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5月16日,星期五
午后,继续进行我的阅读计划:去台州图书馆二楼老位置阅读《钱穆先生学术年谱》
今天看的是第二篇序言,是钱穆先生的遗孀胡钱美琦的《也谈现代新儒家》,对外界将钱穆先生归入新儒家的说法给予了解释说明。每天午后这样坐一坐,真好,准备下周再去的时候,带上一个背包,放一个茶杯,一个茶叶罐,一个水杯,一边喝茶一边看书,不亦快哉?只是除去周未两天,除去时不时的出差,要在一个月之内看完厚厚一卷的学术年谱,半年之内看完全六卷,还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加油吧!
周五晚,和儿子一起在家欣赏《舌尖上的中国2》:这一集中介绍的新疆大盘鸡,其实我们在开发区就能吃到,改天可以去尝尝,片中还有杭州的小笼包介绍,片儿川,看来都要火了吧!
5月17日,星期六
晚上,在家阅读《艺术品鉴201401》,“梦里天色—赏析瓷器之魁汝窑”介绍的还是这“雨过天青色”的宋瓷之首,最近一直在听蒋勋老师的中国美术史二十四讲,从北宋讲到南宋,一直绕不开宋徽宗,这位政治上的亡国之君,却是“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百头”的文化帝王,五一在杭州观展,在他手书的《草书千字文》前驻足良久,如此近距离接触这位文化帝王,真是难得!
阅读《日本花道》一书,之前对这极简主义的日本花道想象的还是太简单了。原来日本的花道有专门修剪花枝的剪刀,有剑山(可供固定花枝用),有各种不同的花材,要经过水泡或者揉碎,或者火烧,甚至泡威士忌等,才能更好地保鲜,使一盆辛辛苦苦制作出来的花材不至于过早萎调,真是好讲究啊!值得学习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还有插花中三的数字关系,花枝在瓶中的角度,都可以靠各种不同的造型来固定,真是大开眼界。插在单位花瓶中的杜鹃花,也陆续开到第二朵和第三朵了,真好!
阅读《南方周未》2014年5月15日文化版E27版,“自改革”和“解放思想”,梁启超及其周边话题。这篇文章,围绕解玺璋最近出的一本新书《君主立宪之殇—梁启超和他的“自改革”》,对作者进行的一次专访。中国近代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失败者”,梁启超便是其中之一。在他的时代,梁启超很早就被看成落伍者,胡适的评价“才高而不得有系统的训练,好学而不得良师益友,入世太早,成名太速,自任太多,故他的影响甚大而自身的成就甚微”。梁启超本质上是新闻人,他做学术其实是从现实出发的。
5月18日,星期日
早上出门,包里一本书都没放,真是不习惯,在乐购肯德基小坐的时候,去边上的报刊亭买了一份周日的《钱江晚报》没想到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此又发现了一块阅读的新大陆。
周日的钱江晚报有“全民阅读”栏目,每篇皆有可读性很强的文章,无论是“晚潮”中祝勇写的《李自成的“后宫”》,还是“文艺评论”中浙大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沈语冰所写的《莫奈及印象派绘画的社会面相》,皆可观、可读。这期“全民阅读”周刊的重点报道是“真实的杜甫”,围绕历时36年终于出版的《杜甫全集校注》,重新认识这个老熟人。历史教科书中对他的认识,很多都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其实杜甫是用脚写诗的行者,19—36岁是他的壮游时期,曾来过台州;48—58岁是他的漂泊时期,经历过繁华,也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人生的无常。33岁时,杜甫遇到了比他大11岁的李白(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双子星的相遇,对杜甫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杜甫为李白一连写下15首诗;而历时36年才最终得以出版的《杜甫全集校注》,背后是萧涤非、张忠纲等一大批学人多年艰苦的工作。正是因为有这一群甘愿为杜甫“卖命”的人,最终才能出版这套煌煌巨著,只是这一套十二册的全新精装珍藏版,定价850元,几人会买来放在家中?
今天收到在台州图书大厦网站订购的《知日·日本料理之魂》特刊,翻开阅读,趣味盎然。日本料理,经历了2000余年的发展,从公元前400年的绳文时代,到飞鸟、奈良、平安、镰仓、南北朝、战国、江户、明治等时代,无不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只不过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日本相对完好地保存了传统,而中国一直前进,反而丢失了很多传统,真是遗憾。
《日本家庭料理风景》一文,介绍了很多日本家庭餐桌上的独特风景,如作为料理研究家的井上家的七日餐,基本上是分餐制,食物很精简,中西餐搭配,鸡肉价格便宜,所以出现在餐桌上的机率很高,拍了七张图片发微信,比起自家晚餐桌上的六个菜,比日本人的料理可是丰富多了。
别册之中,介绍的是七夕越光之味,也就是日本人的主食“大米”。日本的米大多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如越光,一见钟情,阳光等等。人们常说,之所以日本人可以在白米饭上浇一点酱油,或是打一个生鸡蛋就吃得很香,是因为日本的大米本身就很好吃。在淘宝上搜了一下,这些越光大米包装都很小,5KG标价都在上百元,大米都这么贵,真是吃不起啊!本来还想买点书本中推荐的越光大米来尝尝看,可以知日的官网淘宝店居然找不到链接,莫非已经下架了?
