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添添成长日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6

晓剑书情201602——我的2月书单

$
0
0

晓剑书情201602——我的2月书单

2016年的2月份,刚好碰到春节假期,安排了一次江浙沪文创之旅,行程超过2000里,写了将近1万字的行游笔记,读的书倒真是不多,只读了5本书,分别是:改版后的《读库1601》,王南和袁牧合著的《乌镇剧院:并蒂》,《王澍建筑地图》,《生活》月刊2015年12月的十周年特刊之别册《木心:告别与重逢》,陈丹青的《外国音乐在外国》。当月购书24本,晒书房编号从1500编到1523。在台州晚报发表书评文章一篇,图书馆荐书一期,具体书单如下:

2016年2月1日星期一

进入二月,阅读生活继续,收到的第一份礼物是读库发来的新年大礼包,作为全年订户的惊喜,除了一本改版后的《读库1601》之外,还有一本期待已久的姚仁喜堂奥系列之《乌镇剧院:并蒂》和一本同样改版后的《读库1600》,一本库十周年的纪念Notebook打开改版后的读库,第一感觉是变小了,只比小册子大一点点,书籍的装帧用了鲜艳的红色,跟以往十年的印象大为改观,一下子还真是难以适应。翻开书籍,感觉用纸也变了,更轻、更软,这是手感的变化十年以来读库一直都有的藏书票不见了,被“保家仙”系列之一的绢画复刻版所取代翻到“住别墅的人”一文,排版风格倒是没有多大变化,一系列的照片,还是熟悉的读库,纸的书写,手感也很不错。

今日购书单:

1、《读库1601》,新星出版社,2016年1月一版一印,定价30元,东升斋编号:1500。

全年订户,赠品如下:

①《读库1600》;

②《乌镇剧院:并蒂》,王南、袁牧合著,新星出版社,2016年1月一版一印,定价36元,东升斋编号1501;

③《notebook》(读库十周年特别纪念)

今天,市里集中开了六个大会(活动),晚上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办公室学习会上,第一个议题是人事推荐,推荐我回到信息处担任处长。在市委办第十三个年头了,想要的时候迟迟不来,的时候又是那么突然,跟今晚的雪是一样一样的道理其实只要努力精采,该来的都会来的,不是吗?发在朋友圈中,老戴回复“你这场雪来得太晚,但总算来了。”

开始阅读期待以久的姚仁喜堂奥书系之二《乌镇剧院:并蒂》。去年夏天读完《农禅寺:水月》之后,就对这套“姚仁喜建筑作品系列”充满期待,在读库上海年会上,也曾当面向老六表达过这层意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呈现在眼前的,就是这本书。

对乌镇其实并不陌生,此前多次去过,去年春节曾特意寻访过位于东栅的木心故居纪念馆,西栅还有刚开业没几个月的木心美术馆,一直想去看看,但乌镇剧院还是在阅读《农禅寺》之后才得知的。春节期间,计划着一条“跟着书本去旅行”的主题线路,其中乌镇剧院和木心美术馆都是重要的一站,这本书正好作为导览手册。

建筑师姚仁喜在“序”中提到,建筑的迷人之处,在于建筑师虽然只能用砖瓦、木石、金属、玻璃等坚实的素材来从事实质的构筑工,却能藉此创造触动人心的空间,并能进一步无止尽地深入探索似乎不可捉摸的历史文化场所精神共通的人性等丰富意涵。乌镇剧院的建设,缘于三个人的策划:乌镇的总设计师陈向宏话剧导演赖声川、演员黄磊,乌镇剧院所在的西栅景区推倒重来,封闭施工,美得像一场美的旧梦,所以乌镇剧院最大的任务就是要让人们的梦继续做下去姚仁喜为此设计了一座由两个背靠背剧场组成的剧院,经过陈向宏“并蒂莲”思路的点拨,最终成为乌镇剧院的基本设计概念,从设计到建筑落成仅用了短短三年时间,2013年5月落成,迎来第一届乌镇戏剧节的开幕,赖声川的《如梦之梦》作为开幕大戏,非常符合乌镇这座水乡古镇的梦幻气质和这座剧院每年上演的一幕幕精彩戏剧一样,建筑本身筹划、设计、建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极富戏剧性的故事,从乌镇东栅的开发、到西栅的推倒重建,背后都有一个关键人物:陈向宏,他可以算是乌镇的总设计师,亲力亲为,历时多年,打造一个水乡版的“楚门的世界”并成功举办了乌镇戏剧节,互联网大会等其实乌镇跟我的老家路桥十里长街很像,水网密布、河道纵横,路边有水、水上有桥,2000年前后的改造,如果也有一位像陈向宏这样热爱家乡的总设计师,大手笔、高起点规划,甚至像西栅一样全部推倒重建,我们的路桥是否可以比乌镇更好?说不定世界互联网大会就会落户路桥这座商贸重镇,而不是乌镇都未可知,可见一个好的带头人是多么稀缺,也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台州目前正在筹划建造台州大剧院,不知主事者中有没有像陈向宏这样的人才,能否请到像姚仁喜这样的国际知名建筑师,未来如果能打造一座独具魅力的台州大剧院,矗立在市民广场的尽头,也是对这片公共绿地最好的纪念。到时候,借由王南和袁牧的详细图文介绍,可以把台州大剧院打造成一处国际知名的地标性建筑,对台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是一次质的飞跃!也许只是痴人说梦,但乌镇剧院的建造,不就是一场梦的落地生根吗?

2月2日星期二

昨晚下了大雪,早上起来,第一个动作就是拉开窗帘,不是一篇雪白,而一片空白在前往单位的路上,发现椒江主城区就跟从来没有下过雪一般,仿佛只是一场美丽的梦,只在白云阁附近,依稀还有雪影来到市政府附近,部分花坛和车顶上还有不薄的一层积雪,告诉人们昨晚确实下过雪。在食堂前的梅花林踏雪寻梅,另有一番幽趣,只是像我这样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追寻自己的内心,这很重要,无论到哪岗位,都要保持初心。

继续阅读王南和袁牧合著的《乌镇剧院:并蒂》在第一章详细介绍了乌镇剧院所处的大环境——水乡乌镇的梦幻特色之后,作者开始进入剧院的内部,探讨一座剧院的设计理念,从外立面的造型,到贴着金箔和银箔的一大一小两个金蛋、银蛋的剧场,光影的运用、材质的选择、剧场从入口到大厅的设置,作为公共社交空间的理念,再进到剧场内部探讨舞台的布置,座椅的安排,一二三和四楼VIP厅的布置,包括舞台的灯光、音响、隔音效果,在VIP厅的休息室眺望整个乌镇夜景的视角,设计师姚仁喜都充分加以考虑,甚至包括水的波纹在大厅的反光与投影都把光当成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来对待,设计师的匠心可见一斑最了不起的设想是将一大一小两个独立剧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构思作为举办婚礼的绝佳场所。大的剧场可以请来宾先坐下来欣赏一台精彩的戏剧表演,再新人上台举行婚礼仪式,等中间隔断缓缓升起后,小剧场的婚宴已布置妥当,新人和来宾可以坐下来用餐,多棒的构思。同时也可以解决很多大剧院没有演出时的闲置问题,一举两得。阅读这本书有很多启发之处,边看边和台州大剧院的主事者推荐分享,他山之石,能帮助我们的大剧院做得更完美吗?

今日购书单

王寒的“人文台州三部曲

1.《台州有意思》,定价36元,东升斋编号:1502

2.《大话台州人》,定价36元,东升斋编号:1503

3.《山海之间的台州女人》,定价36元,东升斋编号:1504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年2月一版一印作者王寒签名题赠本(铭基小才子)

2月3日星期三

今天,市里组织集聚区、开发区版块季度督评活动,在二处将近三年时间,像这样的督评活动,每次从前站的线路踏看,到工作手册的编印,到大部队的参观考察活动,都全程服从。虽然要经常在各县市区奔波,但对于我来说,并不以为苦。通过每次的季度督评,看着各地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从无到有,从一片空白到建成投产或开放,都是见证台州发展的重要时刻,将来工作岗位调整,这样的机会就不多了,所以特别珍惜这次的机会。

在督评现场,碰到市政府分管科教文卫的副市长陈才杰,向他推荐了《乌镇剧院:并蒂》这本书,不知道对即将上马的台州大剧院,会有旁敲侧击的帮助吗?拭目以待。

想起“读库”公共微信号上曾见到过一篇演讲实录“给不懂建筑的人听的一次建筑讲座”,是乌镇剧院的设计师姚仁喜读库老六的邀请,于2015年6月21日在北京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一次演讲全文字记录,有关兰阳博物馆、有关乌镇剧院、有关农禅寺、有关建筑设计中所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一切,转发到朋友圈中,分享给圈中感兴趣的朋友们!

