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八月份,购书17册,购杂志3册,获赠4册。收入稿费347.5元。阅毕2本书:分别是J.M.库切的《耶稣的童年》、龙应台的《野火集》;阅毕电子书2本,分别是三联生活节气的“处暑”周刊、林散之笔谈书法。此外,读《人物》、《南方周末》、《读者》、《读书》、《都市快报》等报刊杂志文章若干。整理8月份阅读笔记15000余字。
8月2日: 最近有点忙,好久没有在睡前坐下来安安静静地阅读一本书,认认真真地做读书笔记了,七月份的沉寂之后,八月份继续。
晚上,在路桥星巴客,开始阅读J.M库切的新作《耶稣的童年》。当初买这本书是被都市快报阅读周刊的介绍打动,翻开这本书中译本的序,写得像一篇学者作的学术论文,还是更期待文本本身。一个晚上,读了几个章节,故事情节还是比较吸引人的,不像之前翻阅的《云图》,居然会看不下去,难道是最近工作太忙,静不下心来吗?非也!这本《耶稣的童年》就读得津津有味啊!主人公西蒙和大卫,一老一少,不知从何处来,不知在何处安顿下来,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再试着寻找大卫的母亲,后来碰到了埃琳娜,没有婚姻,没有性爱,西蒙和埃琳娜就成为了大卫的父亲和母亲,这就是书名《耶稣的童年》的由来,文中也充满了很多哲学的思考。这是一个“新移民”的故事!
8月3日:早上送完儿子去学钢琴,抽空去逛了下久违的椒江千禧书店,一进门就碰到更是久违的广星大哥。聊书、聊读书笔记,聊晒书房,聊准备发起的换书活动,聊得不亦乐乎,书友相见,意气相投,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今日购书单:
1、《中国绘画史》,陈师曾著,中华书局,2010年8月一版一印,印数1—6000册,定价12元;
2、《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长江》,卓雅摄影选编,岳麓书社,2010年4月一版一印,印数1—15.000册,定价49元;
3、《历代名家书法经典—赵构》,王冬梅主编,中国书店,2013年1月一版一印,定价38元;
4、《历代名家书法经典—李叔同》,王冬梅主编,中国书店,2013年1月一版一印,定价38元;
购于千禧书店,折后实付80元,算下来折后五八折。还算可以,其中发现一套《历代名家书法经典》的丛书不错,选了其中的两本,分别是宋高宗赵构和李叔同的,回家上孔夫子旧书网找了一下,基本上都是同一家店出卖的,基本按原价不打折,去当当看了下,最低七九折,用晒书房扫入,确认是正版无疑,不错不错。久违的购书,回家做“今日购书单”,记下购买的时间,地点,再钤上一方“晓剑书情”的闲章,真愉快。
8月4日:今天是周未,经过花鸟市场,购买了一盆“三角梅”装点阳台。这盆三角梅,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在我家阳台上缤缤纷纷开了三个多月,每次从楼下经过,抬头一望,远远的像一团红云,得到好多邻居的赞赏。
继续阅读库切的《耶稣的童年》。西蒙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大卫找到了他的母亲,一个完全陌生的处女,而作为“父亲”的自己一个人忍受着离别的煎熬,有时候觉得自作自受,有时候又在思考,这样做对吗?可曾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每个孩子都需要母亲,可也需要属于自己的童年,需要玩伴,需要接触外界的世界,而这些都是这个陌生的“母亲”所不能给大卫的。书中还描写到码头上西蒙与众多码头工人的对话,对生活终极意义的探寻,显得很深奥,这样哲学层面的思辩,其实跟这些码头工人的身份是不相称的,作者如此设置,是不是有深层次的考虑?
