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剑书情201701——我的1月书单
2017年的书单,推迟了快一年,直到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才开始整理。这个月,读了6本好书,分别是:王南的《营造天书》、《读库1605》《知日特集39:谁是增田宗昭?》,阮义忠的《未完成的梦:海外画家访谈录》,吉本芭娜娜的《雏菊人生》,《读库1700》。在读的有历史小说《甲骨时光》。本月出差去了杭州、玉环和三门,还跟着书本跑了3000公里,利用春节假期特意安排了一次中原文化之旅,先后去了徐州、洛阳、开封、许昌等地,看到了至今为止看过的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1125年建造的少林寺初祖庵。本月收到赠书若干,购书几本,东升斋编号从1736开始编到1759。当月领取稿费1050元。具体书单如下:
2017年1月1日,星期日
2017年的新年第一天,精彩的阅读生活继续进行中。今天放假,一大早就被值班室的电话吵醒,睡不了懒觉,干脆早早起床,为儿子准备早餐,拖地、擦玻璃,准备午饭(大黄鱼、北极甜虾、香肠、炒鸡蛋、炒青菜),陪儿子画画,玩空中探索的游戏,宅在家里的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傍晚出门,经过图书大厦,购书一册。
今日购书单:
《沙乡年鉴》,[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一版一印,定价28元,东升斋编号:1736。
这是新年的第一单,也是读了去年的最后一本书《在西伯利亚森林中》后按书中提到的内容所买到的第一本书。
晚上回家,安顿好后,和儿子一起睡前欣赏回放的2017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因为直播是晚上6点就开始的,因此只能在百度视频中找回放,看到央视直播席请的主讲老师居然是田艺苗,真是欣喜。刚刚过去的2016年,听了大半年她在喜马拉雅FM上的音频讲座“古典音乐很难吗?”,听了差不多250集,这次在新年音乐会上得见本尊,也是难得的缘分呢!希望新的一年继续有优美的古典音乐相伴左右。
2017年1月2日,星期一
今天是大姨丈王道德出殡的日子。一早赶到路桥大操场,送老人家最后一程,母亲一共有三个兄弟,三个姐妹,都年事已高,开枝散叶,表兄弟姐妹十三人齐聚一堂,依次按亲疏和长幼顺序跪拜告别。
兄弟姐妹聚会,特意带上刚制作好的2015年我的微信书,在表兄妹间传阅,用这样的方式记录生活,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午后,特意提议,在大操场按小时候在黄岩九峰公园排的位置重新站好,时隔三十多年再拍一张合影照,这张照片也可以成为将来微信书的一部分,最好再洗出来,人手一张,过了十年二十年,可以再拿出来怀旧,满满都是回忆呢?
晚上回到家,继续陪儿子睡前欣赏2017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看年轻的80后指挥家古斯塔沃·杜达梅尔在金色大厅挥洒激情,要知道,当年卡拉扬第一次登上指挥席已是79岁高龄的老者了,相比较而言,这位来自委内瑞拉的小伙子确实年轻。
2017年1月3日,星期二
今天是儿子的十二周岁生日,也是2017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早上坐公交车上班,在108路上开始阅读王南的《营造天书》,读库的小册子,开本很小,完全可以放进口袋中,印刷精美,真是令人爱不释手。
在“以材为祖”的章节,王南提到“材”是《营造法式》的核心概念,在以木结构为绝对主流的中国古建筑中,每座房屋的木构架之营建是最核心的问题,台基、墙壁、屋瓦、门窗、室内装修均为次要部分,其实建筑如此,写材料谋篇布局、提纲和信息的框架,不是同样的道理吗?
李诫在《营造法式》的“大木作制度”中开宗明义:“材其名有三:一曰章,二曰材,三曰方桁: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厚,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用建筑的现代术语来说,“材”就是木结构建筑的基本“模数”,所需的大量木构件均可以批量生产、加工(甚至无需在工地进行),这是历史上很多大型宫室不到一年就能建成的终极“秘密”,日本现代很多建筑,不也还是这种模块化的生产方式吗?
除了作为“基本模数”的“材”(横断面高十五°,宽十分°)之外,营造法式还设置了一个“辅助模数”,称为zhi (音至),“zhi广六分厚四分°。材加上zhi者谓之足材,是否就是现代所谓材质的由来?