2月4日星期四

今天是立春了,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早上在市政府广场前的梅花林散步,一边听贝多芬的第六号交响曲(田园),听着乐曲中欢快的鸟鸣声和溪流声,仿佛春天已重新回到大地,以市政府大楼为背景,拍下一组照片。

中午去台州市图书馆,发现新书架上又是空空如也等着周五上新了还好周一已经来过,选好了本周将要推荐的好书,于是坐下来,一边听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一边整理图书馆荐书(第五周)的内容。这周和台州晚报的编辑陈剑商定,每周六在晚报上开辟专栏,专门介绍市图书馆新书架上的好书,虽然每周更新一期,压力比较大,但是,在图书馆翻书的时候,还是有巨大的精神愉悦,这应该会是我继续坚持下去的最好动力吧!本周荐书如下:

1.《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由“理想国”编选;

2.《春申旧闻》,海豚启蒙丛书的一种,陈定山著;

3.《山居杂忆:一个大家闺秀的百年家族记忆》,家族史折射家国史;

4.《棋王三部曲》,阿城的小说代表作合集;

5.《蒋勋解读达芬奇》,蒋勋西方美术史系列讲座的文字版。

具体内容见今日所发的微信朋友圈。

2月5日星期五

周五,已经是腊月廿七了,市里召开一年一度的春节团拜会,这可能是近期参与组织的年前最后一个大型活动了。在二处这几年,每年至少要忙完团拜会,才算正式轻松下来,但是今年情况比较特殊,上午忙完团拜会,下午还有一个常委会,下班回家已经快晚上7点了。

晚上,开始计划春节出游事宜,今年的主题定为“跟着书本去旅行——江浙沪文创之旅”,准备前往乌镇、上海、苏州等地,参观乌镇剧院、木心美术馆、上海哈利波特大展、MUJI书店、苏州博物馆、诚品书店、留园、虎丘、寒山寺等地,具体路书如下

大年初一:出发赴乌镇,参观西栅景区的木心美术馆,姚仁喜设计的乌镇剧院,晚上住乌镇或嘉兴市区;

大年初二:在五芳斋吃完早饭,出发去上海参观正大广场的哈利波特大展,淮海中路上的MUJI书让中,晚上入住淮海中路上的Mephisto城市书店(376元);

大年初三:上海出发去苏州,参观苏州博物馆诚品书店,晚上住苏州锦江之星;

大年初四:在苏州,参观虎丘、留园、寒山寺等景点,住苏州;

大年初五:出发去宁波,逛宜家或慈城,住宁波;

大年初六:慈城参观大过猴年展,返程。

2月6日星期六

早起,阅毕王南和袁牧合著的《乌镇剧院:并蒂》。

2月8日星期一

大年初一,开启江浙沪文艺之旅,跟着书本去旅行。

第一站:乌镇木心美术馆

春节长假的第一站,来到乌镇西栅景区,专程探访木心美术馆。去年春节来东栅寻访木心故居纪念馆的时候,得知木心美术馆将于2015年11月在西栅开馆,就开始期待,这次春节长三角文创之旅,第一站就选了这里。

木心美术馆的主题其实就是“风啊,水啊,一顶桥”,去年11月开馆之后,通过各家媒体的报道,早就不陌生了,这次身临其境,不过是近距离看看木心先生的手稿,看不远万里从德国过来的尼采手稿,看木心美术馆里巨大的文学回忆录的书墙。近距离接触,才发现木心先生的画作尺幅小得惊人,很多画作印刷后看起来挺长挺大的一幅长卷,实际上只有一只手指那么宽,如果不来现场,还真没法理解先生当年的画作,是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画的。进到图书馆,儿子看着满架的书籍和中外文学家的肖像,一一和我细数,并抽出架上的一本《文学回忆录》津津有味的阅读起来。春节长假的第一天,我们一家人就这样坐着,躲开室外的汹涌人潮,躲在木心先生的文学世界中,看着室外的枯山水,看着太阳的光线一寸寸西斜。

今日购书单

1、《木心诗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一版一印,定价49元东升斋编号:1505

2、木心笔记本一册,定价25元×2=50元

购于乌镇的木心美术馆

第二站:乌镇剧院

春节之旅的第二站,跟着王南和袁牧合著的《乌镇剧院:并蒂》,专程造访和木心美术馆一水之隔的乌镇剧院。

其实一进入西栅景区,第一个见到的建筑就是乌镇剧院,通过栈桥,移步换景,乌镇剧院的身姿渐渐展露在眼前,大年初一,乌镇景区的游客如过江之鲫,大部分游客只是停留下拍个照,就匆匆而过了,他们不会知道,我们可是专程来的。

参观完木心美术馆后,我们绕道前往乌镇剧院。因为读过《乌镇剧院:并蒂》,对并蒂莲造型的剧院,老船木打造的冰裂纹木格栅和京砖层层叠加的外墙,已经很熟悉了。绕剧院一周,正不得其门而入,正好看到有工作人员从侧门出来,说明来意,还拿出书本好说歹说,总算同意我们进去参观,但仅限号称金蛋和银蛋的大厅,内场因为没有灯光,没法参观。饶是这样,也算不虚此行了。

匆匆绕场一周,充分感受下午的光影在大厅变幻的戏剧色彩。出来以后,又回到正门位置,近距离触摸老船木和京砖的质感,感受斜开门的匠心独具,感受阳光在水面投下的倒影,在夕阳的照射下,拍了很多照片,充分享受设计师姚仁喜建筑作品的神韵。

等会儿,等华灯初上时,回来再感受一下夜色中的乌镇剧院。这美的像一场梦一般的华丽剧场。

第三站:乌镇西栅夜景

桨声灯影里的西市河,美不胜收。参观完夕阳西下的乌镇剧院,天色渐晚,步行在西栅大街,街一边水一边,仿佛回到童年时的路桥老街。正月初一,大街上也是人头攒动,原本想住在沿河的民宿,到处客满,绕了一圈,等夜色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乌镇剧院又蒙上了一层璀璨的光彩。

台湾设计师姚仁喜一直认为,光影也是建筑的一种材料。在夜色降临后,返程时重走一遍栈道,隔水相望,整个主剧院灯火通明,照得金蛋更加耀眼夺目;砖墙的夹缝中也精心设计了灯光,使得一片片砖墙之间形成一道道优美的光带。令剧院更加美不胜收的,是环绕剧院的一池碧水,将本已璀璨夺目的剧院整个倒映其中,发光的并蒂莲瞬间“倒映成三人”,这是整个乌镇夜色中最美的篇章。

此时,吹来一阵清风,水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剧院金色大厅的倒影中那千百条冰裂纹随着水波扭转、摇晃,更加如梦似幻。这也符合剧院乃至整个西栅景区的梦幻气质。只是,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客经过它的面前,又有多少人能驻足欣赏,了解建筑师姚仁喜的一片苦心?

美得像一场梦一样的乌镇剧院,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文化乌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向宏。1990年代他任桐乡市长助理时,启动修复了破败不堪的东栅景区,大获成功,有了资金和经验,于是又大胆启动了西栅景区的整体重建工作,亲力亲为,历时多年,打造了一个水乡版的“楚门的世界”。在他的主持下,通过多年努力,成功迎回在异国漂泊多年的游子木心,并成功举办了乌镇戏剧节和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国际性活动。

其实乌镇跟我的老家路桥十里长街非常像,水网密布,河道纵横,路边有水,水上有桥。如果路桥老街当年在改建时也有一位像陈向宏这样的总设计师,大手笔,高起点规划,甚至像西栅景区一样全部推到重建,我们路桥是否可能比乌镇更好?说不定世界互联网大会花落路桥这座商贸重镇也未可知。

历史不可假设也不可重复,我们现在正在规划打造台州大剧院,能否借鉴乌镇的经验,请来国际知名设计师,打造富有台州特色的地标建筑?如果一座世界级的剧院能矗立在市民广场,也对得起即将消失的公共绿地了。也许这只是我这个读书人的痴人说梦,但乌镇剧院的建造,不就是一场梦的落地生根吗?

