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添添成长日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6

晓剑书情201407——我的七月书单

$
0
0

 

      2014年7月,阅读生活的关键词如下:古典音乐、张伯驹、沈从文、徐悲鸿、老照片、茅盾文学奖,读库,蒋勋。读完和在读的好书有:村上春树的《和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张伯驹的《烟云过眼》、胡洪侠的《书情书色》,沈从文的《沈从文说文物:书画篇》,蒋勋的《手帖:南朝岁月》,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第一部《南方有嘉木》,傅宁军的《吞吐大荒》,贺友直的《走街串巷》小册子,《你没有见过的历史老照片》,《读库1403》,朱家溍的《故宫退食录》,《中国国家旅游》杂志,《南方人物周刊》杂志,《读书》杂志,当月购书13本,获赠书籍两套,分别是《天台胜迹录》一套四册,柯健君兄的《海风唱》。在台州晚报发表书评文章一篇。具体书单如下:


       2014年7月1日星期二

午后,在办公室继续阅读《和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这一次聊的话题是歌剧,不像前几次边读边搜音乐,但通过两人的对谈,对歌剧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晚上,睡前阅读一节《吞吐大荒》作者傅宁军跟着一九二0年徐悲鸿留学法国的脚步和同事一起到访法国巴黎,在大师当年留学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翻看徐悲鸿的学籍卡,在巴黎公社社员墓碑前追寻当年徐与周恩来交往的点滴,前往当年的公寓和画室一一还原历史的场景徐悲鸿像当年那些出国留学的有为青年一样,时常思考着“大道”,那就是一个民族的使命和一个画家的责任。一九二0年冬,他认识了艺术道路上的另一个引路人——法国画坛领袖达仰·布佛莱,都是画马的高手,刻苦学习法国的写实主义,并努力把现实主义的艺术引进中国随后,又和蒋碧微一起来到柏林,在柏林近两年,每天作画十小时以上,真不容易!

7月2日星期三

今日获赠书

《天台胜迹录》(线装书一函四册)明·潘瑊编辑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一版一印定价:680元一套。

今天一上班,收到鹰击长空的同学王淑慧赠送的一套书,是天台县重新出版的明·潘辑录的《天台胜迹录》一套四册,线装翻刻版,感觉有同学真好,有微信真好昨晚在微信上晒出2014年4月的书单,今天就获赠这样的一套好书,微信发朋友圈,就是寻找同类的一个过程。


      上午,在办公室开始阅读蒋勋先生的台版《南朝岁月》引言部分,从欧阳询的“张翰帖”开始切入话题,聊《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流,聊魏晋时文人之间用手帖交流问候背后的人情温暖,真是令人感动像王羲之等名流在“十七帖”中使用的语言,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已经有点陌生了,但籍由蒋勋先生的解读,希望能通过书法,回到这些美丽文字背后,发现当年给予朋友的脉脉温情。


晚上,继续阅读傅宁军的《吞吐大荒》,在巴黎留学的八年时间中,有艺术的无限欢乐,也有生活上的愁苦,徐悲鸿创作了以蒋碧微为模特的“萧声”,但两人的爱情在现实的冲击下,已经开始有了裂痕,为今后的分手埋下了伏笔再次读到王鼎钧笔下屡屡出现的“张道藩”。

睡前读张伯驹的《烟云过眼》,发现当年收藏的书画记录中,提到好多人名,都曾在《吞吐大荒》一书中过眼,与徐悲鸿有过交集如《关壮画竹卷》中提到的梅畹华,如果不读《吞吐大荒》,就不会知道这是梅兰芳的原名,当时人称畹华大师;《紫去出浴图》一文中提到的傅增湘沅叔曾不计前嫌给徐悲鸿争取到官费生赴法留学名额,多有照拂;提到的罗瘿公,是康有为的大弟子,著名编剧与诗人,为徐悲鸿画梅兰芳的《天女散花图》题诗一首:“不有徐生传妙笔,焉知天女在人间”一本书连着一本书,会发现很多熟悉的人与事,这就是阅读最大的快乐,不知张伯驹与徐悲鸿可有交集?


陆陆续续地,读完《春游琐谈》,张伯驹先生的文字,从经眼过手的书画珍品入手,谈作品的来历,谈藏家的姓甚名谁,谈书画的流传经过,谈作品背后的趣闻秩事,谈古说今,读来甚是愉快,如最后一篇梅兰芳画梅,指出晚年所作反逊其富年之作,因人求者多,无暇应接,而又不愿开罪于人,遂代笔者为之今后如见有梅兰芳画作,当先打一个问号!

7月3日星期四

正式开始阅读蒋勋的《南朝岁月》。“第一辑:平复帖,因为前段日子刚读过张伯驹当年收购平复帖的故事,因此读蒋勋先生的这篇文字,更有期待在书中,蒋勋老师提到更多的,是当年这位“彦先”究竟是贺循,还是顾荣,或者竟不是陆机所写?这将近两多年前的由隶入草的文字,现在来读已经很难辩认了,因此即使如启功等先生,也不能一锤定音,足以服众,倒是探究这文字背后的魏晋风流人物,来得更有趣味而我更感兴趣的张伯驹等近代藏家在收购平复帖后的跋语,则在蒋勋先生的文字中基本上只字未提,“月雅”网站上有更清晰,更完整的“平复帖”全本,欣赏起来更完整。台湾印刻出版,用纸真好,写写划划,很舒服。


午后,继续阅读村上春树的《和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在瑞士小镇”一文,描写村上旁观小泽征尔的一次音乐集体活动,看大师们如何利用短短一周时间,将这些学生打磨,学会倾听彼此的演奏,剥除薄膜,达到“好音乐”必备的流畅与紧迫,更重要的是那服真挚的专注与年轻的欢愉。边读边听QQ音乐下载的门德尔松“弦乐八重奏”最近越来越喜欢这类弦乐交响乐了。