5月19日,星期一
今天是中国旅游日,打开何伟的新书《奇石》,开启一段熟悉而又奇妙的中国之旅。就像我们通过林文月的《京都一年》来了解日本京都一样,我们通过老外何伟(其实他的本名叫Peter Hessier)来重新认识这个我们生活了三十多年,却又新鲜陌生的国度。这本小说集有24篇短篇小说,书中的故事写于2000年至2012年期间,并不按时间顺序来编排,作者也善于描写那些同样跟作者一样处于变动之中的人们。因此由在广州一次吃老鼠肉切入,作者又带我们回到这个神奇而又熟悉的国度。就像微信上到处都是的养生党一样,广东人吃老鼠肉,也不忘以“对身体有各种各样的好处”来吸引食客,令人莞尔。“胡同情缘”一文中,作者描写自己在北京老城区中一个生活了将近五年的小胡同,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每次读何伟的文章,都感叹学习做一个作家真好,随时对身边的人和事保持好奇心,将这些平时熟视无睹的身边最熟悉的风景记叙下来,也可以是一篇很好的小说,可以养家糊口,可以安身立命,也可以扬名立万。
午后,阅读一章《天雨流芳》,第十五讲:“林木之美的欣赏与体会”,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典故。提到“图片刻的快乐、饮酒;图一时的快乐,栽花;图永久的快乐,种树!”因为几十年后,人们还会因为前人栽下的树而怀念他。就像前段日子看的群众路线教育片《杨善洲》一样。
晚上,继续阅读何伟的《奇石》。“徒步长城”一章,讲述了一位执着的业余长城爱好者石彬伦的故事,数十年如一日研究长城,却基本上没有公开发表过一篇文章,真期待他的研究成果能出书,为冷门的长城保护留下一段可供借鉴的资料!
5月20日,星期二
今天,难得天放晴了,中午,带上订阅《读库》赠送的包包,放入茶叶罐,龙泉青瓷的杯子,茶水保温杯,笔记本,笔,继续到图书馆用功。到了图书馆,先去热水房打了一壶开水,再从书架的老位置上抽出《钱穆先生学术年谱》,打开茶叶罐,取出几克前天刚到手的梅家坞西湖龙井茶,用中投法泡上一杯绿茶,继续开始阅读。今天读的是这本年谱的编者韩复智所写的《我所认识的钱宾田先生》一文,代序。
晚上,在家阅读《知日·料理之魂特集》,“小山熏堂:多重身份的高级料亭继承者”,这家伙是《入殓师》的编剧,下鸭茶寮——老字号高级料亭的经营者,春夏秋冬都有当令的料理,提倡日本料理中“旬”的概念。
“岁时的智慧:二十四节气食材”一文中,提到“日本料理中有一条原则,即其美味不能超过食材原有的美味”,这是日本与口味浓重的中华料理的本质区别。日本人常说:“旬的食材”,“旬”就是最适合品尝一种食材的时节,日本的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大同小异;
小寒(寒鰤)、大寒(金橘)、睦月(七草粥)、立春(慈姑)、雨水(裙带菜)、如月(下野家例)、惊蜇(蛤)、春分(独活)、弥生(菜饭田乐)、清明(菜花)、谷雨(竹笋)、卯月(甘茶)、立夏(海鳗)、小满(小鮕鱼)、皋月(粽子)、芒种(梅)、夏至(毛豆)、水无月(凉粉)、小暑(章鱼)、大暑(夏季蔬菜)、文月(挂面)、立秋(梨)、处暑(秋刀鱼)、叶月(刨冰)、白露(松茸)、秋分(扇贝)、长月(青芋)、寒露(菊)、霜降(生姜)、神无月(栗子饭)、立冬(牡蛎)、小雪(河豚)、霜月(火锅)、大雪(橘子)、冬至(萝卜)、师走(红豆粥)。
24个节气+12个月,形成日本特有的“旬”的饮食文化。
继续阅读两章何伟的《奇石》。“肮脏的游戏”,讲的是政治背后和平队所做的努力;“海滩峰会”、讲的是2002年北戴河权力交接前的小小插曲,都很有意思。
5月21日,星期三
继续阅读何伟的《奇石》。“新城姑娘”讲的是一个何伟1996年在江城涪陵支教当英语老师时教的一个女学生,外出到深圳闯荡世界的故事。这篇文章的内容,其实在何伟尚未引进大陆的《甲骨文》中已经读过了一遍,包括电台主持人胡晓梅的故事,都已不陌生。虽然《甲骨文》因题材过于敏感,尚未能引进大陆出版,但通过这篇文章,其实也可以算是曲线引进了。这篇描写深圳打工妹的短文,也可以跟何伟的妻子张彤禾的《工厂女孩》互读。
阅读订阅的公共微信号“每日好书推荐”之:《蒋勋:人需要出走》。其中有几个关键词:出走,壮游,这个“壮”字,不只是炫耀,包含了一个深刻的,跟当地文化没有偏见的对话关系。旅游不只是看,更是找到自己内在最美的东西,所以壮游绝对不只是向外的观察,而是向内的反省。当短期无法出走时,阅读、聊天、分享、画画,也都是很不错的方法,最主要是避免脑子僵化,心灵麻木。
今日是小满节气,按计划,翻开《吃茶一水间》。小满茶事,作者安排的两款茶,一款是来自台湾福寿山的乌龙茶,一款是普洱茶膏。小满时节暑气上升,人体消耗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多者。饮陈年茶膏可消食解暑,令暑天无虞;但小满的茶席,作者又选的是“立夏”节气刚刚品评过的宜良宝洪茶,用青花碗泡,茶针搁为宜良宝洪寺残砖,有意思!每个节气,隔十五天读一段,应景读来,也很有趣味,等读完一本,一年就过去了。
下午,在办公室和档案局的吴志刚局长,书法家同事杨栋,人力社保局的牟锡荣同学分别聊起李霖灿先生的《天雨流芳》,有共同话题,有同好真好!
