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蒋勋,回来做更好的自己
在第三期千禧读者沙龙上的讲座提纲
主讲人:王晓剑
今天晚上,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相聚在台州千禧书店,和这么多旧雨新知分享阅读蒋勋的快乐。我个人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愿望,就是什么时候我们台州也有一家书店,可以开小型的讲座,分享阅读的快乐。在市总工会黄祥云等领导的支持下,这个愿望终于在台州千禧书店实现了。在赵宗彪和段王爷等热心人的号召下,千禧读者沙龙已经举办过二期,第三期,我有幸登上这个讲台,完成夙愿。谢谢各位的支持。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每到年底都有整理一年书单的习惯,2011年的最后一天,我整理全年书单时,曾经写下这么一段:年度致敬人物,有三位,其中一位就是蒋勋,可以说相见恨晚。2011年的下半年,上下班途中,都是蒋勋的音频资料陪伴左右,谈文学之美,谈孤独之美,谈汉字书法之美,每天有这些美好的经典相伴,人生也更加充实了,特此致敬。这是我和蒋勋老师的第一次结缘。
到了2012年,蒋勋仍旧在我的年度四位致敬作者之列。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接触蒋勋的“品中国文学之美”系列音频,到2012年3月底告一段落,又开始听他的“细品红楼梦”系列音频,将每一回的红楼梦分成3个小时的讲解,让人看到文学之美,也看到人性之美。藉由蒋勋,真正进入红楼梦的大千世界,将一本俞平伯点校的繁体直排《红楼梦八十回校本》,每一页都留下了密密麻麻的阅读笔记,也在报纸和每一次的读书交流活动上,不遗余力的推荐蒋勋的作品。
2012年10月开始,我起意每晚用纸笔记录阅读生活,隔段时间将当月的书单整理起来发表在我在新浪的个人博客中。每个月的书单,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蒋勋。可以说受益匪浅。
好了,开始进入正文,跟大家谈谈蒋勋吧。刚才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在座的各位之前听过蒋勋这个名字吗?读过他的作品吗?(寥寥几位举手)请允许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蒋勋先生?
蒋勋,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长乐人。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后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著有艺术论述《美的沉思》、《天地有大美》、《美的觉醒》等。近年来,国内掀起一股蒋勋热,陆续从台湾引进出版的作品有:《蒋勋说红楼梦》、《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孤独六讲》、《生活十讲》、《品味四讲》、《汉字书法之美》、《此时众生》、《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等,可以说涵盖了生活美学的方方面面。
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曾经这样描述蒋勋:“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
张晓风还用了“善述”与“喜舍”两个关键词,来统括“台北蒋勋”的平生,我觉得非常贴切。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所谓“善述”就是孩子善于叙述亲长。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孔子的言行,汇成一本儒家的经典《论语》。而蒋勋先生通过一系列的讲座,讲中国文学之美,讲古典诗词的感动,讲中国书法和绘画,讲红楼梦,目的都是将这些老祖宗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通过一己之力,借助电台录音、讲座、出版书籍等方式,再传播给更广大的受众。在社会普遍浮躁的当下,这一系列讲座显得更有意义。至少我本人受益良多,也希望借由我个人的绵薄之力,影响几个人开始读书,开始练习书法,这都是蒋勋老师“善述”的功德之一。另外一个关键词“喜舍”,也概括得很到位,有人施粥,有人施药,有人施衣,有人施材,而蒋勋的施舍,是第一流的“智慧”的施舍,善莫大焉。
