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2月,是春节季,读书行游两不误。这个月阅读的主题词,有阮义忠、生活月刊、蒋勋、三联生活周刊,碧山计划,读库,老树画画,木心,莫内,相继阅毕阮义忠的《想见看见听见》、蒋勋的《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王永江的《台州:一个中国沿海城市二十年的影像记录》,《碧山07》、《读库1406》,老树画画作品《心事绘》,谢友苏作品《市井》、《温故: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特辑》。2月份跑了一趟安徽、一趟江苏,开启了一次春节前的碧山之旅,一次春节期间的环太湖之旅。心心念念的都是碧山计划的各种可能性。本月没有在网上买书,都是旅行途中购书,晒书房编号从1304增加到1315,陆续购入碧山杂志若干,汉声出品的好书若干。具体书单如下:
2015年2月1日,星期日
周日,还要继续加班,这个星期一周工作七天,跑了四趟集聚区,两趟黄岩区,还真是蛮拼的。
晚上,一边陪儿子复习迎考,一边开始重新阅读阮义忠的《想见看见听见》。刚刚过去的一月份,连着读了五本阮老师的作品,可以算是名符其实的“阮义忠月”,年度致敬人物一定要算上一个。这本《想见看见听见》是阮义忠的第一本随笔集,是他自己诠释自己作品最深刻的一本书,如剖析自己“爱哭的童年”,从小生长的宜兴头城的压抑的家庭环境和来自海岛“龟山岛”外祖母的乐观豁达的性格,对性格形成的影响;在“人与土地”摄影展时写的“我的摄影主题,我的成长”介绍自己童年时对土地劳作的深恶痛绝,在脱离现实的插画创作中享受空虚而又巨大的虚荣感,最后在相机的取景框中重新找到“人与土地”的定位,等等。阅读这本随笔集,可以了解更多。虽然已经连着读了五本他的作品,但是我承认,对阮义忠的了解还是不够全面的。这本《想见看见听见》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一个摄影大师,当他捧起相机时,他想到的、他看到的、他听到的,真好。
想起下午加班前还有一小段时间,抽空去了趟台州书画院,参观“台州市政协系统书画摄影展”。一楼是书法和绘画作品,二楼是摄影作品,好多熟悉的名字,很多作品已经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不看落款都能分辩出来,随走随拍,将自己感兴趣的书画作品一一拍下来;二楼的摄影展,很多领导的名字,大多还是停留在最简单最常见的风光摄影中,对人的关注度少之又少,自从接二连三地阅读阮义忠的摄影集后,我更喜欢的是这种背后有人文故事的摄影作品,表现人的真善美,这是我的眼界提高了吗?也许是吧!
“台北谣言:为城市造像的感慨”,这篇应该是《都市速写簿》的后记,写少年时期的阮义忠因为衣锦还乡的乡人铁鲁而对台北心生憧憬,用口香糖纸条、日本烟盒、歌厅票根、餐厅火柴盒拼成美丽的幻想,而当有一天去台北投奔铁鲁时,被生活在贫民区的铁鲁一家的现实击中,梦想粉碎无余。作者1989年写的这篇文章对台北没有多少好的印象,只是脏乱差的都市丛林,而二十五年过去了,现在的台北又成了我的向往之地,如果有一天,能踏上这片土地,我会不会也被无情的现实,将梦想击得粉碎?想见和看见和听见,可能还真不是一回事呢!
2月2日,星期一
今天儿子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语文97分,数学97分,英语96.5分,科学100分,还算不错。
今天,收到上周在淘宝上购买的10本《生活月刊》过刊,包邮168元,满满两大包,拆开来,一本一本翻看,被深深吸引。这本杂志不但开本很大气,附赠的别册也都很精美,仿佛回到当年订阅我所喜爱的《明日风尚》的感觉。这本杂志订价50元一本,价格还是有点小贵,如果不追求时效,购买过刊倒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大致翻了一下,附赠的别册有“敦煌”专刊、“重走梁思成之路Ⅱ”专刊,都很有吸引力,准备一本本看,慢慢消化。
2月3日,星期二
今天,省里来领导到基层走访慰问信访局、基层部队、敬老院、困难群众,晚上住在临海。早上出门前,整理行囊,将卧香古琴炉带上,也放了一本蒋勋老师的《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这就上路了。
到了酒店,先打开行囊,像蒋勋老师说的一样,在古琴炉中点一枝卧香,让香气弥漫整个空间,于是,异乡也就有了家里书房的味道。晚饭后出去转了一大圈,临海古城墙博物馆、紫阳古街、东湖、灵湖,夜景相当优美,留下深刻印象。古城、新城,山海美城,东湖、灵湖,媲美西湖。虽然没有拍下一张照片,但是美景都已记在心中。干净、清净的临海,真是一座宜居之城。
回到酒店,坐下来翻看蒋勋的《带着金刚经旅行》。跟着老师漫步在京都的永观堂,看这座禅林寺,因为永观禅师的发愿施药普渡众生,永观堂的名字更为世人熟知。寺院中有一座独一无二的回头的阿弥陀佛,观照有情人间,所有的眷恋,其实都是对人间的深情,只要领悟了这一点,其实任何时候都不会晚。这座位于京都的永观堂,他日会有机会前去吗?想起上次 三门出差,带在身边的同样是蒋勋老师的作品,《梦红楼》。
2月4日,星期三
今天,继续在临海走访慰问,利用晨起时间,午后时间,继续阅读蒋勋的《拾得拾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
虽然书名是“带着金刚经旅行”,但是第一章节“回头”并不全是金刚经的内容,蒋勋讲解唐诗宋词,讲解苏东坡的动人诗句,用七首东坡最为大众喜爱的作品,串联东坡生命的波折领悟,丢开一切典故格律牵绊,质朴大声朗读,也许是最亲近东坡的方式吧!所有的诗词,这些美丽的句子,都是对生命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眷恋,虽然生活有困顿,有磨难,但是这赤子之情才是生命的价值所在。而这些文字其实在之前的“朗读东坡”的有声书中已经读到过,音频也在前年去太湖边出差时细细听过,只不过这次结集放在一本书中而已!
第二单元是“肉眼”,晚上回家在儿子房间坐下来,慢慢诵读,如有肉眼不?有天眼不?有慧眼不?有法眼不?有佛眼不?一层层追问,结合在日本利根川的旅行,听水声,结合金刚经不断递进。“春消息”介绍了邹复雷的收藏,在美国弗利尔画廊的名作,引首有山居道人题写的“春消息”,有明末书法杨维桢的长篇跋尾,他曾做过天台县尹,刚好读到这天是立春,都是缘份。
2月5日,星期四
阅读《三联生活周刊》2015年第5期,这期的主题是“生活在别处:尼泊尔”。(备注:2015年4月27日整理到这里时,刚好两天前在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默哀)。其中的“人物”专栏,介绍的是最近大热的“诗人余秀华:苦痛中的歌唱”。作为一个脑瘫患者,余秀华能平安长大,真是不容易,诗刊编辑刘年评价“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中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余秀华让我想起黄岩的烧饼大姐作家赵林,但是比起赵林,余秀华连生活都不能很好自理,她没有健全的身躯,没有工作,没有爱情,却有着最真诚的情感,天马行空的想象,永不妥协的愤怒和质朴而绚丽的语言。这些元素汇集起来成为一行行诗句,像出膛的子弹击中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她从不吝啬于讴歌每一个卑微的生命,因为她就是其中的一员,就像赵林一样。如果不是《诗刊》编辑刘年的偶然发现,余秀华仍旧在乡间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割草、喂免子、写诗。刘年在编后记《诗歌是人间的药》中这样写道:“人间有种种病症,所以人类才发明了诗歌。”余秀华之所以会红,是因为诗坛里最缺的东西就是这种痛感。
2月6日,星期五
今天,开启我的第一次碧山之旅。知道碧山这个小村落是因为一本mook杂志书《碧山》,很敬仰这些碧山计划的执行者。一大早就从家里出发,走走停停,在衢州遭遇大堵车,下高速后又走错方向,结果500公里左右的路程 ,硬是走了8个多小时,等赶到位于安徽黄山黟县脚下的碧山泰来客栈,已经是晚上5:30了,碧山书局就在入住的泰来客栈附近,步行三分钟即可到达,可惜书店五点就打烊了,只好明天再来。
泰来客栈是在新浪微博上预订的,原来想住碧山村的猪栏酒吧,结果都已经提前一个月预订完了,想去阮义忠微博上提及的关麓小筑,因没有电话不知是否有房间,只好将就着住100元一晚的普通农家乐。乡村的夜晚真安静啊。屋外繁星点点,在光污染严重的城市上空,可是看不到这样的美景的,点了三个菜,就是一顿丰盛的晚餐。
客栈有提供碧山计划的出版物《黟县百工》,很精美的一本书,定价298元,还附赠一本“秩辑”。晚饭后坐在黟县农家户户必备的炭桶上,随意翻阅几章,这些民间的传统手工艺,是左靖老师带领安徽大学的学生们历时两年,通过田野调查的形式一项一项记录下来的,大多已经在《碧山》历期的杂志中连载过,向传统的民艺致敬!
