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4月份,购书15本,购杂志7本,获赠作者签名版2册,其他渠道获得2种共5册,整月阅毕书籍和杂志4册,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书评2篇。
4月1日:继续阅读《沈从文年谱》。在1937年的条目下,读到一篇他写的《谈写字》的文章,沈从文长于书法,早年当兵时期就曾在月薪4-6元的情况下,五个月内置了十七块钱的字帖(摘自《从文自传》),到了晚年,他的“章草”很有名,西泠印社2010年秋拍“近现代名人手迹专场”有张充和收藏的沈的条幅拍卖,开价2-5万元不等。
接到老朋友陈向阳的电话,推荐我为台州晚报的书评栏目投稿,此后陆续在台州晚报上发表书评文章若干篇。
受胡兰成《书论》的影响,晚上开始临《礼器碑》,做不到一天写200个字,争取每个晚上能写一张纸,十六个大字,坚持下来也不错了。临完一遍,整理了一个发表在博客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ae89e0102e23y.html
4月2日:今日购书单
1、《龙朱·虎稚》(沈从文著),购于千禧书店
2、《音乐门铃》(辛丰年乐话)
3、《请赴音乐的盛宴》(辛丰年著),以上两册购于台州图书大厦网站
继续阅读《沈从文年谱》,1938年返乡期间,基本上每天给妻子张兆和写信,张在1月底的回信中说:“我又欣喜你有爱写信的习惯,在这种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我应是全北京城最富有的人了”。在孔夫子旧书网得知《沈从文家书》新书出版,准备入手。
时隔半个月之后,重新开始抄赵孟頫版的小楷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在手机下载了一本《从文自传》,阅读其中的几个章节。
4月3日:继续阅读《沈从文年谱》,1939年经朱自清奔走争取,以小学学历被聘为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国文学系的副教授,民国真是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伟大时代。
4月4日:清明小长假,去杭州太子湾欣赏郁金香。随身带了一本冯唐的《三十六大》。先读了一遍出版人路金波写的跋,不乏赞美和滥美之辞,对冯唐的前世今生(连张海鹏的本尊都抖露出来了),对北京三部曲,对《不二》,对《三十六大》都进行了系统细致的盘点,此文让我重新回忆起去年在杭州阅读冯唐文字巨大的快乐,也勾起了重新阅读冯唐的冲动。这本《三十六大》自从去年在京东搞活动时收入囊中,一直塑封在书架上,想想真是相逢恨晚,小精装的装帧捧在手里也是一种享受。特意上新浪微博搜了一下,冯唐的粉丝数已经突破了480万,真是乖乖!
阅读其中的第一篇《大欲》。这篇短文是冯唐写给唯一的外甥的,文字很直白,不讲人生的大道理,直奔青春期的主题,谈姑娘的种种好处:可以做朋友,做老师,做情人,做性伴,做家人,一封信就可以解答一个正在生长发育的小男孩所有的疑问了。给小外甥列的书单也挺有意思,有《十日谈》,有《再见,哥伦布》,还有冯唐自己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不推荐《金瓶梅》,不推荐《肉蒲团》,不推荐《查莱泰夫人的情人》,倒是有点意思,今后,我可以参考这份书单,给儿子推荐几本,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解疑释惑吗?很喜欢其中的一个句子:“记得多练习中文,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人类创造的最美丽的事物之一”。收尾也很干脆:“别的不说了”。
4月5日:今日购书单
《丝绸文化一百问》,购于中国丝绸博物馆。这本小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回答了大量有关丝绸的疑问。上三年级的添添刚学过丝绸之路的课文,带他来这个博物馆实地看看,长长见识。
4月6日:通过微信上的“每日好书推荐”,重新发现一本好书——《爸爸爱喜禾》。在手机上读完作者蔡春猪写给患自闭症的儿子喜禾的一封信后,突然觉得亏欠这本塑封在书架上的好书太久了,马上从书架上取下,拆封。这本书之前已经在《南方周末》上看到过推荐,早已购入,但又是再一次因为“每日好书推荐”而重新燃起阅读的热情。作为一名自闭症儿童的父亲,蔡春猪充分发挥他的自嘲神功,在突如其来的人生大变面前,从最初的惊慌、无助,到慢慢地豁达、自嘲,陪着儿子一起成长,成就了这本独一无二的语录体小书,也完成了自己出一本书的夙愿。读这本微博体的小书,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作者的幽默,在灾难面前的豁达,真是一本“笑中有泪”的感人之作。也许,喜禾是天底下最快乐的孩子,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择校的痛苦,只是,面对这样的孩子,做父母的情何以堪?忍不住,一而再地亲一亲每天忙于做作业的宝贝儿子。
继续阅读手机版的《从文自传》之第三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作者在这本自传里,完全不避讳小时候不喜欢上学,经常逃课在外游荡的经历,虽然不曾少挨家人的责骂和先生的板子,但是逃课中得到的乐趣远胜过责罚。作者在“人生”这本大书中得到的快乐,学到的知识,可比在学校里的小书学到的东西可有趣多了,像路边的理发铺、打铁铺、编竹篮的铺子、这些将近100年前的记忆,在我的小时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路桥老街,都还曾完整保留。只不过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刷后,这些才慢慢淡出历史的舞台。在我们的孩子将来读到这些百年前的文字时,还能从自己的童年记忆中找到共鸣吗?童年时代的经历将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包括逃课,包括游荡,甚至包括打架。将来,我们的孩子回忆他们的童年,但愿不要只有一个又一个的兴趣班。
4月9日:阅毕蔡春猪的《爸爸爱喜禾》。书中的第二部分,作者特意模仿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写眼中看到的世界,让人联想起刚听蒋勋讲到的《小王子》中,狐狸和一朵花的故事。我们这些外人觉得,自闭症的孩子孤独,可怜,可知他们何尝不是耽溺在自身的小星球中,冷眼观看我们这个自以为普通、正常的世界?
