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剑书情201702——我的2月书单
2017年2月,利用春节假期去了一趟中原,行程3000公里,回来后根据旅行又读了大量有关洛阳等地的书籍。本月读完的好书有8本,分别是: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葛兆光的《本无畛域》和《宅兹中国》,《佛光无尽:弗利尔一九一0年龙门纪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三联生活周刊》的“村上春村专刊”,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手机摄影自白书》。在读的有李怀宇的《与天下共醒:当代中国二十位知识人谈话录》、《哈佛中国史》。本月去了四趟杭州,买了几本好书,东升斋编号从1760编到1786。具体书单如下:
2017年2月3日,星期五
正月初七,正式开工上班,市府大楼前的梅花开得极好。
午后去千禧书店转转,淘了一堆好书。
中国石窟雕塑精华系列丛书之:
1.河北响堂山石窟,2000年6月一版一印,定价20元,东升斋编号:1760;
2.合川涞滩石刻,1998年3月一版一印,定价10元,东升斋编号:1761;
3.云南剑川石刻,1998年11月一版一印,定价10元,东升斋编号:1762;
4.陕北石窟,1998年11月一版一印,定价10元,东升斋编号:1763;
5.杭州石刻,1996年12月一版一印,定价10元,东升斋编号:1764;
6.北方散点石窟,1996年12月一版一印,定价10元,东升斋编号:1765;
7.大足宝顶石窟,1996年12月一版一印,定价10元,东升斋编号:1766;
8.四川安岳石刻,1996年12月一版一印,定价10元,东升斋编号:1767;
9.麦积山石窟,1996年12月一版一印,定价10元,东升斋编号:1768;
10.陕西钟山石窟,1996年12月一版一印,定价10元,东升斋编号:1769;
11.昆明地藏寺经幢,1998年11月一版一印,定价10元,东升斋编号:1770。
均为重庆出版社出版,选自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国石窟雕塑全集》,全套共三批,24种书目,本次集了差不多一半。
书法文库系列丛书之:
1.《翰逸神飞》,定价30元,东升斋编号:1770;
2.《旅途珍翰》,定价30元,东升斋编号:1771;
3.《石上风采》,定价28元,东升斋编号:1772。
书法编辑部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1月初版,全套共12本,目前只剩3本,继续留意。
因为刚去过龙门石窟,所以找出其中有关龙门二十品的内容来读。《石上风采》书中,有一篇宫大中写的《“龙门二十品”与北魏书体》的文章,主要从北魏书体的行次、结体、用笔等三个方面来谈北魏书风,其中最著名者有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四品最为著名,之前在千禧书店买了一套二玄社出品的“龙门二十品”上下,回家后翻出来重新读读;《旅途珍翰》书中,有一篇吴伟庆写的“龙门石窟与龙门二十品”,介绍褚遂良的《伊阙佛龛》,康有为盛赞北魏书法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竣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这几篇文章都值得推荐给儿子好好看看。
晚上在路桥吃饭,打车回家,父子两人,终于又开始听久违的“今天”音频节目,从单位到家里的路程,可以听两天的内容,这本书春节期间儿子带在路上,边走边读,读了将近一半了,每天有时间再听听音频,都是发生在人间的真善美的故事,积累写作的素材,也积累人生的阅历。
睡前,从楼上的“三联生活周刊”书堆中找出一本“最想念的年货”专刊,一翻就翻到介绍洛阳开封一带美食的那期。去过之后再读这篇文章,就有更多共鸣了,书中介绍的开封西司夜市上的炒凉粉,永远有一堆人在排队的那家,幸好没有错过;洛阳丽景门内,喝过不翻汤和洛阳水席,书中提及的真不同,没有去,看来错过的还是不少,其实出发前应该带上这本,按图索骥,这些当地特色美食就不容易错过了,看来江湖经验还是不够丰富啊!