8月5日:晚上,睡前给儿子讲“千字文”的故事,引用“望于江湖”的《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一书,用皇宫情景剧的搞笑模式,讲述南朝武帝萧衍时期,周兴嗣是如何一夜之间,将集到的一千个王羲之的墨宝,用四字一句汇集成这朗朗上口,传颂千古的千字文。这篇文字作为古人启蒙的教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历代书法家也曾留下大量的不同书体的千字文,如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赵佶的瘦金体千字文,赵孟頫的六体千字文,文征明的草书千字文等,以后有时间一一买来欣赏一番。
8月6日:阅毕J.M库切的《耶稣的童年》。这本小说中,这个家庭的组合很奇特,一个来历不明的孩子,被不是他父亲的男人指定了一个处女作为母亲,为了学习障碍的问题,进行抗争,最终开始逃亡,结果结尾却不了了之。这个孩子很特别,总是问一大堆的“为什么”,人非常聪明,凭着一本从图书馆借来的“堂吉诃德”,学会拼读,却无法在学校里遵守正常的秩序而被送到特殊的儿童学校,自称自己从学校的铁丝网中钻出来逃回家中,而学校的管理层却坚称根本没有什么铁丝网,最后陷入僵局之中,搞得人云里雾里,不知到底应该相信谁。读了全书,头脑中也会产生很多的“为什么”,也许这就是先知存在的一种方式?这本小说读了一遍,可能还不够,不能全部领悟,一本好的小说他的意义究竟又是什么呢?也许还是要回过头读一遍开头的序言,才能更好地理解这本小说,这样已经有三个疑惑了,哈!阅读引发思考,挺好。
8月7日:今天,从楼上的书架中抽了一本龙应台的《野火集》,开始阅读。翻开此书,按照我的阅读习惯,先从最后一篇文章读起,这后半部分,都是台湾的各路文化学者在《野火集》出版二十周年(1984—2004)的时候,回过头讨论1984年《野火集》的出版在当年的台湾岛引发的“龙旋风”。没想到这簿簿一册小书,当年会有如此强大的能量,而我居然在差不多时隔三十年之后,才翻开这本《野火集》,真是孤陋寡闻啊!
龙应台的文字,之前读过一本台版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这是第二本了。之前只知道龙应台曾出任过台北市的文化局长,没想到在台湾的文化界曾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阅读,永远都会让人产生“井底之蛙”的感觉,学习的道路真是永无止境。
8月8日:今天去了一趟仙居,游览了慕名已久的永安溪绿道和大神仙居景区。晚上,利用工作的间隙,阅读几篇《野火集》。正文还没开始,继续阅读当年亲身经历《野火集》带来的巨大冲击力的岛内的文化人谈这本书对当年台湾社会产生的政治上,文化上的巨大影响力。试读了其中几段,感觉这些写在三十年前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的文章,里面提到的毒奶粉、食品安全危机、人们在涉及全民利益问题上的集体禁声,其实何尝不是直面当下的中国大陆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台湾经济起飞比大陆要早,台湾走过的昨天,正是大陆目前正在经历的今天。那么,台湾的改革,带来民主自由的今天,会不会也是我们的明天?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好准备,来迎接这个不确定的明天?
8月9日:今天从天台出差归来,回到办公室,看到从河南“星河”君处漂流过来的《读库Notebook》,已经静静地躺在我的办公桌上。仔细打开漂亮的书包,翻开精美的书衣,跳入的是一个个热爱读库的老朋友熟悉的名字:小尘,蓝库子likewhat、驴、行之,星河,还有读库的作者姜淑梅(以60岁高龄开始认字,77岁开始写作)、马国兴留下的笔迹。
略作思考,在漂流本上留下两张纸的文字,记录我和读库的缘份,回到家后,盖上一方“晓剑书情”的钤印。特别推荐了受我影响,也开始喜欢上读库出品的朋友“记忆了时间的钟”,留下几句对读库的感受,让读库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阅读,也是一份美好的“纸上作戏”的乐趣吧!