2月7日,星期六
住在碧山乡,乡村的夜晚很安静,一觉醒来,只有4点多一点,在床上辗转,6点多起床,在卫生间阅毕《黟县百工》。这将近一百项民间手工艺,像竹编工艺、编斗笠、编蓑衣、棕棚、养蚕织麻等工艺,在江南一带都普遍流行,并不是黟县独有,而像打食挑、臭鳜鱼、腊八豆腐等,倒是很有地方特色;而像徽州三雕,如木雕、砖雕、砚雕等,则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黟县百工》的价值,是记录下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包括制作方法等,唤起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了解和认识,真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啊!
一早起来,太阳刚刚出来,乡村大地已覆盖上一层厚厚的冰霜,和儿子一起漫步在田畴中,捡玩地里的簿冰,这对于久居城市的我们一家来说,可是难得一见的乡村风景,这样的场景也是属于我们的“人与土地”的故事,为此还特意叫儿子摆出造型,模仿阮义忠老师的书籍封面的照片,留个纪念。
早餐在泰来客栈吃到了书上看到过的“打食挑”,用专门的模具压制,跟我们的年糕不是一个概念,味道还行。
“碧山书局”早上10:00才开门,吃完早饭,时间尚早,在村里随意闲逛,不觉转到慕名已久的“猪栏酒吧”,门口写着“谢绝参观”的牌子,壮着胆子推门进去,正好碰到老板带着朋友参观,于是跟着楼上楼下参观了一大圈。猪栏洒吧果然名不虚传,空间设计相当棒,二楼的公共空间宽敞明亮,采光非常好,如果能订到房间,在屋里住一两天,看看书,发发呆,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好地方。下次希望能有机会再来。
从猪栏酒吧出来,沿着山里的溪流慢慢走,触目皆是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不知不觉来到碧山书局,十点了,书店已经开门迎客了。碧山书局是南京先锋书店在碧山乡的一家分店,属于“碧山计划”的一部分,整个书店位于村里一家老祠堂“启泰堂”,空间采光都非常棒,由璧山计划的发起者欧宁老师的夫人担任店长,请了村里的一位老乡绅担任日常管理工作,楼上还开了一家咖啡馆,整家书店的格局正是我理想中的书店样式。在书店的书架中慢慢悠游,挑了几本好书,其中就有《碧山05》。能在碧山的大本营买到《碧山》杂志,真好。结账的时候碰到《碧山》杂志的副主编林小熏女士,于是就有了下一段的美妙旅程。
今日购书单
1、《碧山05》,左靖主编,金城出版社2014年7月一版一印,定价49元,东升斋编号1304;
2、《剑桥语丝》(增订本),金耀基著,中华书局2013年9月一版一印,印数1-5000册,定价24元,东升斋编号:1305;
3、《如是我闻》,辛丰年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5月一版一印,印数1-7000册,定价25元,东升斋编号:1306;
4、《梦家诗集》,陈梦家著,中华书局2006年7月北京一版一印,印数1-4000册,定价20元,东升斋编号:1307。
均购于安徽黟县的碧山书局,不打折,实付115元。
上一页提到在碧山书局碰到副总编林小熏,正好她要前往左靖老师在关麓营造的关麓小筑,顺便解决中饭,于是欣然前往,跟着来接她的车子,驱车前往关麓。车子到了景区门口,直接前往小筑。最早知道这里,是在阮义忠老师的微博书《一步一天地》中,昨天想来这里住却找不到预订电话,原来是缘份未到呢!楼上楼下参观了一圈,总体感觉没有“猪栏洒吧”大气和开阔,吃饭就在门口的院子里,坐在阳光下聊民宿的发展,还是挺投机的,约好等下次小筑正式开业之后,再来好好体验一番。
今日购书单:
1、《碧山07:民艺复兴续》,左靖主编,中信出版社2015年1月一版一印,定价49元,东升斋编号:1308。
购于关麓小筑,从《碧山》杂志副主编林小熏手中购买。
2、《桃源之珠:关麓》,黟县旅游局编,定价10元。
在关麓小筑吃完午饭,在关麓景区转了一圈,出门时补了一张88元的门票。这个景区保存相对较好,主体是汪姓八户子弟的建筑群,每户人家都可以连通,在导游的带领下逐户参观,这88元的门票还是超值的,相比较而言,接下去走的卢村景区,虽然也是阮义忠老师在书中的推荐,花雕楼也很精美,但可能是今天看到的好东西太多,已经有了审美疲劳,所以也就觉得一般,转了一圈就匆匆出来了。
安徽大地,真是处处有惊喜啊!
结束了在黟县的旅程,途经著名的西递景区,驱车前往邻近的休宁县,晚餐吃到了慕名许久的臭鳜鱼。
晚在休宁,夜读《梦家诗集》。这本书在碧山书局中翻到,被其中一首《铁马的歌》打动,买了下来,很清新的诗作,我喜欢这句:“我总是古旧,总是清新”。读蓝棣之写的前言,才知道这是陈梦家的代表诗集《铁马集》中的代表作,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陈梦家的新诗都很注重押韵,因此读来都朗朗上口,但其中也蕴含着很多新意和深意。
2月8日,星期日
昨晚住在休宁,这个黄山脚下的小县城,历史上曾经出过19位文武状元,县城的老县衙原址,还建了一座中国状元博物馆,估计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早上返程时间尚早,去博物馆参观了一圈,见到了传说中的金榜,一笔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在古代,一个读书人不光文笔要好,还要写得一手好字,这是门面,不然即使考了第一名也可能会名落孙山。希望对儿子能有所触动,从小把字练好!