2017年2月4日,星期六
今日获赠书单: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英]彼得·弗兰科潘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一版一印,定价128元,东升斋编号:1774。
这本是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春节推荐书目,在省城工作的外甥女吕淼读过后极力推荐给我,我也把这本书推荐给宣传部的同事,列入推荐书目。作者彼得·弗兰科潘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本书的研究主题是古老的丝绸之路,数千年来,这里连接着欧洲和太平洋,是地球运转的轴心,这个地区也是世界上主要宗教的发祥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印度教在这里相互碰撞。但是到了现代,这里却成了激进主义和宗教暴力的代名词,在西方社会和欧洲的崛起故事中成为边缘化的地区。作者要做的就是通过提出新问题,开拓新领域,鼓励更多人去研究那些被几代人忽视的族群和地域,希望我们都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历史。
2017年2月5日,星期日
中午在万达广场和德宇一家一起吃饭,饭后去三楼逛了一下久闻其名的漫书咖,没想到比想象中还要精彩,不仅仅只是一个书咖,俨然一个小型的诚品书店啊,文创用品,图书馆式的桌椅,还有一架架的书墙,在万达广场还有一片这样的书店,之前居然没有来过,真是遗憾!
今日购书单:
《哈佛极简中国史》,[美]阿尔伯特·克雷格著,李阳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11月一版一印,定价42元,东升斋编号:1775。购于慢书咖。
下午,和德宇兄一起去黄岩九峰的梅园赏梅,去年此时,我们曾一起去临海长城的梅园赏梅,一晃又是一年。九峰梅园记得2004年下雪天曾去过一次,已多年未去。买了一张五元的门票,仿佛就进入了一个梅花的国度,大多是古梅桩,宫粉、绿萼、南京红,争奇斗艳,或傍假山或临潭水,或靠亭园,姹紫嫣红开遍。九峰梅园的梅桩以自然派取胜,不似其他盆景,以病为美。游园时,碰到张广星大哥,王楚健兄,出门绕宋代瑞隆感应塔时,又碰到小学的班主任蒋小彩老师,合影留念。
2017年2月6日,星期一
昨晚带儿子在书城买书,天台发生特大火灾,致18死18伤,书都没买成就匆匆赶回办公室加班,一直忙到凌晨,中午又赶着上报一个材料,也没好好休息,晚上到家就很困乏了,陪家人看了一会儿中华诗词大会第二季,翻了几页书就早早休息了。
在京东上下单购买一套阿西莫夫的经典作品《银河帝国》套装书,送给儿子。
2017年2月7日,星期二
昨天在京东上下单购买的《银河帝国》,一天就到货了,下班带回家,送给儿子,作为礼物,经过楼下的梅花林,在花前树下拍了几张照片,以书当作主角,永远都很动人。
午后,在台州图书馆翻阅新书架上的好书,发现三本,分别是《星空之下永远有路》,作者是台湾建筑师姚仁禄,《音乐之爱——走进大师们的世界》,《美好如素》一本介绍素食的好书,借回最后一本,还有一本《文玩核桃》带回来细读,怕是一借回来又束之高阁了。
晚上有家,陪家人一起看第二季中华诗词大会的总决赛,看十六岁的高一女生武亦姝一路过关斩将夺得第二季擂主的宝座,看主持人董卿的随机应变,看康震等几位嘉宾老师的引经据典。边看节目,边翻手头的几套历史书,如最近入手的《哈佛中国史》,去年入手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康震老师的《康震评李白》,也是一乐也,翻读《哈佛中国史》的《魏晋南北朝》卷,看到王玄策的大名,顿时眼前一亮,问儿子有印象吗?马上报出刚看过的成龙影片《功夫喻咖》,电影一开头讲的不就是王玄策出使西域“一人灭一国”的传奇经历吗?这就是阅读最大的乐趣啊!书中也提到北魏时的都城洛阳,在当时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佛教在当时的传播,基本上每章都会提及,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也有图片介绍。希望儿子也能喜欢这些好书,在欣赏了“中华诗词大会”参赛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后,能对中国传统古诗词有更多书本之外的喜欢,而不是当作一门功课去死记硬背,了解跟当下生命情境的相互呼应,那才是中华诗词大会的成功之处呢!