阅读《南方人物周刊》(十周年特刊·影像志)精选了2004年成立以来,这十年的风云人物从2014年开始,慢慢往前翻,大多人物都眼熟,能叫得上名字,少数基本上没有听过这些人物,有演艺圈的,有作家,有知识分子,有政界的,有商界的,都是在时代中站在最前列的人物在他们身上,最能体现人性的丰富,以及命运的复杂、深邃和残酷。

唯一的遗憾是作为这十年的见证者,官员太少了,只有一个温家宝,作为记录历史的角度,肯定不够。

晚上,在家陪儿子期末复习,阅读《读书》杂志2014年06期张伯存的一春梦雨来燕榭,讲的是黄裳先生的《来燕榭书跋》及其书话趣闻,每逢遇到好书,其题跋中便有“惊喜逾望”、“不禁狂喜”等语形容激动莫名之感对于认准的善本佳刻,黄裳又往往倾其所有,在所不惜,时有豪举。黄裳一辈子痴迷于书,是一位纯粹的爱书人,他终其一生在书籍上注入的时间心血非常人所能及,他的书跋也经常记下读书之乐,愉悦之情文中也提到周作人的《书记一角》,郑振铎的《劫中得书记》,黄裳是这一文体的殿,题跋文到他这儿成了绝响。

因前文提到郑振铎的《劫中得书记》,想起2013年春节前往南京,在先锋书店曾购得一册,于是在书架中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这就是藏书的乐趣所在!

郑振铎在《新序》中提到,“我有一个坏癖气,用图书馆的书,总觉得不痛快,一来不能圈圈点点,涂涂抹抹,或者折角划线作记号;二来不能及时使用,“急中风遇到慢郎中……宁可自已去买,真是读来心有戚戚焉,想来天下爱书人都是一样的吧!


午间读蒋勋的《手帖:南朝岁月》,引用的典故大多出自《世说新语》,有些是言语篇,有些是放诞篇,于是从书架抽出原著来读,这才发现,以前总觉得《世说新语》文字高古,读不下去,其实那些故事,好多都在前人的文字中被反复引用,早就耳熟能详了,如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等等,经过蒋勋老师的解读,那个南朝岁月仿佛就在身边,触手可及冯唐说自己深受《世说新语》的文字影响,对他的作品推崇备至,原来回头一看出处,果然如此。

7月4日星期五

今日购书单:

1、《论语文解》(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钱穆著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一版一印定价28元

2、三部曲》,(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王旭烽著

第一部《南方有嘉木》 

第二部《不夜之候》

第三部《筑草为城》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2012年6月第14次印刷印数:56801—61800(全三册)定价77元


3、《徐悲鸿绘画集》(中国著名书画大师系列)福建美术出版社2014年2月一版一印定价168元;


4、《书圣·王羲之书》,【·吉川蕉仙编日本二玄社 2013年1月初版2013年2月2刷定价2000日元。

购于千禧职工书店,折后只收120元,难为情

午间,继续阅读蒋勋老师的《南朝岁月》。“第二辑:万岁通天帖,读了才知道来历,原来是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当朝宰相山东琊的王方庆献出家藏的王家一门二十八人墨珍本十卷给当时的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派人以双勾填墨法复制摹本,收藏於内府,把王方庆进呈的原件加以装裱,重新赐还给王家,并嘱咐道:“这是祖先手迹,后代子孙应当善加守护珍藏”,听了令人肃然起敬一个女流之辈,见识可是远远超过为了兰亭序不惜巧取豪夺的唐太宗李世民太多了内府的十卷摹本,历经千年战火,到清末只剩一卷,保留了王羲之的《姨母帖》、王徽之的《新月帖》,王献之的《廿九帖》,王志的《一日无申帖》等书帖,目前收藏在辽宁博物馆,称为万岁通天帖。


中午去千禧书店,看到一本日本二玄社出版的《王羲之的书》,万岁通天帖都已囊括在内,虽然家里已有好多本王羲之书帖,还是忍不住掏钱买下来。

晚上,儿子考完试,去同学家疯玩放松一下,趁着这个空档,正好可以在家欣赏从台州市图书馆借来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DVD光盘。真是一场耳朵和眼睛的盛宴,原来新年音乐会不仅仅只用耳朵欣赏,还能用眼睛观赏这张1987年摄制,1989年制作的音乐会录像,由卡拉扬指挥,虽然已经是将近三十年的往事了,但机位非常到位,可以捕捉到卡拉扬大师时而激越进而平静的指挥风格;每个音符的切换,都能有恰如其分的特写不光有音乐,还有盛装舞步的马术表演,有优美的华尔兹,都是视觉的享受。就连最后一曲,拉德斯基进行曲时,全场在卡拉扬的指挥下,那整齐划一的拍手声,该起时起,该停时停,都让人叹为观止。这音乐会的盛况,其实已经是三十年前的往事了,卡拉扬老师早已作古,这女高音的红衣女郎,这些翩翩起舞的少女,应该也都成了老妇人了,但是通过录音和录像,音乐可以不朽,艺术万古长青。

 

睡前,从楼上书架翻出《你没有见过的历史照片》(下)这套书随着2012年购的《老照片(合辑),一直尘封在书架上,翻出来,掸去历史的尘埃,里面都是近百年来中国的人和事。最近,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国家档案馆也披露了当年那些战犯的庭审口供实录,对照这本书里的历史照片,一幕幕历历在目,如日本兵当年进入上海南京时惨不忍睹的场面,这些光是几个政客发表几句厥词就能掩盖过去的