十点钟上高速,一路走走停停,下午4:30回到椒江,全程450公里,开了六个半小时。这次碧山探访之旅,收获多多,在微信上及时更新,向更多的朋友介绍碧山计划,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关注碧山计划,共同加入碧山共同体的大家庭。碧山计划的最大价值,应该是在大家慕名而来,有所触动,回去之后,在自己所处的小环境中利用自己的一点点影响力,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多保留一些传统的文化,如此则善莫大焉。
2月9日,星期一
今日购书单
1、《读库1501》,新星出版社,2015年一月一版一印,定价30元,东升斋编号:1309
赠品:①《读库1500》
②《我爱你》(小册子计划第一单,萧言中作品)
③《心事绘》,老树作品,notebook系列之一
④《读库有声书系列:我们的家,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农庄》;
今天,收到申通快递寄来的2015年第一期“读库”。新年的大礼包真不少,除了《读库1501》还有私人订制的属于我们父子俩的《读库1500》,编号722,仅此一家。包装中还有一本小册子,是萧言中的《我爱你》;还有一本我近期一直想入的Notebook,是老树的《心事绘》,作为读库全年订户的赠品。包装中还有一册“读库有声书系列读物:我们的家,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农庄”,这些有声书,跟台湾汉声出品的差距还很明显,不过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睡前翻读老树的《心事绘》,寥寥数笔,满纸都有繁花,花下却永远都是一个孤独的人,老树的作品满纸都是孤独,都有心事。配的小诗,大多是六言,有别于诗经的四言,也有别于唐诗的七律,朗朗上口,韵味无穷。真喜欢这样的作品,这本Notebook翻一翻,十几分钟就读完了,但是可以回味很久,像现在正好是梅花开放的季节,这本书正适合带着坐在花下读,就像老树的一首诗说的“去岁残荷尚在,今年新花又开。多少人间事情,你说可以重来?”“人世一间过云楼,漫天风雨不言悉。名利来了总还去,此生只向花低头”,多么单纯的情感!
阅读《读库1501》,这一期的最后一篇文章,是苗炜辑录的《声音》。还记得去年阅读同时期的“声音”,感觉非常好,边看边划线,有很多笔记记下来。今年拿到新一期的读库,第一篇看的就是这篇“声音”,但总体感觉,没有去年的好,能打动我的“好声音”不多。
最近因为一次“碧山之旅”,生活节奏都被打乱,香也没怎么焚了,阮义忠的书也好久没看了,睡前从包里掏出《想见 看见听见》,继续阅读一章“四季的故事”,阮义忠是讲故事的高手,因此在泰雅族村落“四季”采访的点点滴滴,都成为笔下动人的故事,当然,这些也不仅仅是故事,都是纪实的文学啊!
阅读《碧山07》,其中有一篇“慈城:一座古城的天工梦”,作者正好是杂志的副总编林小熏,上周刚在碧山书局碰到过,还一起在关麓小筑吃过饭。读这篇文章,对杭州湾跨海大桥下的古城慈城有了更多的认识——它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县城,至今保留着乾隆以来的县治布局,台湾“汉声”杂志将这里作为天工梦的落脚点,在此建立中国民艺博物馆,将女工等“母亲的艺术”从书本上落实到现实中,整修规划由台湾建筑大师夏铸九来做。
这些名字,在碧山跟作者聊天时都已听闻,整个天工之城,有建筑梦、工艺梦、故土梦。在慈湖书院第一届论坛上,跟随夏铸九在台大城乡所发起并践行了二十多年社区营造活动的林德福分享了自己在台湾的实践经验;由专业的社造团队驻扎在当地,深度介入原住民生活,进行策划,发动和执行,帮助社区重新凝聚起来并激发起主动性,进而将社区文化建设交由本地人自己去运营。这是被实践证明可行的道路,关键是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之”的转折点在那里?碧山计划其实也是这种模式,通过几位艺术家的入驻,如安徽大家的左靖老师,艺术家欧宁夫妇,还有猪栏酒吧的诗人寒玉夫妇等深度参与,已经带动了整个碧山村的发展,以前不为人知的小山村重新迸发了活力。在乡人眼中习以为常的杀猪、做豆腐,都成了黟县百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果没有这些艺术家,或者当这些艺术家将兴趣点转移出去,这样的碧山计划还没有可持续性?再比如参考碧山计划,我能不能从身处的东升花园进行实践,将这个没有物业管理的老小区重新进行改造,成为宜学宜居的乐园?近在咫尺的海门老街,有没有场地适合来开“海门书局”?周边的竹木器一条街,能不能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期待!真是期待!有朋友愿意一起来做这个意义的事吗?将党员服务进社区进行得更深入点?
2月11日,星期三
今天,抽空参加台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2014年度通讯员表彰会,被评为2014年度先进通讯员,奖金350元,这是继2012年被评为先进后,第二次获得这个荣誉。
晚上,在家陪儿子复习DVD版的《霍比特人》。
继续阅读《读库1406》,李怀宇写的《先生之风》,记了访谈王元化、王世襄、陈之藩三位先生的记录,结合访谈的实录,也有每位先生的生平,治学的经历,出版著作的情况,对同时代师友交集的臧否,也有大量的文坛掌故与轶事,读来趣味盎然。每次阅读到一篇好文章,都会感叹,这才是阅读最大的快乐所在啊!这三个老前辈当中,对王世襄先生的了解最多,但文中提及王老对观赏鸽的深情,之前阅读的经验中并不明显,相当于又补上了一课;对王元化认识不多,他的著作如“文心雕龙讲疏》只是略有所闻,对他写的《龚自珍论》,通过李怀宇的介绍,又多了一层认识,他对鲁迅、胡适等文坛前辈的评价,也都有自己的思考。而陈之藩之前听到的并不多,可能因为长期在国外和香港治学的缘故吧!文中提及陈之藩的作品《剑河倒影》,应该与刚在碧山书局入手的金耀基《剑桥语丝》有异曲同工之妙吧!李情宇评价陈之藩是东方的“文艺复兴人”,有待阅读,再深入了解下!
2月12日,星期四
最近这段时间又严重感冒了,独自睡客房,晚上早早睡,早晨就早早醒了。看了一集“中国古镇”系列纪录片的第20集:“慈城:因糕而名”。因为刚从《碧山07》中读过林小熏写的慈城的故事,因此对这座宁静的古县城已并不陌生,这个纪录片却从慈城的特产——慈城年糕谈起,穿插年糕的制作方法和食用方法,因“汉声”杂志出品的“宁波慈城年糕”一书而落户慈城的汉声创始人黄永松,年糕的制作原料晚期粳米等等,串联成一个令人神往的活色生香的古城慈城,春节会有机会成行吗?(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下文就将提到这次慈城之行了)。
上午,跟市档案局局长吴志刚联系,去他办公室取书两册,一册是王永江的摄影集《台州:一个中国沿海城市二十年的影像记录》,记录的是这二十年的台州城市变迁,一本是“功勋院士陈芳允”,因为昨天刚从黄岩回椒江的路上,听市林业局周胜局长聊起这个黄岩籍的著名院士。而王永江的这本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一个城市的过去与现在,真是不简单。那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城市影像,已经遥远得像一场梦,而执着的王永江用手中的相机,一一记录下这些消逝的风景,站我们的孩子可以看到,每天经过的中山东路,原来以前是这个样子,原来我们居住的城市,原来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阮义忠记录的是在海的那一边的台湾,而王永江记录的正是我们身边的家乡,所以读起来更亲切。这些镜头中的老人,我们的上一辈可能很多都认识吧!时光一晃就是二十年,当年在商场里开通的第一部自动扶梯,在路边募集的第一张高速公路股票,中山东路的早餐店,江城河上的倒影,都早已成了过去,而王永江将这些影像一一凝固,就成了每个椒江人,每个台州人永恒的记忆。真该为这些影像专门成立一座博物馆,让我们的孩子,看看我们的过去,想想我们的未来。
唯一遗憾的是,晒书房扫不到这个书号,难道又是山寨的书号?打开书的包装,潘读了几页,油墨的味道实在太浓,看得头昏脑胀,不得不暂且放下,在阳台上放着先通通风,不然一口气阅毕,肯定是一件非常痛快的事,也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今天,可以说春光明媚,送放寒假的儿子去市图书馆的路上,看到市民广场一带开满了一片一片的梅花,忍不住停车拍照留念,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儿子已经渐渐长大了,等上了初中,还能这样陪我一起赏花吗?中午,去市图书馆把他接回来,父子两人散步穿过市民广场,去牛爱客吃牛排,去壶香堂一带赏梅花,背诵戴复古的咏梅诗,真是难得的亲子时光。
晚上,去堂叔邱福康家拜年,聊天,参观他家地下室中的书画室,真是大开眼界。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书柜中厚厚一叠打印装订而成的剪报和资料,这些彩色打印的书法资料,是他去外地旅游考察时,沿途所见各种书法作品,用相机拍摄下来,回来用打印机装订成册,自从2012年开始收集,至今已整理了厚厚十四册,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真好!每次去康阿叔家,都有很多收获,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睡前,继续阅读《碧山07》,“劳作与时日”,是作者苏七七读《黟县百工》后的读后感,也可以算是书评文章。文中提到的关麓村中制作夹心香干的汪海龙一家,我这次碧山之旅中也专程探访过,读来真是亲切。书中提到的犁田师傅查东方,我在出发之前就已读过他的故事;养蜜蜂的叶至诚师傅,我印象中“舌尖上的中国”也有他的相关报道。作者在书评的结尾中称,《黟县百工》带来的,是“灵光”的再现,让人重新思考自我与自然、与劳作的关系。看来这本书当时没有在碧山书局买下来,还是小有遗憾的,虽然价格小贵,但是这都是安徽大学的师生们在左靖老师的带领下,付出的心血,值得购入一本,以志致敬!