阅读《知日·料理之魂特集》,Miss Ansley的“自慢”料理进化论,介绍了散寿司,白萝卜炖鰤鱼,筑前煮等常见的日本家庭料理。有材料表,还有详细的菜谱,如果有心完全可以对照着动手做一做!
5月22日,星期日
午后,在台州市图书馆窗口位置,泡一杯龙井茶,继续阅读《钱穆先生学术年谱》。P85-P105
午后,回到办公室,继续阅读《天雨流芳》。第十六讲:“顽石的欣赏与启发”。李霖灿先生借一块顽石谈石论今,早至洪荒的女娲补天,近到张大千的拜石图,各有高妙,如《秋庭戏婴图》,有人看到作枣戏的儿童,有人看到枝叶扶疏的木芙蓉花,而李霖灿先生则独喜这“一剑奇石”;再转到日本京都龙安寺的禅石庭园,用十六块奇石作海上三山状,再回到“米癫拜石”的掌故,陈老莲洪绶的《米癫拜石图》和任颐(伯年)的《拜石图》,大异其趣,齐白石老先生的《拜石图》则在画面中删去了拜石的主体之人,只画了一冠一笏一石,使观众自己去领悟。《放牛图》中牛和牧童都不现身,也是异曲同工之处;丑、透、陋、瘦、秀,此乃“石之五德”,世界上没有不美丽的事物,只有不美丽的眼睛和不听使唤的双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头懂得“沉默是金”的真意,正可借之以丰富人生。
夜深了,在家里读一章《奇石》。“永沉江底”一文似曾在《江城》中读过。
5月23日,星期五
今天,在360云盘中发现有人分享的来自日本的很多好东西,特意重新注册了一个以网易邮箱为账号的账户名,转存到自己的360云盘中,下载了两部日本放送协会的“敦煌莫高窟”的纪录片。带在身边,去天台出差的路上欣赏。
莫高窟,刚前段时间听蒋勋讲过,看过部分的图片,但是高清的纪录片,还是第一次见。日本人的纪录片拍得真不错,配的字幕是漂亮极了的隶书,关键是片中那些几千年来留下的莫高窟内的艺术珍品,真是美丽。那些菩萨的微笑,比起蒙娜丽莎的微笑要漂亮多了,感觉真是发自内心由内而外的漂亮。重点介绍的是第57窟、第224窟等,还有当年丝绸之路上各个民族之间的服饰打扮,来自西藏的葡萄和石榴等珍果,都留在了壁画中,美轮美奂!看这样的纪录片,真是赏心悦目。等看完这上下两集由日本人拍摄的,再回过头来看看国内拍的,比较一下优劣所在。
晚上,住在天台,夜读何伟的《奇石》一章,“一日一茶”推荐天台山云雾茶,“一日一花”推荐铁线蕨。
5月24日,星期六
周末还在天台出差,用玻璃杯泡了一杯天台山云雾茶。早上六点不到就醒了,起来看《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系列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一碗茶汤见人情”。这一集的主题应该是茶人和茶背后的人情温暖,因此采访的茶人遍布世界各地,有福建天福茗茶的创办人——104岁的张天福老先生,有日本茶道流派明月流的创始人丹下明月,有台湾来大陆发展的茶人李曙韵,有花了几年时间在中国大陆追寻茶魂的美国摄影师马修,各色各样的茶人,包括那些制茶的工艺传人,孜孜不倦制作没有农药污染的有机茶,目的只是为了呈现一杯干净的茶汤。看这样的纪录片,才知道喝到一杯好茶的不易。采茶工人花四天时间采到八万颗茶芽,才能制成一斤竹叶青;一杯饱含茱莉花香的茶,背后是贵州采茶女工不远万里的背井离乡,制茶人一个夏天的不眠不休;为了产出一杯无公害的好茶,要辛苦收集羊粪,或者用麻柳树汁当作农药。原来喝到一杯好茶真是不容易,要好好珍惜。
出差在外,总是很早就醒了,七点左右,去附近的国清寺景区逛了逛!沿着游步道慢慢走,看路边农忙时节的水田,看1000多年前的隋塔,看明朝时徐霞客走过的古道,看建于宋代的古桥,看“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石碑,看参天的古树名木,看墙壁上长满的苔藓,虽然没有进入去过多次的国清寺,但也颇满足了。
吃过早饭,和天台的几个朋友王正多、陈江强,和同事小叶等一起去华顶,我的本意是去探访当年葛玄开辟的茶园,但华顶因云锦杜鹃更知名,因此这神奇的高山,一路上总是充满了惊喜。五月下旬,云锦杜鹃已经差不多谢了,但落英满地,也是另外一种风景,几个朋友兴致都很高,以这些落英,以婀娜的树干取景,直拍到手机没电为止。经过天台云雾茶的茶园,亲手采下几片茶叶,有一芽一叶的,也有一芽两叶的,带回来夹在正在阅读的书中,虽然没有到访茶厂,但是这片茶山,已经足慰了!