当然,这个社会是多元的,被普通大众接受或喜闻乐见的,不一定能入得了一些专家的法眼。《读书》2013年第7期有一篇文章:“也谈蒋勋的硬伤”,作者陈建华。这篇文章,其实是为蒋勋老师的文字正名的。随着蒋勋老师的作品在大陆一拥而上大量销售,很多人开始质疑蒋勋作品中的硬伤和文字上的不严谨。这个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出版社追求的就是名人效应,蒋勋在大陆火起来之后,各家出版社都蜂拥而上,广西师大、中信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文艺出版社、译林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都陆续引进推出相关作品,其中很多都是从蒋勋老师的讲座中根据录音整理的。而陈建华的这篇文章放在“读书献疑”的栏目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也许因为几乎所有人的人生都是庸常的,我们才需要审美与诗意,文学才需要提供一个做白日梦的机会,我们才会欣赏那些活出了人生精彩,为我们提供心灵出走良机的人物、故事和文字。”陈建华评论蒋勋“他保持着传统文人体悟式的阅读,呈现出闲散唯美的人生态度。阅读或为消闲或为学术,但读书的真正乐趣却不在做学术,而在趣味。蒋勋最大的价值在于他以慈悲与智慧的双眼观看芸芸众生,传播温情与柔软。”这些评论都深得我心。
我只是一个喜欢阅读的普通人,因此晚上的读书交流活动,我想就从阅读蒋勋作品带给我的感动与收获,谈几方面的感受,与大家交流共赏。
一、重新接触古典诗词,感受中国文学之美
最早接触蒋勋,是从长达48讲的《中国文学之美》系列讲座开始的,反正音频中蒋勋陆陆续续在台湾的一所大学讲了一年,他的学生用录音的方式把这些讲课的音频资料完整得整理成mp3,又辗转流传到我的耳朵里,完成这中国文学美的传承。
刚开始接触蒋勋的音频,是偶尔听到他在台湾IC之音的电台录音《美的沉思》系列之“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喜欢这温暖的声音,也喜欢他讲解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元曲,于是开始到网上疯狂地找他的音频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陆续搜集到他讲西洋美术史、讲中国美术史、讲红楼梦、讲苏东坡的《寒食帖》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讲中国文学史。作为一名中文系毕业的学生,首先选择地是先从《中国文学之美》开始,从头温习一遍曾在大学课堂里学习过的系统完整的文学史。于是将那些音频资料放在手机中,一边听一边更新,直到塞满我的手机16G的内存为止。
于是,在每天做家务的时候,在上下班开车的途中,在市民广场散步的时候,在逛超市和等人的间隙,包括最近每天早上在西湖边散步的晨光,都有将勋的声音陪伴,从诗经开始,一路沿着中国文学的脉络下来,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魏晋文学,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诗意地边走边听,徜徉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学世界中,深深地沉醉其中。
这些讲座的内容,有些是从小到大的课文都教过,甚至现在都还能背下来的,有些是不太熟悉,需要再去找资料来补充学习的,有些说来惭愧,是第一次接触到的。藉由这些讲座,那些大学时期买的中国文学的书籍,又从书架上不断地搬了出来,一边听一边重读。上下班路上听的一些诗词,会及时记下片段,回头去百度搜到原文,再重新抄写在笔记本上;有些经典的诗词,更会打印出来,贴在卧室的墙上,和儿子一起你一句我一句的接龙背诵,感受中国文学之美。诗经的《氓之蚩蚩》、曹操的《短歌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范仲淹的《苏幕遮》、欧阳修的《蝶恋花》,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和儿子一起背下来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还经常作为酒醉后让儿子第二天早上起来考我的题目。