这些照片,不按时间顺序编排,一会儿是抗战时期,一会儿是军阀混战,一下子到了西藏,一下子又回到了江南,其实是编者有深意在其中在展历史照片的时候,有意淡化历史的主线,引领读者用一种看似无序的漫不经心的方式来打量,照片虽然只是瞬间定格的斑驳碎影,但摄影术诞生的一百年里,却大大改变了人们观望“历史”的方式,从而也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以往岁月的认识。


7月5日星期六

周六,考完试,轻松的假期马上就要开启了一早起来,看看世界杯的转播,背一段《论语》,看一段《秦始皇》的视频,再拿出名师推荐的书单计划暑期的阅读计划。

开始阅读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这部小说曾获得茅盾文学奖讲述的是发生在清末初时,杭州一户茶人世家悲欢离合的故事读小说就是轻松,一天可以翻读一百多页,不需要太多的脑筋,不需要太多的笔记,只要享受这阅读的乐趣即可。

作为茶人三部曲自然离不开“茶”这个主题,作者在其穿插了大量的茶文化和茶叶的相关知识,特别是龙井茶、虎跑泉,遍布杭城的各类茶店茶馆,还有那些熟悉的杭州地名,读来甚是亲切这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文学奖获作品全集,之前看过宗璞的《野葫芦引三部曲》,印象深刻,看来茅盾文学奖这块金字招牌,还是有品质保障的今后如有机会,全集一一收齐?

7月6日星期日

今天是周未,儿子的四年级散学式上午在家,欣赏一部纪录片《日本大使的饕餮盛宴》,讲述一个英国大使馆里的大厨,为了准备刚刚赴任的日本大使的宴会,到料理之国日本学习如何制作料理的故事看过之后,对日本精致的料理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视频的好处,就是将制作这些美食的新鲜的食材,一一展现在你的面前,形象,生动,使人过目难忘不论是早市的渔产品拍卖,还是中午的料理午餐,还是晚宴的怀石料理,甚至是深夜火车桥洞下的不起眼的路边摊,都能让人食指大动。日本岛国资源匮乏的环境,造就了日本人崇尚节俭,追求精细的民族性格反观中国,号称地大物博,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中,呈现的更多的是美食的多样性精致的饮食当然也有,苏州等江浙一带也曾保留有大量的精致饮食文化,如著名的蟹八件等全套吃蟹的工具,比起只有海鲜的岛国料理,那是丰富得多了但是日本人追求将海鲜做到极致,妇罗、刺身、味增汤,也是另外一种对美食的追求好在我们也有两季的舌尖上的中国,在看到这部让人食指大动的纪录片时,不致于自艾自怜!

继续听蒋勋的“中国美术史”二十四讲,最后一讲已经到近代,徐悲鸿之后,提到同样都曾在法国的画家潘玉良和常玉,这两个名字之前都很陌生,借着蒋勋老师的导读,对这些画家有了更多的认识下次去书店,可以留意这两位画家的作品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欣赏就是为了开阔眼界。

利用周未时间,继续埋头阅读《茶人三部曲》作者王旭烽的人物刻画非常成功,小小一家茶叶店,也不清净,男女关系,主仆关系,兄弟关系,都错综复杂,时时为主人公杭天醉捏一把汗,生怕被小人吴升陷害,生怕和强硬的老婆沈绿爱夫妻翻脸,时时都在紧张中将故事情节一一向前推进作者背景设置为清末民初,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自然有革命,有冲突,有火车进城的大事件,也有辛亥革命的流血与激情。同时,作为茶人三部曲,自然离不开茶叶这个主角,不但有杭州的龙井和九曲红梅,也有日本的茶道中人介绍交流日本茶道的演变与传播,这样一部小说,有张有弛,自然是吸人眼球的!

7月7日星期一

今日购书单

《读库1403》新星出版社2014年6月一版一印定价30元全年订户,赠品为贺友直的《走街串巷》,小册子,非卖品

午后,阅毕村上春树的《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前后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
    第六次谈话,是在瑞士日内瓦驶往巴黎的特快列车上进行的,聊起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的话题,话匣子就可以打开滔滔不绝了,做教育工作,虽然跟艺术有冲突,但能培养更多的人才,也是一件好事。弦乐四重奏真是好听,借阅读这本书的契机,重新打开欣赏古典音乐这扇门,越来越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读到上周日的台州晚报,就有一篇他人写村上这本新作的书评文章。

今天是七七卢沟桥事为77周年的纪念日,早上在家阅读《你没见过的历史老照片》一书,第一次读到石美瑜这个名字作为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少将庭长,他在南京大屠杀一案的审判中,收集了大量证据,包括1000个以上幸存者的口述记录,国际友人的作证等等,确定日军在南京一地屠杀的有近30万非武装的中国人,今天海内外引述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都是这位石美瑜担任战犯法庭庭长时搜集的,历史不该被遗忘,向这位法律人致以崇高敬意!

7月8日星期二

中午,带儿子去台州书画院,观看《天台山写真展》这次邀请的是省内六位中青年画家到天台山写生,创作的成果展。这些作品中,个人最喜欢的是陈经的画,清爽、淡雅,意境幽远;还有一个余久一的画作也不错,取景都是天台山的胜迹,引人入胜。

傍晚,送儿子学钢琴,发现天边彩霞迷人,停车在市民广场的九孔桥上驻足良久,欣赏这夏日之夜,美丽的火烧云美景。


在市图书馆市民书房,继续阅读王旭烽的《茶人三部由》在光复前夜的杭州城,一边是紧张的起义准备,一边是主人公杭天醉与来访的日本友人羽田谈禅品茗,交流中日两国的茶道渊源随着革命的一夜枪响,一切都回不去了,作者特意安排这样一场超凡脱尘的交流,似有深意革命必然是暴力的,血腥的,甚至是要流血牺牲的吴茶清,这个当年太平天国时代的长毛,为了送信光荣捐躯赴国难,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接下来,吴升和杭天醉,又将演绎什么样的恩怨情仇呢?拭目以待!