“ ”的概念与木拱独特的构造密不可分,所谓斗拱,是由形如漏斗的“斗”和形如横枋的“拱”组合而成,其组合方法是在斗的上部开槽以安拱,在拱的两端设榫卯以置斗,层层叠叠,形成一组斗拱,《营造法式》称之为“铺作”,法式规定仅有一层拱的铺作为四铺作。有两层拱的铺作为五铺作,依此类推,最多可达八辅作。下层拱和上层拱之间的空隙用“ ”来填补,法式规定“ ”的横断断面高六分°,宽四分°(高宽比仍为3:2),一层拱加上一层斗的总高度,即材加上 为二十一分°,法式称作“一材一 ”或者一足材,是斗拱这种特殊构造的一个基本单位。一座木结构建筑中几乎所有构件的尺度,都可以用“材”“ ”“分°”三个单位来确定,可谓高度标准化,中国古代匠人之斗拱营造,其实“大简若繁”,这些度量单位也没有具体的尺寸,对于匠人而言,重要的是构件之间的比例关系,而非具体尺寸的死记硬背。
关于如何赋予“材”的具体尺寸,《营造法式》同样有着清晰明确的规定:“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一等材:广九寸,厚六寸,殿身九间至十一间则用之。规模越大等级越高的建筑,所用的“材”就越大,一等材的断面高,宽正好是八等材的两倍,面积则为后者的四倍,如果做成一组形式一样的半拱,体积则是后者的八倍,材等的选用决定了建筑的规模,但各构件的比例关系并不变——这简直就是现代计算机三维建模当中的放大缩小命令一样。而如果与音乐类比,材有八等简直就是八个音阶,对应1~i的八个音,高宽各相差一倍,与中国古代“十二等平均律”中黄钟和清黄钟之间和律管(或弦长)长度相差一倍的关系完全吻合,用材的等级解决了建筑等级(即礼制)的需要,就好比一本书的排版,书名用一号字,各章标题用二号字,小标题用三号字,正文用四号字,注释用五号字……主次分明,纲举目张。从建筑单体各构件的比例关系,到建筑群乃至城市、乡村的整体和谐,是《营造法式》所代表的中国古建筑模数制度的最高成就。
午后,迎来新年的第一批信息顶岗人员,没时间去图书馆翻书,就在办公室坐下,继续阅读王南的《营造天书》。在介绍了基本的法式之后,作者开始对宋、辽、金的古建筑做一番巡礼,两宋虽然常在与辽、金的战争中处于劣势,但在文化(包括建筑)上却总是引领风潮,“文物艺术之动向,唯宋是瞻”。河北有俗谚“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若要探讨《营造法式》与北宋木构建筑,最重要的则是正定菩萨所在的正定隆兴寺,创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略早于天台的国清式(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寺中摩尼殿、转轮藏殿和慈氏阁皆为北宋原物,包括大同的善化寺普贤阁和前文提到的独乐寺观音阁,此四阁为宋词、宋画中千百处楼阁的最后实物,今年春节,安排一趟河北之旅?
晚上,在家给儿子庆祝十二周岁生日,吃了爷爷做的姜汤面,吃了生日蛋糕,祖孙三人合影留念,难忘的时刻。
2017年1月4日,星期三
午后,继续在办公室阅读王南的《营造天书》。隆兴寺之外,北宋木构遗存最主要的一大类型是面宽三间的佛殿,包括山西长治崇庆寺千佛殿,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等,都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的徒子徒孙。都拥有相似的外观,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明间开门,次间安直棂窗,规模不大却造型隽永。其中大多数建筑椽用石柱,上有精美石雕,大部分位于晋东南,另一座接近《营造法式》年代建筑的是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前有渔沼飞梁,晋祠内的北宋侍女与唐代侍女大异其趣,可一一对应红楼梦十二金钗,令人尽情想象。
而作为唐代建筑的重要承袭者,辽代建筑更多继承了唐代遗风,山西大同是最密集的所在,其中尤以大同善化寺规模相对完整,为中国辽金建筑群整体保存最佳者,在大同古城南门,如今留存的汉地佛寺大多为明清建筑,其格局大多是中轴线上依次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两侧分别设钟鼓楼、东西配殿,这一高度程式化的布局大致脱胎于善化寺的这种模式,善化寺中轴线上三殿为清一色单檐庑殿顶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中绝无仅有的形制,充分展现了辽代建筑质朴豪放的气度,可为辽代建筑的“代言人”。
而与上华严寺大雄宝殿九间大殿规模相若,而艺术造诣更胜一筹,且殿内塑像、彩画保存极完好的巨构,当推辽代头号大殿——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以大殿内七尊大佛并列而闻名遐迩,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半拱硕大,用一等材,复杂的构架是《营造法式》所载“殿堂式”和“厅堂式”的糅合,更难能可贵的是大殿内部梁枋、半拱上犹存的大量辽代原装彩画,使奉国寺成为集建筑、雕塑、绘画艺术于一身的不朽杰作,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有不少镜头就是在其中实景拍摄的,回头可以看看。
下午,应儿子的班主任王丽萍老师邀请,到儿子班上开了家长学堂的第一堂课,主讲“旅行与读书”的话题,我先引用了2亿个字的终生阅读计划,讲碧山之旅,讲自己设计的笔墨纸砚等文化之旅,再推荐了寻宝记系列,希望能当好这个阅读推广人的角色,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下阅读的种子。读书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考试和成绩,而是对另一个未知世界的向往,不是吗?