继续阅读书中的“黟县百工之七”,作者宋倩倩,介绍的是百工之“刀板香”和“棕棚床”等传统技艺与美食。看了介绍,感觉虽然叫法各有不同,但“刀板香”应该跟我们路桥一带小时候过年必备的“咸猪肉”比较接近,只是徽州的叫法更文雅罢!小时候家里“谢年”,将猪肉制成“咸猪肉”,可以存放好久,做汤年糕的时候,在碗里埋一块咸猪肉,就是童年的无上美味了;而“棕棚床”在我目前居住的椒江老城区附近,至今还有老艺人每天在制作,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想到很多。“黟县百工”只是碧山计划的一部分,完全可以在各地进行复制,生根开花,比如我们就可启动属于我们身边的台州百工,或是海门百工,楼下做泡澡用的木桶,做棕棚的,做竹工器的,或是清明做清团的、端午做食饼筒的,中秋做月饼的,冬至做“硬来圆”的,元宵做山粉糊的,或是江城路一带做燃香姜汁、蛋饼、肉粥、大肠糕、姜汤面、粉丝面结、手打面、肉包、白水洋馒头的,包括剃头的,修钟表的,弹棉花做被子的,都可以成为台州百工或海门百工的一部分,利用每个周末的时间,抽出一个半天,寻访一门老手艺,将这些即将消失的风景,用手机,用文字记录下来,不就是碧山计划在台州的生根发芽,生动实践吗?王永江的海门摄影展,也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啊。做起来吧!时不我待!(可惜最终还是空口说白话,4月27日注)
2月13日,星期五
今天,又是很早醒了,起来看了一集CCTV“世界遗产在中国”的纪录片,第20集,介绍的是“皖南古村落”,不出所料,介绍的果然是大名鼎鼎的西递与宏村。自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这两个皖南的古村落就吸引了外界大量的目光,游客纷至沓来,我在2000年前后就去过一趟,所以这次的碧山之旅,就特意避开了这两处人满为患的著名景点,通过纪录片,发现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比起我这次去过的碧山、关麓、卢村,应该说保存得相对更完好一些,各有特色,只能取舍了!那些雕梁画栋,那些白墙黑瓦,其实都是相似的。财富的大量积累成就了徽商,也成就了这些徽派建筑,风水中的左青龙(大河)右白虎(大路),前朱雀(池塘)、后玄武(大山),成就了中国古村落的辉煌,也成就了财富积累,文风鼎盛。如今的我们要从祖宗那里传承的宝贝,其实有很多很多,诗书、耕读,一直是农业社会稳固的基石,当工业时代来临,当工业2.0时代来临,这些传统更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午后,在办公室继续阅读王永江的作品,当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山东路等老城区已成功改造后,镜头下整个城市的面貌跟现在比起来已经差不多了,于是镜头中就少了很多时代变迁的味道。仔细读下来,很多图片似曾相识,因为已经在各类大大小小的摄影展中见识过了,相比较而言,跟阮义忠的作品还是有很大差距的,阮义忠毕竟是阮义忠,而王永江只是王永江啊!
今天,心心念念的华为mate7手机终于到手了,从上周四起意,到今天入手,足足等了一个多星期,之前的iphone4s手机,陪伴了我两年多时间,拍了大量的照片,终于要退役了吗?华为的屏幕是六寸的,比起只有4寸的Iphone4s,那可以说是惊人的巨大了,慢慢适应吧!
2月14日,星期六
早早睡下,又是早早醒来,每天的睡眠时间就7个多小时,起来就是早起的阅读时光了。
继续阅读阮义忠的《想见看见听见》,“失落的铁轨,失色的梦”,写当年作者在家乡小镇头城对火车的向往,第一次坐火车逃学离家去台北的恶梦,三年通学生活坐火车每天往返家中和学校的途中见闻,极为有趣。台州直到2008年才正式通动车组,坐绿皮慢车的经历,我可从来没有过啊,当然从小也就没有铁路梦了。第一次在家乡坐火车,也是儿子上幼儿园了,甬台温铁路通车时,带他去坐头一班经过台州的火车,尝鲜;“抽屉里的浪花”一文,作者写自己在整理家中抽屉时,翻出几件旧时的老物件,思绪又连接到台湾的过去,原来他不拘言笑的父亲也是有过去的人。其实每次整理抽屉都是和过住自己的一次久别重逢,一个BP机,一张学生时代的小卡片,都能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呢!
“卷一:想见”今晨阅毕,因为最后一篇“老伴”之前已经第一时间读过了!
今天是情人节,在阳台上剪下一朵精心培育了数年的月季,送给爱人。
上午,在台州图书馆听讲座,台州学院的副院长王正主讲“舌尖上的中国”,其中概括台州饮食文化的特色,挺有意思:第一个特点是内敛型的,将好东西都包在里面,如麦饼、食饼筒、青团等等;第二个特点是中和型的,好东西都能兼容并包,和谐相处,如山粉糊,糟羹等;第三个特点是坚韧型的,如青糕等,虽然说的是饮食,其实说的都是台州人的性格与文化啊!最后总结时讲到,其实最好吃的东西是平淡,只有鲜鱼,才可以清蒸,林语堂讲的,不也是这个意思吗?
晚上加班,在台州乱弹剧团看明天春节团拜会的节日排练,时间还早,带上儿子沿着海门河走了一大圈,想象碧山计划在台州本土化的种种可能性。这一带经过一年多的五水共治,环境明显改善,沿河的一排建筑,非常适合开枕水民宿、咖啡馆、艺术书店、画廊等文创空间,附近的台绣老厂房能否变身台绣民艺馆?附近的台州乱弹剧团,能否每日固定演出?务类文艺家协会,能否落户在这一带,将这里打造成“海门河文创一条街”?想想也是醉了,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没有艺术家进驻?地方政府是怎么想的?有人愿意一起做这个事吗?临睡前设想的种种可能,都体现在今日的备忘录和所发的微信中,希望能抛砖引玉!
2月15日,星期日
今天已经是农历的十二月廿七了,上午举行了春节团拜会,这一年大的工作基本上就告一段落了。
下班前,阅毕王永江的《台州:一个中国沿海城市二十年的影像记录》,在其中,看到楼下包子铺的温岭老板,也看到今天春节团拜会上美丽的女主持人十年前的模样,看到海门老街的前世今生,更多看到的是生活在其中的这座城市点点滴滴的发展与变化。台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孙敏在序言中写到:“记录什么最有价值?当然是记录即将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事物”,为王永江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点个赞。
睡前,继续阅读蒋勋的《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上次翻开是在立春,一晃又过去了几十天,时间过得好快!蒋勋提到美学的失智,提到痴绝,在日常生活中,深深体悟各种情感的爱与恨,如最亲的亲人的失忆如何去面对?如当美成为滥俗时如何去看待?蒋勋的作品有很多人生深层次的思考,这也是阅读他的作品,经常若有所思的快乐所在。八大山人的画,老子的道德经,都能令人深思,到底,美是什么?