《三联生活周刊·2014茶道专刊》,定价12元,购于路桥新华书店
今天,在陈向阳兄的微信中看到,这期的《三联生活周刊》,主题又是“茶之道”。想起去年的那一期茶之道专刊,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从天台回来之后,迫不及待去路桥新华书店买了两本。
晚上坐在星巴客,随意翻了一下,这一期的“茶之道”,提到的像宋徽宗、千利休、廖宝秀、周渝、叶荣枝、李曙韵等,其实都并不陌生了,慢慢欣赏,这些精彩的茶人,包括他们布置的茶席、使用的茶器,都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习。
晚上阅读第一章《从历代茶书看中国茶的历史》,专访南京农业大学朱自振、香港城市大学郑培凯两位老先生,从唐、宋、元、明、清一路下来,通过历代流转下来的茶书,看当时从皇宫到民间、饮茶方式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5月25日,星期日
今天,开始阅读《茶之道专刊》,“听周渝说老茶”,采访的是台湾紫藤庐的主人周渝,去年也是在《茶之道》专刊认识这位台湾的著名茶人。所以开篇就说:“紫藤庐作为台湾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一切陈设如昨,鱼儿畅游,紫藤花已谢!”这次跟着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葛维樱,在紫藤庐听周渝讲福元昌的传奇,2013年嘉德秋拍时一桶(七饼)拍出1350万元人民币,创下整个老茶交易体系里的最高纪录;讲到“红印”的品性,这种比较香的茶最好用老朱泥壶,复制出来却很难;作者又跟着周渝上阳明山夜话,看茶与画、与音乐的互印。周渝曾喜欢用琵琶而不是用古琴来作茶席的背景音乐,喜欢用肖斯塔科维奇的沧桑来衬托老茶的味道。其中琵琶曲《月儿高》被多次提及,于是在QQ音乐搜索下载了一首试听。这些老茶,动辄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价格每克都要3000新台币起,贵的要2万元一克,可不是我等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他日有机会去台湾,拜访紫藤庐,这门可难进了!
晚上,开始重新拿起毛笔,跟着儿子一起,从头练习智永的《真书千字文》,一天三张大字,坚持就是胜利。
继续阅读专刊的文章。“与何作如一起喝老普洱”。主笔王恺这次接触的茶人是广东的何作如先生,可以大方与朋友分享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普洱,名声好,威望也高。何有名士作派,对老茶很珍惜,随身携带喝茶的器物:产自日本的电子秤,按人头精确计算每次的投茶量;泡老普洱前,会把壶身放在未盖的铁壶上加热,蒸一下再用热水淋壶;测水都有专用的工具,测酸碱度,测水中固态物溶解度;农夫山泉是他所喜欢的,各方面都合适!泡老茶开始,并不洗茶,前两泡茶留下作为茶引,为后面的茶作平衡用!他总结,喝好的老普洱,必须具备五个条件:有钱、有闲,有探索精神、有学识、还要有哲思!老的号级茶,里面有叶、有梗、还有大枝条,与后来推崇芽茶的做法完全不同,讲究的是植物的全株性,后天的微生物可以找到丰厚的基础,要是一饼茶里光是芽头,肯定没有这么有劲道和醇厚。老茶,可以泡28泡以上,开始几泡又浓又厚,到后来每个人的身体开始放松下来,泡茶时间也从刚开始的30秒出汤到后面多延续30秒,泡久的茶汤感觉丰厚,是因为有茶油融解。
5月26日,星期一
今日购书单
1、《霍比特人》(精美插图本),吴刚译,上海译文(世纪景文)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2014年2月第2次印刷,定价69.80元;
2、《傅科摆》,【意】翁贝托·埃科著,郭世综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1月一版一印,定价69元;
3、《祖父的六抽小柜》,杨凯麟著,世纪文景出版社2014年2月一版一印,定价45元;
4、《想见 看见 听见》,阮义忠著,精装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1月一版一印,定价45元;
5、《群山回唱》,(美)卡勒德·胡赛尼著,康慨译,世纪文景出版社2013年8月一版一印,定价36元;
6、《柳永词集》,谢桃坊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8月一版,2013年10月第6次印刷,定价14元。
京东搞活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好书满200减100,巨划算,在网上挑了一部分好书,六本书原价278.8元,实付102.10元,相当于三七折,超值。
午后,在市图书馆泡一杯西湖龙井,继续阅读《钱穆先生学术年谱》。
从今天开始,正式进入正文。今后读到这里。P109-133。
翻看IPAD订阅的ZAKER推送的“三联生活周刊”电子杂志,得知昨日(2014年5月25日)是王世襄百年诞辰纪念日,三联生活周刊专门刊文,纪念张伯驹、陈梦家、朱家溍、汪曾祺等这些王世襄的老朋友们。下午回家路上,特间经过台州图书大厦,买了今天刚出炉的这一期。
今日购书单
《三联生活周刊》(王世襄与他的朋友们),购于台州图书大厦,定价12元。
回家后,先翻看了一篇《陈梦家:考古学家之殒》。对陈梦家,应该并不陌生了,最早是在岳南的《南渡北归》中读到他的生平,后来在何伟的《甲骨文》一书中,也有专门章节提到这位甲骨文和青铜器的研究大家的故事。而索马里的这篇文章,从西南联大时期他的朋友们,在美国暑期一个人搜集资料编写《全美中国青铜器》一书,回国后在胜因院12号为清华大学文物所搜购青铜及明代家具,在考古所的最后15年时光等四个阶段,详细回顾了陈梦家的一生,读来引人入胜。如果当年陈梦家没有遭遇文化大革命,留在美国继续研究,可能在学术上都会有更大的成就吧。包括对上海博物馆明清家具的收藏,对王世襄的影响,恐怕都是另外一回事了!历史就是这样,既充满了偶然性,又是必然的。
关注手机上ZAKER推送的“三联生活周刊”电子版。三联生活周刊的最近几期,选题都很感兴趣,看来是我越来越懂生活的缘故吧!只是周刊一周一期的速度,在文字校对上就显得较为粗糙,错字、漏字、重复的字,经常出现,看来还是不够严谨啊!