2017年2月8日,星期三
今天收到《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6、7期合刊,主题是“看吧,爱情——凝视.爱欲.禁忌.逝去.永恒”,印象中这不是三联第一次做有关爱情的主题了。翻开目录挑了一篇“安藤忠雄:连战连败,连败连战”,介绍的是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故事,记者贾婷的文笔相当好,在她的笔下,仿佛把我带到了日本直岛,这座被称为“安藤之岛”的濑户内海中心岛屿参观贝乐思之家美术馆、地中美术馆,特别是南寺安静等待10分钟的绝妙体验。在大阪这座安藤之城,有1994年的近飞鸟博物馆,2001年设计的狭山池博物馆,司马辽太郎纪念馆。安藤忠雄没有接受过科班建筑教育,他认为,要真正理解建筑,必须通过旅行,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建筑空间,去感受随时间而移动的光影,吹过的风携带的味道,建筑里人们的交谈声,周边空气的皮肤触感。读这段文字,马上回忆起2016年4月和子祥兄一起在余杭参观安藤设计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的记忆。他认为,建筑是会永远留在参观者心里的,他想做的是有生命的建筑,因为是拳击手的特殊经历,让他一直保持着危机感,更努力去学,所以他的建筑永远都能让人大吃一惊,就像那个20年前已经在的大佛,因为建筑而变得完全不同了。
而“爱情”这一主题中的第一篇,写的是“洛神赋图”中无望的人神之恋,其中有一句话深得我心:人生有如朝露,功名、爱情不过一瞬,既然如此,只需刹那的温存与绚烂就好,又何必祈求长久呢?中国画论中有一个重要术语是“迁想妙得”,所谓迁想,是指艺术创作中的想旬,通过充分的思索与联系,把握对旬的内在气韵,以实现“妙得”。千载以下,《洛神赋》的感人之处,还在于那份一见倾心,流连顾盼的痴情。
午后,在办公室翻出俞平伯点校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随便翻开读了一章《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因为之前听过两遍蒋勋老师的导读,对这一章其实并不陌生,小儿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袭人真是懂事,被李妈妈抢吃了糖蒸酥酪,不但编谎话说自己不喜欢吃,还说自己更想吃栗子,成功转移了宝玉的注意力,化解了一场危机,做人的周到得体,值得学习,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啊!
2017年2月9日,星期四
早上,和儿子一起在单位食堂吃饭,终于逮住机会,让他在盛放的梅花树下拍了几张照片,今年的梅花季,感觉特别长。
上午到民建台州市委会讲课,会员之家位于海门老街一幢两层的老房子中,环境真不错,这里周末有集市时经常去逛逛,没想到还别有一番小天地!
傍晚,到路桥,大姨丈王道德做“六七”了,时间过得真快啊!看时间尚早,到熟悉的老街走走,那些石板路、木头房子、老桥老街,虽然是全新改造的,但走在上面还能找到一些童年的回忆。可惜相机不给力,刚在老马路桥掏出手机,居然没电自动关机了,接上充电宝也死活开不了机,可惜了这么好的夕阳西下的美景。今天办了一张公交卡+自行车卡一卡通,在路桥第一次体验公共自行车出行,骑行体验没有椒江的舒服,座垫太低,把手太高,唯一的优点是能显示卡里的余额,看来改进的地方还是有很多啊!
晚上去书城接儿子,顺便取之前在书城订的两本书:
1.《观看之道》,约翰·伯格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5月第3版第1次印刷,定价42元,东升斋编号:1780;
2.《与天下共醒》,李怀宇采写,中华书局,2016年3月一版一印,定价未记,东升斋编号:1781。
久违的台州书城,看到门口陈列的一架好书,大多是我买过、读过的,这就是一直以来评价一家好书店的标准啊。那就是:隔三差五就能发现一本熟悉的好书。
回到家,儿子继续读他的《哈利波特》(这个暑假已经将厚厚的七本快读完了),我则拿起刚购入的《观看之道》,这本书的作者约翰·伯格,刚在三联上读到他过世的消息,全书包托七篇编上序号的文章,以任何顺序阅读均可。其中四篇图文并茂,其余三篇只用影像。纯图像篇章意在引发与言语篇章同样多的问题,而作者之所以不发一言,正是担心此类信息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以致影响正题,真是有趣的一本书啊!
