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添添成长日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6

晓剑书情201305——路桥十里长街的这些人和那些事

$
0
0

      最近,入手一套好书,路桥文广新局的原局长罗河笙主编的一套三本的“路桥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其中最感兴趣的是《路桥十里长街》一书,因为这上面记载有我的外公张文忠经营的饭店。

最早知道这本书,是在一个表哥发的微信中,特意拍下书中提到他的爷爷的相关篇章。一看,这不也是我的外公吗?于是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当当、卓越、孔夫子等网络书店都找不到这本书的影子,连新华书店的网站上都遍寻不得,无奈委托路桥的同事代为寻找,辗转找到路桥文广新局,从现任局长,也是我曾经的老师手中,终于找到此书。

到手之后,按照我的阅读习惯,先翻前言后语,了解这本书的大概情况。这本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的“路桥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出版时间是201112月,距今已经相隔有一年半载的时间。作为路桥人,只到现在才看到这本书,真是有相逢恨晚的感觉。

翻看目录,细细找寻我的外公张文忠的名字。在(二)路桥饮食业的条目下,第一个就是“路桥中桥张文忠饭店”。这篇短短的几百字的小文章,记录了当年外公在十里长街的“中桥头”经营张文忠饭店的盛况和此后的没落,文后附的故事链接,还介绍了这家饭店的由来,原来外公是在他的岳父手中接手经营这家饭店的。外公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已经作古,到现在还依稀记得当年外婆蔡小莲痛不欲生的表情,外公出殡时经过的路桥老街下里桥头的那棵大樟树,现在每每经过,还勾起当年的回忆。没想到时隔20多年后,居然在一本描写路桥的书里,能够再度看到外公的名字,真是感慨万千。外公在世的时候,我还小,接触的机会也不多,只是零星听长辈说起外公年轻的时候做过南官河上掌舵的船老大,有一身好武艺,后来经营过一家饭店,也是远近闻名。没想到在这本书里得见。书中还记载了外公的妻舅蔡启平的说书场,这应该就是我外婆的亲兄弟,可惜多年不走动,在记忆中只是一片空白。得到书的那天晚上跟小舅妈吃饭的时候谈起这本书,又引出外公生前的一些往事。如果带着这本书走访家里的长辈,采访一下我的几位舅舅和阿姨,肯定能翻出更多的记忆来。

再翻阅其他的篇章,又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的名字:“路桥鸣声乐器店”的於德福。记得小时候有位邻居,也叫这个名字,是我小表妹的外公,也就是我小舅妈的父亲。隔天打电话给舅妈,确认果然是。路桥人小时候称呼邻居的老人家,都是以“芳爸阿公”、“琴娘阿婆”等相称。这位“芳爸阿公”,也就是书里记载的於德福,正是我记忆中善于做胡琴等乐器的老手艺人。记得小时候,每次戏班子要演戏,都会叫“芳爸阿公”做很多的演出道具,像大刀、红缨枪等。芳爸阿公的手也很巧,每年元宵节前后,就是他的手艺大显身手的时候,做的灯笼,小到兔子灯,大到元宵灯会中展出的大型宫灯,通过蔑竹和白纸糊起来,都栩栩如生。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年放寒假时还跟着老人家做过一个兔子灯,用竹子搭好框架,里面放上蜡烛,外面用剪刀把白纸剪成一丝丝兔毛的形状粘在外面做装饰,元宵节晚上,路桥老街灯如昼,人如海,我拖着这个自己做的小兔子灯,代表班级参加元宵灯会,可神气了。一本书,勾起很多童年的回忆。

书里的最后一部分,记录了晚清民国时期“十里长街”各街道主要店铺的一览表,长长的一串,罗列了各家店铺的名字和部分店主的姓名,三十六行,行行都有记载,再现了“百路千桥万家市”的盛况。路桥人杨晨修编的《路桥志略》记载:“路桥三、八为市,远通数州,自南宋渡,近居畿辅,人物渐繁,商贾渐盛……”路桥人傍河而居,畅通的水路,带动了繁华的十里长街的商业贸易,是今后闻名全国的路桥小商品市场的前身。每一个在路桥老街喝着“长大河”的水长大和生活过的人,都可能在这上面发现他们祖先的名字和留下的痕迹。可惜翻遍全书,暂时没有找到我们王家先人的踪迹。前几年听住在路桥郏里陈的舅公曾谈起,我的太爷爷王桂庭解放前曾在老街开过一家南北货商行,在龙头王一带也薄有田产,可惜书里找不到相关记录,仔细想了一下,我的太爷爷在路桥经商的时代,应该是在民国初期的时候,距今差不多100多年了,那个年代的老一辈人大都作古,渐不为人识也是正常现象,于是释怀。

这本《路桥十里长街》,不过薄薄的100来页,用了一个晚上就翻完了。书中提到的一些地名,像话月巷、卖芝桥、下里桥、石路窟、中桥头、三桥、磨石桥、廿五间、三水迳口、岳庙、邮亭下、河西头等,都是我童年时一再徜徉的老街,留下很多的童年回忆;而那些百年老店,像茂盛百货商店、杂货店、阜大药房、理发店、打铁行、炮仗店、灯笼店、糕饼店,有些叫得出名字,有些叫不出名字,肯定也都是我童年时去卖芝桥头的向阳幼儿园,或者去前蔡的外婆家,或者去邮亭下的路桥电影院时必经的小店。这些书里记载的老字号,大多由我们这些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路桥人的祖辈经营,这些老人,大多已经作古,而这些老字号,随着解放后的工商业改造和公私联营,有些被兼并后慢慢地消失,渐渐地埋没在南官河(路桥人所谓的长大河)的历史长河之中,有些则继续经营下来,变成我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的封面,用的是清明上河图的一个片段,一艘船经过一座虹桥时桥上和桥下的众生相。其实始建于南宋的路桥十里长街,就是一副活生生的现实版的“清明上河画”,这样繁忙的街景,在我的童年时,在路桥的三水泾口繁华的水路和河埠头,每天都在上演。

回家,把这本书带给父亲看,自己就在父亲的身边坐下。果然,父亲边看此书,边跟我谈起很多以前的回忆。作为我们的父辈,对书中的人和事就有了更多的记忆。像开在殿南街的老剃头店,父亲当年自己就在那个店里剃头的,两个剃头老师父亲都认识,还记得找年长的哥哥理发而不是找年幼的那个弟弟,因为哥哥的手艺更好,这些老店铺,父亲也曾带小时候的我们去理过N年的头发;有些店铺因为开在解放前,作为40年代后期出生的父亲,大多数也没有很深刻的印象,但是他们的下一辈,很多是父亲的同学或儿时的玩伴,有些是亲戚朋友的家族所开,有些则在解放后公私合营时进入路桥百货公司和父亲共事。在父亲的口中,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

一本书,其实就是一本口述的历史。如果不去整理,随着老街上那些老人的老去,可能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荡然无存了。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本《路桥志略》的后续版本。感谢路桥文广新局,感谢罗河笙和所有知名或不知名的编者,感谢他们深入老街采访相关人物,为路桥保留下这历史的记忆,让我们不再忘记,我们曾经从那里来,曾经有过的繁华与辉煌,以及今后,路桥这座自古繁华的商贸重镇,还将走向何方!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