晚上,继续写《真书千字文》三张大字。
夜深了,边打瞌睡,边阅读《茶之道》专刊的《一杯好普洱的标准》。通篇读下来,其实更像是大益茶厂的广告软文,介绍了熟茶7572,一直被认为是行业内的标准,其实气候、水源和发酵环境都缺一不可,洒水、发酵堆的体系,这些都是关键词,而大益茶作为行业内的翘楚,又得益于另一套技术的成熟—研配。品饮一杯普洱茶的滋味,有甜、苦、酸、鲜等味感,有滑、爽、厚、薄等口感,有回甘、生津、喉韵等回感,还有枣香、蜜香、兰香、清香等香气。这是普洱茶的魅力,也考验着一个品饮者的感官灵敏度和品茶经验。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晨起,阅读《三联生活周刊》,“朱家溍:他把自己的心供得高高的”一文,记者孙若茜采写的这篇文章,采访了故宫博物馆古器物部研究员王健华、朱老的小女儿朱传荣、朱老的忘年交赵衍等身边亲友,还原一个淡泊、与世无争的朱家溍,如“追索真理不必拘泥形式”、“收藏不必为一己所有”、“发现美不须身处闲适”等观点,都很值得学习。朱老推荐弟子入门看《纲鉴易知录》,“将来不论研究故宫中的任何东西,全部要从历史入手,器物皆历史产物,若不懂历史只学器物,永远都是鼠目寸光,根本不可能学懂”;谈到将收藏捐赠给国家,曾有一句“古器物有聚有散,有散有聚。“聚”是一乐,“散”而能得其所,亦是一乐”。多么豁达!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更迭,历来速于西方社会,一件收藏品伴随收藏者的一生已属不易,焉能子子孙孙永远为一家一姓保存下去?朱老还能在自家三十平米的蜗居安之若素,在不大的空间建构出“院中八景”,碰到抄家也能安然吃饭睡觉。因为“既然不能左右我人生的命运,至少还能左右自己是睡得着睡不着。”佩服!朱家溍先生有一本代表作《故宫退食录》,值得买来一读。
今日购书单
《故宫退食录》(上、下两集),朱家溍著,故宫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2013年5月第5次印刷,印数16001-21000册,定价66元,订购于台州图书大厦网店,折后50.9元。
继续阅读“张艺谋:我毕生都愿意尝试”。三联生活周刊的好文章太多了,一周一期,真是来不及消化。以后要多放下手机,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读这些好文章!张艺谋在接受采访中反复强调,成长经历对他一生的影响的重要性,所以所有的选择都是他自己的选择。比如当年《活着》引起的轰动,比如《英雄》开始引领的“大片时代”,比如迎合商业拍的《金陵十三钗》,比如申奥片的拍摄和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都是这些必然选择的结果。张艺谋也一直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手艺人,拍电影就跟接订单似的,所以他说自己愿意尝试不同题材的东西。读了这篇文章,对老谋子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坦诚、他的率直。好文章真是受益匪浅。
阅读《读库1402》之“声音”,苗炜辑录2013的表达与记录,将近40页的篇幅,古往今来好多名人的发声,有些让人莞尔,有些让人深思,边读边划,边读边跟办公室同事分享。可惜这份声音清单里,属于中国人的声音实在是太少了,好像只有莫言等寥寥几位。
摘录几句:
为什么那么多作家都在谈他们的童年?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别的生活:其它的日子,他们都用来写作了。童年是他们心无旁鹜地经历的唯一时光。此后他们就写作,这占用了他们的一切时间,因为写作得用时间,就如绣花得用线。而人们只有一根线。 ——阿历克西·热尼的处女作小说《法兰西兵法》
对于等待者,时间太慢;对于忧惧者,时间太快;对于悲伤者,时间太长;对于欢乐者,时间太短;对于相爱的人,时间永恒。——美国作家亨利·凡·戴克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但有些人就是不会数数。
——英式没品笑话一则
“阿始啊。”她说,“非常遗憾的是,某些事物是不能往后退的。那一旦往前走之后,不管怎么努力,都回不去了。如果那时候有什么丝毫差错的话,都会以错误的样子凝固下来。”
——《国境之南,太阳之西》
这次震灾并不能笼统地概括为“死了两万人”,而是“死了一个人”的事情发生了两万件。
——日本导演北野武评论日本“三·一一”地震
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怎样从“大众”中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母亲常说:“当你坐在家里看书,随便那个角落,我总能感觉得到。因为那时候会有一种特别的寂静,看书的寂静。”那是一种极其厉害的寂静,不知怎么,便能穿越墙壁和天花板,响亮地告诉周围人,那个七岁的我,明明身体留在那里,却好似完全不在场一般。