感受中国文学之美,也在不断地感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境界,见贤思齐,心向往之。一直没有拿起的毛笔,在听到蒋勋的讲座之后,终于又在三十五岁的时候(蒋勋说过要回来做自己的那个年纪)重新拿起来了,在一笔一划中,写李白王维的诗,写老子的道德经,更去书店找碑帖,看看那些大书法家和大诗人当年一笔一画写下的不朽诗篇,这一切,和2008年刚接触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时,是多么相似啊;逛书店和图书馆的时候,会去找蒋勋刚刚讲过的作品,看看其他作者是怎么解读的,看看王国维和梁启超哪个时代的大师们,他们是如何是讲解诗经楚辞的,也会去找来关汉卿和王实甫的元曲选段,来感受落实在文字中的元曲之美。看到超市有口袋本的《唐诗300首》和《宋词三百首》,也会买下来,放在包里随时可以翻阅。应邀去做读书交流的时候,也不忘介绍蒋勋和他的精彩讲座,希望能把蒋勋带给我的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
当然,最近这段时间,买的最多的也是蒋勋这几年陆续出版的作品。发现最近这段时间蒋勋在大陆真火啊,《孤独六讲》、《生活十讲》、《蒋勋讲中国美术史》、《蒋勋谈西方美术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好书一本接着一本出版,虽然这些都是台湾十多年年出版的旧作,但是藉由这波蒋勋热,让更多的人亲近文学,亲近这些曾经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汉语言文学之美,不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吗?虽然目前听的讲座都是从网上免费下载的,但是也通过购买他的书籍,间接向他致敬了。
推荐书籍:《蒋勋说文学》,《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
老实说,从小到大,对红楼梦的故事并不陌生,读高中的时候,似懂非懂地读过一些《红楼梦》的原文,宝黛的木石前缘,大观园的前尘往事,都能说上一二;八十年代的电视剧版《红楼梦》更是深入人心,感觉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就应该长成这样;上大学的时候,听老师讲中国文学史,还专门买过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俞平伯点校的四卷本繁体直排的《红楼梦》。但是对红楼梦,真正的了解有多少呢?2008年读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其中一个章节谈到曹雪芹,很有一股重读《红楼梦》的冲动,但是翻了几页,看着厚厚的四卷本繁体字,望而却步,又放下了。这次籍由蒋勋的引导,终于又一次真正开始进入《红楼梦》的文学世界。
蒋勋先生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我们因为人生的阅历所限,知识所限,甚至能力水平所限,在阅读的过程中,对红楼梦里的一些细节可能直接就跳过去了,但是通过蒋勋用布道的态度来细细品读,可以发现很多文字背后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第六回讲到“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蒋勋特意点出曹雪芹用了“蹭、溜、赔笑”等寥寥几个动词,就把一个乡下老太太初进豪门大宅时紧张的心情刻画得栩栩如生,刘姥姥每次紧张的时候,就跟小孙子板儿说话,教他如何如何,其实是在给自己的心理暗示呢。再如王熙凤接见刘姥姥时的得体和大方,可能我们在读原文的时候并没有这么深的感受,但是通过蒋勋的细品,感觉王熙凤真是八面玲珑,同样是借钱接济人家,既照顾了老人家的面子,又不失大户人家的身份,感觉曹雪芹的文字功力果真厉害,也对细品的蒋勋多了一层敬佩。这些细节,在细品红楼梦里真是不一而足。比如曹雪芹在安排章节回目时,每一回的开头都用寥寥数语结束上一回,再开启新的一回;在一个章节里,都会安排不同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对比,如会将秦可卿和贾瑞的故事安排在同一个章节里,两个不同身份的人,最后的结局都是走向死亡,突出一个“情既相逢必主淫”的主题;有时候会浓墨重笔描写秦可卿死后葬礼的排场、贾元妃回家省亲的铺排,有时候又会写贵族人家无事发生时各人的慵懒情态;这些细节,可能一个人在读原著的时候不一定能留意得到,但是通过蒋勋的解读,才会发现曹雪芹的良苦用心,会心一笑。
跟着蒋勋细品红楼梦,才会发现故事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读到贵为皇妃的贾元春的寂寞:一个年轻女子嫁入皇宫,从此“庭院深深深几许”,难得回家省亲一次,连亲生父亲都要跪在帘子外说话,最疼爱的弟弟宝玉因为无职无品想见而不得见,青春王国大观园里的那些弟弟妹妹,跟她的青春早就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了;我们可以读到一家之主贾政的悲哀:作为传统的父权的代言人,贾政永远对儿子宝玉没有好脸色,开口就是打骂,宝玉在父亲面前永远是小心谨慎战战兢兢,这那里还有父子的亲情?元宵节一家人围坐猜灯谜,因为有贾政在场,虽是家常取乐,各人都不敢高谈阔论,反见拘束,他对贾母说的一句话更让人同情:“何疼孙子孙女之心,便不略赐与儿子半点?”父子关系紧张到如此的地步,贾政虽贵为朝廷大员,又何乐之有?我们也可以借由蒋勋的细品,读到贾宝玉的深情、林黛玉的多心、薛宝钗的老成、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袭人的细心。每个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带有鲜明的人物个性,读原文有些可能会略过去,有蒋勋带领我们慢慢细品,才会发现红楼梦果然是一本百读不厌的好小说。
