续阅读蒋勋的《九歌:诸神复活》之二:造型九歌。在这一章节中,蒋勋用陈洪绶画笔下的九歌诸神,与萧云从画笔下的九歌诸神相比较,前者带有很浓烈的民间色彩,甚至借用民间很熟悉的关公、水月观音等形象来表现东君、云中君等诸神的形象;而萧云从的更富有神话色彩,虚无缥缈,神秘莫测,或者腾云驾雾,高高在上,更有神话的色彩。蒋勋也借用林怀民在“云门九歌”中的造型来诠释,在文学之外,用舞台造型,用现代艺术来表现,可能更接近九歌的神话本质,我们之前都把楚辞,把九歌当成文学作品的典范,当作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来解读,其实离神话很远,也可能离屈原的本意很远,阅读这些画作,可以让我们更接近九歌的神话本质吧!
晚上翻看刚入手的《睡不着》,作者是微博漫画红人Tango。作者在前言中说,因为白天用脑过度,晚上总是睡不着,所以就每晚涂鸦,于是有了这本《睡不着》。作者是学数学的,自幼习画,因此这些涂鸦作品充满了奇思妙想。当初在微博上第一次见到,就被深深吸引,拿到纸质的书后,更是爱不释手。这些涂鸦,有些需要转个弯,才能发出会心一笑。作者是个设计师,很有创意,像用手枪制作的厕纸架和咖啡杯,都令人惊喜。把这些作品跟儿子一起看,也引起哈哈大笑,如果深夜睡不着的时候翻看这本书,真有可能会睡不着,越看越情醒。在笔记本上学着画了一头可爱的小猪。
1月24日:晚上,阅毕《睡不着》。这些可爱的漫画,真是让人爱不释手,试着归纳了一下,有些是小猫的主题,有些是上帝的主题,有些是杯具的主题,但是在肯德基、麦当劳永远都见不到。作者非常富有创意,可以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物件中,信手涂鸦,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今天,跟领导在黄岩走访慰问,难得冬日还有这么澄明的天空,天上的云朵变幻万千,真是漂亮。明代的吴从先在他的作品《小窗自纪》中说:春云观山、夏云观树、秋云观水、冬云观野,果不其然。在新前街道的一户豪宅前,看这些树和云,真是漂亮。换了新的工作岗位后,多了很多在外面跑的机会,外出多跑跑,生活也丰富了很多。虽然上午跑温岭,中午赶回椒江,下午又去黄岩,一路奔波很辛苦,但是有这些美丽的风景相伴,再枯燥的工作都乐趣多多了。
今天,利用去温岭和黄岩短途出差的机会,在车上开始欣赏视频:林杯民的云门舞集之《九歌》。因为有蒋勋的文字铺垫,因此欣赏云门拍摄于1998年的《九歌》,少了很多融膜。特别是对“迎神”的序曲中一袭红衣的女巫,在迎接狂暴的“东君”降临时的表演,有了更多的欣赏与理解。云门的这场《九歌》,录制于15年前,真是相逢恨晚,其实对蒋勋,同样是相逢恨晚。
随着车子的行进,断断续续欣赏到东君,欣赏到湘夫人。这些屈原在《九歌》中塑造的诸神的形象,林怀民用舞台的造型艺术予以了再现,有些已经经过了蒋勋的解读,因此欣赏视频并不费劲,而像“湘夫人”,是在欣赏视频之后再回到蒋勋的文字之中,因此又可以再深入地了解这些人物塑造背后的故事。
除了这些神祗,云门还塑造了红衣女巫,塑造了提着旅行箱不断漠然走过的西装男,一再提醒我们,“所有的拥抱都不会是永远的拥抱,所有的爱恨都只是自以为是的爱恨”。咀嚼流浪,也是一种美丽。流浪是蒋勋和林怀民共同表现《九歌》的主题。
今日,领到温岭《海风》杂志寄来的稿费50元。
1月25日:晚上,欣赏了一段云门舞集的舞蹈“云中君”片段。在欣赏之前,特意阅读了蒋勋的解说词,因此对舞台上踩在两个西装革履的现代人肩上表现的“云中君”有了更多的欣赏。整个肢体语言虽然高高在上,但是三人的铁三角配合非常默契,感受到美与力量的肢体语言的传达。云门成立于1973年,距今已超过四十年,真是一个舞蹈界的传奇。电脑中还保留有其他几个视频,如“竹梦”,如“行草贰”,以前下来之后一直没有好好欣赏,看来又错过很多。抽空都尽量沉下心来仔细欣赏一遍。不知道这2000场的演出,能有机会看到几场?能有机会去现场欣赏吗?