翻开正文,因为刚读过三联中对他生平的介绍,因此书中提及的很多观点都很熟悉了,如“观看先于言语”,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与信仰的影响;我们只看见我们注视的东西,我们总是在审度物我之间的关系,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中。作者也提到很多复制品与原件的关系问题,认为原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复制品的原作,而它不复是那个以影像打动你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原作的含义不在于它表达的独特内容,而在于它那独特的存在。
在第三篇文章中,作者谈到裸体和裸像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裸体只是脱光衣服,而裸像则是一种艺术形式;裸体是自我的呈现,而裸像则成为公开的展品。在欧洲的裸像艺术中,画家、观赏者——收藏者通常是男性,而画作的对象往往是女性,这不平等的关系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中,这就是观看之道。
在第五篇文章中,作者专门谈到油画的观看之道,油画有别于其他绘画形式的地方,在于它表现所绘物品的质感、纹理、光泽和结实的感觉,看重描绘和呈现的技巧,是油画传统不变的因素,其中最高层次的类别,是历史或神话作品,而所谓的风俗画,一般认为是与神话作品相对作品。
2017年2月10日,星期五
今天,在台州市委党校参加公务员考录考官的培训会,离上课时间还早,带着这本《观看之道》,在市民广场的梅花林走了一遭,以书为主角,以梅林为背景,取影拍照,效果不错。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今年拍读过的书,其实可以把书带到大自然中,拍下书的同时,也就拍下了一年四季最美的风景,当时正在开什么花,当时的心情与感动,就全都在了。
前几日在淘宝上买了一支国产但在海外很火的网红笔,金豪599A,亮桔色,11元包邮,试用了一下,书写流畅,色彩亮丽,外观仿LAMY,确实是一支物美价廉的好钢笔啊!0.38mm的出水也非常流畅,可以考虑多买几支,水笔就可以少用了。
用了一天时间就读完了这本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这是今年读完的第4本好书。今年阅读进度有点慢,40天过去了才读完4本书,看来接下来的时间,要少看电视,少看手机,争取多读书,不然,这一年一百本的阅读计划怕是要完成不了啊!
2017年2月11日,星期六
周六,继续在《台州晚报》开设“图书馆荐书”专栏,本期推荐的三本好书是:《牛津艺术词典》、《罗马故事》、《聆听:与一只鸟相遇的最好方式》。
午后,在台州图书馆二楼坐下来,开始阅读李怀宇采写的《与天下共醒:当代中国二十位知识人谈话录》。第一位采访对象是历史学家葛兆光。采访中多次提及葛兆光2011年出版的《宅兹中国》一书,强调有一个历史中国,有一个政治中国,还有一个文化中国,作为历史学家,葛兆光在访谈中谈到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他一再强调政府不是国家,国家不是祖国,提到明代传教士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中提出的“无处非中”的观点,提到精英思想如何变成大众思想,提到专业学者和公共知识分子的分别,提到金耀基先生(天台人)的《海德堡语丝》,谈到学者如何在大变动的时代自处的问题,都能令人沉思。突然发现,这本书不应该一口气读完,最好的办法是看一个学者的访谈,马上去找他的代表作来读,比如葛兆光在采访中多次提及的《宅兹中国》一书,图书馆就有藏书,这样跟着书本,一本接一本,读这些学者的代表作,就能对近代和当代的学者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了。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下午在电影院看完《极限特工3》,一家人在老爸家吃山粉糊,过元宵佳节,这是我们家每年的过年保留节目,像去年元宵节老爸陪福云阿叔去上海看病,元宵节没吃到山粉湖,就好像这个年没过完似的,心里会空落落的,这就是家的意义啊!