跟着蒋勋细品红楼梦,不但能看到人的高贵、也能看到人的卑微。曹雪芹的红楼梦,大观园里里里外外各色人等,不仅仅只有宝玉黛玉、十二金钗,还有很多身份低微的卑微者。像宝玉的同父异母庶出的弟弟贾环,为了找一份工作去求亲舅舅帮忙却碰了一鼻子灰的贾芸、宝玉房中一直想努力往上爬改变自身命运的的丫头红玉,为了儿子上位不惜求助马道婆陷害宝玉凤姐的赵姨娘等,我们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忽略掉这些小人物,但是在曹雪芹的笔下,这些人物分明都有个性,让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难怪蒋勋说曹雪芹有一双佛菩萨的眼睛,笔下自有一种对人的悲悯,同时对读者自身也有一种反省。蒋勋先生自己也说,他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在蒋勋的解读下,我们不再纠结于索引派、考据派,看到的是曹雪芹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这些人物并没有简单的好坏之别,每个人在他特定的处境下,一定会说这句话,做这件事,我们会在高贵者如贾政、宝玉,卑微者如贾芸、红玉身上看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所以红楼梦值得不同年龄时一读再读,每个年龄段肯定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推荐书籍:《蒋勋说红楼梦》(共八本)
三、引导我开始临帖写字
2013年2月下旬,开始接触蒋勋老师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限展国宝专题”系列讲座。这个讲座的缘起,是某一年台湾为了“外交”的需要,取出400多件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馆藏精品,耗资几个亿的新台币,主动送到美国纽约等四个大城市进行为期八个月的巡回展。要知道台北故宫此前为保护这些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流传下来的国宝,曾经做过一些限制展览的特别规定,像寒食帖、富春山居图等每三年才会拿出来临时展览几十天,是为限展。因为这些珍贵文物,禁不起展览馆高于设施5°的灯光的照射,也禁不起外出展览时频繁的展和收。这次台湾为了政治的需要,违反自己作出的规定,引起了台湾大批有识之士的担忧,引发大批民众的静坐抗争。当时蒋勋老师正在上海博物馆协助做导览工作,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放下手头的工作,匆匆赶回台湾,参与到这个活动之中,并专门开了讲座,介绍这其中27件限展的馆藏珍品,包括王羲之的“平安何如奉橘帖”、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卷”、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等。让大众了解。
蒋勋老师说得真好,练王羲之的字,其实也是在练人,练他做人的自在与潇洒。听完之后,又开始听蒋勋老师的艺术有声大学研习系统,从甲骨文的历史开始讲解,讲到汉隶中的直线与曲线、南朝的“帖”和北朝的“碑”、楷书的规矩与狂草的叛逆、宋代书法的意境、明清书法的流动与朴拙,系统完整地再上一堂书法课。
讲座中不时有精彩的段落,如评价宋徽宗一手漂亮的瘦金体,书风锋芒毕露,线条有力,跟唐代颜真卿的书法风格完全不同,也跟后期苏轼的书法中的圆融、委曲求全也完全不同,宋徽宗作为一代帝王是失败的,但是作为文化上的杰出人物,其自创的一代书风,这样的个性在中国人的历史上也是不多见,倒是日本的大和民族中的性格决绝,在最美的时候选择自杀,有很大的传承性。宋徵宗不是一个好皇帝,将北宋的江山断送在自身手上,但作为第一任故宫博物院的院长,他在艺术史上的突出贡献,不应该被抹杀。文化的传承,总比穷兵黩武来得要好吧!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给后人又能留下什么文化上的美的传承呢?