晚上,随身携带的书包没带,在路桥必胜客餐厅等儿子书法课放学的时候,在车上找出一本《江南》杂志,阅读其中的胡发云的长篇小说《迷冬》。
很多人认同,这篇小说是2012年度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这篇小说,描写的是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苦命时期,一对青年男女“多多”和“夏小布”在时代的巨浪中沉浮的故事。作为一名管风琴乐手和一名女高音,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情怀,但时代的荒谬性又决定了每个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红卫兵对音乐老师林老师的批判,通过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更有一种斯文扫地的巨大震撼力,任何一个有自尊的人,都无法忍受这样的差辱,而当年施暴的为首者,那个挥舞着的钢皮带的面目狰狞的人,今天如果读到这些文字,会不会只是把这一切都推给那个荒谬的时代,而能抽身事外,或者一个简单的道歉就能补偿的?
8月10日:继续阅读龙应台的《野火集》。
龙在一九九九年末写的一篇文章,也收入其中作为前言,在《野火集》出版十五年后,回望台湾社会。那些当年为之鼓,为之呼,为之落泪,为之热血沸腾的民主、自由,在十五年后很多已成为现实,不再是一党专政,体制外的党外人士(民进党)也可以执掌政权,民意替代了铜像(于右任)。但是,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了吗?这篇文章层层递进,不断设问,引人深思。对未来,其实更多的是迷惘。反观中国大陆,即使现在的某些新浪大V成功了,未来,会变得更好吗?还是会更糟?他们一直呼与鼓的民主、自由,自己可曾做好充分的准备?回望三十年前“八十年代”的台湾,回望“野火集”曾经带来的激荡,这个问题更值得深思!
8月10日:阅读《南方南未》2013年8月8日的“文化版”之《一定要保自己——陈徒手说中国知识分子的那些年那些事》。这篇文章介绍的是陈徒手根据北京档案馆手抄的几十万字档案中摘选编成的新书《故国人民有所思》,写新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运动”当中的种种难堪,有一句话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定要保自己——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难堪,最令人痛心的地方,当然,在那种政治环境中,人人都有当脏手的可能,这次不当,下次就要当,谁都没有干干净净的。”想起昨天刚读的《迷冬》一书,多多作为林老师的得意门生,在林老师遭遇羞辱时,不但无能为力,还被逼着落井下石踩上一脚,虽然因一个偶发的其他事件吸引转移了注意力而躲过一难,但还是免不了林老师上吊自杀的悲剧发生。如果这一脚踩了,也许会终生良心不安,但就是侥幸没踩,在人人自保的大环境下,就能心安理得吗?陈徒手自问:换作我会怎么样?也许我还不如他们。假如不粉碎“四人帮”,不改革开放,我们接下来都会是这个命运,而这个问题,也需要我们每个人问问自己,反省自己。唯有如此,悲剧才不会一而再地重复上演。
阅读《南方周未》2013.8.8的E25“写作版”之《十日变》,作者吴虹飞。前段时间,网上一个新闻炒得沸沸扬扬,歌手吴虹飞因为在微博上发表“炸建委”的言论,被公安部门刑事拘留。而这篇文章,正是当事人吴虹飞记录她在北京的朝阳看守所渡过的十个日日夜夜的内心独白。原先这类新闻太多,看到了也不过是看看标题就过去了。细读这篇文章,歌手吴虹飞原来还是清华大学的一名高才生,只是一句在网上发牢骚的小小抱怨,居然就失去了十天的自由,如果没有网上声援,可能就将面临几年的监禁,不禁吓出一声冷汗。如果没有言论的自由,没有对言论自由的界定,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吴虹飞”。如果我们现在不做点什么,那么当我们成为“吴虹飞”后,我们又怎能指望他人为我们做什么?
今日领到《台州日报》社寄来的6、7月份稿费347.5元。
8月11日:早上起来,在微信的朋友圈上,看到赵宗彪先生在我昨日的《2013年四月读书单》上留下长长一段回复,给予很高的期许,感谢了!