7月9日星期三

一早,一真一假两球迷约好四点起来看世界杯半决赛,德国对巴西的比赛,一打开电视,德国队179秒之内连下三球,上半场5:0,下半场7:1,大胜巴西队,微信朋友圈各种吐槽,真是欢乐无边!

阅读新入手的《读库》(1403),第一篇是旷惠民的托口遗梦”。作者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位于湘西沅水沿岸,千年古镇托口,随着托口水电站的建设永沉江底的悲伤故事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使一些历史的传统的东西永远消失,街上的寿材铺、木桶铺、铁匠铺、榨油铺,一家接一家,再也见不到了;木匠、匠,补锅匠,修鞋匠,因为年轻人太多外出打工,没人愿意再学这些手艺,也都慢慢消亡了拆古镇,建新镇,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今日购书单

《读书》2014107定价10元,全年订阅用户。

午后,在办公室阅读新入手的《读书》201407期

《顾颉刚、钟敬文与“猥 亵歌谣”》,作者施爱东的这篇文章,介绍了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搜集猥 亵歌谣”活动的来龙去脉,起于刘半农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一九二三年周作人又单写了一篇《猥 亵的歌谣》一文,分为私情、性 、肢体、排 泄等四个类别,进一步推波助澜,后来顾颉刚又出版了《吴歌甲集》,在民俗学史上的示范作用很大,一九二七年顾受傅斯年的邀请,从厦门大学转往中山大学出任史学系主任,协助傅创建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将钟敬文从岭南大学聘过来,成为一员干将最后因为顾颉刚在学术工作中一意孤行,勇往直前不拐弯,为中山大学民俗学运动的进一步推进埋下地雷,当时还只是小人物的钟敬文实际上成了这些“进步教授”疾行冒进的替罪羊。

读钱理群先生的一篇《想起朱光潜先生》

7月11日星期五

晨起,继续阅读一章旭烽的《茶人三部曲》革命一枪响,上半部实际上的主人公吴茶清一命呜呼丧礼上,作者详细记录了七枚铜钉的棺材经,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第一个离世的秦可卿的风光大葬。一声枪响,各色人等的反应都各不相同,小人吴升得势了,老夫人林藕初乱发了脾气,家里大小女人孩子鸡飞狗跳,沈绿爱和赵寄客的私情浮出了水面,只有主人公杭天醉,却在这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中不停自问:革命到底是为了什么?不过是街上的行人都剪了辫子这么简单?最终,杭天醉被吴升这个小人拉去抽了第一次大烟,从此蹈了他父亲的覆辙。作者的故事情节安排得真是跌荡起伏,一波三折,不可太认真,不可太入戏,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戏吧!

昨晚在微信朋友圈有看到朋友分享的1917—1919年的杭州老照片,也曾提到小说中的地点羊坝头,这些照片可以和小说对读,看看故事情节发展中的杭州,在100年前的现实世界是怎样一幅光景!

午后,阅读《读库1403》的赠品小册子《友直画旧事》这是2013年,九十二岁高龄的贺友直先生以独有的“贺氏白描”重游往事,回味人生,创作了五十四幅洋洋大观的《走街串巷:友直画旧事》。他将昔日街巷景象用一图一文的形式展现,用笔墨拉开一幕幕鲜活的世情画卷,如笔下涌现的十六辅的电车、码头,陆根荣的熟食摊,小常州的排骨年糕,罗春阁的生煎,满庭芳的臭豆腐,马和记的牛肉面等老上海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读者如我,一边跟着贺老的画笔走街串巷,一边回忆的,却是我自己童年时代在路桥老街,看过的,吃过的好东西。

贺老曾总结经验说,“画连环画最终要表现生活。生活从那里来?从仔细观察中来”,他笔下的码头、房屋、布景,跟十六铺的地图老照片对照,可以做到几乎分毫不差,他是早已将这些芸芸世相烂熟于胸啊!

在微信朋友圈以午间荐书十七的形式,推荐这本小册子。


阅读蒋勋的《手帖:南朝岁月》一边读帖,一边读这些手帖背后的故事,王荟的疥帖,可辨认的不过瘳瘳二十三字。

阅读张伯驹的《烟云过眼》,第二部分是“丛碧书画录”在序中,作者张伯驹介绍了这本自己所经眼经手的书画录取各为“烟云过眼”的由来,其中有对斥巨资乃至举债专事收藏的不悔,有收到佳作时“每于明窗净几,展卷自怡”的怡然自得;也有“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是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的豁达。历代收藏家都有书画录传世,这本《烟云过眼》,是我目前得见的第一部书画录。相比而言,这部《丛碧画录》,比《春游琐谈》,介绍所藏的书画,不过聊聊数语,简短很多。跟之前介绍收藏的来龙去脉相比,更像是书画录的形式,不过也有传承有绪的记录。改日带到办公室,每日午后读一段,倒也是不错的选择。

阅读《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第五辑,有1945年抗战胜利时,芷江受降时拍下的历史照片,冈村宁次指派的洽降使节井武夫少将,有大量的现场照片,还有周作人、褚民谊等汉奸审判时的场景,历史照片的价值,正在这些细节处。

7月12日星期六

今日购书单

《书情书色》胡洪侠著中华书局2009年9月北京第版,2009年10月北京第2次印刷印数5001—8000册定价25元晒书房扫描的好书,已经达到1199本了,纪念一下