讲座中评价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卷》,看时人评价的“石压蛤蟆“式的书体为什么会被后人誉为“天下行书第三“。蒋勋老师在介绍这幅书法作品本身的书法的美学之外,还特意加入了对题跋,尾跋的鉴赏,有乾隆御题的“雪堂余韵”,有清初的纳兰容若的收藏印,还有黄山谷漂亮的书法,还从诗卷被火烧掉的痕迹,提到很多关于这幅书法怎么流转,如何流落海外,又怎么躲过日本东京大轰炸的炮火,最后回到台湾,入藏台北故宫博物馆的美丽故事,这文化的传承真是动人,感人。要感谢所有为此付出的有名无名的前人,希望今后能有机会去趟台湾,在台北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亲眼目睹真迹!
讲座中也提到南宋夏圭的“溪山清远图“,据说如果住在杭州西湖边的香格里拉大饭店的七楼,推开窗户,可以看到完整的一幅“溪山清远”的山水画卷展现在眼前。蒋勋老师也谈到一幅山水画卷的欣赏,往往一幅长卷摊开以后长达600多厘米,需要一边展,一边收,右手是过去,左手是未来,组成一幅历史的画卷。这样的长卷,在西方的绘画中是难得一见的,而且东方的美学很重要的是在画面中留出留白,可惜像乾隆皇帝等藏家,在很多作品上面题字,盖章,留下密密麻麻的太多的遗憾,也破坏了长卷的美感。
正如蒋勋老师说的,汉字书法之奇,不仅在指腕之间,甚至“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感受中国文字之美,也在不断地感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境界,见贤思齐,心向往之。一直没有拿起的毛笔,在听到蒋勋的讲座之后,终于又在三十五岁的时候(蒋勋说过要回来做自己的那个年纪)重新拿起来了,在一笔一划中,写李白王维的诗,写老子的道德经,更去千禧书店找碑帖,陆续买了很多的字帖,看看那些大书法家和大诗人当年一笔一画写下的不朽诗篇。
这几年下来,一边听蒋勋老师的汉字书法之美系列讲座,一边临帖学书,陆续临过的字帖有:石鼓文、礼器碑、曹全碑、智永草书千字文、智永真书千字文,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目前正在临的是王羲之尺牍。我的目的不是成为一名书法家,而是通过笔墨,更贴近我们的传统文化。
曾国藩的修身十二款中,有一款就是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深有同感。中途有段时间出差在外,写字就不得不停下。回来以后,如果放松偷懒一点,日积月累就会越欠越多,所以时刻提醒自己,以曾国藩老先生的这段话来自勉,放松不得。
推荐书目: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
四、开始学着欣赏一幅中国画
蒋勋老师在故宫限展国宝专题中,有很多章节提到如何欣赏一幅古画。如讲解北宋的几件名画。从北宋的范宽讲起,“溪山行旅图”,大山永远都堂堂正正在画面的正中间,因此也有“范中立”之称,当时文人画尚未兴起,画家的地位也不高,只是以画匠自居,还不敢在画作中题名落款,台北故宫博物馆的副馆长李霖灿先生凭着多年的钻研,终于在一幅画中树丛草间隐藏的“范宽”两字落款,鉴定出当年的真迹,真是不容易!到了郭熙的“早春图”,画家开始留名了,落款留下作画时间,也就能很轻易地断定年代。再到北宋后期的李唐“万壑松风图”,创造了不一样的山的形状,并将题名放在山头,更是张扬个性的时代了。李唐所处的时代,已经从北宋慢慢过渡到南宋,画的风格也从画堂堂正正的大山更多的转变到对江南水的描画上。李唐的弟子萧照继续创新,开始将北宋前期的大山移到边上,留下画面的中间留白,又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并为其后的马远(马一角),夏圭(夏半边)留下更多创作上的空间和自由,也可以看出艺术的追求,真是代代相承而又生生不息。蒋勋老师在讲解中也一再提醒我们,观赏一幅宋朝的山水画,应远观其势、近观其质,并介绍了当时绘画上的一些技法,如斧劈皴、披麻皴等皴法等,使我们能够更好的欣赏一幅山水画。