——弗朗西斯·斯巴福德《小书痴》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所有的人生都催人泪下。
——塞内加的诗句
你有地图吗?我已经迷失在你的眼睛里。
——美国一项调查说,这是最有效的搭讪用语
多少人的痛苦都/随身而没/从未开花、结实/变为诗歌。
——穆旦的诗
尘嚣易生厌恶,既生厌恶,乃思逃于清虚。久寂易生凄凉,既生凄凉,必眷恋旧日的荣华光景。
——明代文人屠隆给王士性的信
我拒绝出版。是因为不出书都可以得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平静。一种心如止水。你打算出书时,世界会觉得你欠了他们的。如果你不出书,他们就不知道你到底在干什么。你就可以自管自。
——塞林格的一句老话
一个男人只要和他不爱的女人在一起,就会很快乐。
——王尔德
一切小说最终的涵义都包含这两个方面:生命在继续,死亡不可避免。
——卡佛
小说不像一条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进里面,待一小会儿,这边走走,那边转转,观察房间和走廊间的关联,然后再望向窗外,看看从这个角度看,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艾丽丝·门罗说
不知这本书会不会单辑出版?再翻翻前几年的《声音》,肯定会错过一些什么的。
晚上,在办公室阅读《读库1306》之“成长课”,作者易卫东,一个当了三十年中学老师的人,回忆他的小学和中学生涯。在求学生涯中碰到的各种老师,父亲是被批斗对象给台下的儿子造成的心理伤痕,被同学们排挤、捉弄的痛苦。作者在做了许多年的高中班主任之后,越来越感到高中阶段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高中是一个青少年的转型期,也是一个人逐渐社会化的转型期。作者也谈到“我之没有被毁灭,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阅读是我心灵救赎和自我教育的主要方式。”作者坦诚在中学阶段碰到过授业的经师甚至是名师,但他们并不能算是传道解惑的人师。因此作者自己一直努力做一名学生学业需要的经师、精神需要的导师,但是何其难也!
阅读《读书201405》之“被颠覆的萨德”,作者曹正东,谈近几年畅销世界的《五十道灰》,因大胆直率的描写性虐引爆全球,背后那些关于对爱的新秩序,关于调教、束缚再到自由的迂回关系。《五十道灰》对萨德的颠覆就在于一种情感内在化进程,就在于一种崭新的爱的秩序。
阅读一章《天雨流芳》,第十八讲:“墨韵的欣赏”。墨分五彩,不但体现在张大千画的《藏獒图》里,也体现在宋人的《山花墨兔图》。于墨海中立精神,在混沌中有光明,毛发中有筋骨。作者有几次在人事上都危乎殆哉惊险万分,到头来绝处逢生,正像是墨色的图画在平凡中出神奇,从混沌里放出光明!从大千先生的墨獒到牧谿的柿实,再推衍到徐渭的芭蕉和恽格的墨蔬,果然使我们由墨识道,从道生慧,平淡的人生更增加了不少绚丽的领悟。李霖灿先生的文章真好。感叹!
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今日购书单
《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村上春树著,南海出版公司2014年5月一版一印,定价39.5元,订购于台州图书大厦网店,折后29.60元。
午后,在市图书馆泡一杯“竹叶青”,继续读书。《钱穆先生学术年谱》,十八岁至二十四岁,P134-145。
晚上,在家阅读“三联”的“茶之道”专刊。“听詹勋华说茶”,果然是面对面听一个老茶人讲他这三十多年来喝茶焙火的人生经验,主人公詹勋华,被认为是台湾顶级茶席上的宝,他是公认的把老茶喝活了的人。这篇访谈除了开篇略微介绍这个茶人的人生经历,接下来主笔葛维樱完全隐去,只是听一个老茶人在面前,一边泡茶,一边娓娓道来,泡的茶陆续有2005年大树茶,“夕兰”、“泰和”,1982年的小青坨(算是长子),1980年生产的大青坨,“老怪”。作者将这些老茶跟临帖比,要常常临,才能知道它的气理和底蕴在哪里。“喝茶是让刹那间整片森林从你鼻腔经过”。老茶会“开花”,如果再放十年,“开花”时间会在三泡、四泡呈现。会往前推再过十几年,到第二泡就会“开花”;喝老茶更高的要求是“清”,这种淡而干净的感觉,是你在山里碰到一个出家人,和颜悦色,不丰富不华丽,安详得像秋天的月亮。这些茶语,有些听起来很高深,但我想这些正是一个老茶人在喝了这么多年的茶后,心中的感悟,所以可以洋洋洒洒,把心中的感觉通过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台州的茶人,有这么高的境界吗?大哥认识两个,下次有机会接触一下!