难得周未,酷暑难当,开着空调一觉睡到七点半,不觉天光大亮,起床侍弄阳台的花花草草,自从施了磷肥之后,三角梅又再度盛放了,将阳台装点得明亮美丽。

做完家务,从冰箱中取出几克金奖惠明茶,泡上一杯,在书桌前坐下,继续阅读《茶人三部曲》第二十二章,老夫人林藕初也过世了,沈绿村为了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一事,前往忘忧茶庄寻访杭天醉,可惜此时的杭天醉已重蹈他名义上的老爸,深深陷入大烟的虚幻中不可自拨,意外遇到来自日本的老友羽田,因茶道而话不投机,打破了兔毫盏没想到,此时沈绿爱拆开的邮包中,却有赵寄客从云和景宁惠明寺寄来的样茶,这是日后在巴拿马夺得金奖的惠明茶,也正是我此刻案头泡的一杯茶啊!真是缘分,真是奇遇。马上把这一段跟正在旁边写作文的儿子分享,这就是阅读最大的快乐之处,时时都有惊喜不断。

 

逛千禧书店,发现又进了好多新书,这也正是一个读书人最喜欢的场景。

7月13日星期日

今日发表文章

《朝圣之旅:禅的行囊读后》,发表在台州晚报今日第14版

今天,在台州晚报发表了一篇书评,是一篇旧作《禅的行囊》读后,拍了几张照片放在微信朋友圈,没想到反响这么强烈,有48位朋友点赞,18位朋友点评。


中午,继续在市图书馆读《茶人三部曲》外面不知已风雨大作,这夏日午后的雷阵雨,阵势真吓人,不过从门口到停车场,即使带着雨伞,浑身上下还是湿透了!

下午在办公室加班,抽空继续整理晓剑书情201405,这个月是读书最用功的阶段,记下的读书笔记有厚厚的一大本,整理出来有3万余字,已经超出博客的字数限制,无奈将《钱穆先生学术年谱》的笔记单独抽出来,再整成上下两篇,才能发出去,配了几张图。

晚上,在家翻朱家溍的《故宫退食录》其一为“记傅西园先生”,其为“我与张伯驹道兄”这两位都是民国四公子之一,朱家溍记叙与这两位佳公子亦师亦友的缘分,谈书画,谈戏,不亦乐乎!这本书唯一的缺点就是文字太满,配图不少。

7月14日星期一

今天凌晨,是巴西世界杯总决赛的日子,和儿子约好,早上三点起来看球,因此昨晚九点不到就睡了早上起来,果然神清气爽儿子喜欢的球队是阿根廷队,喜欢的球星是梅西,虽然最终德国夺得了总冠军,但是这样一个在四年级暑假,父子一同早起看球的经历等儿子将来长大了,还会记得吧?

中午,去市图书馆翻书,二楼的普通文献阅览室好久没去了,到新书架站了一会儿,就发现几本心仪的好书,一本是宗璞的《米家山水》,都是一些旧文的合辑,其中有一篇《朱颜长好》,以前在图书馆借过一本同名的书籍,没想到却在手头这本书中读了一遍;一本是《两个故宫的离合》,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野岛刚写的,最近有机会去趟北京,因此看看故宫的前世今生,也算做下功课吧!

阳台上的三角梅得越来越好了,欣喜!


7月15日星期二

晨起,继续阅读《茶人三部曲》第二十八章,杭家的大少爷杭嘉和,一个人跑到龙井村的胡公庙,为了实践他那莫名其妙的新村主义,作者在其中,倒是录下了好多的采茶歌,试录几首

三月采茶桃花红,手拿长枪赵子龙。

百万军中救阿斗,万人头上逞英雄。

四月采茶做茶忙,把守三关杨六郎。

偷营劫亲是焦赞,杀人放火是孟良。

 

温汤水,润水苗,一筒油,两道桥。

桥头有个花姣女,细手细脚又细腰。

九江茶客要来媒。

 

鸡叫出门,鬼叫进门;日里采茶,夜里炒青。

指头起泡,脑子发晕;种茶人家,多少伤心。

 

龙井,龙井,多少有名,问问种茶人,多数是贫民。

儿子在嘉兴,祖宗在绍兴。茅屋蹲蹲,番薯啃啃。

你看有名勿有名?……

 

午后,继续阅读蒋勋的《南朝岁月》

“新月帖”,读到王徽之的故事,其实他就是王子蝤,雪夜访戴的故事,通过“世说新语”的传播,早就耳熟能详了!不通过蒋勋的介绍,还不能将这两位划上等号读这些南朝的文字,也仿佛在读世说新语。《新月帖》的文字保留得很完好。


7月16日星期三

今天,跟随省市领导去海边渔村调研,相继去了集聚区和温岭的石塘镇,看海、看渔船伏季休渔的情况,看“三无”渔船的一打三整治工作。印象中这应该是第二次去石塘渔港了,记忆中的东方“巴黎圣母院”,老房子石头造的大部分都已经被新房子所取代,同行的都在感叹,如果石塘镇的经济再晚十几年腾飞,说不定这些充满渔村风味的老建筑都能完好保留,石塘镇的渔家乐将会更有发展前景可惜,历史是回不去的,90年代水产品价格放开的时候,靠海吃海的渔民每天可以从大海赚得盆满钵满,赚了钱,除了吃喝玩乐,第一件事就是翻新老房子,那些破旧的石头房子,渔民眼中早就一文不值了,谁曾想几十年的滥捕,大海早就没有以前那么慷慨大方了,这时候想着发展渔家乐,想着保留老房子为渔民的转产转业增加收入,可是早就已经回不去了,这就是经济发展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吧!




7月17日星期四

这几天跟着省、市领导在海边渔村调研东海渔场振兴修复计划,通过召开的几个座谈会,听到很多,也想了很多趁着开会的时间,梳理了一下,写了一篇微信,发表在朋友圈中。

继续阅读《茶人三部曲》

7月18日星期五

今日购书单

1、《沈从文说文物:书画篇》沈从文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一版一印精装版定价32元

2、《沈从文说文物:器物篇》沈从文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一版一印精装版定价28元

订购于台州图书大厦网店

这是我的晒书房“东升斋”第1200、1201本藏书。从今天开始,每本新书都会加入晒书房的编号。




周五,忙碌的一天,抽空翻几页胡洪侠的《书情书色》,这些藏书家的秩事,读来还是很有趣味的不过有时候专注于藏书,也会闹出许多笑话来,如房子都被藏书占领了,自己都没有容身之处;如很多藏书家都是盗书贼,盗窃业务知识比职业小偷还精通;如有些藏书家结婚也是为了藏书,这些可都不太妙啊!难为胡洪侠,可以在古今中外的书籍中找出这许多书话趣闻,真要博览群书,才能汇集成这本《书情书色》吧!