4月10日:今日购书单
《沈从文家书》,沈从文著,台州图书大厦网购
4月11日:今日购书单
《读书》2013/04,阅读其中一篇刘再复的《贾宝玉论》。
继续阅读《沈从文年谱》,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但是跟俞平伯等人欢欣鼓舞投入新中国的怀抱相比,沈从文因为被郭沫若公开批评,精神陷入极大地不安和痛苦中,曾于3月28日在巨大的恐惧中自戕,幸好及时得到抢救,此后放弃了文学创作,转入对中国古代玉工艺的研究等专项工艺美术史领域。在巨大的精神折磨中,总算挺过来,活下去,以后还能高寿,真是不容易。
4月12日:今日获赠书单
《看法与说法》,李瑞环著,全套共四册
《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第四期
4月13日:翻阅《故宫日历》,八月的主题正好是蒋勋老师刚介绍过的五代的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看看这张从张大千手中回流的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名作,再重读这背后流转的故事。
阅读《读书》2013年第四期,《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作者王炎,这篇文章是作者回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出国访问到访罗马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读来挺有意味的;《齐如山与梅兰芳之二三事》,作者傅谨,这篇文章,从齐如山的回忆录和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做了一些考订的文章,这才是真正的做学问吧;《崔健:摇滚神话与历史的隐秘脉络》,作者艾未来。跟着这篇文章,细细听了一遍崔健的《小城故事》三部曲。
4月14日:今日购书单(椒江千禧书店搬迁到隔壁,4月8日重装上阵,念念不忘,果然有回响。四本书居然才收了我40元,怀疑是算错了,哈哈)
1、《从文自传》,沈从文著,岳麓书社出版
2、《西洋美术史》(外一种:西洋画派十二讲),丰子恺著
3、《现代中国文学史》,钱基博著
4、《最后一头战象》,沈石溪著
4月15日:今日购书单
《读库1302》,新星出版社(全年订购)
阅读《读库1302》
1、《西斋十年》,这篇文章描写1902年庚子赔款后成立的山西大学堂,背后的几位代表人物,有传教士李提摩太,牛津汉学家苏慧廉(William Edward Soothill),西斋第一任总教习郭崇礼等;
2、罗尘的《柳河时光》。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全国第一个五七干校——位于黑龙江省的柳河干校,成立的来龙去脉,包括当年如何得到高层的关注,最后在全国面上铺开的往事。这些当年的亲历者回忆往事的文章,有些现在看起来荒诞不经到可笑的地步,其实当年那帮亲历者何尝不知道这不过是一场演出的戏?文后附了很多当年的照片,可以用图像来记录一个时代;
3、小白的《肉到用时方恨少》,文章开头引用《格雷的五十道阴影》,说的是色情和裸体的话题,附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和少量的摄影作品,表现这具色情的身体。
4月16日:继续阅读《读库1302》
1、姜淑梅的《穷时候》。这篇文章,更像是一个经历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大饥荒的过来人的口述历史。作者姜淑梅不知何许人也,在无所不知的新浪微博上搜索都了无痕迹。这些故事,让人想起1942年,好多的生离死别,能活下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刘勃的《风流孟夫子》。这篇文章,文笔很生动活泼,原来孟夫子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古人。
题外话:今天入手一件期待已久的仿汝窑的恒福东道喜乐壶,把玩在手,真是喜爱。色彩是传统的天青色,宋徽宗曾有“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句子来形容这美丽的色彩。当年这艺术天子每年从汝窑中选用35件上等货色,其余全部打碎深埋,因此治国二十余年,传世的不过区区76件汝窑器,分散在世界各地。红楼梦中,妙玉的一件汝窑杯子被刘姥姥喝过之后,就准备丢掉不用,要知道汝窑在当时就已经是价值连城的宝贝了,真是奢侈啊!入手这件仿汝窑的器皿后,开始爱上喝茶,喝普洱茶,对茶道以及有关茶道的书开始感兴趣了。
4月17日:继续阅读《读库1302》
1、《被背叛的遗嘱》,作者:曹利群,庄迦逊。这篇文章,回忆的是建国初期闻名全国和全球的著名女钢琴家顾圣婴的故事。收获国际钢琴大赛的诸多荣誉,却在自己人的“文化大革命”中受尽屈辱,最后选择了一家三口集体自杀,走上不归路。对那个黑暗的时代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当时当年的那些施虐者,现在又在何处?当他们看到这样的文字,心中涌现的会是怎样的情感?