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八十二岁前后创作的富春江山水长卷,是中国长卷美学发展到巅峰的杰作,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通过蒋勋老师的导读,我才知道为何好好一幅富春山居图会变成《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而散落在两岸:清代顺治七年(公元一六五○年),经历三百年,收藏家吴洪裕(号问卿)得到《富春山居图》长卷,爱不释手,临终不能瞑目,下令侄儿火殉,这张画因此烧断。烧断以后,前端五十一厘米,目前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后面五分之四长约六百四十厘米,收藏在台北故宫。原来一个人对画的痴迷会严重到火殉的程度,精研易理的大痴道人已算到这幅画会被后人巧取豪夺,可知后人的“痴”比他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才知道《无用师卷》被赝品捷足先得,导致次年入宫的真迹反而被乾隆皇帝当成“赝鼎”而收藏在大内,又在开卷题了一幅字又躲过一劫,“潜龙(乾隆)勿用”不知道算是讽刺还是历史开的玩笑?作为一幅名画真是有福气,600多年前元朝时期流传下来的画作,《剩山图》的每一任藏家都有名有姓,在各人手头把玩传承一二十年,又流传开来去陪他的下一个主人,直到1956年才由大画家吴湖帆捐赠给浙江博物馆,找到目前的归宿,而普通人如我,却连自家家谱都无缘得见,可叹,可叹。
在介绍了大痴道人黄公望的生平和这幅名画的传承有自后,蒋勋老师开始引导我们真正进入一幅画作的欣赏,从题款、到钤印,包括古人如何边展边收欣赏一幅长达700多厘米的画卷,站在人生和历史的角度,对画作的美学价值及历史价值进行深度剖析,引领我们赏析浑厚大气的长卷风景,一一解读画卷中的深刻隐喻,娓娓道尽一条河流在历史中的故事,以及画卷背后独特的东方美学和人生哲学。在观赏的过程中,蒋勋结合黄公望的《写山水诀》,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欣赏一幅古画,用的是什么笔法,山应该怎么画,水应该怎么收,娓娓道来,令人大开眼界。蒋勋还特意提醒我们,在长达700多厘米的巨幅长卷中,那几个不起眼的林中荷锄的樵夫,水上垂钓的渔人,岸边峨冠博带的士人,这些隐逸之士,才是历史兴亡之外,江山真正的主人。随书还附赠了可以展开的四折长卷,虽然是复制品,但是通过蒋勋的解读,仿佛“如坐舟中,舟行江上,忽远忽近,忽快忽慢,两岸山势随季节晨昏晦明变化莫测。”
跟着蒋勋欣赏一幅名画,不仅是视觉的享受,也是文学的享受,作为美学家,蒋勋的导读文字有着一种别样的魅力,这一年来,有《蒋勋细品红楼梦》和《中国文学之美》的音频讲座陪伴,对蒋勋老师的声音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读他的文字还真是不多,这本《富春山居图卷》让我对他的文字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这段:“天空水阔,扁舟并行江上,时间的漫漫长河流去,有缘份同走一段路,打声招呼,如此宁静,无有牵挂。” 再看这一段,“树丛林间,或渔人垂钓,或一人独坐茅草亭中,倚靠栏杆,看水中鸭群浮沉游戏。天长地久,仿佛时间静止,物我两忘。”多么美丽的文字,让人放下满心的经纶事务,仿佛也跟着大痴道人,也跟着蒋勋老师,悠游在富春山水之间了。
展卷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为公事跑了一趟省城杭州,一天来回千里,很是辛苦,但是受这本《富春山居图卷》的影响,且带着看山水画卷的心情看待沿路的风景,于是高速公路两旁,曹娥江的美丽景色,仿佛变成了一幅画卷,随着车轮慢慢展开,那山,那水,那树、那船,和大痴道人600多年前看过的大好江山,可曾有太大的变化?归来的时候是下午,经过层峦叠嶂的天台山,刚好一缕阳光从右侧照射下来,仿佛眼前的不再是普通的山水,而变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我们何幸,在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美丽时节,看到这么动人的画卷?虽然行旅匆匆,但是用看风景的心情,再枯燥的旅途也不会寂寞了。