吃完山粉糊,回家路上,特意经过青年路,果然一轮圆月已经挂在空中,与路上的红灯笼交相辉映,这个元宵惦记着唐寅的一首元宵诗: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借这首诗的第一句,配上这应景的图片,为朋友们送上元宵节最诚挚的祝福。
2017年2月12日,星期日
今天在单位加班一整天,整理党代会的资料组提要。傍晚时分,接上儿子去中央公园走一圈,顺便以“花”为题,父子两人来对“飞花令”。期待中的你一句我一句的场景并没有出现,更多的是儿子一会想到一句,过一会又想到一句,初中生的古诗词储备真是惊人,令我这个中文系毕业的老爸都自愧不如甘拜下风。晚上整理了一句:“两人对月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放在朋友圈中,林文厅兄接了很多没想到的句子,令人印象最深的是这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下次,可以“月”为题,再来对一对,这“飞花令”真好玩。
晚上,在书架上找出一本葛兆光的旧作《本无畛域》,阅读他写的几篇书评,再深入了解这位历史学家。“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是读《陈寅恪集·书信集》的随感,陈寅恪出身世家受不得气,但傅斯年等能容忍他,主题就是“但求为国家保存此一读书种子耳”,陈不算是一个注意留存信件的人,但他写给傅斯年的信件,能够完整保留下来,让人们能够回答“为什么天才总是成群的来”这个问题,读罢全文,窗外正悬着一轮明月。
今天在东山花鸟市场购月季两株,合为一盆。
2017年2月13日,星期一
今天,儿子开始了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学习,生活又重新回到每天六点起床,给儿子做饭,送他上学的轨道上来。利用做饭的时间,继续听田艺苗的古典音乐讲座“古典音乐很难吗?”也是一种好享受。
早上送儿子去学校,在家做了家务,带上耳塞去市民广场散步,一边听QQ音乐中格鲁米欧演奏的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真是醉人的音乐。市民广场附近,红梅盛放,今年的梅花季感觉特别长,好好享受这美好的季节。
晚上在书房陪儿子做作业,继续阅读葛兆光的《本无畛域》,从头开始阅读“本无畛域——从《我之小史》说到资料的解读”,主要是从一位无名徽商詹鸣铎的自传体小说《我之小史》,谈如何在历史中理解和使用那些无名者的作品?谈无名者的自传体小说如何可以作为大历史的文献?谈通过这些无名者作品所呈现的,是怎么样的近世中国社会的生活和心情?葛兆光是历史学家,这些观念都非常值得探究和学习。真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啊!
“读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再说学术史的遗忘”,介绍的是嘉兴的沈曾植。我最早是通过董桥的文字认识这位作为近代大书法家的沈曾植,在西冷印社出版的图录中也曾见过他的绝笔,读这篇文章,才知道他在学术上造诣如此之深,难怪列为陈寅恪最佩服的少数几人之一。嘉兴有他的故居,可惜2014年底去探访的时候,周边都在大拆,不知故居现在的命运如何?葛兆光作为历史学家,品评历史人物,当然会把他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不以王朝认同作为判断的唯一尺度,而以文化认同作为理解的基础,因此对他的遗老心态,对积极参与张勋复辟,就有更多的理解或者说是包容。作为晚清民初的学界班头、文人领袖,沈曾植受到王国维、陈寅恪等人的推崇,许全胜专门给他编《年谱长编》,由此让我想到路桥的乡贤杨晨,他编写的《路桥志略》,为路桥这个小小的商贸小镇立志,可惜他的故居如今却荡然无存。会有人去编《杨晨年谱长编》,去修复他的故居吗?如果没有人去做,那就让我去做?去搜集他的资料,编辑他的年谱,呼吁推动杨晨的故居早日得到修复?这个事情如果做起来,相信也会是非常有意义的吧!
“读《吴宓日记续编》”,看出他对旧时代的恋恋不舍,对文字改革的抵触,对新政权的不配合,这样的日记能够顺利出版,说明这还是一个包容的时代。
“读何兆武先生《上学记》”,这位西南联大毕业的何兆武先生,早就听闻大名,《上学记》是根据他口述的求学经历,整理的一本回忆录,作为长一辈的清华同事,葛兆光对他很是尊敬,执父辈之礼,幸福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作者认为,像何先生这样的“修养”,反过来说就是“文明”,“凡是代代相传的事物、信念、形象、行为和制度都是传统”,只是到了现代,很少还能有人保持这份优雅与从容了!翻看文末留下的读书笔记,这篇文章三年前的今天刚读过,这次算是故地重游,有些记忆还留在脑海中的,如谈清华的老校长梅贻琦跑警报时的绅士风度和吴晗的惊慌失措,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一直印象深刻。
2017年2月14日,星期二
