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时看到众生
——我读蒋勋的《此时众生》
这本《此时众生》,是蒋勋老师五十篇美的自然记录,每篇1200个字,以周记体的散文形式集结成册,横亘从某年五月到次年五月的二十四节气之中。蒋勋说:我想记忆生活里每一片时光,每一片云彩,每一段声音,每一种细微不可察觉的气味。我想把它们一一折叠起来,一一收存在记忆的角落。
于是,就跟着蒋勋优美的笔触,爬山,观海,看四季变换,赏满天繁星、观山间飞瀑、闻鱼肆余味、赏桐花月桃、泡山间温泉。这阅读的过程,其实看到的是我们自己在生命中的一个个片段,比如春天在公园里一片盛开的樱花林下驻足欣赏落花的缤纷,夏天在大鹿岛听到的一片涛声,秋天在华顶的黎明中等待日出的一瞬,冬天在宁海的温泉感受泡汤的乐趣。这些文字,就像开启了我们记忆中的某一个角落,一次次激起我们自己在生命中走过的路,有过的感动,莫名而又无可名状的生命的喜悦。我所喜爱的林文月先生在序里也谈到的:“许多的寻常往事,在记忆的角落里安藏不露,好似已经不见了,或者被遗忘了……但有一天重读,那些文字所代表的虫声、潮响、花叶以及光影种种,又都回来了。”
这些短文,每篇不过短短1200余字,倒像是蒋勋作为一个美术系的老师,在旅途中用随笔的形式记录美的领悟,或是在自己临近河边的窗前读书观景,写给一个叫做“旋子”的学生的书信。蒋勋是画家,更是诗人,文中体现的,到处都是画境。清代的查士标在《跋渐江〈黄山图〉册》上说:“昔人以天地之物为师,况山水能移情于绘事,有神合哉?尝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乃逐称画师’,今观渐公黄山诸作,岂不自然!”读蒋勋这些充满画面感的小文,仿佛表达的正是上述这段话的意境,登山、观海、行万里路,笔下流淌的,正是这些移情于山水的情怀!
阅读这本散文集的时候,陪伴在耳边的是蒋勋在“美的沉思”系列讲座中的“生活美学”系列。这本书中,同样提到很多“食衣住行”的生活之美,很多其实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小细节。就像“蚕在夜晚吃食桑叶的声音”,如果不静下心来,根本无从体会;就像在山间看到的一朵云,根本不会留意它早已变成了山峦的胎记,带着山一起流浪;就像面对一件古旧的布衣,可能也感受不到“两袖清风”的自由自在。在这个紧张而又忙碌的社会,如何让我们的心静下来,真是一门大学问,而蒋勋的这本书,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听听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读书,其实读的是自己。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手头正好有一本故宫出版社出的厚厚一本《故宫日历》,其中某一天的日历配的图是清代画家弘仁的“黄山图册之锡杖泉”,画中那个倚杖登桥,静观悬桥的古人,不正像是蒋勋在“瀑布”中与友人观瀑时的自画像吗?仿佛看到十年前的蒋勋,立在飞瀑下,静听不语,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崖独杖黎”。我们在这样的一幅画里,看到的不仅仅只是几百年前的一个古人,也可能只是普通人如你我,或者在静听松风,或者是在长啸高歌,或者是在天地中举杯邀明月。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此时的众生,也可能是自己。而我们能做的,只是回来做最好的那个自己而已。
文后还收录了蒋勋近几十年创作的二十九幅画作,大多只是一朵淡淡的花,静静地在瓶中盛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画中的钤印也都很有意思,“微笑”,“圆满”,“情不自禁”,每一方小小的闲章,都让人不禁心生喜悦。其实我们要珍惜的就是当下,就在此时。
如果啊,如果,如果你还对此时还有所眷恋……
(2013年4月18日晨阅毕)
繁华过后,一地的落花。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