晚上回到家,继续阅读王南的《营造天书》,一口气读完全书,这是2017年读完的第一本好书。
在最后一章“木塔参天”章节,作者把举世闻名的应县木塔作为辽代建筑的压轴大戏来介绍。应县木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位于应县老城桑干河畔(就是那个著名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桑干河),鹤立鸡群于城之北部偏西,与奉国寺大殿前后对峙。如果说应县木塔是一曲木结构的华丽交响乐,那么木塔的斗拱就是这交响乐的华彩乐章,站在木塔脚下翘首仰望,满目皆是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斗拱,塔内部九层,包括四个暗层和五个主楼层,犹如五层佛堂,安置塑像。可惜目前木塔已严重歪斜,禁止游人攀登了。
对《营造法式》的研究,日本学者伊东忠太、关野贞都开始得更早,对中国营造学社的影响也更大,接下来可以考虑买一本《营造法式》回来。
这本《营造天书》,整整做了七页笔记,推荐给椒江的陈挺晨书记,也很有兴趣,在读库微店下单再买了三本,准备给德宇兄也买一本。
2017年1月5日,星期四
今天要去三门出差开信息会议,在书架上抽出一本《读库1605》带在身边,到单位看时间尚早,在小树林翻看了最后一篇《圣主朝朝暮暮情》的小文章,介绍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后宫之间的情事,读库的文章其实仔细读来都挺有意思的,既然订了全年的,还是慢慢都读完。不知不觉,市政府边上的梅花,都已含苞待放了。
中午到三门,安顿下来,抽空读完《圣主朝朝暮暮情》这篇短文,杨贵妃得势之时,家族鸡犬升天,可是大难临头之时,还是鸡飞狗跳,李白有诗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如果能想到马嵬坡一尺白绫的下场,当年的杨贵妃还会如此吗?也许人都是活在当下的,今朝有酒今朝就醉了,不会想这么多,这么远吧!
晚上在三门的启明博物馆,看到二楼上去那堪比昭陵六骏的“唐童八韵”,分明就是唐玄宗创立的乐舞机构梨园的盛况,虽然这些宝贝不一定都是真品,但是也能想象千年之前的大唐盛世景象了。
2017年1月6日,星期五
在三门醒来,早上看远山云遮雾绕,起来到酒店楼下的公园走了一圈,和德宇兄聊了一会。
上午考察了三门核电、横渡的东屏古村落、潘家小镇,这几个点,这几年去过多次,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特别是东屏古村落,这次去村里的老房子很多得到了修缮,整个古村落的老建筑群比以往更完整了,虽然这些老房子大都是清代后期的建筑,斗拱的形式也没有《营造天书》中提及的规模,但台州特有的“三透九明堂”,一个院子套一个院子,特别是从高处望下去,屋瓦鳞次栉比,还是挺壮观的。其实这些木构的民间匠人还是不少的,在潘家小镇河岸边一座新盖的戏台式木建筑中,就看到斗拱的形态。乡镇干部,啥时可以交流下。我们读书只有空想,而他们如果懂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可以把古建筑修复得更好吧!
今日购书单:
《乐活LOHAS》,2017年第1期,附赠:乐活历手帐一本,购于微店,20元包邮
2017年1月7日,星期六
周末,难得可以在家睡个懒觉,起来打扫卫生,继续“下厨房50计划”,准备食材,做了三个炒菜,放了一个青菜汤,也是四菜一汤。
下午,到黄岩党校,赴一场摄影讲座,和神交已久的阮义忠老师来了一次期待已久的相会,具体的内容,都已体现在今天的微信中,朋友们帮忙拍了很多现场的照片,有大哥拍的、有德宇兄拍的、有林鸿拍的,也有孙敏、徐小凤等到场的摄影界大咖拍的,拍合影的时候,台下一群粉丝拿着手机和相机拍,台上的阮义忠老师也举起手中的手机拍了一张,台上和台下,两组照片相映成趣,今天真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微博上和阮老师互动,阅读量轻松突破上万。真期待阮老师的“人与土地”摄影展、“阮义忠人文摄影奖”作品展能到台州来展览。
今天,新年的第一期“图书馆荐书”继续在台州晚报刊登,分别介绍了《京都手艺人》、《文艺复兴是什么》、《匠人精神》等三本好书。
2017年1月9日,星期一
周一,坐公交车出行,在108路上,开始阅读《读库1605》“诗的”,作者杨照,是我喜欢的乐评人,他和女儿李其睿在理想国的“看理想”栏目中的“呼吸”节目,讲古典音乐非常精彩。其实他更是一位诗人,这篇文章谈他的生长经历,因为与诗相遇,十三四岁耽读现代诗的成长经验,教会他不要拒绝承认自己内在的不安,不要刻意去麻木、窒息自己内在的骚动。诗或许不可解,然而好诗必须提供丰富的暗示,让你觉得是眼花缭乱的不可解中,藏着可解的路径。小说诉说,诗却隐藏,诗用不诉说来说话,所以才能够保留住那些一旦被诉说就破坏了的经验与心情,每个读诗写诗的人,内在应该都有一个最深遂最美丽的宝库,内心有这样一个即深遂又美丽的宝库的人,会成为诗的爱好者,至于诗人,就是那种忍不住出发去搜寻宝藏所在的人。
午后,一连听田艺苗讲拉威尔,一边去台州图书馆翻书,发现三本好书,分别是《牛津艺术词典》、《罗马故事》、《聆听:与一个鸟相遇的最好方式》,借回家来细读,加上周日去图书馆翻到的《世界人文地图趣史》、《如何看懂印象派》(丰子恺)、《北野武的伟大旅程:重新发现世界的十一次探险》,近期的图书馆荐书内容都有了,准备从今年开始,每周去图书馆,翻到的好书就及时发出来,这样年底整理微信书就方便多了。
今日购书单:
《知日特集:谁是增田宗昭?》定价45元,东升斋编号:1737。这是11月初“知日”微信公众号上参与的一个赠书活动,过了两个月终于收到了,这期专题介绍日本的茑屋书店和他的创始人增田宗昭,值得期待。
今日同时也收到三本在“读库”微店购买的《营造天书》,准备分别送给椒江的陈挺晨、三门的杨胜杰和朱德宇。今天在收音机上听到一个提法叫“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像上次推荐给杨胜杰书记的《造房子》,就在三门普发了一百多本,这就是有影响力的人啊!