参观了西栅的夜景,驱车前往嘉兴,入住嘉兴。

2月9日星期二

大年初二,继续江浙沪文创之旅

第四站:嘉兴朱生豪故居

大年初一夜宿嘉兴,嘉兴是小姨子的婆家,连襟老龚很客气,每次江浙沪之旅,都将嘉兴作为中转站,居然没有好好在嘉兴停留过。这次跟着《读库1502》,带家人逛逛位于酒店附近的朱生豪故居。

朱生豪故居系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原位于嘉兴市西南湖之滨、通济河岸的东侧(东米棚下14号),今为梅湾街历史街区东片,主楼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

《读库1502》中,有一篇安俊写的《莎翁东游记》,介绍的是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译著经过。莎剧中的三十六部首次出版于1623年,随后,世界各国的学者都争当译莎人,译介评述其作品,传播莎翁文明之火。中国曾有六代“译莎人”,包括第一代的林纾(林琴南),第二代的田汉,第三代则有曹禺,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等大名鼎鼎的译本。

谈到朱生豪,作者先从位于嘉兴的朱生豪故居谈起,介绍了朱生豪的生平,在之江大学求学时与宋清如因诗结缘,相识相知的爱情故事。朱从1935年开始收集莎剧各种版本、诸家注释和有关资料,还研究表演艺术,为翻译莎剧做足了功夫。据说朱译莎剧目的有三:一是将译著献给夫人,二是将译事当做摆脱迷茫之良药,三是赤子般的拳拳爱国之心。从1937年到1941年,他的译著心血两次被日本人所毁,但是身居陋室不改其志,又重振旗鼓,在1943年到1944年的两年时间里,共译出悲剧、杂剧及历史剧三十一部半,年底因肺结核、肠结核合并症,英年早逝。1947年,民国四元老之一的李石曾执掌上海世界书局,据朱译手稿排印《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三辑共二十七种,此时朱生豪已故三年,之后他的夫人宋清和用余生整理他的作品并陆续出版。

作者安俊在大学时期借助图书馆藏书之便,比较各译本之间的差异,给出的结论是:他人译本匠气十足,神韵全失,将日月之辉译成米粒之微,而朱生豪译本文词华瞻,藻采缤纷,文字里有一股热情在。他是用全副力气和整个心灵在译,他把日月译上了天空,把伟大译入了历史,让我们得以瞻仰日月之辉,受其沐化,使我们能够走入历史,不走味地阅读经典。

读了这段文字,再实地寻访朱生豪故居,突然想起,愧对书架上这套朱生豪译本《莎士比亚全集》太久了。当时读《木心文学回忆录》,受他对朱生豪译本的推崇,买下这套八卷精装版,计划年初开读,一晃一年就过去了。争取今年,以寻访朱生豪故居为契机,慢慢享受这套经典名著。  

第五站:上海mephisto书店

结束在嘉兴的旅程后,我们按计划驱车前往上海,继续跟着书本的旅行。在计划江浙沪文创之旅的时候,在微信上看到有可以住在书店的活动,一眼就看中了位于上海繁华地段淮海中路历史建筑内的Mephisto二手书店,在“小猪短租网”APP上跟店主沟通,刚好初二还有房间,马上联系下单。

从嘉兴过来,导航顺利找到,联系店主,拿到钥匙,一打开房门,整个房间洒满阳光,到处都是书架和书,正是我想要的理想居所。这个假期,跟着书本去旅行,来到这里,也是一种和书的缘分吧!

第六站:哈利波特上海巡回展

计划江浙沪书本之旅时,儿子最心心念念的就是在weekly周刊上看到的展览资讯,2015年12月5日在上海开幕的哈利波特全球巡回大展。儿子是不折不扣的哈迷,七本哈利波特的书,起码看过三遍,所以这个新年愿望,一定要满足。

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上海站,是世界巡回第13站,位于春节期间人山人海的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的正大广场九楼,从地铁二号线出站,在东方明珠的天桥上远远就能看到巨大的海报。因为是国际性的展览,门票并不便宜,大人170,学生130,一大一小就要300元。进入展厅,仿佛进入了电影中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所有电影中的道具,戏服,魔法生物,甚至电影中哈利波特的眼镜,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餐厅大门,火焰杯,都被原封不动从美国运过来,配合循环播放的电影片段进行实物展示。儿子边看展览,边跟我介绍书本中的人物和场景,大呼过瘾。现场还有游戏环节,有“魁地奇”比赛的投球游戏,儿子在工作人员的鼓励下,努力了将近十次,终于一次性将一个球投进两个框。

读书行游两不误,这就是跟着书本旅行的最大乐趣。

PS:纪念品真的好贵,一个小小的哈利波特纪念章,就要将近80元。

第七站:上海MUJI BOOKS

到上海,儿子最想去的是哈利波特展,我最想去的则是去年12月12日刚刚开业的MUJI BOOKS。

位于淮海中路755号的无印良品旗舰店,跟我今晚入住的mephisto城市书店只隔着两条街的距离,晚上从正大广场打的回来,直奔向往已久的MUJI BOOKS

知道MUJI BOOKS,是因为读库老六的微信,无印良品要在上海开旗舰店,非常欣赏读库出品的NOTEBOOK,大量进货,陈列在店里销售,果然,一进门就发现了读库的专架,旁边就是无印良品的衣服,日用品等等,与其说这是一家MUJI BOOKS,不如说是一家有书籍出售的无印良品生活旗舰店更合适,在这里,读库的书,包括其他的各类书籍,只是无印良品推崇的简单、舒适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书本和衣物,日用品,完美的呈现在大家面前。

旗舰店分楼上楼下三层,位于上海品质最高的商业圈淮海中路上,地铁13号线出站即到,交通也非常便利。但说实话,无印良品的人气比一街之隔的优衣库旗舰店高多了,但是单品价格,也比优衣库贵多了。

回到第五站②上海mephisto城市书店

春节江浙沪文艺之旅,在上海预订的住宿之地,也离不开书,居然可以住在一家很有特色的二手书店。中午赶到上海后就先办入住手续,一进房间就被惊艳到了。

安顿下来以后,按照原定计划,去了哈利波特展和MUJI BOOKS,回到房间已经是晚上九点了,洗漱完毕,可以好好打量这个独具特色的书店+民宿。

这其实是淮海中路的一处老房子,楼下就是车水马龙的上海最高端的商业中心,但是进入房间,书香气迎面而来。房间不大,大概80平米,朝南的是一间大客厅,被主人改造成一个二手书店,朝北的一间是一个卧室,可以接待客人入住。整个房间到处都是书架,到处都是书,大部分是文史哲的书籍,西方作家的经典作品,很多是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的初版初印本,定价不过几毛钱,书页大多已经泛黄,非常符合老上海和二手书店的文艺气质。这些作家的大名,正月初一在木心美术馆巨大的图书馆墙上都见到过名字,儿子对其中一些作家不熟悉,在这里都能找到他们的代表作。难道是冥冥之中,木心先生引领我们至此?

晚上9点多,书店老板也赶过来了,坐下来聊了一个多小时,相当愉快。老板在媒体工作,留着长长的马尾辫,一看就是个文化人。他说自己和“一条”的徐沪生等人都是同学,曾经都在《外滩画报》工作,一直以来就有开一家书店的梦想,去年和广东的一个朋友一起合伙在淮海中路租了这间房子,一个月1.2万的房租,通过前书店后客房的书店+模式,基本可以实现以客房养书房的梦想。

听书店老板说,他最近在附近的法租界租了另外一套花园洋房,有四个房间,也准备改造成书店+民宿的类型,1600的价格,可以住四户人家,下次过来可以再体验一下!