2月16日,星期一
阅读《读库1406》,张家荣写的一篇“明代彩印《西厢记》”,介绍了彩色版画尤其是套色版画在明代的流行。代表作有《花史》、《十竹斋书画谱》、《西厢记》、《十竹斋笺谱》等六种,这些彩色版画书籍的创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上创造运用了饾版与拱花;二是趣味上彰显着明式的书卷气,郑振铎在1952年荣宝斋重版《十竹斋笺谱》时作序说:“作风康健,清明,或恬静若夕阳之明水,或疏朗开阔若秋日之晴空,或清丽若云林之拳石小星,或精致细腻若天方建筑之图饰,隽逸深远,温柔敦厚,表现现实或不足,而备具古典美之特色”,概括得真好;三是技术与时代趣味的交融。除了文人趣味外,还有年画与春宫图表现民间趣味,在众多的《西厢记》版刻图中,以明代吴兴的闵寓五彩色套印大板画标新立异,人称“寓五本”,现存德国科隆肯斯特博物馆,其特点是独立的表达,雅致的世俗,创意的享受。看文中附的这些图,每一幅都有独特的设计感,近心独具,真是漂亮,不知读库会不会出单行本,原大呈现这明代版画之美?如果复刻出来价格很高,又会不会舍得去买呢?
2月17日,星期二
十二月廿九,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开始计划春节长假的环太湖之旅,用手机做备忘录,用IPAD找地图,找路线,用手机上的Booking.com和锦江之星APP,同程APP预订酒店和门票,一个晚上基本搞定初步行程安排。
D1,18日,大年三十,出发去嘉兴,途中经过慈城,游览慈城古县衙,天工慈城项目,母亲的艺术展等,下午赴嘉兴,住在嘉兴,晚上吃年夜饭,看春晚;
D2,19日,正月初一,出发去苏州,参观苏州博物馆的唐寅特展和丰子恺漫画展,逛平江路,欣赏苏州乱弹,住平江客栈;
D3,20日,正月初二,出发去香雪海景区游玩,赏梅花;下午去东山镇,赏启园,紫金庵,欣赏澄泥砚制作,晚住青莲居客栈(同程预订,200元家庭房);
D4,21日,正月初三,出发去常州,游玩运河五号创新街区、常州恐龙园等。晚住万达广场的锦都酒店(锦江之星官网预订);
D5,22日,正月初四,出发赴安吉,寻访邱志杰的竹编工作室,游玩天荒坪等景点,晚住安吉(待定)或者去乌镇、拜访木心故居,住乌镇或者嘉兴(后调整计划,改为直接去乌镇)。
D6,23日,正月初五,返程,回单位加班,结束春节之旅(详细行程见当日微信或手机备忘录)
2月18日,星期三
今天是除夕,也是春节长假的第一天,正式开启环太湖之旅。第一站目的地:宁波慈城。这座保存相当完好的古县城,之前并不熟悉,虽然去上海走杭州湾跨海大桥时曾多次经过慈城服务区,但真正开始了解这座古城,是在碧山之旅中结识林小熏,读了她的“天工慈城”文章后,开始产生兴趣,又找了“走遍中国”纪录片中有关慈城年糕的片子,“三联生活周刊”中有关慈城年糕的专题,决定将这座古城纳入旅行计划的第一站。
因为是除夕,高速一路畅通,但是下了高速后导航开始犯迷糊,好不容易找到古城入口,来到第一个景点:慈溪古县衙,被告知因为是除夕,景点下午一点就要关门了,于是放弃联票,买了25元的独立门票进入参观。这座古县衙按清官文化来打造,俨然一座党风廉政建设的学习城,不过内容倒是相当丰富,特别是其中一个长廊展示了从秦代到清代官帽的发展演变历史和从九品到一品的朝服纹饰的不同,大开眼界,其中一个场馆还原张居正三十二抬大轿前呼后拥的排场,难怪身后也不得好死呢!
参观完古县衙,时间已经不早了,马不停蹄前往附近的城隍庙,这里正在展览的是台湾汉声杂志主编黄永松打造的“天工慈城”的重头戏——“大过羊年”主题展和“慈城年糕”专题展。“大过羊年”主题展展示了汉声团队的辛勤成果,收集的大量历朝历代的羊的传统文化在城隍庙得以展示,正好跟即将到来的已未羊年的主题非常贴切,适合贺年所用;而隔壁的“慈城年糕馆”则展示了从稻米的生产到年糕如何制作的全过程,配以文字介绍和实物展示,真是活灵活现,可惜因为是除夕,年糕馆也提前关门了,不能品尝到正宗现做的慈城年糕,真是小有遗憾!
在镇上吃过沙县小吃的面条,继续回老县城,发现冯岳彩绘台门里的“母亲的艺术”展也因为除夕提前关门了,一家人就在古城散步,发现这座古城虽已经过千年,但总体格局保持得还是相当完好,其中一座“冯俞宅”,虽然进不去,但是看围墙范围,面积真是惊人,据说占地面积就有6万多平米呢?门前原来都是河道,可惜文革时都已付于断井残垣了吧?可惜了这中国的传统的古建筑和乡绅文化啊!这次留有遗憾,希望下次能再度到访,好好感受女红文化,向一直致力于民艺复兴的黄永松等老先生致敬!
除夕夜,住在嘉兴,让儿子打电话给爷爷和外婆,祝福新年。
住在锦江之星,春晚是每年除夕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但春晚是越来越没味道,倒是今年的微信朋友圈发红包,成了今年春节的一大记忆亮点。收红包再把收到的红包发出去,真是欢乐无比。至于这春晚好不好看,反而是其次了,隔天起床看网友们的各种吐糟,更有意思!
去过慈城了,回头看一遍带在身边的2013年《三联生活周刊》,“最想念的年货”专刊中对“慈城年糕”的介绍,印象就更深了。台州和宁波是邻居,这年糕的做法和吃法大体都相似,阅读的过程中,儿时家里做年糕时热闹欢腾的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只是我们的孩子的童年记忆中,这一块已经断层,等他们也长大以后,面对他们的孩子,该如何讲述这有关年糕的故事?所有手工的魅力,其实都在于,以心待物,有温度,有情感,正如我们自己对食物的喜爱,从来都受记忆、情感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一样的道理!救救这些传统的记忆吧!
2月19日,星期四
今天是己未羊年的正月初一,阳光明媚,真是好天气也呵!
新年的第一顿早餐,在嘉兴五芳斋总部吃嘉兴粽子,配一碗牛肉粉丝,美味无敌。其实外出旅行,就是要吃当地特色的美食,如此才有完整和美好的回忆啊!
今天继续环太湖之旅,前住70公里开外的苏州,预订的目标是参观苏州博物馆,这里有正在展出的唐寅特展和丰子恺漫画展,虽然苏博几年前的春节已来过一次,还是决定再花半天时间好好参观。
唐寅特展藏品来自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可以说是几百年之后的唐寅作品回归工程,苏博为此专门出了一本画册,定价360元,舍不得买。欣赏这些真迹,慢慢给儿子一一讲解,也是一种乐趣。
而丰子恺漫画展,题目是“缘缘本本”,展出的藏品均来自浙江博物馆,由丰子恺后人捐赠。去年曾错过在杭州举办的“护生画集”特展,这次能近距离欣赏到这一批原作真迹,也是缘份了。
参观完毕,在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又走了一遍,真是谈雅的设计,再配上大年初一的蓝天,醉了!
