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添添成长日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6

《父亲的战场》——一段不该遗忘的抗战历史

$
0
0

今天,2014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的纪念日,此前一天,中国公布首批抗日英烈名录,引起各方关注。想起前几年读过章东磐写的一本书,叫《父亲的战场》,是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记录的正是那段差点被遗忘的历史

阅读这本书,带给我深深的震撼。腰封上有16个加点的红色字,叫做:“打捞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最坚硬的脊梁”。翻开来,满纸的沉重。滇西战场,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最光荣的不屈之地,父辈们的光荣战场,本该被大书特书,却因为种种的历史原因,被我们遗忘得太久了,太深了,以至于只成为记忆中的一些残片。就像序言里说的那样:“60年前,当我们整个民族的躯体行将颓倒之际,是他们共同挺起的那时还年轻的胸膛,让这个在别人眼里不知多窝囊的病夫国家竟然站起来,最终成为与战后世界最强大先进的胜利者平起平坐的巨头之一,为我们国家赢得了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尊严和机会。”历史不该被遗忘,在章东磐的笔下,历史的画卷在沉寂了60年后次第展开,让我们可以去捡拾那历史之镜中掉落的一粒粒碎屑!

全文从“寻找少校梅瑞姆”开篇,这个不远万里从美国赶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英俊少校,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在时隔60年后,因为一张老照片,让作者升起寻访之心,随后辗转多地终于找到了少校当年的埋骨之地,记下一段感人的往事。

在随后的田野调查中,几片摘自少校梅瑞姆当年埋骨之地的三片红色的树叶,伴随作者走完了中国远征军光复滇西国土的全部旅程。用田野调查笔记的方式,作者一一走访了多位当年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幸存者与见证者,这些人物中,有虽没有为国捐躯,但却用自己忠勇的生命拼死护卫祖国,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和追忆的中将叶佩高;有上尉张子文,青年才俊因为爱国而从军抗敌,胜利后脱下军装专心育才,却在新时代因为前国军的身份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在黑暗中一声不吭地延续了26年。接受采访时一声轻轻的叹息:“都过去了”,虽如风散去,又让人怎忍卒听?有“少尉”叶进财,18岁的他当兵从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用他自己的话说,从1942年的惠通桥,1943年的打游击,1944年的攻克腾冲和松山,所有的仗都赶上了,身上弹痕累累,却在85岁的时候守着一方小得不能再小的杂货店艰难度日。士兵陆朝茂,在收复腾冲的战役中曾与日本鬼子短兵相接,在他几十年后波澜不惊的描述中,还可以想见当年战争的惨烈;县长张问德,是尤其让我感动和敬佩的一个人物,62岁已告老还乡的他,面对日本人入侵主政者弃草民不顾仓皇逃离的危急时刻,重新出山组织人民起来与侵略者进行针锋相对地抗争,面对日本侵略者虚伪的来信,义正词严予以驳斥;在抗战胜利之后,力排众议杀掉投敌的伪县长,理由只是:“任何人都保身家性命,发国难财,俯首敌人铁蹄之下,那还何必抗战”。让人看到一个中国传统读书人在国恨家仇面前应有的气节和操守,读来令人热血沸腾;三等科员熊文定,在面对作者讲述了近乎宿命的一生苦难之后,平静的总结:我只是做了那个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做的事情,而他所谓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做的事情,不过是坚定地跟随老县长张问德身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当书稿出来的时候,熊文定老人已经去世,如果访问再晚几年,这批当年历史的亲历者都已作古,那时候找谁去厘清这历史深处幽暗的烛光呢?还有少校吴昌铣,是作者眼中可以被认为中国人中的一位国宝级的人物,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凭借着过人的本领,在抗战中搞情报、加入帮会、收拾重机枪,得心应手地为国家民族的事业奔波辛苦,让人对国军的印象大为改观,一声以往都被认为是贬义词的“弟兄们”的称呼,其实有多少深刻的兄弟感情在里面啊,可惜,到本书上市的时候,吴昌铣老人也已经辞世了,书中有一张他的照片,满脸的皱纹,那是岁月一刀一刀刻下的痕迹啊!还有上尉刘志声,因为埋葬战友,而使自己不朽,让人见识到一个老军人的忠诚;还有杨老五和蔡兰辉的故事,让人见识到什么叫做爱国,什么叫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些不是在微博上骂几句就好了的,这曾经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离不弃的坚守,有国才有家,保家就是为国,而不是无边的谩骂和嘲讽。

作者在走访这些当年历史的见证者的过程中,也走遍了云南滇西的山山水水,石牌、滇缅路、功果桥、双虹桥、高黎贡山、松山,这些当年的生死线,已经被遗忘得太久,尘封得太好,以至于时隔60多年去走访,仿佛又让人回到当年的古战场一般,可以想见当年正面抗战战场的条件是如何的艰苦卓绝,没有路,就铺一条路出来没有桥,就从美国订购钢筋通过滇缅路运过来组装起来(当年的中国连钢筋都不能自己生产,国家积贫积弱如此),高黎贡山上,到处是吃人的昆虫和陷阱;松山保卫战时,整座松山都变成了一个人血馅的大馒头,而当年守卫的第八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却被拆成数块,砌在了公园湖岸的石墙里,真是让人想大哭三声。也记住了胡琏将军,在石牌之战前他写给家里老父和妻子的诀别信,内有“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等句,情深意切,感人至深。山河不语,会记住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的吧!

在本书中,除了作者生动的文字之外,还附了98张从美国陆军档案馆解密文档中复印的战地照片,均是当年随军入华协同中国军民抗战的美军信号兵所拍,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中,有中国士兵学习训练新式美军武器的照片,有分发军用物资的照片,有医治中国伤员的照片,也有给远在美国的家人写家书的动人一刻,可以想见,当年的中美两国人民在对抗日本法西斯入侵时,在云南滇西一带是亲如手足的,可惜随着若干年后意识形态的不同,东方西方成了水火不相容的两派,美帝国主义成了纸老虎,成了洪水猛兽,东西方文明在轻度接触后又再度分道扬镳,渐行渐远了,真是遗憾,遗憾。

就像作者在序言里说的:“我所讲述的故事只是我们历史之镜中一粒掉落的碎屑,我期望更多的人一起来重新拼完整这整面镜子,让他能真实不走样地映出父亲们的背影,让我们对得起献身的前辈们,在我们的记录中帮助他们完成涅槃与重生,把在那场民族浩劫中迸发出的伟大的民族人格留给后代子孙,引导今天的我们以父辈们的生命之光照亮永续的远途”,因为这本书,让人对正面战场抗战的惨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教科书缺位的情况下,就让我们用口述的方式,给孩子们讲讲那些先烈们的故事吧!我已经开始做了,在晚上睡觉前,把书上看到的故事讲给儿子听,讲老县长张问德的故事,讲功果桥上的现代万里长城。历史,也许就是这样口耳相传地代代传承的吧!章东磐的文字也很出色,就像一个宽厚的兄长,娓娓道来,时而有情感的起伏,时而迸发开来,酣畅淋漓,读来让人时而热血沸腾,时而胸中激荡,时而义愤填膺,不忍释卷。

在全民族上下纪念抗战胜利的特殊日子里,重新发这篇书评,希望历史永远能被我们这些后人铭记,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公允,不要遗忘。如有机会,应该去趟云南腾冲,拜祭那些60多年前长眠于地下的抗战英烈们。而这,也正是作者所期待的吧!

(2014年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重发!)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