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添添成长日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6

晓剑书情201402——我读王蒙的《这边风景》

$
0
0

      最近阅读《读书》杂志2014年第1期,得知作家王蒙出版了一本新书《这边风景》,根据作者自述,他从1974年开始写作此书,1978年完成文稿后因种种原因一直尘封,直到2012年重读并校订,2014年初得以正式出版。这本旧作新书,记录的是1962年的中国新疆,发生在美丽富饶的伊犁的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往事

对于王蒙其实并不陌生,大学时代就读过他的《组织部新来了个年轻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本《这边风景》虽然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时隔三十余年,读来并不陌生,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文学作品作者将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设置在1962年中苏交恶时爆发在祖国西北边陲的伊犁—塔城事件,围绕跃进公社爱国大队七大队发生的一起因水渠跑水后接连发生的小麦离奇被盗事件,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坚持原则,胸怀坦荡的大队支部委员伊力哈穆口是心非、两面三刀的大队支部书记库图库扎尔;有自私自利,中饱私囊的七生产队队长穆萨有深入基层、公道正派的县委书记赛里木……这些虽然是发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遥远往事,里面还充满了阶级斗争等遥远而又陌生的词汇,有些对话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起来甚至有点可笑,但是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无可否认是十分鲜明的。


 

在刻画人物的同时,作者也描绘了新疆、伊犁一带美丽的风土人情农忙收麦子时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遭遇一场暴雨后全大队出动抢险救灾的生动场面,维吾尔人待客特有的馕、抓饭的美味,乃孜尔和托依等穆斯林宗教仪式的肃穆等等,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祖国边塞动人的画卷。王蒙曾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因政治原因自请下放新疆,在新疆这片热土生活多年,因此写起新疆来,情感充沛,题材丰富,笔下的主人公也大多是勤劳善良的新疆人,就像作者自己曾说的:“新疆是我的乐园,新疆是我的亲人,新疆是一幅最绚烂最悠长的画卷,新疆是一个充满幻想和野性的地方”。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深深沉浸其中,虽然是那边的风景,但同样迷人身不能至,心相往之。

 




这本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此还带有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如对旧社会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控诉,主人公伊力哈穆对阶级斗争的热切盼望,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阅读,已经是恍若隔世了现在网络上掌握话语权的,都在反思那个疯狂的年代,也有很多人写文章缅怀那个已经逝去的旧日美好时光。如野夫,如王鼎钧,笔下都是对解放前大家族生活的温情回忆,对地主阶级的生活,更多的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美化,他们到王蒙的这本旧作新书,看到笔下的主人公对旧时代的控诉,又会作何感想?

作者还写到县委书记赛里木轻车简从下基层的场景,没有小轿车,没有秘书,在路边拦了一辆拖拉载重汽车,直接就来到了群众当中。赛里木下基层不忙着下指示,不整天坐办公室听汇报,而是和群众一起投入繁忙的生产劳动,在一起劳动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了解到基层干部的人心向背。联系当前正在全国上下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样要求深入基层联系群众,走亲连心搞调研,但是如果没有真正与群众在一起同甘共苦,光靠几次座谈会,搞一些访贫问苦,能了解到基层的实际情况吗?四清五反,这些在现在看来已经相当遥远和陌生的字眼,其实跟当下正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反对四风”运动又是多么相似啊!虽然这本书写于将近40年前,但留给当下的思考却有很多。





 

书中也有大段的描写新疆人民劳动时热火朝天的场景,特别是描写主人公伊力哈穆在生产队投入到繁忙的“夏收”劳动中,其中一段“扬”的描写真是精彩。这些场景,其实我们的父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插队时都曾亲身经历过,就像我的二舅一家,当年响应国家号召,从滨海小城黄岩路桥千里迢迢到新疆插队落户我的二叔到遥远的黑龙江插队,像这样的劳动场景肯定不会陌生。书中描写的片段,说不定就是他们当年的亲身经历。改天有空专程登门拜访,听二舅和舅妈好好讲一讲这如烟的往事,应该有许多关于青春的美好回忆,记下来,写出来,应该都不会比王蒙的这本《这边风景》逊色吧?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