2月10日星期三

在书店醒来,家人还在睡觉,在巨大的书架上挑了9本中意的好书,其中七本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音乐类书籍,发短信给老板,请他算好书的价钱,直接支付宝转账就完成买单的手续了。这就是住在一家书店的好处,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今日购书单:

1.《匠人》,申赋渔著,定价66元,东升斋编号:1506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9月第2版第1次印刷

2.《外国音乐在外国》,陈丹青著,定价48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1版1印,东升斋编号:1507

3.《论庚辰本》,冯其庸著,东升斋编号:1508

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4月一版一印,标价8元(定价0.54元)

4.《肖邦书信选》,布罗尼斯瓦夫·爱德华·塞多夫编,东升斋编号:1509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1月一版一印,标价25元(定价1.60元)

5.《李斯特论肖邦》,李斯特著,东升斋编号:1510

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年北京第2次印刷,定价(1.10元)无标价

6.《贝多芬:伟大的创造性年代(从英雄到热情)》,罗曼罗兰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4月一版一印,标价10元(定价16.80元),东升斋编号:1511

7.《卡拉扬访谈录》,(英)理查德·奥斯本著,秦启越译,东方出版社,2004年2月一版一印,定价22元(无标价),东升斋编号:1512

8.《音乐的魅力》,理查德·贝克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1988年11月第2次印刷,定价2.15元(标价15元),东升斋编号:1513

9.《罗曼·罗兰回忆录》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1986年10月第2次印刷,定价1.80元(标价20元),东升斋编号:1514

九本均购于上海mephisbo书让,折合150元,支付宝支付

第八站:苏州博物馆

大年初三,春节江浙沪文创之旅,离开上海前往苏州,继续与书的旅行。

从上海出发,一路向西,出城巨堵,100公里不到的路程,开了足足两个半小时。先到酒店住下,不敢再开车前往景区,于是选择将车子停下,在酒店门口换乘公交车前往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至少已来过三四趟,去年春节时参观的“六如真如——唐寅书画大展”,印象非常深刻。今年看三联生活周刊的介绍,得知已换成吴门四家之一的仇英特展,充满期待。没想到功课没做足,到了苏博才知道,这个特展早已经结束了。

没有了仇英大展,苏博的展品都是前几年看过的老宝贝,于是和儿子边走边逛,跟这些老朋友再打个照面。总体感觉,今年春节期间的苏博,布展没有去年用心,难道是换了馆长,还是不对我的胃口?

但是苏博照例是人山人海,门口排队的长龙都快排到路口了,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伍,参观只转了一个多小时,从已经沦为出口通道的太平天国东王府出来,匆匆结束了今年的苏博之旅。

第九站01:苏州诚品书店

江浙沪文创之旅,初三晚上,终于来到了期待已久的苏州诚品书店,果然不负所望,逛了将近三个小时,还意犹未尽,带来的美好感受,无法一下子用言语来形容,请容我先静一静!

第九站②:苏州诚品书店    这次春节江浙沪文创之旅,苏州诚品书店是充满期待的一站,也是令人惊喜的一站。

正如苏州诚品的设计师姚仁喜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的,“诚品不止是一个商业空间,也不止是一个文化空间,它包含所有——诚品不需要被定义”。在我的印象中,一直将诚品和书店紧密结合在一起,到了苏州诚品,才深刻理解了姚仁喜的这番话。

大年初三下午,参观完苏州博物馆,我们坐公交车回到酒店,驱车前往坐落于金鸡湖畔的苏州诚品。离开人潮汹涌的老城区,来到开阔的金鸡湖畔,视线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一轮红日正隐没到金鸡湖畔的地标建筑“大裤衩”背面,令人印象深刻。

而同样坐落于金鸡湖畔的苏州诚品,可没有这么高调,因为到的时候已是傍晚,到处都是车,我们在路边看到有车位,赶紧停下来,歪打正着,从诚品的正门来到了里面。

一进门,抬头看到的就是在网上见过多次的标志性的大楼梯。 建筑师姚仁喜认为,一个空间的戏剧性设计很重要,楼梯不仅仅只是一个通道,其实这也可以是一个演讲的地方,一个表演的空间,或者用来做装置艺术,或者do nothing。这个楼梯本身就很好看,右侧排列着从1989年台湾第一家诚品开业(正好也是姚仁喜的设计作品)以来所有推荐的年度好书的书名。很多人在台阶上休息,或者拍照留念,成为他人镜头中的主角或配角。而且,这个楼梯把诚品书店在上面这件事情讲得很清楚,不需要人们走到电梯前面看指示牌才知道诚品书店在三楼,再按「3F」上去——在设计师看来,那可没有戏剧感。

但考虑到是一家人出游,要充分照顾家人的感受,我们并没有选择拾级而上直奔书店,而是从旁边的电梯下到地下一层,开始一层一层往上逛。这时,才充分理解设计师的话,诚品不仅仅是书店,也不仅仅只是商业空间,它真的是无所不有。地下一层是个巨大的空间,中间是中庭,旁边有各类设计师的原创设计作品,还有“诚品采集·苏州”的专题展示馆,展示各类苏州本土设计师的创意作品,如吴门四家的文创产品,苏绣、桃花坞年画、甚至一把扇子的制作,等等。每件物品都设计精良,包装精美,这些美物,让人不由自主都想要拥有,让人感叹,生活是多么美好。

第九站③:苏州诚品书店

诚品,当然不仅仅只是一个文创的市集,更是一家书店。 一个城市的气质,离不开阅读,离不开有品质的书店。这也是我此行的意义所在,通过跟着书本的旅行,让大家发现,原来阅读的生活可以这么美。

参观了地下空间和一楼的系列设计师品牌专柜,回到正门大楼梯的位置,拾级而上,一种崇高感油然而生。设计师姚仁喜认为,空间的想象需要一种镜头感,像电影中的镜头移动。你到一个好地方,会觉得:这个地方太好拍了!你一进来,看到一座大楼梯,有三个主要的平台,可能会看到人走上去、走下来,又有人从二楼横穿、消失,三楼又有一个平台。所以,这是一个很精彩的空间。

到了二楼平台,右手边是创意文具展厅,开始出现文创产品和书的完美结合,比如在一个日本设计师的茶碗旁边,放的就是日本作家赤木明登采访日本的手工艺人的《造物有灵且美》;在美食书籍的旁边,可以售卖各类书中提及的地方特色伴手礼;在旅行书籍专柜,可以陈列旅行箱,望远镜等旅行用品;在音乐柜台,可以放《黑胶圣经》等书,也可以播放李宗盛的黑胶唱片,甚至连黑胶唱机都有得卖;卖《霍比特人》的DVD架子旁,可以放一本国外的原版画册,详细介绍一部好电影从构思到成品的全过程。我一直设想开这样一家书店,通过一本书,可以展示书中提到的所有周边产品,MUJI BOOKS已经开始这么做了,诚品书店则做得更完美。

从二楼出来,通过楼梯上到三楼,这才真的像进入了书的天堂。迎面就是“本月诚品选书”的巨大书墙,陈列近期推荐的好书。这里是诚品书店的重头戏,展示的大部分是台版的好书,普通读者九折,有会员卡可以打八五折。我所喜欢的蒋勋,阮义忠,焦元溥等台湾作家的作品频频入眼。而且书店的专题分得很细,人文类,建筑类,美术类,书法类,音乐类,都能按图索骥,很容易找到自己心仪的图书。店内还提供了大量桌椅,可供读者逛累了坐下来休息,好好翻一本中意的书。

在诚品,书不等于商品,时间不等于金钱,空间不等于商铺,而读者重新回归成为人。这是我此行诚品之行的最大收获。

今日购书单:

《生活月刊》2015年12月的十周年特刊别册:《木心:告别与重逢》,定价50元

2月11日星期四

今天,在苏州跟着书本去旅行,取消了留园、虎丘、寒山寺等景点,继续泡在诚品书店,度过一天的书店之旅。

第九站④:苏州诚品书店

跟着书本旅行,来到苏州诚品,仿佛时光就停滞了,初三晚上逛了一个晚上还意犹未尽,初四原本计划去留园、虎丘、寒山寺转转的,但想着景区里汹涌的人潮,想想就害怕,还是再去一次诚品,深度体验诚品书店的美妙世界吧!