推荐书目:《蒋勋说富春山居图卷》
五、引导我注重生活的美学
董桥先生有一句话,深得我心:“我一向相信一座城市花草树木的多少可以看出这座城市的盛衰。缤缤纷纷的,这城里的人一定温饱安逸;无花无树的地方可能很富有,心灵却是饿的”。受蒋勋老师“生活美学”系列讲座的影响,开始关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食衣住行之美。生活之美,很多其实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小细节。就像“蚕在夜晚吃食桑叶的声音”,如果不静下心来,根本无从体会;就像在山间看到的一朵云,如果不停留驻足欣赏,根本不会留意它早已变成了山峦的胎记,带着山一起流浪;就像面对一件古旧的布衣,可能也感受不到“两袖清风”的自由自在。在这个紧张而又忙碌的社会,如何让我们的心静下来,真是一门大学问,藉由阅读蒋勋的书籍,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听听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读书,其实读的是自己。
比如周末的时候,有空可以去逛逛椒江东山脚下的花鸟市场,根据时令,买月季、买三角梅、买茉莉花、买铁线蕨,将一年四季的阳台都装点得分外美丽;比如早晨,可以在家里的阳台上手洗一件自己喜欢的白衬衫,感受用手搓洗衣物的快乐;比如早上去上班的途中,时间尚早,可以去市民广场散散步,看看银杏黄了没有,看看桂花开了没有,看看荷花香了没有:比如晚上大家吃到的“腌苦瓜”,就是跟着蒋勋老师在《品味四讲》一书中提到的做法,昨天亲自动手制作的。(朗读了一段介绍做法的原文)。比如我还根据时令节气,不定期在微信直播“阳台花事”,将这份美丽与感动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生活中的美。蒋勋说过一句话:忙字拆开来就是心和亡,忙,就意味着心的死亡。所以我们都要在忙碌的生活之余,学着回来做自己。
推荐书目:蒋勋老师新出的一本《品味四讲》。
六、享受孤独之美(因时间关系,这节以下未展开讲)
现代社会,大家都很忙碌,每天忙着上班打卡,忙着接送孩子,忙着周末的聚会,忙着去参加各种讲座、展览,忙到最后,可能就丢掉了与自己独处的机会,错过了享受孤独之美。
中秋节的时候,一个朋友发短信给我,叫我推荐几本书给他,说最近感觉心里又空又浮躁,想静心。我就推荐了手头正在读的这本《品味四讲》给他。后来仔细想想,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一本讲述孤独的书——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但这本《孤独六讲》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蒋勋先生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作者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读这本书,真是心有戚戚焉。孤独,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张楚唱过《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射雕英雄传里的独臂大侠杨过练过“独孤九剑”,意大利的粒子物理学博士保罗·乔尔达诺写过《质数的孤独》,而我们真的愿意享受孤独吗?春天的时候,在盛开的梅花林下散步;午后,去空无一人的台州书画院看看画展;睡前在书桌坐下,泡一杯茶,读一本书;或者就是安安静静的带上耳机,聆听古典音乐,这些都是一个人享受孤独的乐趣。
同样是刚刚过去的中秋节,看到王寒老师发的微信,我第一时间就保存到我的手机备忘录中了:“有时候薄酒饮几杯,有时候好书读几篇,有时候散步明月下,有时候高歌好花前”。谁说孤独是贬义词呢?