1月26日:早上,六点钟就醒了,睡不着,干脆起床,利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读完蒋勋的这本《九歌:诸神复活》。作者将云门舞台上表现的山鬼、国殇、礼魂的形象一一解读,通过舞台的造型艺术一一还原了初民神话中的诸神形象。有些解读独出机杼,如“山鬼”的形象表现得更像是一声悠远的叹息,神秘莫测、幽暗潮湿可能更接近神的本质。在解读完整出剧目,作者又介绍了“云门·九歌”的舞台布景,巨大的荷花池的东方意象,用董阳孜的行草书法来展现九歌在初民的传唱之外,不断经过历代文人用文字和注释来解读所进行的努力。
在渐渐熹微的晨光中,朗诵了一遍屈原《九歌》的原文,虽然还是似懂非懂,但是经过了云门的诠释,至少多了一层理解的可能。
云门成立于1973年,已经在全世界上演了2000多场,真不容易。向林怀民致敬,也向一直致力推广云门的蒋勋致敬!不知道淘宝上能否买到云门的DVD全集?
1月27日:今日获赠书籍:
1、《台州丛书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包含台州前贤王士性的《广志绎》、戴复古的《石屏集》、《见闻随笔》、《文则》等四部,定价:380元;
2、《台州丛书乙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包含《赤城志》、《赤城集》、《滇考》、《道南书院录》、《台学源流》等五部,定价560元:
今天,从市文广新局陈波处获赠两套好书,分别是《台州丛书甲集》和《台州丛书乙集》。这套丛书汇集宋至清代台州人之遗著,为清代全国最早的地方性丛书,丛书只刊到甲、乙两集,编辑者是清代礼学家、藏书家宋世荦。《台州丛刊》的编辑保存了富有学术价值的台州乡邦文献,弥补了有些地方史料的不足,对后来者编辑一郡之丛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读其中戴复古的《石屏诗集》中的几首诗,都很喜爱。
每日黄堂事了时,一心惟恐上楼迟;
发挥天地诗周易,管领江山歌杜诗。
切戒吏来呈簿领,常邀客至共琴棋;
风流太守谁其似,半似元之半牧之。
1月29日:大年二十九,去市图书馆借了几本旅游的书籍,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出行做准备。其中的一本书为我的出行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于是决定来一趟春节江南四大名楼之旅,行程攻略如下:
D1:大年三十,从台州出发赴南昌,晚住南昌;
D2:大年初一,上午在南昌游览滕王阁,午后出发赴武汉,晚住武汉;
D3:大年初二,上午在武汉游览黄鹤楼,午后出发赴岳阳(后调整行程,午后游览武汉大学、东湖,继续住武汉);
D4:大年初三,在武汉游览武昌红楼,上午出发赴黄州,游览黄州东坡赤壁,午后出发赴九江,下午游览浔阳楼,晚住九江;
D5:大年初四,上午游琵琶亭,午后赴景德镇,下午游景德镇民俗博物馆,晚住景德镇;
D6:大年初五,上午出发赴江西婺源,住思溪延村的明训别院,晚住婺源。
D7:大年初七,从婺源出发,打道回府。
在网上预订好锦江之星的酒店住宿,微信直播行程,计划顺利进行。读书笔记就暂时耽搁了几天,具体的行程,就详见下个月的晓剑书情吧!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