晚上,继续阅读《诗的》一文。杨照提到:我读诗,喜欢诗那些对事物或对语言格外敏感的诗人作品,替我说出心中最重要的事。诗人的诗,比我们自己的语言更贴近我。读诗像旅行,在陌生地的意象外,艰难才是最能照见陌生自我的绝佳机会。读诗就是让自己在感动的句子前留下印记,以一种神秘的方式据为已有。
2017年1月10日,星期二
儿子读初中后,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准备做饭,这个时候有田艺苗老师的音乐讲座陪伴,听着古典音乐慢慢等待天亮,也是一种简单的幸福。
早上到单位,发现食堂前的梅林,一株白梅遗世独立于一片红梅之中,忍不住驻足拍了几张,午后又散步到这片梅林,用特写留下这“寒冬腊月”的动人记忆,就像杨照在文章中引用过的摄影大师布列松的一段话:“超现实主义者独自在街上游晃,没有目的地,但却带着一份仔细、认真思考过的警觉,随时准备捕捉突如其来的细节,那种会掀开平庸日常经验表面底下潜藏着的惊人、慑人实像的细节。”
继续阅读《读库1605》,杨照的“诗的”一文,他用小狗反复玩丢球的游戏而乐此不疲来比喻为什么诗可以一读再读。提到命名的乐趣,提到“一可怖之美”,提到“在诗的首先意念里,唯有表现出不同于其作者的光与味与触感,诗才有真正的意义与价值”,提到“这个世界之所以需要诗,正因为我们不甘于只活在熟悉的世界里,”提到“诗人之所以为诗人,就在于他们对真实不甘心”,提到狄金森,提到托尔金,提到拜伦。有时,诗的否定还是诗,就像拜伦,即是诗人,同时又是诗人最讨厌的世界的代表。这篇文章,相信诗人们读了会更有感觉吧。
晚上开始阅读《知日特集39:谁是增田宗昭?》。老实说,之前对这个名字还真是一无所知,连搜狗输入法都没有现成的全拼组合。这位增田宗昭先生创办的CCC公司,是一个为日本人提供生活方式提案的公司,用三十几年的时间,影响着日本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他创办的TSUTAYA,在日本全国拥有1400多家店铺,是日本最大的书籍、影像、音乐的租赁与贩卖连锁店。在各家店铺通用的T-CARD,在日本拥有5000多万用户,CCC公司(Culture Convience Club)公司,1983年开创于大阪府枚方市,1982年开设了第一家“茑屋书店枚方店”之后开始进军全国。2003年以“Book & cafe”为概念,在六本木开设“TSUTAYA TOKYO ROPPONGI”,2001年,以“代官山茑屋书店”为核心的新的生活方式提案设施“代官山T-SITE”在东京代官山落成,再一次带来生活方式的革命。2015年“茑屋家电”在二子玉川开业,再度掀起话题。《知日》杂志用一本特集的容量,介绍这家独具魅力的公司,听店内30多个专业导购介绍书籍、音乐CD、旅行、美食、健身方面的内容。增田宗昭认为“如果不做到第一,就很难在世上存活下去”,所以他跟最好的公司合作,不断地挑战自己,丰富自己,赢得了巨大成功。也从比村森谈“Premium Age”这一独特的银发群体,BACH选书师福允孝的视角,见证茑屋书店的成功。
2017年1月11日,星期三
一早,起来准备早餐,欣赏的是昨晚读的茑屋音乐导购及川亮子推荐的一张好听专辑《The Sliver Lining—The Songs of Jerome kern》,由得过18次格莱美奖的Tony Bennett演唱,Bill charlap 钢琴伴奏。虽然一早起来天灰蒙蒙的,但是心情大好,就像导购及川亮子说的:音乐虽然根据听者的环境不同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最终都会给听众带来欢乐。
早起,赶到葭芷泾文化长廊,拍几张梅花的照片,还有半个月才过年,但是市民广场附近的梅花都差不多开了,葭芷泾一带有宫粉、有绿萼、有白梅,还有红梅,真是美不胜收,虽然年年岁岁花相似,但是每年这个时候都能看到熟悉的风景,也是一种幸福。
继续阅读《知日特集》,最后介绍了一本新书,是增田宗昭2015年出版的《知的资本论》,由增田宗昭与武雄市图书馆的合作谈起,记录了CCC公司未来将要变革的书店、图书馆、商业设施、家电等四大领域的具体路径与实践经验,描绘了令人振奋的未来预想图。这本书在京东、当当等网店上还未上架,先加入心愿单,这本好书,值得推荐给有情怀的地方主政者。
最后,茑屋书店和茑屋家电的12名资深导购,推荐了他们心目中的33处东京文化胜地,如涩谷的宇宙天象仪(代官山茑屋书店步行10分钟可达)、品川的水族馆、新潮社的仓库改建的咖啡厅+杂货店、目黑川沿岸(有松浦弥太郎的Cow’s book书店)、东京都现代美术馆、三得利美术馆、筑地市场、座AKOMEYA(卖米的店铺)、生田绿地(有滕子不二雄的博物馆),读了这些推荐,真想背起背包,来一趟日本东京的深度体验之旅。