上午十点,再一次驱车来到金鸡湖畔的苏州诚品,地下停车场通道已经关闭,道路两边更是车满为患,中午吃饭,热门餐厅的排队时间起码要两个小时以上,诚品的人气可见一斑。

白天来和晚上来,诚品的味道又完全不同了,整个建筑布局由两座塔楼和一座群楼组成,好像一个巨大的T字,在T的一位置,建筑师设计了一条大楼梯。沿着楼梯拾阶而上,可以充分感受姚仁喜设计的书店空间的美妙之处。大楼梯是路径,把人带上去,到达一个有光的广场,在三楼的玻璃穹顶下,人潮再分散出去,流向发生艺术活动的展演厅(目前正在展出的是韩寒的“一个”展)、能望见湖光的餐厅和露台,以及诚品书店。

在三楼书店,每个书柜前都挤满了人,台版书和大陆出版的书和谐共处,历年的“诚品选书”,都有一个书架来专题展示。书的分类清晰,包罗万象,来到这里,就好像来到了书的天堂。

就像诚品书店的书墙上的一段文字说的那样,广义而言,游逛一家书店,本身也许更是一种深度的阅读——阅读的不只是书,还有这个充满仪式感的空间、场所,你必须专心,眼、耳、舌、身、意五感全开,不期而遇的萍水相逢,无法计划又充满意外。在讲求效率的现代社会,「逛书店」这个行为本身费劲,但正是这股随兴、缓慢与想象,恰恰象征了纸本阅读极其有趣之处。

带着耳塞,听着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漫步在书海中,心情无比愉悦,几个小时一眨眼就过去了。下午两点,餐厅还没轮到叫号,居然一点都不饿。精神食粮的威力可见一斑。三点多才吃午饭,该是告别的时候了。从书店出来,步行过一座桥,展现在眼前的就是金鸡湖的美丽全景。在湖边坐下,看着水面上的波光,回味着一家书店带给人的深深震撼,这样美丽的书店,谁不愿意一而再再而三的来呢?

今日购书两册:

1.《贝多芬传》[美国]埃德蒙·莫里斯著译林出版社,2014年9月一版一印,定价22.80元东升斋编号:1515

2.《听橹小集》(园田文库,王稼句著,中华书局,2009年9月第一版,2009年11月第2次印刷定价24元,东升斋编号:1516

下午,参观完诚品书店,驱车前往海宁,入住五星级的海洲大饭店。

2月12日星期五

初五,继续跟着书本去旅行,先后去了海宁县城的徐志摩故居,海宁盐官的王国维故居和金庸书院,门票分别是10元+10元+25元/大人,海宁是我第一次造访的小县城,因为看这些名人故居,印象挺好,徐志摩故居,印象不错,当年留下来的老房子保存完好,可惜周边都被三改一拆得不成样子了,王国维故居门口也是一样的情况,如果没有名人故居的光环,这些老房子还能完好保留下来,传给后人吗?真是捏一把汗!

第十站:海宁名人故居

大年初五,春节江浙沪文化之旅,临时调整行程,响应德宇兄的倡议,跟着书本来到海宁,我们当然不是冲着皮革城的,因为城里有徐志摩故居,盐官有王国维故居,还有金庸书院。

对于徐志摩,相信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他的“再别康桥”,是那么朗朗上口,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曾改动几个字,挥一挥衣袖,告别了杭大,不带走一片云彩。跟着导航来到徐志摩故居,好漂亮的一栋民国时期的建筑,据说这里曾是徐志摩和张幼仪结婚的新房,陈列着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生平,仿佛走入的是一座民国文学史的博物馆,有手稿,有书信(其中还有一封写给台州大书法家任政的信),有当年他编过的《新月》,有他和林徽因一起接待过泰戈尔的老照片,等等。徐大诗人虽然只活了短短32年,但留个人间的确是一大笔文化的财富。参观他的故居才了解,那时候的人们对他的评价这么高,他自己英年早逝,但子孙个个成才,真是不容易。

位于盐官的王国维故居,是同行的德宇兄向往多年的文化圣地,位于盐官的西南角,很普通的两进院落,跟一代国学大师的身份不太吻合,在周边一片断瓦残垣中,更显寂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相信每个读书人都读过一二,他讨论做学问的三重境界论,更是家喻户晓。先生虽然只活了短短五十年,就毅然选择自沉昆明湖,但他留下的十八卷《王国维全集》,可是留给后人的巨大文化财富。我2013年2月曾在千禧书店买过一本《王国维年谱长编》,看来是时候打开细读了。

参观金庸书院,当然是景仰这一代武侠文学大师,他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多多少少读过几本。我在1999年刚参加工作时,借去临海看女友的机会,在临海广文路的旧书摊,陆续搬回差不多一整套金庸全集,已尘封在书架上多年了。这个暑假,等儿子小学毕业,准备引导他开读金庸的武侠小说,这次,算是在他心里种下一颗武侠的梦吧。金庸书院是新建筑,没有太多历史的积淀,但是中国式的园林建筑,还颇为可观,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仿佛是一处世外桃源。

春节长假到处都是汹涌的人潮,在金庸书院的花园里坐下,欣赏游鱼戏水,欣赏腊梅飘香,读一本金庸的书,就让我们在书中,开始一段快意恩仇的生活吧。

今日购书单:

1.《徐志摩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2013年7月第6次印刷,购于海宁徐志摩故居定价23元,东升斋编号:1517

2.《雪山飞狐》,金庸作品集13广州出版社,2008年3月第3版,2009年4月第4次印刷,定价20元,购于海宁盐官金庸书院东升斋编号:1518

下午,取消了计划中的慈城之旅,驱车到宁波宜家逛了一圈,打道回府,结束这次为期五天的江浙沪文创之旅,跟着书本的旅行,最大的好处,是碰到心仪的好书就可以买下来,放在后备箱,丝毫不用担心增加行囊的重量。都说雷锋同志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我们家的江浙沪文化之旅,行程超过2000里,买的20多本好书也塞满了车子的后备箱。

购书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很多想法,像一些名人故居的门票本身就不贵,售票处一般也有相关书籍卖,如果能以买书代替门票,不是也挺好吗?比如木心美术馆,就有先生的很多书卖,如果买一本书,就能免费参观,观众既有书本可以带回去留念,又能促进作品的销售,还能让好书相伴旅程,多好?再比如,书店+民宿,能否用购书款抵扣房费?这样书店提高了营业额,也能充分体现住在一家书店的特色;再再比如,乌镇剧院,在没有戏剧节的时候,能否通过售卖《乌镇剧院:并蒂》,让游客可以免费跟着书本游览姚仁喜设计师的巧妙之处,这样剧院在平时也不至于闲置,只能远观不能细细品味建筑之美;再再再比如,诚品书店每天人潮汹涌,但是大多数人只是将它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买书的没几个,餐厅却人头攒动,能否将买书款抵扣部分餐费,带动书店主营业务的收入?再再再再比如,我家刚收回来的一套闲置住房,能否通过众筹的模式,改造成像上海mephisto二手书店的模样,让我们台州也有一家能入住的特色书店?

跟着书本的旅行已经告一段落,但是启发的思考却还有很多很多……

阅读《生活月刊》别册《木心:告别与重逢》,其中有专访陈向宏的文字,了解木心先生叶落归根,回到故乡乌镇的一些细节。在木心先生的晚年,身边有两位陈姓的好人,一位是陈丹青,不遗余力向大陆读者介绍木心,介绍他的作品;还有一位就是陈向宏,主持迎回木心,还建造了木心故居纪念馆(东栅)和木心美术馆(西栅),善莫大焉!

2月13日星期六

正月初六,结束春节假期,正式进入工作模式。上午趁着春光明媚,带家人到市民广场赏梅花,春节在外跑了五天,不知不觉中,葭芷泾文化长廊一带的梅花已进入了全盛期,年年岁岁花相似,记得去年到这里拍梅花,是在吃年夜饭前,一晃就一年过去了,每年都能赴和花的约会,也是一种平淡的幸福。

晚上回到家开始阅读在上海购入的陈丹青《外国音乐在外国》阅读前言得知这些文章的写作,源于李章《音乐爱好者》编辑,也是辛丰年系列音乐评论文字的编辑的约稿,他是著名作家王安忆的先生,木心先生晚年能叶落归根回乡定居,是陈向宏通过王安忆联系上远在纽约的陈丹青,辗转四年之久,终于迎回这位在外漂流多年的浪子,这奇妙的缘份啊!几个名字,就串联起这么多的人物和背后一幕幕感人的故事这本《外国音乐在外国》,初版时曾被编辑改名为《陈丹青音乐笔记》(在书信里辛丰年一书中也有提及),时隔多年后重新再版,终于用回了他自己心仪的书名,真不容易啊!跟着陈丹青先生,回到外国音乐所在的外国,应该也会是一趟奇妙的旅程吧!