因为近在咫尺的拙政园上次已经来过,这次就不再造访了,驱车前往预订好的下榻处:平江客栈,又是一个惊喜。客栈位于平江路沿河,是由一座明代的“方宅”改建而成,中堂保留完好,成了接待中心,后面还有几进,我们预订的这个房间位于西厢房,院子里绿植密布,南天笠开得正好,房间里古色古香,又是一次愉快的入住体验。
既然是这么好的酒店,下午就把脚步慢下来,逛了半圈门口的平江路,吃完午餐,回到酒店里小憩一会儿,下午不开车了,步行去附近的观前街,寻访几家书店。可惜因为是正月初一,位于观前街附近的“慢书房”等慕名已久的书店等都打烊了,只有平江路一带热闹非凡,游客摩肩接踵,真是像回到了小时候的路桥街。在猫空买了一本《苏州昆曲》,在“土家灶”吃了好吃的晚餐,继续逛夜色中的平江路,在“谢友苏美术馆”买了一本读库出品的Notebook,在寒江曲社听了一曲“苏州评弹”之白蛇传,在一家中式服装店试了几件衣服,慢慢地踱回去。让时光再慢一些,做一回老苏州人,不用东奔西跑去景点,也是一种悠闲的旅行方式啊!爱上苏州这座风雅的城市,在苏州评弹的曲声里,在平江路的慢生活中。
今日购书单
1、《苏州昆曲》,周秦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2007年7月第3 次印刷,定价18元,东升斋编号:1311;
2、《平江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一版一印,定价55元,东升斋编号:1312;
3、《市井》,(读库Notebook系列),谢友蘇作品,读库定价35元,购于平江路上以作者名字命名的友苏美术馆,50元一本!
2月20日,星期五
环太湖之旅继续进行中,早上从平江客栈出来,想去附近的苏州大学转转,未果,导航寻找附近的肯德基,兜兜转转间来到玄妙观前,原来观前街的名字是这么来的。吃过早餐,在玄妙街附近转了一圈,启程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光福香雪海。
香雪海这个名字一听到就醉了,位于光福景区,离苏州市中心不过32公里,听天气预报说会有中雨,没想到早上起来天气还不错,一度还出了太阳。景区以梅花著称于世,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多次来过,虽然梅花并不稀奇,我们台州的市民广场一带春节前后开得也很不错,但知名度可是远远比不上这香雪海啊!登高远眺,一片花海,花香弥漫,果然不负这“香雪海”三个字!
从景区下来,开始下起中雨,驱车前往太湖边上的东山镇,晚上入住的是在同程网上预订好的青莲居客栈,借助iphone6自带的地图,直接将我们送到了客栈门口。到了三楼的房间,才发现这预订的家庭房还是湖景房呢!推开窗户,就能欣赏到太湖的美景了,房间里有一张大床,一张小床,虽然设施很简陋,但是干干净净,对得起200元的房费了!
在客栈简单休息之后,开始游玩附近的景点。在同程网上预订的是“启园+紫金庵”的套票,比直接在现场买要便宜15元/人,还不错。在太湖游客服务中心取了票,先去紫金庵游玩。这里的特色是大殿内十八罗汉的泥塑彩绘,有生气、仰慕、沉思等各种不同的表情,每一个都栩栩如生,让人感叹一千年的时光并没有远去。这些罗汉像,据说是南宋雕塑名手雷潮所作。罗汉堂后面的净因堂全用楠木建成,现为苏州砚雕展示馆,看中一款由七个小茶壶组成的摆件,定价380元,还能接受,欣赏买下,带回家收藏。
游完紫金庵,我们又驱车前往启园。启园背山面湖,占地70亩,是1933年由旅沪经商的东山人席启荪所建,所以又叫做席家花园。一进入园中,就能看到里面湖畔种植的梅花,为冬日的园林增色不少!整座园林因为是建在太湖边上,跟局促在苏州城内的掘政园和狮子林等一比较,显得非常大气,雨中撑着雨伞逛湖边园林,也是一种享受!
晚上在客栈附近的“大欢喜农家乐”吃太湖边上的土菜,点了银鱼炒蛋、太湖小白虾,味道都不错,特色是猪油糕、菜饭,令人印象深刻,太湖真是好地方啊!
晚上睡前,读完一本谢友苏的《市井》,是读库2013年出品的Notebook系列中的一本,昨晚在苏州平江路逛街散步时,刚好走到友苏美术馆,都是谢老师个人作品的展示,他的夫人很健谈,虽然书的价格比网店要贵一些,但亲手从艺术家夫人的手中购买,也是难得的缘份。读库的Notebook系列每本都很精致,这本《市井》描画的正是老苏州人沿河而居的风雅记忆;下棋、喝酒、赏画、写春联、借小人书等,在我们自己的童年都还曾见识过,等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还有全民族共同的童年记忆吗?刘郎在序言中写到:“一个个朝代前前后后关门歇业,但市井却从不打烊”。这些画作充满了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气息,比起清明上河图有更多的细节,画的也仿佛是一个民族的假日,暖意融融,感觉就像在过年,那些在道地里躺椅上摇着扇子乘凉的人,分别就是我们上一代人的生活啊!
2月21日,星期四
早上起来,继续阅读蒋勋的《带着金刚经去旅行》。文中提到肃亲王耆善的一副条幅对联,又引出汪清卫、苏东坡等人的典故,读起来津津有味。其实每次阅读一本好书,都有这种欣喜的感觉,这可不是在微信抢红包所能代替的快乐。
今天,按计划前往常州,车子开到无锡时,想下高速把油箱加满,刚好发现无锡宜家就在高速出口附近,于是临时调整了一下计划,在宜家购物,吃午饭,旅途中像这样的小惊喜其实是无处不在的。
常州第一次造访,对马路中间设置的BRT快速公交专用道印象深刻,在万达广场附近的锦江都城酒店安顿下来之后,开车前往老城区,寻访运河五号创意街区。这一带靠近老的京杭大运河,原来都是一些老厂区,现被改成文创园区后,保留了很多以前的老厂区的文化元素。因为是春节假期,整个文创园大多关门了,显得较为冷清,不过我所感兴趣的几个点,像青年旅舍,常州画派纪念馆,常州图书馆运河分馆都还照常营业。漫步在园区内,感受流逝的岁月,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能有这么一片区域可供怀旧真好! 看完美景,开始想着美食,行前在这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最想念的年货”专刊上,看到很多介绍常州的美食,特意在行程计划中一一备注,到了常州,当然要去一一寻访。借助导航帮忙,第一个目的地是义隆素食馆,这里的麻油面非常有名,可惜导航找到的这个点,春节期间打烊了,书上介绍的外环外的义隆素菜馆,在车载导航系统上却找不到,无奈错过。
继续寻找下一个美食地图,位于南大街官保巷的双桂坊,这里有作者极力推荐的大麻糕,四喜汤团,豆腐汤等美食。到了目的地,发现双桂坊原来是美食一条街,到处都是烧烤摊位,毫无特色,不甘心,继续寻找,终于在地下一层的美食街找到了传说中的常州特色美食,每样要了一份,味道都还不错,终于得偿所愿!
回到下榻的酒店,边上就是大名鼎鼎的万达广场,从地下停车场进去,楼上楼下逛了一大圈,发现常州的万达广场人气真高啊!7点半多了,每家餐饮店门口都排着长龙,等我们台州的万达广场开业,也会有这么旺的人气吗?
2月22日,星期日
早上起来,继续在常州的旅程,昨晚在双桂坊吃晚饭时,发现附近有美术大师刘海粟的纪念馆,今天早上特意前去寻访。到了地方才发现,号称刘海粟美术馆,可是一张大师的作品都没见到,在后院先生的墓碑前停留片刻,读了碑文,对大师的一生有了更完整的了解。这位中国美术的奠基人、拓荒者、教育家,值得深深地尊敬!