今日购书单:
1、《读书201308》,8元;
2、《南方人物周刊》,10元;
3、《读者201316》,4元。
在微信上阅读《人物》周刊推送的《牛博往事:一种情怀的勃发与殆尽》。这篇文章回顾了罗永浩和黄斌创办牛博网的住事,不设敏感词限制,使得“言无忌,这是牛博网从开通到关闭始终贯彻的金字招牌,也是它生机与死罪的共同所在”。牛博网的这一特点,使得各路英才纷纷聚集其下,大开言论之门,成为无数年轻人“自由”的启蒙者,但同样因为创始人罗永浩性格上的缺陷,使得无数英才最终弃牛博网而去,从此分道扬镳,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自由”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最终牛博网在经历了数次被“有关部门”叫停后,最终被两个创始人自己亲手关闭,bullog.cn失效,带进一个莫名其妙的购物导航页面。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很伤感,法国诗人保尔·艾吕雅的作品:
“我不得不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会生活,
就像人们一个字一个字把它忘记。”
发现微信5.0的收藏功能很实用,在微信上,通过订阅的某些公共号,也能阅读很多的精品文章。
下午带暑假来家小住的侄女去椒江十字马路的邮政报刊亭取订购的《读书》杂志,顺便推荐小侄女买下一本《读者》。
晚上回到家,翻看这久违的《读者》。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读者》、《青年文摘》、《海外星云》,都是定期会去邮局购买的杂志。中学毕业都已经20多年,工作后就很少买了,真的是久违了。查看目录,其实《读者》选择的文章很多都是大家,像龙应台,林海音,安妮宝贝,汪曾祺等等,翻到中页以后,居然还有熟悉的“漫画与幽默”,当年看《读者》,中页的这个版块是每一期必先睹为快的,居然这么多年一点都变,真是亲切的像老友重逢一般。里面的笑话,因为现在微信的大行其道,有些已经听过而不成其为笑话了,有些还是让人忍俊不禁,这么多年下来,读者还能保留当年的品味,真是不容易啊!致敬!
挑了其中的几篇小文章一读。
1、《萝卜干的滋味》,林海音著。
这篇文章写一个家庭主妇写信给班主任林老师,因为发现自己儿子最近几天的饭盒都被人调包了,请林老师帮忙查探。结果老师调查后发现,这善良的儿子是自己主动调了包,把自己的装了鸡腿、大排的饭盒,换给整天吃萝卜干的贫穷同学。文章的结局出人意料,一种温情油然而生。林海音的笔调轻松,愉快,推荐给做老师的朋友看看。
2、《得壶趣事》,陆文夫著。
这篇文章写作者解放后无意得之的一把鱼化龙的紫泥宜兴壶,八毛钱得来,历经劫难保存下来,没想到是清代制壶大家俞国良的传世精品,得知真相后身价提高了,反而被物所役,供起来不再使用,其中发生的一些趣事。
下午在家,翻出久违的kindle电子书,阅读其中的一本《金瓶梅》,好久没充电了,居然还有48%的电,kindle的续航能力真不错。
晚上,阅读《读书201308》之:《宋徽宗饮茶》,作者郑培源。《宋史》评论徽宗:“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讲茶之味、茶之香,头头是道,是位懂生活的艺术家,名垂史册;但是作为失败的亡国之君,却要遗臭万年,历史,真是让人左右为难啊!宋徽宗如果只是一个好画家,能举全国之力编成《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吗?