2月14日星期日

早起,上班之前,开始阅读刚在上海购买的陈丹青《外国音乐在外国》,作者在序言中提到,这本书的出版,要感谢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好编辑李章先生,早在一九九二年,因他一句话兼以长达七年的纵容与催促,陈丹青在写了《灵堂琴声》后,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完成一本书的体量,在编辑的建议下,以《陈丹青音乐笔记》的形式正式出版,时隔九年之后再版,终于有用回陈丹青自己喜欢的书名《外国音乐在外国》,内容当然是陈丹青旅居国外多年写下的一系列跟音乐有关的文章:在维也纳寻访贝多芬故居,在萨尔茨堡寻访莫扎特的老家,在纽约参加霍洛维茨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国外的古典音乐频道听到的古典音乐,等等。这本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配上大量在实地拍摄的照片,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就好像是自己站在贝多芬的故居回望来时的楼梯一般,这感觉真是奇特。

今天正式开始上班,又开始忙碌的一年。2月14日是鲜花和堵车的日子,也是木心先生的生日。先生在《琼美卡随想录》中有一段话:“每当欲望来时,人自会有一股贪、馋、倔、拗的怪异大力,既达既成既毕,接着来的是熟、烂、腻、烦,要抛开,非隔绝不可,宁愿什么也没有”,用来形容今天这个日子,多么形象。凤凰卫视今天首播《我的师尊木心先生》,这段视频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2月15日,星期一

今天,又是阳光明媚的日子,午后在食堂前的梅花林散步,缤纷的落英铺满大地,织成美丽的地毯,真是春回大地的好天气。为了接待省委主要领导来台州调研,去黄岩转了一圈,第一次发现黄岩永宁公园内异地拆建的古民居这么美,门前的郁金香开得这么美。

2月16日,星期二

继续忙碌奔波中,为了接待省领导,又去黄岩区、椒江区、集聚区跑了一圈,这几天天气出奇得好,台州各地阳光灿烂,随走随拍,再忙也要时刻让自己保留一份对周遭美好景物的欢喜赞叹。

2月18日,星期四

今天,省委书记夏宝龙来台州调研,忙前忙后,差不多忙活了一个星期。这是我离开二处前,参与接待的最后一个重大活动了。珍惜每一次工作的机会,即使被批评,也是一种学习,一种历练,一种更好的成长。

2月19日,星期五

最近因为读王南和袁牧合著的《乌镇剧院:并蒂》,重新认识了陈向宏其人其文;读了《生活月刊》别册:木心,告别与重逢,更进一步认识了陈向宏和木心的缘分;读了陈丹青的《外国音乐在外国》,进一步了解到陈向宏何以能在周边一个人都不认识木心的时候,如何通过《音乐爱好者》编辑李章的夫人王安忆远隔重洋联系上陈丹青,辗转多年请回先生回乡的故事。陈向宏按照现在的定义,就是一个狮子型的基层干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有想法,有魄力,有担当,把乌镇这个曾经破败的江南水乡古镇打造成世界互联网小镇,建起东栅西栅景区,建成木心故居纪念馆,木心美术馆和乌镇剧院,居功至伟,太了不起了。如果当年路桥也有这样的能人,我们的路桥十里长街,会不会是另外一副模样?

2月20日星期六

今日发表文章:

《一本医学民族志的得与失》,我读《我的凉山兄弟》的书评文字,发表在今天的台州晚报书评版块。

2月22日星期一

一晃,从正月初七开始上班,一眨眼就到了正月十五,这个星期过得相当充实,接待省委书记来台州视察工作,筹备市四届五次党代会、全市干部大会,忙得不亦乐乎,平均每天工作超过十五个小时,但这段时期的书就读得相对少了一些,只是利用每天早上起来的一小段时间,读一篇陈丹青的文字,读书笔记,也是将近一个星期没有记了。

今晚是元宵节,老爸陪福云阿叔去上海检查身体,未能回来,这个节日就不到山粉糊了。其实元宵节的山粉糊,各地味道都差不多,但是家的味道,因为承载了太多童年的回忆,还是大不一样的。

继续读陈丹青的《外国音乐在外国》“再谈音响、唱碟、听音乐”陈丹青推荐的耐听的“爱乐者”版本,有卡尔伯姆指挥的贝九,卡拉场指挥的苏菲·穆特小提琴独奏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克罗迪奥·阿劳钢琴独奏贝多芬朔拿大(奏鸣曲)作品第二十七号之“热情”等,塔里赫四重奏乐团(Le Quatuor Talich)全本贝多芬弦乐四重奏。

提到阿劳,作者认为他比霍洛维茨耐听,他弹琴是给自己听,沉静内向,周围是空旷的,晚期弹贝多芬朔拿大,乔里尼弹出伟人的性格,阿劳弹出大师迟暮的境界。

陈丹青还郑重介绍捷克的塔里赫四重奏乐队,作者认为该乐队找到了“原作”纯粹的素描,素描中的极品干净、清澈、牵动神经,听塔里赫,既是弓弦的语言,又是心灵的语言:全然自在自为,音乐与音乐的对话,或生猛决断或甘洌温存,以至气若游丝,塔里赫转换语气呼吸时最是令人吃惊而折服。

一忙完手头的活,又被感冒击倒,早早睡下!

2月23日星期二

忙完一系列大型会议,新的岗位还没报到,难得稍微空一点午后和郭子祥兄一起登白云山,从云顶佳苑别墅区外的一条小路上山,在山间小路中穿行,聊Airbnb、聊旅行的各种事和趣事,聊对改造一家书店+民宿的设想,聊图书馆藏书的小团队作用发挥,不亦乐乎。不知不觉就从白云山南路的一个口子下山了,又穿过市民广场的小山坡,去了趟市图书馆,在一楼无障碍阅览室借了三张音乐CD,其中一张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换换口味,听听贝多芬之外的古典音乐,也是一种乐趣。

插在瓶中的梅花,花已落尽,居然抽出了新芽,家中播种下去的小苍兰,过了一个冬天,也抽出了花骨朵,看来春天真的是不远了!在音乐声中,期待万紫千红的春天吧!

晚上,抽空去凤凰山庄和周大彬老师见了个面,聊3月19日即将在浙江图书馆的讲座,聊米联直播如何运用到父女作文PK赛的稿费发放上,聊千禧读书会的运作,聊天天开心读书会的各种可能性,不知不觉又快10点了。

2月24日星期三

中午,抽空去了趟台州图书馆,继续计划中的每周荐书工作,发现了几本好书,如《王澍建筑地图》、《民国百行百业》,范笑我的《我来晴好》等,加上之前读过的老树画画《在江湖》,写了1000字左右的荐书内容,发给台州晚报的陈剑编辑,留待下个星期上刊物。

图书馆荐书第九周

1.《王澍建筑地图》,最近对建筑类书籍着迷,在图书馆发现这本《王澍建筑地图》,正是我想要的,用一本书,90张实景图片,全面介绍一个建筑设计师遍布江浙沪的14个代表性建筑,每个建筑都附有建筑所在地位置图示,也有中英文双语的建筑特点介绍,方便读者按图索骥。翻阅全书才发现,王澍设计的像宁波博物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杭州南宋御街等建筑,早已多次身临其境感受过。而我的家乡路桥古镇的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方案,居然也是王澍早期的作品,让人大跌眼镜。(这也是我本月看完的第三本好书)