今天是西方的情人节,阳台上养了五年的月季又开了一朵,剪下来插在瓶中,以lens的别册“爱”为背景,拍了一张照片。
继续阅读葛兆光的《本无畛域》。谈黄仁宇回忆录《黄河青山》的这篇,提到所谓“大历史”是他的终身梦想,他在普林斯顿曾参与编写《剑桥中国现代史》,在费正清的赞助下写《剑桥中国现代史》中的财政史部分,直到《万历十五年》让他大获成功。黄仁宇在美国的现代学术制度中讨生活,却无法适应科学化制度化的研究,他研究的是古代中国,心里却想的是现代中国。
最后一篇,读的是戴可杰的《巴尔扎克与小裁缝》,这是一本讲述七十年代的故事、八十年代的记忆和九十年代的写作的一本书,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一页历史,正是这一页历史,接续了前面一页的红色革命,接续了后一页的痛定思痛。
读完全书,这是我今年读的第五本书。
购买0.38和0.5的金豪599A钢笔都到货了,出水顺畅,继续好评。
2017年2月15日,星期三
今天在台州高速公路公司讲课,早上骑自行车穿过市民广场,梅花开得还是很旺,讲完课,在26楼顶眺望风景,葭芷泾的一片梅林尽收眼底,中央公园尽收眼底,中心大道也尽收眼底。
中午在台州图书馆的新书架翻书,又发现三本值得推荐的好书,分别是:孟昌明的《天国的梦游》、雷姆·库哈斯的《癫狂的纽约:给曼哈顿补写的宣言》、《浪漫韵:十九世纪欧洲音乐风格史》。
2017年2月16日,星期四
今天去杭州出差,10点出发,下午2点到达杭州湖光饭店,左右无事,出门体验一下杭州的公共自行车出行,门口附近就有公共自行车的停靠站,现在也可以提供扫码租车的功能,要下载一个APP,押金500,租车一小时10元,相对来讲比较贵(用卡的公共自行车基本无费用)。打了一辆曹操专车,起步价3公里以内10元,3公里以上每公里2.5元,车子很多,还是非常方便的,使用的车辆都是吉利集团的帝豪电动力车型,模式参考神州租车,由公司统一运营、统一的工作人员制服等,下次如果能回到台州老家就好了,也是对公务租车市场的一种补充呢!后来在街上看到有骑呗单车的绿色小车,下载了APP注册好后,扫码就可以直接骑走了,一个小时才一元钱,用支付宝的蚂蚁花呗积分,连押金都免了,很方便,第一次用,首单还能免单,将来到杭州,这是一个很好的出行方式的补充。摩拜单车和OFO单车,市场占有率不高。(补记:2017年11月底再来,已经是满大街泛滥成灾的共享单车了)
抽空去了趟晓风书屋,又发现很多好书新书,如果不去书店,根本不会知道会有这么多好书可以选择,每本书都想买,最后挑了五本,会员卡打八五折,实付200元左右。
今天购书单
1.《佛光无尽:弗利尔一九一0年龙门纪行》,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2015年7月第2次印刷,定价58元,东升斋编号:1782;
2.《我想遇见你的人生:给女儿爱的书写》,杨照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一版一印,定价39元,东升斋编号:1783;
3.《佛像的历史》,梁思成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2015年8月第7次印刷,定价39元,东升斋编号:1784;
4.《余音:学术史随笔选》,葛兆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一版一印,定价62元,东升斋编号:1785;
想找葛兆光先生的《宅兹中国》,库存好像没有了,挑了这本《余音》,部分文章跟《本无畛域》重复;看到两本跟龙门石窟相关的好书,忍不住又买买买,每次去晓风书屋,都会买几本书,用实际行动支持这家很喜欢的实体书店。
宅在酒店房间,开始阅读葛兆光的《宅兹中国》,“绪说: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作者是历史学家,看问题很多新颖的角度,有些是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如一直习以为常的中国居然也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它能否涵盖这个曾经包含了各个民族各朝的空间?各个区域的差异性能够被简单地划在同一的“中国”里吗?对于中国学者面言,这些根本不成其为问题,但对西方学者而言,又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他们会过度放大民族、宗教、地方历史的差异性,而又过度看小了“中国”尤其是“汉族中国”的历史延续性和文化同一性。这其中,绕不开中国和亚洲的关系,绕不开元代和清朝这两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对“中国”历史的挑战,欧美的后现代历史学,对于现代性的批判中包含了对近代以来现代民族国家天然正当性的质疑,但对于复杂的中国,这一理论又不一定完全适应中国的情况,那如何在中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中国呢?无论是“地方”或者“区域”的论述,“亚洲”或者“东亚”的论述,“台湾中心”或者“大汗之国”的论述,都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多点透视,西方人的理论不一定就适合中国,毕竟在文化意义上,中国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文化共同体”。