8月11日:继续阅读龙应台的《野火集》。
在读了一大堆的前言后语后,终于进入正题。第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原载于1984年11月20日《中国时报.人间》。真难以想象,这样一篇文章,在当年的台湾像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引起社会各界的震动,纷纷加入讨论。而这样的现实,像文中提到的:摊贩在半夜占据楼道底层,弄得整个居民区乌烟瘴气;计程车在道路上随意变更车道,任意加塞;垃圾直接倾倒河道,化学污水直接排入大海……这些事情,其实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在多城同创的台州,却还是每天都在上演,哎!我是在生气吗?我在叹息!这两天,台州迎接多城同创的检查,大街小巷如临大敌,早餐点关门了,路边的摊贩消失了,车子不乱停了,垃圾不落地了,交通井然有序了,可是等检查组一走,一切又恢复了原样,这劳民伤财的多城同创,有任何意义吗?也许我们可以期望在短暂的美好会留在市民的心中,等街上不再有红袖章,城市还能继续井然有序,这样的台州,才是山海秀丽、富裕和谐的“新台州”。
8月12日:中午,在单位继续阅读《野火集》之《生气有用吗?》。
这篇文章,是前一篇的后续,回应《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解答“生气,没有用吗?”的疑问。就像三十年前的龙应台,写下这篇文章,为的是“我爱台湾,无可救药地爱着这片我痛恨的土地”一样,我们现在搞多城同创,也是因为我们有对“美丽台州”的期许。这几天的变化,老百姓都有目共睹,但为什么大家还是不满意,甚至议论纷纷呢?因为我们大家都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吾亦爱吾庐”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但是大家议论最多的,不是突然变得井然有序的城市,而是一阵风似的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等检查组一走,马路上又到处都是随意乱摆的摊贩,随意乱停的车辆,随地乱丢的垃圾;大家不满意的,是为了创卫而创卫,是为了应付检查的形式主义;大家最不满意的,是让人们看到美好台州短暂的一天两天,可惜最终却“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理由生气,当看到晚上十二点钟了还有人在楼下的排档划拳吵闹,当我们过人行横道时,看到一辆辆汽车擦着我们的身体疾驰而过;当我们看着行人将垃圾乱丢。作为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台州人,都应该生气,都应该勇敢地站出来指责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一个不行就两个,两个不行就三个,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表达了自己的声音,这座城市才会变得越来越好,毕竟这是我们自己的城市,谁不希望拥有美好的家园?
当然,光我们自己生闷气没用,当我们表达自己的声音时,我们的政府部门也应该行动起来,趁着这次“多城同创”的良好契机,把该管的管起来,把该取缔的取缔掉,把该增设的公用设施增设起来,把该处理打击地认真负起责任来。多城同创靠得是整个城市所有的单位和个人,抱怨不能解决问题,戾气只会化为更多的戾气,从每个人做起,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的小小愿望,而打造“山海秀丽、富裕和谐”的新台州,并不仅仅只是党代会上一句漂亮的口号。
8月13日:今日获赠书单:
1、开卷有益之作风;
2、开卷有益之文风;
3、开卷有益之学风。
用晒书房扫描,都未收入,难道是非正规书号?
今天是七月七的七夕节,刚下过一阵“七夕雨”,据说那是天上的牛郎和织女相会时喜极而泣掉下来的泪水。晚上在家,继续阅读龙应的《野火集》之《生了梅毒的母亲》。
读这些三十年前的旧文,有很多的共鸣。三十年的台湾,就是我们现在的台州。今天早上读罢一章后热血沸腾,写下一篇文章,评论当前的多城同创。临下班的时候,被领导善意提醒,以后这类文章还是少发,虽然出发点是好的,落脚点也不错,但就怕在现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被人断章取义。作为一个公务员,这是深深的无奈。而作为体制外的大学教授,龙应台当年发表这些文章,抨击丑恶的社会现实,唤起人们的良知,又是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勇气?现在两岸开放,大陆观光团体去台湾旅游,一再感叹台湾干净,美丽,人们知书达理,真难想象,如果没有当年龙应台《野火集》中这些文字,台湾会是现在这样美丽的宝岛吗?但愿我们能从台湾的昨天吸取教训,为了我们更美好的明天。