在电梯碰到市政协副主席周五来,夸奖我毛笔字写得好,真是惭愧!看来写字还是要继续下去,这样一句小小的鼓励都是动力,都是前进的方向啊!

7月19日星期六

今日购书单

1、《中国国家旅游》2014年6月刊定价20元折后8元

2、《文物天地》(钧窑专题)2014年4月刊定价18元折后5元

3、《文物天地》(2013秋拍观察)2014年3月刊定价18元折后5元

4、《城市画报》(疯狂球探报告)2014年NO.11定价12元折后4元

5、《小说界》2014年03期定价15元折后7元

购于世纪联华市府大道店三楼过刊部,折后29元,超值

今天是周未,难得又可以坐下来好好翻翻书

开始阅读新入手的《沈从文说文物:书画篇》沈从文曾是著名的小说家《边城》等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惜1949年之后,基本上放弃了小说创作,转向古文物研究,照样成绩斐然。第一篇《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是1968年文化大  命时写的一篇检查稿,交待作者在历史博物馆一边做解说员,一边进行古文物研究的始末,以及为何不离开这里去大学任教,或重新开始小说创作的前因后果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中国在解放后虽然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小说创作者,但同时又多出一位历史文物研究者,是国家之幸,还是文学之不幸?作者通过古文物研究,对世传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从侍女的“漆纱笼冠”着手提出疑问;如对世传展子虔的《游春图》,当年张伯驹卖房凑得一百多两黄金购入,也从衣冠及马匹装备的衍变,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这就是历史研究的价值所在。

今日逛久违的世纪联华市府大道店,购过刊5本,折后只要29元,真是超值。这其中,又发现一本很好的杂志,是中国国家旅游》2014年的06期,主题是《绍兴三味》但是封面提示的“故宫深处的通关秘语”、董桥的《送走骗人的季节》、李敬泽的《桃花源别考》,都很有兴趣,趁着儿子去市中医院做检查身高139.5cm体重74斤)的空档,在车内一一阅读如林聪的《京都寺院寻访一代宗师》,介绍的是日本京都名僧空海大师开创的一系列著名寺院,如东寺(真言宗总本山)、仁和寺(四国遍路)的总起点、神光院的由来和地位等,又一一回顾一番《禁忌之食》一文,从海牙国际法庭判决日本停止在南极海域的捕鲸活动说起,讲到不光日本这一传统美食不入他人胃口,如日本人不吃牛羊肉,中国人最早不吃猪肉,欧美人感恩节烧火鸡的由来,古罗马人以前还吃烧孔雀,说明人类未来就是靠吸取其他生物的养料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饮食传统,最初都是不得已,都是苦中作乐,从无可奈何才挖掘出更多神妙的烹调法,所以,也无需对日本人的爱好吃鲸鱼而大惊小怪了!

7月20日星期日

今日,将晓剑书情201405我的5月份书单(下)整理好,发到博客上,这个月的书单有将近3万字,新浪博客一下子也发不了,只能分上下两次分批发

继续阅读《沈从文说文物:书画篇》,这是我的晒书房中的第1200本好书

《谈写字一、二》,其实在沈从文的《龙凤艺术》一书中也有入选,但是完整阅读,这是第一次第一篇作于1937年5月,第二篇作于1948年7月,跟解放后写的检查稿可以说完全是判若两人,风格也是前后截然不同的在言论尚自由的年代,作者借谈写字这个话题,可以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对宋四家的批评,对某些专家的不敢苟同,对近代行墨的观点,对市招与社会习俗的点评,都能畅所欲言,如果是在解放后,这样的文字肯定不会出来了书艺非小事,连所谓的宋四家都不过尔尔,我辈岂能更不慎乎!以前读《沈从文年谱》知道他从小接触书艺,每月工资不多而花钱买帖不少,正因为读的碑帖多,所以才能有这许多独创的见解吧!相比较而言,现今的印刷艺术更精美,我们还有这样的见地

 

开始阅读《沈从文说文物:器物篇》“关于《红楼梦》注释一点商榷一文,作者借助在历史博物馆十几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文物知识入手,从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中提到妙玉待客的几件茶器,原注中一些值得提出商榷的部分,一一进行分析,读来令人感叹,原来注释一件作品,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没有金刚钻,还真揽不了这瓷器活注者如果务实不够,而又务虚不深,对文本缺少认识,便不能把文中所提到的器物,放在当时历史社会背景中去求理会。注者既不能从感性上取得应有知识,又无从向字典取经,仅从主观猜想出发,当然难于融会贯通前人常说著书说不容易,其实注书工作,不仅要懂语言,也要懂文学,不仅要懂文学,还要懂文物,真是谈何容易沈从文还对北大中国文学系提出殷切希望,可惜在目前这样的学术大环境下,能沉下心真正做学问的又有几人?