结束在常州的行程,又调整了行程,取消安吉之旅,前往嘉兴的乌镇东栅景区,寻访木心故居纪念馆。乌镇因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举行而名噪一时,景区内游人如过江之鲫,下高速时就被堵了一个多小时。从高速好不容易下来,又重新在另一个口子上,避开拥堵的点,后来看看车子实在太多,干脆将车子停在路边,步行前往景区。在同程网上预订支付的电子票可以走VIP通道直接进入东栅景区,一路上都是人头攒动,跟着手机导航找到纪念馆。一墙之隔,室内和墙外喧闹的景区完全是两个不同世界。木心先生生前是寂寞的,如果没有陈丹青整理《木心文学回忆录》,会有多少人知道他?而木心先生身后同样很清净,这些景区里熙来攘往的游客,有几个听说过木心大名?有多少人像我一样专程前来寻访?
纪念馆分成三个展厅、三个院落、三进房子,分别作为文学馆、美术馆、生平馆,展示木心先生在台湾和大陆出版的所有作品,他青年时期读过的民国时期出版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他生前用过的写字台、烟斗、手杖、礼帽、钢笔、画笔、眼镜、手稿、琴谱等遗物,睹物思人,虽然和先生从示谋面,但是通过阅读他的作品,他的文学史讲课笔记,早已神交已久。
出门的时候,买了一本《温故: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特辑》,请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盖章留作纪念。
景区内,照旧是热闹的街市,如织的游人,儿子二年级时曾带他来过,这次算是故地重游了。乌镇景区开发得相当成功,再度游览、感觉比路桥老街好太多了,只是人实在是多,比起昨天在常州游过的运河五号,比起第一站的宁波慈城,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一路欣赏水乡风光,吃海棠糕,喝芝麻糊,不用着急赶路,反正嘉兴已经预订好了今晚入住的锦江之星连锁酒店,而返程是明天要做的事!此刻把握当下,就是永恒。
今日购书单
《温故:木心逝世两年年纪念专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一版一印,定价39.80元,东升斋编号:1313。
晚上,在下榻的锦江之星嘉兴南湖店,开始阅读下午刚入手的《温故专号》。随意从书中挑出几篇文章来读,如谢舒的《杰克逊高地》,蒋方舟的《木心: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陈丹青的《文学回忆录》得奖感言两则,“孤露与晚睛”,介绍木心文学纪念馆从准备到布展的一点一滴,每篇文章皆可读,有感动。木心先生虽然没有子嗣,但他有陈丹青,有这么多喜爱他的读者,这就足够了!他的文学之前被世人遗忘得太久了,他的文字值得被记忆,被追诵!就像陈丹青概括的,他是“老牌个人主义者”,生来不喜欢“群众”,但他像所有的艺术家一样,渴望名满天下,渴望被阅读,渴望光荣。
又回头读了陈丹青和《新周刊》的访谈录,“请给木心先生起码的尊重”。陈丹青对木心先生很了解,但真正了解木心的,这个世界上能有几人?木心应该得到起码的尊重,起码的关注,这是这篇文章的关键。陈丹青也坦承因为推广木心,遭遇的种种误解甚至是诘难。话语体系不同,陈丹青有些话就显得比较让人难以接受,这是时代的问题,还是大众的问题呢?
2月23日,星期一
长假之旅的最后一天了,早上在嘉兴醒来,又去了一趟五芳斋的总店,吃好吃的嘉兴肉粽。
吃完早餐,驱车前往慈城,本次旅程的第一天也在慈城,但因为是除夕,很多想去的景点都提前关门了,意犹未尽,于是决定返程的时候再去一趟。因为是周一,担心几个点会不会闭馆,所以没有提前在同程购买门票。到了目的地,发现长假期间都照常开门,于是欣然购票参观,省下56元,中午慈城年糕的午饭钱就省下来了。
第一个点是冯岳彩绘台门,这建筑本身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更吸引我的是“母亲的艺术展”,由台湾汉声杂志的蓝印花布馆、中国刺绣馆等几个展馆组成,相当精美,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刺绣、女红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技能,可惜随着破四旧,基本已经烟消云散了。通过这些精美的展览,可以想见旧日的风雅。我们的传统文化曾经是多么赏心悦目,每张桌子、每把椅子都有相应的刺绣作品配套的,可惜这些宝贝大多已经消失了。没有汉声这许多年的坚持,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还能看到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吗?
参观完“母亲的艺术展”,又去了一趟城隍庙边上的年糕馆,这次终于吃到了心心念念的慈城年糕。一碗炒年糕或汤糕,加上香腊、红烧肉、鳗鲞、雪菜等配菜,套餐30-35元一份,吃得相当过瘾。这就是我们小时候吃过的水磨年糕的味道啊!
吃完慈城年糕,继续参观“冯俞宅”,这是一处传统的明清院落式古建筑,占地面积有好几万平方米,里里外外转了一大圈,发现就像小时候的外婆家,里面一个四合院,套着外面一个四合院,江浙沿海一带的古民居,都是相似的格局吧!古宅内目前也有“工艺5展”正在展出,有景德镇青花瓷展,越州青瓷展,坐具展,服饰展,宜兴紫砂壶展,还有本土的建筑摄影展等,各具特色。看这样的老宅院,看前人留下的这些精美的宝贝,感叹我们是再也回不去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就再也没有乡绅这个阶层了,也不再有大户人家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只有在这样的展览中才能略知一二了。
结束慈城之行,我们一家的春节环太湖之旅就正式画上了句号,六天五晚,走了宁波慈城、嘉兴、苏州、无锡、常州等五个城市,全程共1300公里。
晚上回到家中,睡前推荐儿子看了《碧山07》之“慈城:一座古城的天工梦”,将今天刚走过的行程再梳理一遍,等儿子睡下,我再看了一遍加深印象。阅读有时候真的是走马观花,最好是能身临其境去感受,才有更直观的印象,这也是古人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所在吧!
长假之旅回来,又有感冒的症状,早点休息!
2月24日,星期二
大年初六,长假模式提前结束,回办公室又要开始一年的忙碌了!
午后,在办公室继续阅读蒋勋的《带着金刚经旅行》,这次的旅行,包里放着这本书,但是只翻了其中的一章,要抓紧进度了,争取本月看完这本书。
“爆破西湖”一节,仿佛跟着蒋勋老师,行走在一年四季风景各异的西湖,杭州忆,最忆是西湖。2012年的春天,在杭州呆了三个月,完整感受了西湖的整个春天,但是在蒋勋老师的笔下,还是有很多我所不熟悉的西湖的另一面,真是呆不够啊!这个春天,还会再去西湖吗?