8月14日:今天是三十六周岁的生日,在短信、微信、qq空间收到一大堆的生日祝福。等添添在路桥学完书法,一家人去派斯俊吃蛋糕,唱生日歌,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日。
晚上,睡前阅读《都市快报》阅读周刊第043期,摘录的是前天(8月12日)刚首印110万册全新上市的《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的部分章节。阅读这些发表于25年前的讲话实录,感慨万千。25年前朱镕基《对全市局级以上干部的三点要点》,其中提到的不剪彩、不提字、不受礼,慢慢从朱镕基同志个人的“五戒”慢慢成为全党的共识,在25年的漫长岁月中,一步一步以八项规定的形式逐个落到实处。新的中央领导上台以后,出台的一系列改进工作作风的要求中,慢慢出台了更为细化和可操作的要求,作风建设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果然不假。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任何一个转身都是很艰难、很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要慢慢来,不可操之过急。假以时日,总会看到进步,看到曙光的。
8月15日:今日获赠书单: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简装本,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一版一印,定价66元。
前几天有感而发写下的《多城同创,一个台州市民的倡仪书》,犹豫再三发到微信朋友圈后,得到了意料之中的疯狂转发。这篇小文章,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共鸣,正是因为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多城同创,我们不要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
周未,检查团走后,生活又恢复了平静。每天早上,下楼就能吃到早餐了,不用为了找一家早餐店而寻寻觅觅;找到早餐店,路边就能停车了,不用为了停车而遭遇接踵而来的违章罚单惴惴不安;吃完早餐,用过的餐巾纸随手一丢,好像周边并没有看到垃圾筒嘛!这就是台州人习惯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不是挺好,挺舒服的吗?我们何必要为了几个名头响亮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城市”的金字招牌而让自己束手束脚?
可是我们在方便自己的同时,有没有遭遇过这样的场景?早上出去吃早餐的时候,路边随意丢弃放置的垃圾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得不匆匆掩鼻而过?考察团走后的第三天,台州人民迎来了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七夕节,市政府边上的东商务区新时代电影院周边遭遇大堵车,很多人发微博微信,抱怨电影城就在前方200米,可就是堵在路上寸步难行,因为双向六车道的市府大道和背街小巷上到处都是加塞的、逆行的,道路两旁不是停车位的地方横七竖八停满了各色车辆,其中有没有我们自己的那辆?路边一停就能下车吃冷饮吃大排档了,确实很方便,但是有没有想过楼上的居民,日复一日忍受噪音的痛苦?
多城同创,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台州这些年经济发展迅速,大家都有条件出门远行,近的到过杭州上海,远的还可以漂洋过海,去过台湾香港,或者更远一点,到过欧洲美洲。我们到了异乡,可以入乡随俗,遵守城市的各种规范,为何回到家乡,一面抱怨家乡的脏乱差,一边又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这是我们自己的城市啊!我们为何如此作践自己的台州?
三十年前的台湾也是毒奶粉,地沟油盛行的地区,夜市也是一塌糊涂,跟加塞的出租车指出他们的不对,那些蛮横的出租车司机就会拎着一根铁棍走过来……可是现在大家有机会去海峡对岸的台湾,都在感叹台湾的美丽,整治,干净,台湾人的温文知礼。大家都在感叹为何都是中国人,台湾人可以做到这些,台州人就是做不到?其实不是不能也,是不为也。这几天多城同创检查,在全社会的齐抓共管下,台州市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很多人感叹台州变成了“小外滩”,由此可见,真的付出了努力,“美丽台州”并不只是梦幻泡影,完全可以成为现实。
当然,这样的现实并不是满大街的交警,红袖章就能实现的,自发才能自觉,如果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自己身上找不文明的现象,如何改进,我们的台州就能一步步变得更美丽。