7月21日星期一

今日购书单

1、《书人行脚》傅月庵著,中华书局2011年2月一版一印印数1—6000册定价32元,“东升斋”晒书房编号:1203

2、《生涯一蠹鱼》 傅月庵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7月一版一印印数1—5000册定价22元,“东升斋”晒书房编号:1202(有霉味)

购于千禧书店,折后30元


早起,继续阅读《茶人三部曲》最近读书进度不快,这本三部曲的第一部《南方有嘉木》,陆续读了20来天了,还没结束。

今天季度督评,在椒黄路三区跑了一天,夏日的台州天空的蓝天白云变幻莫名,真是漂亮。


午后,逛椒江千禧书店,淘得傅月庵的好书二册

回办公室,继续阅读胡洪侠的《书情书色》,看他收集的古今中外各路藏书家的逸闻趣事,其中就多次引用今天刚入手的台北傅月庵先生的《生涯一蠹鱼》的书中内容,真是好缘份这本书应该是傅先生的代表作吧,前几天在市图书馆看到有他主讲的讲座,可惜一次都没去听!这本《书情书色》真适合在午后随手翻翻,挑有兴趣的,随手划个线,累了就桌上睡一下,这样的状态多好!

晚,归家读《沈从文说文物:书画篇》“读展子虔《游春图》”一文,作者从张伯驹当年以几百两黄金入手的隋代名画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入手对这幅名画的来历,是否真迹等问题进行了相当深入细致的分析考证,无论是历代著述中是否提及,到现存的展子虔的画作,到各家画法的源流,条分屡析,真是令人不得不服,一幅举世公认的名画,那里经得起这么深入细致的分析?就像是最近盛传的苏轼《功甫帖》,都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关键是要有真凭实据,在博览群书、博采从长的前提下,才能有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否则,人云亦云,难免会落入前人窠臼。如果是从事收藏而不学无术之人,可能花了大价钱买回的却是一堆废纸都有可能!做学问也好,做任何事也好,能不慎乎?


7月22日星期二

今晚,阅毕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之第一部《南方有嘉木》越读到后面,越有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感觉曾经年少激情的主人公杭天醉,从少爷变成了老爷,而这个茶人的世界,经历过长毛之乱,经历过辛亥革命,经历过军阀混战,到底有何进步呢?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不过是城头变幻大王旗,杭家也祖传的忘忧茶楼都保不住,最终还是落入老对手吴升的手中只不过,这一天真的来临的时候,反而无所谓了,在这朝不保夕的时代,每个人的性命都亟亟可危,一家小小的茶楼,又何足挂齿?杭家到杭天醉这一代,终于开枝散叶,可惜这些儿女,走的却不是同一条道,有些人想着守成,如大哥嘉和;有些人想着革命,如二弟嘉平;有些人被敌人调教得阴狠,如老三嘉乔;有些人在爱情面前神魂颠倒,如老四嘉草。在时代的洪流中这些人被裹着向前,流向不可知的未来,而杭家的几代女主人,从林藕初,到沈绿爱,再到方西泠,或独撑大梁,或热情似火,或脚踩两条船,都有自己的故事。这本《茶人三部曲》,由第一个茶人世家几十年的悲欢离合与风风雨雨,构建一个精彩纷呈的万象世界!


阅读IPAD上ZAKER订阅的《新京报书评周刊》今天推送的是关于沈从文的话题,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新出的《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的介绍,有选读的沈从文长子沈龙朱口述的《沈从文与巴金二三事》,有赏读的《沈从文:晚年爱流泪》

自从前年开始读《沈从文年谱》,发现沈老真是一座宝藏,1949年解放前以《边城》、《湘行散记》等小说蜚声文坛,1949年后放弃文学创作,转入古文物研究,又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取之不尽的宝藏,前几天入手的《沈从文说文物》就是最好的证明。

搜索我的晒书房,共查到八本跟沈从文相关的书籍,分别是《沈从文年谱》、《从文自传》、《龙凤艺术》、《沈从文家书》、《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龙朱·虎雏》、《沈从文说文物:书画篇》、《沈从文说文物:器物篇》,此外应该还有二姨张和与小姨张和写的一系列忆往文学,这些都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沈从文之前读过解放以前的《沈从文年谱》,读到解放之后,对他的遭遇不忍卒读,看来接下去还要继续读下去,这才是沈从文完整的一生。

孔夫子旧书网下单拍买一本1981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从文自传》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今日获赠书单

《海风唱》柯健君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一版一印定价28元书号不对,晒书房扫不进去。

午后,在办公室阅读《书情书色》,从六五读到一〇〇第一辑毕,在书中随时都能邂逅老朋友,如陈建铭翻译的诺顿名著《藏书之爱》,如艾柯的《玫瑰的名字》,如前几天刚刚买的傅月庵的《生涯一蠹鱼》,还有古今中外各色藏书家爱书人,甚至是暴君的逸闻趣事在微信朋友圈以“午间荐书十八”的形式进行了分享。

午后,继续阅读第二辑,从一一到二〇〇,这辑大多是国人的书话,更平易近人了!

7月26日星期六

又是周未,再度感冒,注意多休息

晚上路桥回来,一边陪儿子写作文,一边阅读《中国国家旅游》杂志2014年第6期。

“故宫深处的通关秘语”一文,作者选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讲述紫禁城不为人知的人与事《两个故宫的离合》作者野岛刚,是一个日本记者,通过追寻海峡两岸两个故宫的由来,甚至包括故宫国宝南迁时在四川乐山大佛边的安乡临时陈列的所在,沈阳故宫,还有南京博物馆的存在,讲述故宫宝物历尽艰辛的南迁之路;李永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代表传承人,讲述明清老建筑修复背后的故事,引人入胜,古建筑只要找准结构,像庖丁解牛一样,整件搬迁就是小事一桩了,这也正是古建筑的神奇魅力所在;曾参与修复过展子虔《游春图》的徐建华,则是故宫古书画的“御医”,经过全色、帖条、扫浆、上墙,可以让一幅传承了几千年的古书画,再流传几千年;而瓷器修复室的王五胜,在修复一件古陶瓷文物时,不但要修旧如旧,还在给未来的修复工作做铺垫,保证这些材料失效后能被完全剔除,不对文物造成伤害。三百六十行,真是行行出状元啊!