2.《民国百行百业》,这是《良友》画报的系列丛书之一。老上海的这本民国时期的期刊,曾是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发行范围最广的刊物。从1926年创刊到1945年终刊,《良友》画报共刊行172期,载彩图400余幅,选用照片32000余张,为后人留下可以一大段有图有真相的历史资料。这本《民国百行百业》,有当时还属新鲜事物的瓦斯灯、电影、造船、飞机等现代工业的制作流程,也有惠山泥人、雕漆、景泰蓝、造纸、酱油等传统民间工艺,令人大开眼界。《良友》能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正在于他的图片代表了民国时期纪实摄影的最高水准,每一册刊物都可谓是一本时代影像志。

3.《我来晴好》,这是嘉兴南湖烟雨楼上的一副匾额,被嘉兴秀州书局主人范笑我用来做了书名。全书从他近几年积累的数百万文字资料中,选出存稿十三万辑录成书,第一部分,都与秀州书局有关,记录跟书店有关的人和事,小到一个读者来买的书单,大到和与嘉兴有交集的黄裳、施蛰存、张中行、宋清如(翻译家朱生豪先生遗孀)等文化名人的交往趣事,读来引人入胜。本地有这样一个文化人,用文字记忆一座城市,也是一件可庆幸之事。

4.《在江湖》。这本书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老树,他的带有浓浓民国风的老树画画在微信和微博上流传甚广,本书用他的若干张画作和西门烟树专访老树的几篇文字,完成一本书的篇幅,读来非常轻松。老树对民国人物、民国趣味、民国的生活方式心向往之,针对西门烟树略带尖锐的问题,吐露了很多心声,举了很多例子,如军阀张宗昌的打油诗,如吴佩孚填词的满江红,如一个乡绅送儿子留洋回来后在本乡本土的乡村实验,都令人动容。之前对老树看来还是不够深入了解,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个人好恶的权利,跟时代无关,跟意识形态也无关,老树只不过是回来做真实的自己,并将趣味反映在自己的画作中,如此而已。

在图书馆内,翻完一本《王澍建筑地图》,这居然是我本月看完的第二本书,真是惭愧,王澍的大名早有耳闻,原来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建筑,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都是他的代表作,这本书用90余张图片,介绍他的14个代表性建筑作品,不但有中英文的双语介绍,还有各个建筑坐落的地标位置,真是一本超详细的建筑地图,很方便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查阅书后的相关背景资料,原来2002—2003路桥老街的保护和修复工程,也曾请他来参与设计方案,不知最终是他的方案中标吗?至少从目前的改造情况来看,虽然老街已修旧如旧,但毫无特色,目前在周边的大楼盘开发挤压下,更已是面目全非,如果当年有陈向宏这样的人才,一以贯之实行保护性开发,肯定不会是现在的路桥老街这幅模样吧?

开学了,又可以继续正常的时光了,晚上儿子做作业,我在旁边读陈丹青的《外国音乐在外国》;儿子在练钢琴,我接着读;儿子在做科学实验,我打开家中的音响,一边听卡拉扬指挥穆特演奏的莫扎特3号小提琴协奏曲,接着读看陈丹青谈美国的百老汇音乐剧,谈《泰坦尼克号》中大船沉没前,在赴死的途中一群音乐演奏家因为奏乐使他们幸免于失态,谈瓦格纳的问题,难得还有两戴眼镜的年轻人关心这位音乐大师。这篇文章写于1998年8月,彼时,我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能提出这个问题吗?

睡前,陪儿子看久违的“一条”、“二更”、“读库微视频”一个寒假,很多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开学,一切都要渐渐步入正规,包括读书、包括音乐、包括对所有美好事物的欣赏。

2月25日星期四

早上,工作不忙,终于不忙了。上班前,在市民广场散散步。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梅花已接近尾声,市民广场有几株玉兰花已开得极盛,河边的桃花和柳树,倒是都还没有动静,虽然年年岁岁花相似,但时刻保持对时序和花序的敏感,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所在!

继续阅读陈丹青的文字“贝多芬故居”一文,作者提到911前夕,在德国转机回国前,在科隆附近的波恩,寻访贝多芬故居的往事,顺便提到在上海虹口区寻访鲁迅故居时的记忆,我也曾去过;提到故居里死亡面模的复制品,不知木心故居纪念馆里有这个通行世界的复制品吗?提到在故居想要偷偷拍几张照片,被一个友好的老太太法外施恩的温暖一刻,又让我想起在乌镇的木心故居纪念馆,同样禁止拍照,可有这样一位可爱的老人?陈丹青行走世界多年,参观过那么多名人故居,当他主持修复木心故居纪念馆和木心美术馆时,可曾将自己的经验,感同身受分享给所有来乌镇拜望木心的普通读者,宽容一些,再宽容一些?这样,他年读者回忆起这些温暖的小事,心里是否也会别有柔情?

午后,一个人戴着耳塞,一边欣赏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4号、15号、16号、17号),一边散步前往台州书画院,参观第十届政协系统书画展。其实每一次在台州看展览,都是跟一些书画界大家的神交。这些大家我都久仰大名,但是他们都不认识我,看到几个熟悉的朋友,像团委的蔡劼璟(我家客厅挂着她写给我的字)路桥的蔡昌正(他是我儿子是书法老师),就觉得很亲切。临海的徐三见先生,书法不会欣赏,但他画的梅花“姿瘦玉生香”,看了很有感觉。在书画院流连半个多小时,精神上有莫大的享受。观展完毕,从小门绕到后院,河边的垂柳,已开始吐出新绿,对岸的桃花居然都已盛放,春天真的来了,就在“雨水”节气过后。

这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主题是“二十二种情感文本地图”,其中有一篇“张士超背后:一支民间合唱团的心灵神曲”,介绍最近大红大紫的网络神曲《张士超你昨天晚上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那里》背后的有关音乐,有关合唱团,有关指挥承志,有关一个民间合唱团的喜与悲的故事昨晚刚和儿子在“一条”上看了这一小段视频,正好带回去推荐给儿子看看,也推荐给了刘燕玲老师,原来指挥家们都是朋友,在一条线上的,听说想让他给台州写歌,可惜没钱,而不得!

去台州日报拜访赵宗彪先生,为路桥的陈凌康小友求一本签名本,顺便坐下来聊了一会儿看到他案头有几册自己文集的合订本,A4开本,双面印,合订在一起,有封面、有目录,很像是一本书的格局,我的《晓剑书情》以这种方式给自己留个纪念也是一种选择。不一定纠结于文号,也不一定就是一本书的模样,以这种形式,分送几位亲友,也是不错的选择。每年的书单,都有将近三十万字的篇幅,每年合订一本,也可以的。等岗位调整,安定下来之后,抽空可以把这件事做起来了,回头读了一遍2014年11月请赵宗彪和张广星两位大哥写的序言,感觉不做点什么,还真对不起两位的拳拳鼓励之意!

晚上,开始认真阅读《生活》月刊十周年特辑之别册:“木心:告别与重逢”。这本书在诚品书店买来后,大致翻了几页,一直放在包里,晚上从头开始读。最近因为去了趟乌镇,之前又大量阅读了他的作品,可以说对先生早已不陌生了,乌镇有幸,选择了陈向宏,陈向宏也有幸,回到乌镇这片故土,这才有了后来发生的一切,包括迎回木心,在东栅重建晴小筑(后成为木心故居纪念馆),在西栅建造木心美术馆,大手笔建造乌镇剧院,等等。有时候,做大事,做实事就需要这样一意孤行的领头雁。

2月26日星期五

早起,阅毕这本《木心:告别与重逢》的别册,文中采访的几位,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每年出的《木心逝世周年专号》中都发表过文章,策展人巫鸿(曾分别策划过木心1984和2001年在美国的两次个展)、曹立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李(他的《木心论》很精彩,是少数几个真正懂木心的学者)、编辑曹凌志(他主编的“理想国”人文馆很精彩,也是木心作品大陆版的责任编辑)、夏春锦(乌镇的一个普通中学教师,编撰的木心第一本编年事辑即将出版),每个人对木心亦师亦友都有很多话可说;木心美术馆的设计师林兵和冈本博对木心的作品有深入的了解,能将灯光、平面设计、景观设计、展设计完整融入作品的意境中。陈向宏和陈丹青就更不用说了,没有这二陈,木心晚年不会回到故乡乌镇定居,也就不会有之后的木心故居纪念馆和木心美术馆,这本小册子,真的很精彩。