茑屋书店的专题之外,最后一篇文章是介绍摄影师广川泰土和他的代表作——拍摄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风景照,他拍摄当时日本全国53所核电站的《still crazy》,表现创造与破坏的集大成之作《BABEL ordinary landscapes》,记录重油泄漏事件的《Oiled coast》,都令人深省。可惜这些摄影作品集,大多没有引进到国内,在东京、当当和淘宝上都搜不到相关内容。这是今年读完的第2本书。
2017年1月12日,星期四
今年首次去杭州出差,中午12:30出发,到杭州差不多4点半左右,看时间尚早,从下榻的天目山路上的湖光饭店出发,步行穿过一条街,到体育场路上的晓风书屋,购书两册:
1、《未完成的梦——海外画家访谈录》,阮义忠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8月一版一印,定价42元,东升斋编号 1738;
2、《文艺复兴的女人们》,[日]盐野七生著,中信出版社,2016年10月一版一印,定价48元,东升斋编号1739。
晚饭后,步行前往木心咖啡馆,和老板李加文兄聊了好一会儿的天,谈阮义忠先生在台州,谈天说地,不知说了多少话,带去的书又基本没看
2017年1月13日,星期五
早上四点多就起来了,身在异乡,总是睡不着,六点半出门前往西湖,今天是个难得一遇的好天气,西湖边能见度极高,断桥边,远山如黛;白堤上,一棵桃树一棵柳,虽然还是冬季,枝条萧涩,但也别有一番韵味;残荷在水平如境的湖面上,倒影像一幅水墨画;来到平湖秋月,刚好看到一轮红日在西湖上升起,倒映着西湖边早锻炼的人群,上次去石塘海边苦等了两天没有见到日出,这次却在西湖拍到美丽的日出,也是一种缘份。从中山公园进入孤山,沿着西冷印社寻访“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墓,看到门前的几株白梅、红梅、绿萼梅都正含苞待放,正好合了寻梅、探梅的意境。这个冬日的西湖也是难忘了。
灵隐寺,2012年春天曾去过一次,这次算是故地重游,飞来峰门票45元,进灵隐寺再收30元的香花券,比起天台国清寺的10+5的门票真是天壤之别。大雄宝殿前有两座宋代的石塔,向袁牧老师请教,原来在中国建筑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寺内蜡梅随处可见,500罗汉的铜殿,从左边进去开始数,第四十尊罗汉是南无迦难留尊者。
晚上回到家,开始阅读阮义忠的《未完成的梦:海外画家访谈录》。第一位采访的对象,是在国际上与赵无极齐名的丁雄泉,可惜我孤漏寡闻,这个名字还是第一次听说。访谈录一个敢问,一个敢答,肆意汪洋,充分展现了丁雄泉的真性情,让人耳红心热。在微信上搜索其人,他的代表作大多是美好的人体,用色大胆,个性鲜明,令人过目不忘,不愧是画如其人,颇有“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气度。
丁雄泉一生在海外享有盛名,在国内却知音寥寥,他以艳丽的色彩和大胆的表现方式著称,因而形成了独立于主流画风之外的特别风格,他以自己率性、天真的笔墨不厌其烦地在画纸上表现女性美,并以此凸现自己的孤高、风流与自由不羁的天性。
2017年1月14日,星期六
今天,儿子参加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期末考,难得有空,上午打扫了房间后,到台州图书馆听春泥香居的潘老师讲香道文化。图书馆的讲座都很好,可惜一年也难得有时间去听几场。讲座中提到宋代丁谓的《天香传》,提到惠安系和星洲系香品的区别,也都大有收获。图书馆的一楼大厅,有书法家写春联、漫画家画漫画、剪纸艺术家剪窗花,年味是越来越浓了。
午后,阳光很好,一个人在家搬了把藤椅坐在阳台上,继续阅读阮义忠的《海外画家访谈录》。第二个采访的画家是谢理法,同样是第一次听说,他在采访中说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历史所要求的是,我们这一代的画家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我们这一代出了什么大画家”。他是一位版画家,他认为凡是可以用一个模型复制出两张以上相同的东西都在版画之列,版画的商业性多于任何形式,可惜在微信上搜不到专门介绍他的画作的内容,百度上基本上不提及,这些海外的华人画家,看来还是小众啊!如果没有阮义忠这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系列访谈,知道的人估计就更少了吧!