7月27日星期日

今日购书单

1、《沈从文家事》刘红庆著新星出版社2012年7月一版一印,定价39元,“东升斋”晒书房编号:1204

2、《老舍散文》老舍著太白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第3版第2次印刷定价21元,“东升斋”晒书房编号:1205

购于台州千禧职工书店折后30元


早起,继续阅读《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06期封面报道“绍兴三味”,写得极好,文图俱佳

第一篇章是“寻找纯钧”,作者范亚昆在一本东汉人编的《越绝书》的指引下,来绍兴寻访古越国的遗迹,一把名为纯钧的宝剑,一个因大禹而闻名的会稽山,都让人生发访古的幽思。

“群星闪耀时”一章,介绍绍兴荟萃的人文,有陆游写出“钗头凤”的沈园,游客辗转反侧,步步流连,看到的只是园中倒映的自己,“桃花落、闲池阁”;而青藤书屋的游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我就回忆起去年冬天到访青藤书屋的那个下午,只是作者的文笔生动极了,我自愧不如;还有写出《陶庵梦忆》的张岱,在绍兴府山享尽繁华,死前只留下一句话:“山川人物皆属幻影,山川无改,而人生倏忽,又一世矣,”有点悲凉,又是看尽繁华后的豁达!还有绍兴街头的一次偶遇,一个陌生的衣食无着的老人,都是满腹诗书,能说善道,绍兴人几乎每个都能识字,连百工艺匠都堪称“两脚书橱”


晚上,等儿子合唱团排练的时候,继续阅读沈从文的《说文物:书画篇》,其中生拼硬凑了一篇“春游颐和园”没想到却正中我的下怀。

这个夏天,即将启程开启我人生中第一次北京之旅,沈从文的这篇“春游颐和园”,仿佛就是此刻为我量身定做的一篇导览词沈从文根据自己几年在颐和园内暂住及散步的经验,推荐了游园几个必去的景点,花费时间较少,保留印象比较深刻,且不至于过累。


第一是进门以后的建筑群,包括大戏楼、乐寿堂(慈禧当年做生日的地)、玉澜堂(光绪当年被慈禧囚禁的地第二是以长廊全部和排云殿、佛香阁为主体,围绕左右的建筑群,得租一只小游船,划向湖中心,回过头来才能发现建筑之美;第三是湖中心那个孤岛上的建筑群,龙王庙是主体,连接的是十七孔白石虹桥,长年卧在万顷碧波中,背景是一片北京特有的蓝得透亮的天空;第四是后山一带,原是正门,后改为后门;第五是东路山以谐趣园为中心的建筑群,包含北方的明敞和南方的幽静两种长处,谐趣园的荷花池子,夏天荷花盛开时,又香又好看读这样的介绍文字,人未至,心早就已经飞向了北京,沈从文解放后虽放弃了文章写作,不愧还是文章高手!


颐和园最高处的建筑,是山顶上那座全部用彩琉璃瓦拼凑而成的无殿沈从文详细介绍了上山的路径,大石舫也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附近有许多小游艇出租,比较合适的办法是绕湖心龙王庙,再穿十七孔桥回来,作者还特意写到湖中一种只开四五天的小金丝莲,与其上一种细腰窄翅黑蜻蜓,飞飞又停停。阅读的过程中,仿佛已经置身湖畔,跟着沈从文一起观赏园中景致了这篇文章虽然作于一九五六年,但六十年后读来还是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下午刚感叹老舍的文字不过如此,看来前辈大家的文字还是不能小瞧的!

继续阅读下一篇:“北京是个大型建筑博物馆”。沈从文从战国时燕国都会说起,一路到隋唐(范阳节度使),元代的大都,明代永乐年间重新定都北京,近五百年古建筑艺术的结晶,从天安门到午门,才是紫禁城真正的大门,天安门建筑给人以华美壮丽的感觉,而午门却给人一种端重严肃的感觉,其下东西西廊,共有八十四间厢房连接端门,过去是百官候朝的地,鱼贯进入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下等待召见,而站在午门楼上高处四望,故宫以三大殿作中心的建筑群可尽数收入眼底。


今晚阅毕沈从文的《说文物:书画篇》

7月28日星期一

午后,继续阅读胡洪侠的《书情书色》一口气读完第三辑,二一至三〇〇。文革期间,各类书的遭遇都让人唏嘘,各类藏书家的遭遇也都让人揪心 革这十年浩劫,就像秦始皇时代的焚书坑儒,每个时代其实都是相似的,这也正是历史的荒诞所在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人都朝不保夕,这些身外之物的书籍,又何足道哉?庆幸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总不用再经历这荒诞的故事,但是风水轮流转,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呢?只有珍惜眼下所拥有的一切,有书店在身边,有时间就去逛逛吧!

7月29日星期二

午后,在办公室阅毕胡洪侠的《书情书色》每日午后,在办公室读这些短小的书话,有感叹,也有唏嘘,中华书局这些精装小书,都很有趣味。

7月31日星期四

这几天忙着筹备市委四届七次全会,读书笔记也没空做了。会议指南印好后,抽空将六月份的阅读笔记整理成晓剑书情,洋洋洒洒也将近2.2万字,发在新浪博客上。

明天即将启程踏上我人生中首次北京之旅,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北京一本就GO》,舍不得放弃;从阮积庆处借来的《搭地铁玩北京》也很不错,一并放入行囊;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带在路上,打发漫长的高铁之旅也很不错;朱家溍的《故宫退食录》,有很多描写故宫,描写北京城那些老宅园的文章,虽然挺重的,思来想去,还是放进去;在IPAD上下载了“台北故宫”和“故宫100”的纪录片;再加上朝日新闻社的《两个故宫的离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就是我首次北京之旅的随身行囊。具体的北京行程,敬请期待下个月的晓剑书情。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