2017年2月17日,星期五
在杭州出差,四点多就醒了,开始阅读昨日新购入的《佛光无尽:弗利尔一九一0年龙门纪行》。弗利尔是美国十九世纪晚期二十世纪早期最著名的中国艺术鉴藏家,并创建了弗利尔艺术博物馆,收藏三千余件中国艺术品,这本书是他1910年下半年在中国旅行期间,先后去过的郑州巩县、开封、洛阳等中原古都,考察龙门石窟等一些历史名胜,并记下的当年的日记整理而成的书。弗利尔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中国旅行期间也曾得很多官方人士的支持,这些都一一体现在这本当年的日记本中,随行的还有一位当时北京的摄影师周裕泰,用玻璃底片为后世读者留下了一百多年前的龙门石窟的珍贵影像。这种日记体的形式,写得非常接地气,每天遇到的风景、接触到的人、对宝库的考察,都有详细的描写。仿佛把读者带回到那个已经过去一百年的最美天堂。因为最近刚去过一趟龙门石窟,读这些文字就更有共鸣。这本书是我今年读的第六本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好像第一次接触,但精美的装帧、精制的格式,使这本书的手感摸起来特别好,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2017年2月18日,星期六
今天,带儿子去杭州滨江的浙医二院看病,高铁一天来回。在路上继续阅读葛兆光的《宅兹中国》。这本书台州书城无货,去杭州的晓风书屋也没找到,只能读从图书馆借阅的版本,因此不能在心有戚戚焉的地方下划线做记号,时间一长,就容易淡忘。不过葛兆光的历史观点还是非常新颖,如第一编“在历史中理解中国”,提到“中国”意识在宋代的凸显,这是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源,在经历了大唐的繁华强盛后,到宋代开始受到辽、夏、金等异族的包围,天下、四夷、朝贡、敌国、实际政治与观念中的“中国”开始出现差异,“边界”的概念也慢慢开始浮现;而在山海经、职贡图和旅行记中,关于异域慢慢从神话世怪世界的想象变成活生生的现象,到明代利玛窦来华,从“天下”开始过渡到“万国”,来自古知识和历史记忆的异域想象逐渐落地;而作为古舆图的思想史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更新,既有欧洲古代世界地图中的东方想象,也有古代中国化夷、舆地、禹迹图中的观念世界,更有佛教地图中对另类世界的想象,而明代的海防地图和方志地图,也可以看出当时人的公私观念。
2017年2月20日,星期一
今天,开启党代会模式,天天晚上加班到深夜,忙着资料组的活计,读书的时间都被挤占掉了。
中午,抽空去了一趟椒江云西路上的美丽达专卖店,去取昨天订购的一辆烈风“马丁2”自行车,自提价1799元+100元运费,再加上车灯和骑行包等配件,全部搞定也将近2100元了,从此上学路上又多了一件出行好伙伴。
2017年2月21日,星期二
中午,抽空去了一趟台州图书馆,推荐三本好书,分别是葛兆光的《宅兹中国》、蔡珠儿的《种地书》、丁莉的《永远的“唐土”——日本平安朝物语文学的中国叙述》,发在朋友圈中,晚上回家又删掉。从今天开始,发朋友圈又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想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何其难也,我们都不是生活在一个真空的社会,来自同事、朋友、甚至身边最亲的人,都有各种各样无形的压力,选择做真实的自己,好难,但回过头来,朋友圈中呈现的“我”,就是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吗?
杭州的大彬兄发起给家乡庆元留守儿童的捐书活动,找出儿子这些年读过的少年文学等报刊,打包给寄出去。
在图书馆借回一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的小精装《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放在副驾驶席,等红绿灯的时候,随手可以翻读。
2017年2月22日,星期三
午后,在大楼周边的小树林散步,不时府下身子,拍拍脚下不知名又不起眼的小花小草,借助“形色”这个小小的APP,可以了解紫色的叫“紫花地丁”,黄色的是“稻槎菜”,白色的叫“荠菜”,虽然不能像以往那样随手分享到朋友圈中,但是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对生活的热爱,可不能弄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尽量回来做自己吧!