2017年1月15日,星期日
上午理发、染发,继续阅读《未完成的梦》。第三位采访对象是庞曾瀛,他侧重谈的是艺术和文化前途的话题。他认为,艺术首先接近我们,然后才能提升我们,将我们推进文化里,而后又将文化推进未来的时代,这才是艺术的功用和使命。访问记虽用书信方式讨论,但往来的信上皆用口语方式,读来晓畅自然,是一篇难得的好文字。
逛逛久违的海门老街市集,看中一个木件,镂空雕刻,造型特别完整,下面一块板还可以抽出来,讨价还价后80元拿下,放在楼上的卧室,还是挂在办公室的案头好呢?
晚上去路桥送儿子写春联,在大哥家坐下,喝咖啡、听音乐,一位美国黑人歌手MIGHTY SAM MCLLAIN和一位伊朗女歌手MAHSA VAHDAT合作的一张跨语言合唱的专辑,以爱为主题,唱出和平共融的大爱世界,虽然听不懂伊朗的语言,但是音乐无国界,这充满异域情调的歌声,照样能够唱进心底的最深处。
2017年1月16日,星期一
儿子考完试,马上可以放寒假了,早上不用再起早摸黑,将闹钟调到七点可以睡到自然醒。
今天收到读库寄来的2017年第一单大礼包:
1.《读库1701》,张立宪主编(改版是蓝色的了),新星出版社,2017年1月一版一印,定价30元,东升斋编号:1740。
赠品:2、《读库1700》
3、《同框》,读库Notebook系列之一,选自画家夏阿的“穿越国画”系列,有萧何骑车追韩信、奥特曼与小怪兽一同玩骑竹马等搞笑的题材,一本正经荒谬却又无厘头。
2017年1月17日,星期二
翻读昨日入手的《读库1700》,从“1600到1606”,每年按惯例回顾这一年读库编发的文章目录,从1600改版引发众说纷纭,一晃又过去了一年,这一年读库编的好文章也没少读,如1601中的《住别墅的人》、1602中的《程门影事》、王南的《修道圣所》、郑嘉励的《墓志》、1603中的《东京书房》(出版后改为《东京本屋》)、1604中贾行家的《他们》、1605中杨照的《诗的》、辛上邪的《圣主朝朝暮暮》、艾芩的《非走不可的弯路》,等等,读库越来越像一本文库本,先出合集,反响好再出单行本,或者从马国兴写的《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600~1606)》,用一段一段的读后感梳理这一年读过的好文章,与作者的交集,也挺好。
“他说”里,有一篇姚仁喜在他的作品展闭幕演讲稿“峰回路转”,去年3月开幕式特意过去捧场,闭幕式没有再去,读这篇文章,仿佛身临其境,回顾姚仁喜的代表作品,如元智大学图书馆、大陆工程总部大楼、法鼓山农禅寺、建在菜场附近的现代佛寺养慧学苑、故宫南院等等。他有一个观点:“胆识,就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胆子。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突破这个点,而“胆”就是让你去做你原本不敢做的事”。说的多好。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姚仁喜的回答也充满禅意,在回答一个建筑师只能设计无聊的工业厂房时,他回答说:有美学的设计不是我们需要多花一些精力去坚持,若随便设计,省下的时间要拿来干吗呢?窝在家里玩电视遥控器?多无聊。或许有一天,你设计的工业建筑会变成一座美术馆,一百年后,甚至二百年后,也可能变成一座教堂,或是一座水月道场。所以你现在做出的努力,你的投入,都会是有用的。说得真好,但姚可能没想到,我们所处的可是一个速朽的时代啊!一两百年?在三改一拆的时代可不敢想。他也提到,做设计就是要“做”设计,需要“做”时,没想清楚也没关系,“做”这个过程就没浪费,因为你是在“做”设计。
午后,在台州图书馆新书架翻读,发现三本好书,分别是《摄影与旅行》、《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归零》(台湾著名禅者林谷芳和记者孙小宁观照生命、体践如实的对话录),每次去图书馆总有收获,真好,新年图书馆荐书栏目继续中,每次及时发朋友圈,这样年底出微信书更方便。
2017年1月18日,星期三
今天在温岭调研,收到读库寄来的好书:
《今天》(上下两册),郝广才著,新星出版社,2017年1月一版一印,定价128元,东升斋编号:1741。
抽空翻了几页,这些小故事大多短小精悍,讲的都是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如一条只有两条腿叫“信心”的小狗给人们带来的信心、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的来龙去脉,都非常吸引人,这样一套故事书在手,可以积累多少写作的好素材啊!准备推荐给儿子,希望他能喜欢。就像作者都广才在序言中写的:“一粒种子,萌生一棵树,一个故事,敲开一扇门”,人生,因今天而不同,每个故事,都是真实发生在世界各地的真实案例,对应一年366天的某一天真好!在微信中以晓剑书单“201703”形式推荐。
晚上在台州图书馆翻新书架,读了两章E.M.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描写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街景真是精彩,看时间尚早,继续阅读吉本芭娜娜写的小说《雏菊人生》,一口气就读完这薄薄一百来页的小说,奈良美智的插图也很符合书中这个自幼失去母爱的小姑娘孤独的气质,这是我今年读的第四本书。
2017年1月19日,星期四
中午接儿子回家,听了段读库推送的郝广才的《今天》音频,台湾人讲的故事确实不错,在考虑要不要买一年的“今天”,全年199元,可以享受一年的好故事陪伴,只是有没有时间一一细听?