晚上,带儿子去新崇和影城看电影《狼图腾》,根据姜戎的同名小说改编,由法国导演导演。之前只零星看过狼图腾的片段,电影的画面很美,取景来自内蒙古的乌尔盖大草原,这才是真正的草原风光!再一次见识到人性的贪婪、大自然的壮美,生态平衡是多么重要啊!但愿人与自然争夺的悲剧不要一再重演。
今天总结春节长假之旅,发在微信朋友圈中。
2月25日,星期三
正月初七,春节上班第一天,一早就要升国旗,到黄岩植树,还要筹备全市干部大会,忙了一整天,错过了去新华书店低价购书的机会。
午后,在办公室继续阅读蒋勋的《带着金刚经旅行》,这次蒋勋带着我们来到法国巴黎,认识一位叫莫内的印象派大师,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依次打开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创作了大量印象派著名绘画,画干草堆,画睡莲,画著名的莫内花园。莫内眼睛曾经如此犀利聪明,看到工业时代所有的新兴事物,如火车、车站、海边度假的人潮,后来经历了短暂的双目失明,又重新获得光明;他曾穷困潦倒到每天以干草堆入画,画各种各样的光线,晚年物质富足后又开始经营莫内花园,画各种各样的植物。他用了一生八十六年的岁月,来让身体上其他的眼睛一一打开。
睡前,继续阅读《碧山05:文庙:儒家的先贤祠》,其中一篇“苏州风物保护的汉声实验”,介绍“汉声”杂志出品的《水八仙》、《大闸蟹》等书,是如何通过汉声团队的努力,通过长达几年的田野调查,最终完成这文化的忠实记录与传承。
文中提到一句话:文化的采访,要“高高山巅立,深深海底行。”高的立意只有潜入底层的采访才能实现。所以汉声团队亲自到田间地头,和农民一样浑身涂满泥巴,甚至在劳作中被工具割伤鲜血淋漓,才能掌握大量第一手的珍贵资料。别看最普通最日常的大闸蟹,背后都是学问,古人是怎么吃蟹的,大闸蟹在濒临灭绝时又是谁抢救的,稻田养蟹的宽窄巷子方法,都是一本大书,我们的传统在这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大闸蟹的养殖环境是如此,草原中的狼图腾也是如此。如何敬畏自然,敬畏传统,都是需要深深思考的命题。我们有对天的尊重,从万物有灵中化来,从历经战争与灾荒的劫难中生存下来,中华文明才能成为地球上延续的唯一的第一代文明。“这些社会历经世界沧桑并存活下来,是因为他们都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自己的活动,只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重新开始在手机上听蒋勋老师“西方美术史二十四讲”,其中第十八讲就是“后期印象派的作品”,跟着录音再学习一遍十九世纪的法国巴黎,莫内和雷诺瓦的巴黎,根据火车站改建的奥塞美术馆、莫内花园、普罗旺斯!以有有机会一定要去一趟。
2月26日,星期四
正月初八,全市干部大会顺利召开,开年的第一个大型会议,终于顺利圆满结束。
忙碌之余,在会场后台,继续阅读蒋勋《带着金刚经旅行》。讲完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莫内后,蒋勋接着讲雷诺瓦,他是陶瓷工匠家庭出身,年轻时同样穷困潦倒,但他的画作描绘了新兴的城市中产阶层幸福的假日时光,代表作是一八七六年创作的巨幅《煎饼磨坊的舞者》,可以作为新兴中产阶层崛起的社会记录。这其实也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时代转变的必然结局。如《剧院包厢》、《夏邦蒂夫人和孩子》、《船上午宴》等等,告别米勒等现实主义大师早20年创作的《拾穗》等表现农业社会劳作的辛劳,转而描绘都市的繁华热闹;到了晚年,物质富足的同时,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又开始向往年轻女性赤裸丰满的肉体,创作大量裸女的作品,用最激昂的色彩笔触,捕捉一寸一寸肉体的气息,雷诺瓦用了一生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图像,说着同一个幸福的主题。
“肉身故事与神话世界”,从巴黎跳到黄山,从希腊神话跳到九歌,从《圣经》跳到《红楼梦》,从印度的湿婆神到希腊的酒神,古今中外,令人眼花缭乱。这本《舍得舍不得》,还真是带着金刚经的旅行见闻啊!
2月27日,星期五
今天,从市文广新局获赠一套好书,是复刻版的《台州府志》十册精装版,喻长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定价2580元,好高大上的一套书,当然,价格也很高大上。晒书房编号:1310。
继续阅读蒋勋《带着金刚经旅行》,跟着蒋勋走过清迈的无梦寺,走过柬埔寨的吴哥,看赫曼赫塞写的《流浪者之歌》,看云门改编的舞集,这些文字,有些在《吴哥之美》中已有过领受,在安静的午后,在细雨迷蒙的午后,阅读也是一种享受。
晚上,儿子去商业街学英语,跑到千禧书店吃了闭门羹,又去了趟台州书城,发现一处宝藏,是台湾汉声杂志的专柜,中式的台门布置,陈列着汉声近几年出版的一系列好书,像《大过羊年》,《水八仙》、《大闸蟹》,《慈城年糕》,《最美中国结》,《蓝印花布》,等等等等,真是爱不释手啊!汉声的杂志价格不便宜,只叹囊中羞涩。
路过桃源人茶庄,和庄主卢佩平老师碰面,楼上楼下参观了一圈,好雅致的环境;路过春泥香居,又和潘医生聊了一会儿,比起这些动辄几万几十万的宝贝,汉声的书还是挺便宜的。
今日书单:
《读书201502》,10元,订阅
2月28日,星期六
今天,阅毕蒋勋老师的台版新作《带着金刚经旅行》。这套好书,2015年1月5日获赠,友人章芷菡从台湾诚品书店购入,之后陆续开始听了一个多月的蒋勋老师念诵的《金刚经》。书本正式打开是在2月初,跟着我去了安徽、去了苏州、去了常州,去了乌镇,陆续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慢慢读完。这本书里,不仅仅只有金刚经的句子,也有蒋勋老师在世界各地旅行的记忆,如日本京都的永观堂、清水寺、杭州的西湖,泰国的清迈,柬埔寨的吴哥,法国的巴黎,还有古今中外的动人诗句,有苏东坡的词,有邹复雷的《春消息》,有杨维桢的书法,有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和雷诺瓦的画,也有自小长大的台北城市的记忆。因为阅读的时间跨度较大,因此也带着我自己出差和旅行的记忆,在临海出差时阅读的记忆,在黄山脚下的碧山村阅读的记忆,在苏州太湖边的青莲居客栈旅行的记忆,一一都收藏在这本台版书籍中,就像蒋勋老师说的:人在岁月中,走走停停,若有想,非有想,多好!
晚上,朋友圈被柴静的独立制作纪录片《穹顶之下》刷屏,很多朋友含着眼泪看了一遍甚至多遍,分享在朋友圈中,虽然还没有观看完整的视频,但通过一些文字的介绍,已经被深深震撼!木心说过:唯有独善,才能济世。而对这个浊世,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事情做好,将正能量发挥到极致,一定可以对这个世界有所助益。比如每周少开一天车,一公里范围内尽量使用公共自行车,不是也从身边小事做起了吗?柴静是个很好的榜样,接下来就是反求诸己的时候了。
昨天在朋友圈分享了发现汉声杂志专柜的喜悦后,今天就有了回馈,王寒老师在微信发给我一篇文章,是黄永松老师前年在“一席”的一次演讲实录,讲述了汉声做传统风物采访的很多细节,比《碧山07》中的介绍更全面更详细,如《水八仙》、《大闸蟹》,当年的《大过马年》都是如何出炉的,还提到采访中的一些趣事,如去福建土楼采访“一菜四汤”,因为都是黄姓,能报出堂号,得到热情接待。黄永松老师说,传统是我们的肚腹,当我们的头一直往前看,双腿一直向前冲的时候,我们的肚和腹一定要牢牢跟上,这样才有根。
看完这篇文章后,直奔台州书城,和儿子一起在汉声专柜前挑选好书,买下《水八仙》和《大闸蟹》各一套,不知是否唯一的一套?虽然价格不便宜,但还是很欣喜,值得拥有。
今日购书单:
1、《水八仙》汉声编辑室出品,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2年10月一版一印,定价198元,东升斋编号:1314;
一套九本,包含莼菜、茭白、糖藕、菱角、芡实、水芹、慈姑、荸荠等八本分册,还有一本采访手记;
2、《大闸蟹》汉声编辑室出品,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3年9月一版一印,定价99元,东升斋编号:1315。
一套四册,包含《认识大闸蟹》、《大闸蟹食谱上:全蟹烹、糟醉腌》、《大闸蟹食谱下:大闸蟹筵席菜》、《文史大闸蟹》。
(本月书单到此结束,谢谢各位欣赏阅读 BY 晓剑)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