2017年2月23日,星期四
今天又去杭州开会,这是这个月第四次去杭州了。这次坐火车出行,在高铁上一边听格鲁米欧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一边阅读这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是村上春村的专刊,静下心来,每一篇文字都好读。如专访滕井省三这位日本学者,他认为“村上春树现象”在中国是由台湾—香港—上海—北京这样的方向传播的,他认为林少华的译本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味道,施小炜(1Q84译者)和台湾的赖明珠,他们都直译,译本就可以传达村上日语里面原来有的那种有点奇怪的,但很新鲜,富有实验性的感觉。
在专刊中,多位作者从不同角度来写村上,如主笔陈晓从“个人主义者”来形容村上,有很多对这位神秘的大作家近距离的描写,从“村上工业”衍生出“村上世界”,形成一种产业;记者王丹阳笔下的村上,是流行文化元素包裹下的严肃文学,如他的青春三部曲《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1992年的《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是他的过渡期重要作品,而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实现了过渡期后的重大转折,是继《挪威的森林》后又一部畅销世界的小说,也暗示着他从青春小说作家到国民作家的扭转。2009年到2010年《1Q84》共三卷,我也是从那时开始真正接触村上的作品,烟、酒、性是村上不变的母题。有一位名古屋大学的说得好:村上与其说代表日本作家,不如说这位全球化的作家正好是日本人。
记者张月寒写的《村上春树的日本地图》,则是从地理与文字的双重维度,与他进行一场超时空对话,从《且听风吟》中阪神间这个海滨小镇作为起点,有中产阶级的效外生活,有海与蓝,有“羊”和“少年时代”,有图书馆,到“东京”的早稻田及周边的吉祥寺、爵士乐酒吧、神奈川。村上的作品虽然出现最多的是西方的意象,如啤酒、爵士乐、古典音乐、美国作家的小说,但他的落脚点还是在日本。
火车到了杭州,从东站换乘地铁到武林广场,再换乘公交车到酒店,看时间尚早,租了一辆共享单车(Hello bike)骑到母校老杭大校园转了一圈,1997年杭大百年校庆仿佛还在眼前,一眨眼20年已经过去了,只有“世纪之光”的雕塑还矗立在校园的正中央,当年的9幢宿舍也早已改成了女生宿舍,曾经的423,再也回不去了。
在杭大校园内的晓风书屋坐下,点上一杯咖啡,挑了一本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且听风吟》,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定价28元,这是我东升斋中1786本藏书。
下午在杭州环岛酒店开会,晚上哪儿也没去,就呆在酒店房间里,开始阅读村上春村的这本处女作《且听风吟》,当年酒吧小老板村上春树凭借这本处女作赢得新人奖,才一发不可收,正式走上职业小说家道路,如果当年没有获奖,可能就此搁笔,那世上还会有这样一位独特的小说家吗?历史仿佛充满了偶然性,其背后,有没有必然性呢?不是都说,是金子总会闪光的,真的是这样吗?也许一个鼓励,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生活还真处处是惊喜呢!
2017年2月24日,星期五
一早,从杭州返回台州,在地铁上,在杭州东站的候车室里,在开往台州的动车上,一气呵成读完这本《且听风吟》,这是我今年读完的第八本好书,跟往年比起来,今年的阅读进度偏慢,接下来,是不是多读一些村上的小说,补补课?他的《挪威的森林》,印象中家里有买过的,晒书房中有他的八本书,在哪里呢?要找找看。
2017年2月25日,星期六
今天开始,进入党代会的超级忙碌模式,上午装资料袋,下午进驻凤凰山庄,在酒店住了五天,每天早上六点半左右起床开始干活,一直忙碌到晚上12点左右上床睡觉,每天至少工作16—18小时,抽空读完这期的《三联生活周刊》的村上春树专刊,这也可以算一本,是我今年读完的第七本好书。
2017年2月28日,星期二
党代会间隙,中午抽空去了一趟台州图书馆,在新书架上抽出三本好书推荐,分别是俞晓群的《一个人的出版史》、《伴月共生》、《只属于我的视界:手机摄影自白书》,借了其中的两本回来细读。
于是,在忙碌的党代会间隙,稍微空一些的午后,在3106房间靠窗位置坐下,对着窗外盛开的玉兰花,开始阅读这本《手机摄影自白书》。第一次听说“LOFTER”这个手机摄影的社区,也第一次听说“VSCO CAM”,这个在Iphone 摄影界大名鼎鼎的后期处理软件,几乎每一位手机摄影达人都会提及这款神器,又长了知识,马上付诸行动,在华为P9手机上下载了这款”LOFTER”APP,用起来。
本月结束,下月精彩继续,欢迎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