推荐书籍:蒋勋的《孤独六讲》、《因为孤独的缘故》
七、对宝岛台湾心生向往
因为有了蒋勋老师,对之前陌生的宝岛台湾,充满了向往之情。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如花莲、八里、永康街、台北大学、故宫博物院,都充满了吸引力。可惜台州目前还尚未开通个人的自由行,但是藉由阅读相关书籍,早就不陌生了。台湾不光有蒋勋,还有龙应台,有林文月,有李霖灿,有台静农,有齐邦媛,有张大春。这些都是我所向往台湾的理由。
推荐书目:田定丰的摄影作品集《丰台湾》
八、丰富了日常生活
蒋勋先生有一部散文集《此时众生》,是蒋勋老师五十篇美的自然记录,每篇1200个字,以周记体的散文形式集结成册,横亘从某年五月到次年五月的二十四节气之中。蒋勋说:我想记忆生活里每一片时光,每一片云彩,每一段声音,每一种细微不可察觉的气味。我想把它们一一折叠起来,一一收存在记忆的角落。
于是,就跟着蒋勋优美的笔触,爬山,观海,看四季变换,赏满天繁星、观山间飞瀑、闻鱼肆余味、赏桐花月桃、泡山间温泉。这阅读的过程,其实看到的是我们自己在生命中的一个个片段,比如春天在公园里一片盛开的樱花林下驻足欣赏落花的缤纷,夏天在大鹿岛听到的一片涛声,秋天在华顶的黎明中等待日出的一瞬,冬天在宁海的温泉感受泡汤的乐趣。这些文字,就像开启了我们记忆中的某一个角落,一次次激起我们自己在生命中走过的路,有过的感动,莫名而又无可名状的生命的喜悦。我所喜爱的林文月先生在序里也谈到的:“许多的寻常往事,在记忆的角落里安藏不露,好似已经不见了,或者被遗忘了……但有一天重读,那些文字所代表的虫声、潮响、花叶以及光影种种,又都回来了。”
这些短文,每篇不过短短1200余字,倒像是蒋勋作为一个美术系的老师,在旅途中用随笔的形式记录美的领悟,或是在自己临近河边的窗前读书观景,写给一个叫做“旋子”的学生的书信。蒋勋是画家,更是诗人,文中体现的,到处都是画境。清代的查士标在《跋渐江〈黄山图〉册》上说:“昔人以天地之物为师,况山水能移情于绘事,有神合哉?尝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乃逐称画师’,今观渐公黄山诸作,岂不自然!”读蒋勋这些充满画面感的小文,仿佛表达的正是上述这段话的意境,登山、观海、行万里路,笔下流淌的,正是这些移情于山水的情怀!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手头正好有一本故宫出版社出的厚厚一本《故宫日历》,其中某一天的日历配的图是清代画家弘仁的“黄山图册之锡杖泉”,画中那个倚杖登桥,静观悬桥的古人,不正像是蒋勋在“瀑布”中与友人观瀑时的自画像吗?仿佛看到十年前的蒋勋,立在飞瀑下,静听不语,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崖独杖黎”。我们在这样的一幅画里,看到的不仅仅只是几百年前的一个古人,也可能只是普通人如你我,或者在静听松风,或者是在长啸高歌,或者是在天地中举杯邀明月。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此时的众生,也可能是我们自己。而我们能做的,只是回来做最好的那个自己而已。
推荐书目:蒋勋的散文集《此时众生》
结束语:为了晚上的这个讲座,下午我特意去花店买了一束百合花,插在瓶中,为讲座助兴。圣经里有一段话,说所罗门王最富有的时候,所有的财富加起来,都抵不过路边的一朵百合花。我的意思是,我晚上讲了一个半小时,可能还不及在座的各位翻开蒋勋老师的书,或者听听他的音频,只要5分钟,就比我晚上讲的一切都更有收获。
谢谢各位!
讲座现场录音,分享在百度云,欢迎下载试听!
http://pan.baidu.com/s/1qWyk1YW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