今天要去玉环出差,临行前翻出案头一罐茶叶,是采集了去年的梅花和龙井放在一起做成的梅花龙井,还是很有特色的。路上喝一口,虽然龙井已经成了陈茶,但梅花淡淡的香气还在。《红楼梦日历》中,一月上旬的主题都是梅花,古人也有赏梅,甚至啖梅的记录。如杨万里就有一首诗叫《夜饮以白糖嚼梅花》,可以蘸糖、渍蜜,宋人刘翰的《小宴》里出曾写道:“小窗细嚼梅花蕊,吐出新诗字字香”,有意思。
晚上六点从椒江出发,七点半左右到达玉环。
2017年1月20日,星期五
在玉环出差,早上五点左右就醒来了,这清晨的时光无比美妙,看着窗外一点一点亮起来,看了几集视频,马世芳在优酷上的节目“听说”,介绍台湾的张悬(乐评人焦元溥的姐姐?妹妹?)又顺着介绍在QQ音乐中找到她的一张音乐专辑“神的游戏”,让音乐流动在整个房间,在浴缸里放满水,泡一杯咖啡,读了一篇微信里推介的好文“没有Iphone的30天”,想象一下,如果真的没有智能手机、不能微信支付、没有百度地图、没有QQ音乐、没有喜马拉雅FM、没有朋友圈,我们还能度过这仿佛回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简单生活吗?人生要做减法,何其难也。
今天在玉环调研,先后去了玉环经济开发区在建的乐清湾跨海大桥,已经开放的大麦屿国际港口岸,看一桥飞架南北,一直围绕玉环的交通末端即将成为过去,将来去温州上高速都将大大的方便了。
2017年1月21日,星期六
下单,在罗辑思维的“得到”APP上购买了郝广才老师的“今天”有声故事书,199元/年,试听了几段,讲得确实很好,推荐给儿子,睡前可以听,在车上也可以听。
继续阅读《读库1700》。“帮助小朋友爱上写作”,是老六2016年10月底在上海MUJI BOOKS和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演讲的讲稿,介绍读库修复的民国老课本《共和国教科书》,介绍由此引申的《日课》,不禁再一次被老六的执着打动。老六在讲座中提到,我们和小孩一起探讨写作,不用非得以后让她成为一个作家,或者让他将来吃这碗饭谋生,孩子们能够体会到文字的美——母语的美与思考的乐趣,和人沟通更加顺畅,就够了。老六理解的好的写作状态,可以用三个字形容:“沛、润、清”——充盈、丰盛、温润、润泽、清爽、洗练。
“宝贝从这里启航”,介绍读库这十年来使用过的六个库房,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库房也从家庭作坊不断地高大上,读库团队的价值观也很好:用美好呈现美好,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服务的人群增加价值。认真干活,努力赚钱,不去占别人的便宜,让家人放心,让相识的人愿意托付,真好。
2017年1月22日,星期日
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日,照常上班,早上起来已经是零下的天气,来到市政府旁边的梅林,寒霜还覆盖着大地,应该是这一年最冷的时节!
今天到市文化馆,获赠好书多多:
1.《台州历代郡守辑考》马曙明.任林豪著,定价88元,东升斋编号:1742;
2.《台州藏书史》,张明君著,定价88元,东升斋编号:1743;
3.《济公文化面面观》,许尚枢著,定价98元,东升斋编号:1744;
4.《台州文物考论》,张峋著,定价88元,东升斋编号:1745;
5.《黄绾年谱简编》,张宏敏著,定价68元,东升斋编号:1746;
6.《东瓯丛考》,周琦著,定价138元,东升斋编号;
7.《天台山与中国五百罗汉文化》,周琦著,定价58元,东升斋编号:
以上七本均为台州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2016年10月~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由市文化馆馆长陈波兄赠阅,利用下午的阳光,拍了一组照片,书香满怀,配上今天刚剪的一枝梅花,室雅何须大也。
2017年1月23日,星期一
继续上架市文化馆陈波兄赠送的好书:
1.《嘉定赤城志》(上),定价320元,宋·齐硕修,东升斋编号:1747;
2.《赤城新志》,定价150元,明·陈相修,明·谢铎篆,东升斋编号:1748;
3.《天台山全志》(上下),定价240元,清·张联元辑,东升斋编号:1749;
4.《台州外书》定价160元,清·戚学标辑,东升斋编号:1750;
5.《台州札记》定价120元,清·洪颐煊辑,东升斋编号:1751;
6.《风雅遗闻》定价70元,东升斋编号:清·戚学标撰,1752。
利用下午的好阳光将这套好书陈列在案头,拍下一组光影绝佳的图片,一乐也!