要知道,台湾从脏乱差变得人人可亲,人家也差不多用了三十年,经过龙应台们的一再呼吁,通过民众的自发行动,才有现在的现实。我们也可以相信,以多城同创为契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美丽台州,文明台州,决不仅仅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台州人有在“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本领,可以在国家没有一分钱的投入的情况下利用改革开放以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从一个落后欠发达的地区跻身沿海发达城市行列,我们一定也可以发挥台州人自己智慧,用上几十年或者几十年的时间,打造一个“山海秀丽,富裕和谐”的新台州。
8月16日:阅读《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之《在上海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的讲话》。
这个讲话,在前几天各大媒体对这本新书的集中宣传中,已经读过多个片段,新书到手后,翻开到这一篇,原原本本读了一遍。第一,简历;第二,政绩;第三,自我评价;第四,施政纲领。讲的还是很实在的,对当选市长后要开展的几项工作,谈得比较多,对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并不回避,如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没有地方工作经验,性格太急躁,对下面干部要求过严等。对菜蓝子、廉洁政府、抓生产扩大出口、桑塔娜轿车的量产、科技稳控电话、教育、人才、城市交通和住房等问题,都谈得很多,学习。
8月17日:今天,儿子暑假的一个重头戏——钢琴六级考试,顺利通过了,老师的评价是:表现力好,有感染力,基本功不错,给予优秀等次。辛苦了好几个月,付出总有回报,结果出来以后,笑得很开心,这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微笑。在等待比赛的间隙,继续阅读《野火集》。
龙应台写下《美国不是我们的家》、《幼稚园大学》、《不要遮住我的阳光》、《正眼看西方》等文,继续讨论当年台湾的种种怪状:不试图改变自己的社会,只想着赚了钱后移民一走了之;盲目崇洋或盲目排外;盲目以标语式的口号代替行动,以树立巨大的孔子像来宣传礼教……这些陋习,三十年的台湾存在,三十年后的大陆还是比比皆是。龙应台写下这些文章,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正视这个社会,努力改变之。经过不懈的努力,发表文章,引发社会讨论,最终以一笔之力改良台湾社会,功莫大焉。我最近写的几篇有关多城同创的文章,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这样的文章,会对台州的现实有所助益吗?期待!
8月18日:今天在手机上阅毕《林散之笔谈书法》的电子版。这篇文章,是在胡来宾的博客上发现的,觉得不错,复制下来发到手机上,利用每天在食堂排队就餐,在外等人等车的碎片时间,陆陆续续读完。
之前对林散之了解不多,据称是“现代草圣”,这篇论书的文字,大多是剪辑不同时期对不同人谈书论艺的语录体摘编,倒是最后的《散翁自序》相对完整,体系上林师承黄宾虹,示古人用笔用墨之道:凡用笔有五种,曰锥画沙,曰印印泥,曰折钗股,曰屋漏痕,曰壁坼纹;用墨有七种,曰积墨、宿墨、焦墨、破墨、浓墨、淡墨、渴墨,知白守黑,应黑处沉着,白处虚灵,黑白错综,以成其美;用笔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轻、忌俗,宜留、宜园、宜平、宜重、宜雅,钉头、鼠尾、鹤膝、蜂腰、皆病也,后挟一册一囊作万里之行,在山川中感受笔墨变化,值得学习。
学书之道,无它玄秘,贵执笔耳,执笔贵中锋,平腕竖笔,是乃中锋,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之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师《礼器》、《张迁》、《孔庙》、《衡方》、《乙瑛》、《曹全》;于魏师《张猛龙》、《贾使君》《夔宝子》、《嵩高灵庙》、《张黑女》、《崔敬邕》;于晋学阁帖;于唐学关面平原,柳成悬、杨少师、李北海、而于北海学之最久,反复习之,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又称北海如金翅劈海,太华奇峰,实南派自王右军后一大宗师也。
余十六岁始学唐碑,三十以后学行书、学米,六十岁以后学草书,草书以大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铎)为友,董思白(其昌),祝希哲(枝山)为宾。