阅读《三联》之“老头儿的三杂“,作者汪朗是汪曾祺的儿子,介绍的是作为王世襄的好朋友,汪曾祺的一些趣事。“三杂”,指的是看杂书、写杂文、吃杂食,交的朋友之间的互相回忆的文章,都极生动有趣。如78岁的王世襄,在茶市场买到几个挺好的茄子,特意绕道骑半个小时自行车专程送过来给汪曾祺,如讲汪曾祺和黄裳交往的趣事,作者的文笔也非常幽默生动。
晚上,睡前,把下午读到的钱穆先生少年时读《三国》、读《水浒》的趣事,讲给儿子听,顺带着自己也巩固一下这刚刚过眼的内容,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吧!
继续临帖,智永的真书千字文,每天三张,坚持就是胜利。
5月29日,星期四
收到在读库官网订购的核销本,其中两本买重了,分别是《人在画中行》和《画西厢》,还有两本是新的,《佛性·童心》《高马缚》,不错。
将四本Notebook分赠给同办公室的四位同事,作为小朋友的六一儿童节礼物!
今天,碰到科级班的同学李挺,向我推荐了Coursera课程,刚刚启动一个中文课程叫“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秦始皇”,主讲人是台湾大学的吕世浩教授。跟其它公开课不同的是,Coursera课程需要在网上注册,要完成作业,要小组成员互评,可以像真正在大学自修一门课程一般,很有意思!还有参考书目,试着跟着学一段,看看是否能坚持下去。
午后,继续在市图书馆翻书,《钱穆先生学术年谱》。P145-152
晚上,继续阅读《天雨流芳》,第二十讲:“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这一讲从毛延寿因为将王昭君画丑而被砍头的故事谈起,讲意态难以描摹,讲到佛教造型艺术中的庄严和慈悲相,讲到谢赫六法论中人物画的第一指标就是“气韵生动”,谈到龙门奉先寺毗卢遮那佛的“具圆满相”,谈到云冈大佛的庄严健硕之美,谈到易州三彩罗汉塑像,各有各的精彩,可惜被卢芹斋(C.T.lo)设计盗卖至世界各地,跟昭陵六骏的飒露紫和卷毛駉都是相同的遭遇。凡是不世出的非常人和非常事,多多少少内中都涵蕴着浓厚的宗教情操。常言道“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前者指高古一型,后者表慈悲一念,有意思!
这段时间陆续听蒋勋讲《中国美术二十四讲》,讲到明代,对徐渭的重新定位,在当时的时代,太超出当时的时代,肯定为世所不容,所以只能“笔底明珠无人识,闲抛闲掷野藤中”。无奈,对徐渭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今天,同事送了一枝“石榴”,插在瓶中,可不能闲抛闲掷,期待笑口常开呢!
5月30日,星期五
午后,继续在市图书馆读《钱穆先生学术年谱》,二十六岁至三十一岁,153-163,每天中午只能读10页左右。
回办公室继续阅读《天雨流芳》。第二十一讲:“么些民族的生死观”,谈边疆民族的智慧,借着上世纪四十年代作者在云南参加的一个么些族人家的丧事,把“老多巴”高声吟咏的《求不死之药》的故事委婉道来,让人了悟生死一念间,这个翻译过来的故事也很有意思,讲三个富有的妇人带着金银珠宝去白沙、去丽江、去昆明买寿买岁,可看到的都是街头卖绫罗绸缎,街头卖金银珠宝,回去的路上,看到大自然的荣枯,忽然了悟:“万物兴衰,时序更改,皆有自然规律,人亦万物一端,岂能独特例外?生死平常事,何用忧伤?”于是相与大笑,忻然回家。看这些李霖灿先生自己当年编写的《么些族挽歌:苦凄苦寒——买寿买岁的故事》册页,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真是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啊!这些经典由季节的循环了却人世生死的大道理——平平淡淡,自自然然,却启示透彻,意味深长。
阅读阮义忠的随笔集《想见 看见 听见》。该书共分三卷,第二卷的“看见”有一篇文章是《君子庄灵 灵视人间》,是为庄灵举办的个展“灵视70”所写的文章。庄灵是庄严先生的儿子,也是著名的摄影师,镜头下的父母世伯、兄长、妻女等留影,可能是他摄影创作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他们不仅是家族相册的集锦,也是民国珍贵的影像档案,如庄严和台静农两位一生至友摄于1960年前后的作品,就是典型的例子。摄影的力量,就在于有时镜头比眼睛更能透视事物的幽微,底片比心智更能敏锐地观察到时代的痕迹。庄灵从来没有在摄影创作上赶过潮流,摄影之于他,始终如同书法之于中国文人一般,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功课,他很少靠摄影来证明什么,能够持续不断地拍照和体会从观窗镜中看到的事物,并从中捕捉颜色和形状的单纯秩序就能让他怡然自得了。摄影创作最可贵的价值,应该就是对拍摄对象的尊重与感激。
庄灵先生自已也有一句话:“让摄影自然地呈现人世间的一切可见光景,让一切可见光景全都回归于浩渺无垠的大自然。”
傍晚,儿子参加学校的艺术节表现优秀,在必胜客作东请客,我独自在办公室,阅毕李霖灿先生的《天雨流芳》。第二十二讲,也是最后一讲,“触景生情.点石成金”。作者引用顾恺之的四时诗云:“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作者悟得:人间到处有奇景,触景可以生情;传达文心有妙笔,妙笔可以生花。这一个半月以来,跟着李霖灿先生,徜徉在中国的艺术海洋中,仿佛跟着先生在课堂上上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的课,很多的名作,水平有限读不出好来,但是经过先生的点拔,每有会意,便欣然忘返,这就是艺术最大的给人愉悦的所在吧!