4月18日:阅毕蒋勋的《此时众生》,已形成专篇读书笔记,链接如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ae89e0102e0pg.html
并发表在2013年5月26日的《台州晚报》“新阅读”周刊。
继续阅读《沈从文年谱》,进入50年代,虽然阅读的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但阅读的过程中,每每产生一种朝不保夕的惴惴感,不知道接下来会有何种命运会等着年谱的主人?好在陪伴在耳边的有欢快的笛子曲,可以消解这不适感。到今天,《沈从文年谱》告一段落,没有继续阅读下去了。对年谱中提到的《龙凤艺术》、《沈从文家书》等,都有购买的兴趣。
4月19日:今日购书单(世纪联华市府大道店过刊部)
1、《艺术品鉴201302》,折后10元
2、《中国收藏201303》,折后7元
3、《小说界201302》,折后7元
4、《行·周末201312》,折后5元
4月20日:谷雨节气,阅读《三联生活节气》的“谷雨特刊”。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为末春,古人惜春,作送春诗,白居易的《春日闲居三首》有云:
陶云爱吾庐,吾亦爱吾屋。
屋中有琴书,聊以慰幽独。
是时三月半,花落庭芜绿。
舍上晨鸠鸣,窗间春睡足。
谷雨节气,安排了一次短途出游,到三门横渡镇的东屏村,参观一座尚未修复的古村落。刚下过一场春雨,一路春光秀丽,群山都笼罩着一层薄薄的云雾,道路两旁,春天的新叶抽满枝头,真是一派春意盎然。古村落有一户庚子科亚魁的人家,木结构的老房子雕梁画栋,六扇窗花雕工栩栩如生,介绍的是隋唐演义的连环故事,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精美的老建筑,如不好好保存,任其腐朽,真是愧对后人啊!
晚上,用仿汝窑的喜乐壶,泡一壶普洱茶,一边欣赏茶汤的变化,一边品茗,自得其乐中。阅读刚入手的《行·周末》
这一期,有个专题是《杭州茶馆八十年》。藉由一个老说书人李自新,把我们带入上个世界50年代的老杭州遍布大街小巷的老茶馆。喜雨台(现杭州延安路的太子楼附近)和雅园是当年最高档的茶馆;再推到60-80年代湖滨的露天茶室,老年人下下棋,交换些古董,打发清闲的时光;再来到90年代,陈珂开了一家“紫艺阁”,座上客有马云,有宋卫平,有黄巧玲,后来都成为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此后青藤茶馆,心源等相继开业,主打自助茶点概念,一直延续至今。记得去年在杭州临时工作3个月期间,多次去过位于西湖边的两家“青藤茶馆”,没想到背后还有这许多故事。茶,永远都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保存在这个时代,这些老百姓之中,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回忆。最后那篇乔司老人的2元茶室,又让人想起我的姑妈在路桥老街附近经营的一家小小的茶室,周末特意找时间去走了走,拍下一张照片,整架都是白色的搪瓷茶杯。只不过,这种低廉的价格,还能走多久?