2017年1月24日,星期二
上午十点,到台州日报报业集团参加一年一度的台报集团2016年度通讯员表彰会,今年非常难得,被评为优秀通讯员,这个要拜去年在台州晚报开设的“图书馆荐书”栏目所赐,奖金500元,306领取奖状,2楼财务室领奖金。
2017年1月25日,星期三
正月二十八了,在办公室坚守岗位,翻阅影印本的台州文献丛书,读读《天台山全志》里的诗文,翻翻《嘉定赤城志》里的宋代台州地图,看看清代戚学标辑录的台州志书之外的《风雅遗闻》,也都挺有意思的。
计划春节的中原之旅,前往徐州、郑州、登封、洛阳、合肥,中原大地扫一个大圈,在“锦江之星”的APP上预订了大致的行程和住宿地,这就可以启程了。
到邮局领取台州晚报寄来的2016年11月~12月稿费515元。
宣传部赠送好书一套,今日赠书单:
1.《哈佛中国史》全六册[加]卜正民主编,东升斋编号:1753
01.《秦与汉:早期中华帝国》美·陆威仪著编号:1754
02.《南北朝:分裂的帝国》美·陆威仪著编号:1755
03.《唐朝:世界性的帝国》美·陆威仪著编号:1756
04.《宋的转型:儒家统治的时代》德·迪特库恩著,编号:1757
05.《元与明:挣扎的帝国》[加]卜正民主编,编号:1758
06.《大清:最后的中华帝国》美·罗威廉著,编号:1759
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10月出版。
下午去路桥,家里做除夜,一家人围坐一桌,济济一堂,晚上搓麻将的搓麻将,喝咖啡聊天的都聚在大哥家,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2017年1月26日,星期四
今天是大年廿九,上班的最后一天,一早起来,和儿子一起换上手写的新春联:“跃马腾飞兴骏业,闻鸡起舞绘鸿图”,这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今年春节的文化之旅,目标是中原一带,看看洛阳的白马寺,看看登封的少林寺,德宇兄评论:这是马上封侯的节奏啊!真是好兆头。
上午十点启程,第一站照旧是嘉兴,一路磨磨蹭蹭,300公里不到的路程开了将近五个多小时,入住嘉兴的华美达酒店。
出门前带了一本《哈佛中国史》的别册,到酒店安顿下来,时间还早,坐下来翻开阅读,看看这全六卷的简介,看看20位中国史专家对这套好书的联袂推荐,小册子翻了一遍,对这套书的全貌就有了大致的了解,对这些海外研究中国史的汉学家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推荐语中不乏滥美之词,不知道推荐给普通读者如我儿子,会对这样一套通俗、易懂的历史书感兴趣吗?如果有兴趣一口气读完,接下来可以读讲谈社出的《中国的历史》十卷本了,拭目以待。
开始阅读从市图书馆借阅的《甲骨时光》,讲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安阳殷墟甲骨文发掘的故事,书中的傅斯年都是历史上的人物,其他人物不知是否虚构?春节的中原之旅已经到了洛阳开封一带,如果继续往北,就能到安阳一带了,只是不顺路,时间也不允许,只能放弃了。
2017年1月27日——1月31日,星期五
大年三十:从嘉兴出发,正式开启中原之旅。晚上抵达徐州,德宇兄帮我联系了徐州商会的沈总,入住台州人开的海天假日酒店,吃年夜饭,今天全程640公里,开了七个小时。
大年初一:上午在徐州参观云龙湖(开车转了一圈),淮海战役纪念馆,午后出发去开封,全程300公里。三个小时左右,晚上请罗良杰帮忙订了开元名都大酒店,晚饭到西司夜市吃炒凉粉、开封灌汤包,逛鼓楼夜市,经过开封府、和包公祠。
大年初二:上午在开封参观清明上河园景区(门票100元),午后参观开封府(门票60元),下午出发去洛阳,全程200公里,晚上住洛阳锦江之星南昌路王府井酒店,游丽景门,品尝洛阳水席和不翻汤。
大年初三:上午在洛阳效外参观白马寺(门票35元),下午参观龙门石窟(门票100元),晚上继续住洛阳。
大年初四:上午去登封(全程88公里),参观少林寺(门票100元),初祖庵、塔林,下午出发返程,路上开始下雪,在许昌提前下高速,入住锦江之星酒店。
大年初五:一早从许昌出发去南京,因下雪道路结冰,高速封道,从国道走,沿途欣赏雪景,到周口附近重新上高速,全程570公里,开了十四个小时,晚上十点半到南京,入住开元大酒店。
大年初六:一早从南京出发返程,全程570公里左右,开到傍晚五点半到家,结束愉快又辛苦的中原之旅。
一路边走边看,行程突破3000公里,阅读参考书目为儿子在读的《河南寻宝记》,我近几年读的比尔波特的《禅的行囊》、王南的《营造天书》、三联生活周刊的《最想念瓣年货》专刊,读万卷书,只是对旅行的想象,要行万里路,才是对旅行地的模象,回来以后重新阅读,才会有更深刻的印象。
读书与旅行,一直在路上。
(本月完,下个月继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