这本书买的是毛边本,第一次拿着一把裁纸刀,边读边裁,虽然麻烦了点,但真的也有无穷的乐趣,感谢李霖灿先生,感谢理想国。
晚上,在家翻阅三联的“茶之道”专刊。“叶荣枝:寻找茶之真味”,主笔王恺采访的是香港乐茶轩的主人叶荣枝。这个名字曾在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见过,文中果然也提到了他在深圳主持的那场唐茶的聚会,用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唐代茶器复制品来恢复唐代的煎茶道。叶荣枝也是香港有代表性的老茶人,经历过70年找未宜兴紫砂壶在香港的兴起,最高级别的顾景舟和蒋蓉的紫砂壶5000元每把,徐秀棠和吕尧臣的每把1000元,现在都炒到了上千万一把,脱离了使用品的概念,不是叶荣枝所欣赏的概念。包括一开始接触茶道就养成的访茶的习惯,到安徽金寨寻访霍山黄芽的产地,恢复传统的六安瓜片,教产地的茶农做已经失传的掰片的工艺。对老普洱,叶荣枝也不喜欢当下一些拼配的技术,“老鼠嫁女”的茶饼的传说,易武古茶山的产地“有根性”的茶。在叶先生看来,茶可以不名牌,但是一定要天然,要真。这位有理想,有坚持的茶人,值得敬佩。
5月31日,星期六
端午小长假第一天,这次高速不免费,儿子的兴趣班也都照旧,因此就不出门,宅在家中也是一个逍遥的假期。
上午,在市图书馆翻书。在电脑系统中检索“钱穆”,跳出一大堆,国学大师果然著作等身。因为最近在网上选修了国立台湾大学的“秦始皇”课程,因此挑了两本钱穆先生的《秦汉史》翻看。一本是三联书店出版的,2005年3月初版,手头这本已经是第13次印刷了,可见受欢迎的程度。书前有1956年初版的序言和1986年再版的序言,介绍了这部书离奇的出版经历;另一本是九州出版社的,2011年7月出版,繁体直排,书名是钱穆先生的手迹,还有“宾四”的印,可惜只有初版的序,没有收入再版的序,各个版本,区别还是存在的。
读了第一章,虽然是文言写的,但读来也晓畅流利。钱先生是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这本当年在北大的讲义提纲,开篇讲秦的地理位置在西方,文化并不发达,受东方齐鲁之士的影响,商鞅提出的几点变法主张,在其它国家其实早已开始实施,只是收效甚微,到了秦朝这个西方之国,得以大行,确立了春秋战国的霸业。读历史,要结合经济史、政治史一起,才更为趣味,果然不错。《秦汉史》,秦的篇章只有短短三十来页,近期配合《秦始皇》课程,读完应该不难。
又找来一本钱穆的《论语新解》来读。这本在钱穆先生眼中号称中国人人人必读的经典,之前跟着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完整读过一遍,当时挺有收获,过了段时间又忘得差不多了,不知道跟着钱师这本《论语新解》,能坚持再读一遍吗?这本书的体例为:原文,字词解释,注解(参考何晏的论语集注,朱熹的注和清代的注,成一家之言),试译四个部分。可惜借书证快要借满了,下次记得还掉大部分,腾出空间来,想借就能借。
晚,在路桥星巴客继续阅读《三联》的茶之道专刊。“京都的煎茶道之旅”,主笔王恺前往日本京都,探访源于中国明代的煎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历程,有煎茶道中最早创建流派的小川流,更注重茶的味道体验,有专门的呼吸法,不少煎茶道流派讲究的是“吃”茶,如小川流一杯茶只有九滴,还盖不满杯底,两杯茶之后茶会就结束了;而大坂的松月流,推崇的是闲和雅,两杯浅浅不足半杯的茶汤过后也就结束了,按家元二条雅庄先生的说法“这样才叫品茶啊!”而煎茶道流派二条流的口号是“和、清、敬、雅”,有别于抹茶道所提倡的“和、敬、清、寂”。
每年5月的第三个周未,会有28个流派的煎茶道中人来到黄檗寺的大本山万福寺,专门举办户外的全国煎茶道大会。老祖宗又是卖茶翁(月海禅师)
在日本,90%以上都是绿茶,最高等级的是玉露,其次是抹茶,“天下”一小罐296克标价3万日元;颜色是深带光泽的绿色,因为要求遮光,所以颜色深;品评的绿茶标准关键是茶味,考虑日照,这跟中国标准分类不大一样;再便宜的煎茶和番茶,是京都人的日常用茶,销量最大,京都的一保堂,是百年老茶铺,是京都和日本的茶人喜欢选择茶叶的地方,茶叶普遍来自宇治的大津川和宇治川两岸,本地生产,本地采购,然后再本地调和,是标准的传统老店的样式。
在日本,绿茶基本属于低温泡法,最精致的玉露要求水温更低,60摄氏度甚至40度,最精致的是用冰块——在炎热的夏天,用大块的冰压在玉露上,慢慢融化的冰水浸出玉露的香甜和茶汤,然后一滴滴搜集到水晶酒杯中,用以搭配夏天特制的料理。
附赠二维码,扫描后可以欣赏到“三联”出品的“日本煎茶道之旅”的视频,再加深下印象。
(五月书单到此结束)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