今天去杭州出差,接下来岗位要变动,趁着这几天还不忙,先来窜窜门,跟老朋友们聊络一下感情这里四年前来顶岗呆了差不多三个月,正好完整经历了西湖桃红柳绿最美丽的三个月,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时隔四年再来,除了大街上为了迎接G20到处都是的脚手架,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午,从省政府大院出来,散步到体育场路上的晓风书屋,好多喜欢想买的好书,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系列2013年就已经出到第4本了,居然一无所知儿子一直想要一个Kindle,晓风书屋也有做代理,于是征求爱人的意见后,买下一个Kindle的paperwhite版,958元,加一个保护套78元,得偿宿愿。用了陈旭明的会员卡可以打八五折(书籍类)还不错在书架上拍了几张蒋勋老师的书影,下次到浙江图书馆做读书交流时可以用。事后打电话给书店,办了一张会员卡,下次直接用我自己的手机号,就能享受八五折的会员折扣了。

今日购书单:

1.《多余的素材》(修订版),陈丹青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2014年9月第6次印刷,定价28元,东升斋编号:1520

2.《品中国文人》③,刘小川著,定价30元东升斋编号:1521

3.《品中国文人》④,刘小川著,定价33元东升斋编号:1522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2013年7月第2次印刷

晚上和钟建利、夏曦等几个朋友在马塍路上的外婆家吃饭,饭毕散步到老杭大的图书馆,隔着窗子拍了一张阅览室的照片,二十年前读大学的时候,差不多每天晚上泡在这里面,读了很多书,我对书籍的所有热爱,应该都来源于这里。

从老杭大出来,叫了一辆优步,寻访慕名已久的木心咖啡馆,就在杭州市政府正对面,门口有一句摘自木心遗稿的话:从中国出发向世界流亡,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国、故乡”。黑底白字,很像一句悼词。咖啡馆里阮义忠老师的阮家咖啡已经缺货了,就点了几杯耶加雪啡,给几个从来没有读过木心和阮义忠的年轻朋友,介绍这两位我心目中的大师。至少,从今往后这世界上又多了几个先生的读者。从咖啡馆出来的时候,夜已深了,和咖啡馆主人打了个照面,原来他就一直安静地坐在中厅,早知过去打个招呼,也可以畅聊一番。人生总有遗憾,不是吗?更遗憾的是,晚上场主打的是酒吧模式,音乐有点嘈杂,如果能放点古典音乐的黑胶唱片,聊聊木心,聊聊阮义忠,该多好!

2月27日星期六

夜宿西湖边的莲花宾馆,早上天没亮就醒了,抬头就是一轮明月。惦记着西湖的湖光山色,六点半就洗漱出门了。步行二十分钟来到西湖边,一轮红日正喷薄而出早晨的西湖,远山近水,美得就像一幅安静的水墨山水画,无须桃红柳绿,疏落的梧桐,垂丝的柳条,就是最佳的前景。漫步白堤的时候,想着可以在民国时期的蒋经国故居里喝一杯咖啡,连湖上的风光都可以暂时不赏了。在白堤上转了一小圈,坐下来,喝一杯咖啡,眺望断桥的美景,虽然接下来的工作压力会很大,但不管怎么样,都不可欺这碧桃绿柳的有情天啊!

在杭州,抽空读几段陈丹青的《外国音乐在外国》,看他在上海图书馆的讲演集,看他答《音乐爱好者》的杂志问,都有板有眼,接下来的3月19日,我也将迎来在浙江省图书馆的讲座,谈阅读蒋勋的感动与收获,我准备好了吗?早上给西湖拍的一张水墨画,可以用来做PPT的背景图吗?杭州藏龙卧虎,不好好准备,可别到时出丑呢!

在晓风书屋购入Kindlepaperwhite一个,回家以后,用lqpeople@163.com的美国亚马逊帐号登入,居然是英文版的商店,大陆版的帐号lqpeople

登陆不了,无奈之下,删除帐号,爱人用手机号重新注册了一个帐号,就可以用了,再关联下包月服务,这台Kindle就将化身为阅读神器,但真的有这么多阅读资源可用吗?

今日发表文章:

“图书馆荐书第二期”,发表在台州晚报人文版书评版面。

2月28日星期日

周末,阳光明媚,气温已升至20多度,大街小巷的梅花尚未全部凋谢,玉兰花也已陆续开放,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周末也不休息,下午还有常委会,包括人事共6个议题,抽空继续阅读陈丹青的《外国音乐在外国》,其中一篇“音乐的立场”,是回答《音乐爱好者》杂志的专访文字,长达70多页2001年7—9月足足答了两个多月,我也是陆陆续续看了两天从杭州看到台州,从椒江看到路桥,终于看完了。访谈中提及的切利·毕达克,指挥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三乐章,第八交响曲的首乐章,控制张驰有度,层次迭出,镇定而丰沛,很感兴趣,马上在QQ音乐中搜索收藏;提到莫扎特的圆号协奏曲,马上找到一张并收听,第一次用手机听,倒是没有很明显的感觉陈丹青说:我迷恋他(莫扎特)所有协奏曲——钢琴、圆号、双簧管——的乐队部分,多么唠叨,青春得意洋洋,他是人类最金贵的男孩其他还有勃拉姆斯的《海顿主题变奏曲》、舒伯特的《圣母颂》(霍洛维茨说,这是世间最动人的曲子),海顿晚年的交响曲,弦乐四重奏多珠玉之作《喇叭协奏曲》也很好;圣桑的《管风琴交响曲》、李斯特的第一钢琴协奏曲、瓦格纳的“崇高伟大”,等等。慢慢消化、吸收、聆听。

晚上,参加丙申年的第一场千禧读书会,请来临海回浦中学的退休教师许从平,主讲“爱因斯坦的教育观”,受益匪浅许老师的叔叔许良英,是《爱因斯坦》文集的编译者,他本人对爱因斯坦的教育观研究很深,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整个讲座听下来,最大的感受,是爱因斯坦离我们这么远(他出生于1879年3月14日,逝世于1955年4月18日),但他离我们又这么近,他提出的教育观,如把“培养和谐的人”作为教育的目的,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重视品德教育,不唯分数论,反对应试教育,鼓励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等等都还是当下的教育体制还没能解决的问题,怎么办?许老师说,要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需要从我们每个人做起,只要大家都来努力,总可以有所改变的,看来,许良英先生的《爱因斯坦文集》,值得入手一套,而在辑思维下单购买的《爱因斯坦传》,也是时候打开阅读了。

晚上,一家人在父亲家吃山粉糊,重过元宵节。二哥说,正月十五没吃到老爸做的山粉糊,这个年都好像没过完似的,晚上一家人团聚,这个年,算是圆满了。

2月29日星期一

闺年,难得的2月29日,早起,在家一边听莫扎特的21号钢琴协奏曲,一边继续阅读陈丹青的《外国音乐在外国》,最后一篇是“在维也纳(之二)”这本书的开头第一篇写维也纳,最后一篇也是写维也纳,两年之内两度造访,多么幸福!第一次去,作者在贝多芬故居久久徘徊,这第二次去,看维德宫的克里姆特藏品,看海顿的故居,看维也纳南郊墓园(这里葬着勃拉姆斯、舒伯特、小约翰·斯特劳斯、莫扎特,还有贝多芬衣冠冢),在国家剧院看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婚礼》和《魔笛》的现场演出,看奥本蒂那现代美术馆和圣玛丽亚老教堂。我感觉,要去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旅行,以一个音乐爱好者的身份去,是合适的,看歌剧、看音乐家故居和墓园,在他们几百年前创作的伟大音乐中徜徉这艺术的国都,该是多么美的享受!而申赋渔在阿尔萨斯的一年中也曾去过维也纳吧?他看了那些点?已经淡忘了。用了半个月时间,阅毕这本书。

今日购书单:

《中国乡土手工艺》,高星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一版一印,东升斋编号:1523.

晚上阅读久违的《西方经典老唱片》,看到莫扎特《圆号协奏曲》的相关章节,提到的经典之作是小号演奏家Dennis·Brain演奏的版本,在qq音乐中找到他演奏的版本,跟儿子一起细细品味,反复听,那熟悉的旋律已经萦绕在心头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