4月21日:前一日经过椒江的千禧书店,发现书店已经搬到隔壁正式重新营业了,进了很多好书,其中有一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的富川山居图和清明上河图,都是长卷的形式,印刷非常精美,但由于时间匆匆,刚好身边又没带钱,匆匆放下。晚上惦记着这两卷长卷,特意绕路过去,没想到这两卷长卷已经被人捷足先得了,一方面感到后悔,一方面也很开心,说明爱书的人还是不少,也有同好,下次一定要吸取教训,该出手时就出手。选了一套《中华茶书选辑》,四册,都是历代的茶书精华,最近入迷茶事,把玩仿汝窑器,其实更应该跟读书结合在一起。在书店发现另外一个宝藏,就是台北的国立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法书新编》系列,民国九十九年一版,定价800新台币,但是千禧书店的价格只是原价的十分之一,真是奇怪。选了其中一本《晋·王羲之墨迹》,印刷很精美。
今日购书单:
1、《中华茶书选辑》,共四册,主编叶羽晴川。
卷一:茶经、大观茶论、品茶要录、茶疏、阳羡茗壶系
卷二:煎茶水记、宣和北苑贡茶录、烹泉小品、茶具图赞、茶录、东溪试茶录、烹茶梦记、茶谱
卷三:续茶经(上)
卷四:续茶经(下)
2、《晋·王羲之墨迹》(故宫法书新编一),国立故宫博物院中华民国九十九年一版,中华民国一百年四月初版二刷,定价800元新台币
今日获赠书单:
1、《大鼻子的故事》,矛盾著,台州图书馆搞读书日活动赠送
4月22日:今日购书单:
1、《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第15期,《茶之事》专刊
今天在iphone的“三联生活周刊”的客户端看到新的一期杂志的专刊是“茶之事”,正心有戚戚焉。到文书室借阅了一本,翻了几页,正合我意,果断下手订购了一本。最近一段时间,受一个朋友影响,开始对喝茶这件事感兴趣,关注茶器,关注茶人。利用每天晚上睡前的阅读时间,泡一壶茶,捧读杂志,因为信息量很大,边阅读边做笔记,整整花了半个月时间,把这一期杂志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有些章节还反复阅读了多遍,以加深印象。阅读时随手做的读书笔记,整理出来,单独发了一篇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0ae89e0102e0t2.html
4月23日:阅读《中国收藏201303》,特别策划专题之“大道光辉”。这个专题介绍的是清朝的道光皇帝,这个在历史上被评价为“鲜有作为”的大清皇帝,之前确实了解不多。通过文章得知,皇次子旻宁少年时也曾奋发图强,守土有责,威望不错,无奈内外交困,被鸦片烟搞得国库空虚,又碰到一位老于世故的曹振鳙和愚昧专断的穆彰阿,生生葬送了这大清康乾盛世打下的良好基业,名臣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最终还是难逃被贬新疆伊犁的悲惨下场。圆明园历经150年建造,成为万园之园,可惜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个精光,园内的慎德堂,是提倡节俭的道光皇帝为自己建造的宏伟寝宫。“喜溢秋庭图”,描绘道光皇帝在慎德堂内与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画卷;“道光行乐图”,则是道光和皇子女读书行乐的描绘。
4月24日:今日购书单:
1、《龙凤艺术》,沈从文著。折后37.6元。
4月26日:去台州日报报业集团参加2012年度优秀通讯员的表彰大会,会前特意去拜访了赵宗彪先生。宗彪先生的大名早已久仰,每周发表在台州日报上的书评文章基本上每期必读。春节前摘录了陈寅恪先生的一幅春联作为节日祝福群发,宗彪回复说已经写成对联贴在办公室的门上,一直想去他的办公室拜访而无缘。办公室很整洁,房间里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书籍,还有文房用品,一看就是文人的办公室,却没有一般文人的杂乱无章。因为要开会,坐了一会儿便告辞。临行前,宗彪兄送了我几本他的著作,一本是出版于2010年初的《西游放谈》,一本是出版于2011年初的《水浒乱谈》。回家后粗粗翻了一翻,看看丁锡满老先生和娄亦斗先生的序言,对宗彪兄更多了一份了解,书名看似随意,原来也自有深意。得知宗彪兄对篆刻也很在行,不知道下次请他帮忙刻个闲章,可会冒昧?
今日获赠书单:作者签名版
1、《水浒乱谈》赵宗彪文,季海威图
2、《西游放谈》赵宗彪文,季海威图
收到《阅读温岭》杂志寄过来的一份样稿,收录了我的一篇小文:《我读董桥的从前》
4月27日:今日购书单
《茶味的初相》,李曙韵著
购这本书,是因为在《三联生活周刊》的“茶之事”专刊读到一篇文章,叫《李曙韵:事茶者之器皿》,文中的信息量很大,照片也都很精美,文中还专门提到这本茶书,于是在新华书店网站搜索下单。要记住这个叫做李曙韵的来自台湾的茶人,和她位于北京国子监的“晚香”茶室。
4月30日:今日购书单
1、《故宫藏画大系》(唐五代名画,两宋名画),定价398元,却以折后60元入手,用“晒书房”扫描,跳出来的却是另外一本书。这本书收录了唐、五代和两宋的很多传世名画,正好和前段时间蒋勋的故宫限展国宝的讲座对应起来。同系列的还有明四家、清六大家的作品集。跟懂行的朋友交流,这书应该就是各种书市中定价很贵,折扣很低的盗版书,吃一堑长一智。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五月号)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