文中为李北海推崇备至,我孤陋寡闻,回家立即百度了一下:李北海,即李邕,唐代书法家,武昌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所注,李邕曾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
传世书迹:1、《岳麓寺碑》,此碑笔势雄健;2、《李思训碑》,也称《云麾将军碑》,行书,此碑笔法瘦劲,是他行书中的佳作。善长行楷,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
8月18日:阅读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之《行草到狂草——平正与险绝》。
章草:隶书的快写风格,名称来历说法不一:有人称来自史游的《急就章》,有人认为来自汉代奏章文字,或是汉章帝的喜爱,有人认为是来自“篇”“章”之章。
今草:文人审美的心绪流动。王羲之:把汉字从实用的功能里大量提炼出“审美”的价值,行书像一种雍容自在的散步,行笔步履悠闲潇洒,不疾不徐,平和从容。
王羲之时代的草书,不同于汉代为了快写产生的“章草”,加入了大量文人审美的心绪流动,当时的草书有了新的名称——“今草”。把汉字线条的飞扬与顿挫变成书写者心情的飞扬与顿挫,把视觉转换成音乐与舞蹈的节奏姿态。
三希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绚的《伯远帖》。
魏晋文人书风的“行”、“草”,在陈隋之间的智永身上做了总结,智永是王羲之第七代子孙,目前藏在日本的《真草千字文》,定下一本典范性的教科书。
初唐草书总结——孙过庭《书谱》。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复归平远,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书谱大量总结魏晋书法美学上的比喻——“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鸾舞蛇惊”、“绝岸颓锋”。
狂草——颠与狂的生命调性,张旭:脱帽露顶以头濡墨而书《古诗四首》。
8月19日:今日购书单
1、《赵孟頫—历代名家书法经典》,中国书店出版,2012年4月一版一印,定价38元;
2、《女史箴图》,东晋·顾恺之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6月一版一印,定价160元;
3、《郁达夫作品精编》,漓江出版社,2003年8月一版2印,印数6001—11000册,定价25元;
4、《私人阅读史(1978—2008)》,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年3月一版2印,定价48元。
购于椒江千禧书店,折后120元,相当于四四折。
一、阅读《私人阅读史》的部分章节
1、陈子善:打破“读书”等级制是最重要的变化
2、梁文道:在香港读内地的书
3、毛尖:从手抄到电子书
4、扬之水:为三十年开三本书
《管锥篇》,作为入门读物来读,掌握做学问的方法;
《周作人》,教会我写文章,同时代的作品都不喜欢了;
《金瓶梅》,进入器物研究,是日常生活史的细节索引。
5、止庵:把“我”和“我们”分开
列入书目的条件:假如当初我不读这些书,我就会是另一个现代的二叔!
都不约而同提到当年岳麓书社出的一套“走向世界丛书”系列,看来对当时的影响确实非同小可,《古拉格群岛》、《存在与虚无》、《一九八四》等也都反复出现。
二、阅读《城市画报》2013 No.12 总第330期
《索德克·一个魅力十足的骗子》
“摄影器材,灯光,还有工作时的化学反应,都是骗局,但我用我一生的热情来让这个骗局更圆满。
评论昆德拉:他用简单的词句营造了美妙的气氛和作品,评价自己:也许我在普通人中更受欢迎,但精英们不喜欢我,无所谓,不关我事,因为这不影响我的收支平衡和我跑车的速度。
用一个词概括自己,魅力十足的骗子。
三、阅读南方周未2013.8.15 D24版
1、读何怀宏的《新纲常》,作者刀尔登。
“我们不是不知道好坏,我们只是做不起好人”
当义务体系笨拙难用时,我们想到美德;当德性令人迷惑时,我们又希望有严格的规范可以遵奉,当两者都有希望成功而又都失败时,我们又回到个老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
2、《我的神明书架》,作者陈沿君
引领作者学术航路的宝书:
《全唐诗》,初版于1960年4月,精装12册,仅印2600册
《全唐文》;
《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
其实有学问的学者都离不开工具书,甚至自编工具书,金针度人亦自度,学问其实不复杂。
《资治通鉴》,1978年,20厚册定价30元;
司马光是我很钦佩的历史人物,有执著的政治立场,但在遭遇挫折时退尔著书,真是进退得宜,穷不丧志的典范。《资治通鉴》成功的原因,概括了四条:史观通达、方法得体、助手得力、亲力亲为。
8月19日:受扬之水先生的影响,开始阅读《金瓶梅》,利用闲置久许的kindle,阅读epub的电子版。
第一回:西门庆热结十弟兄 武二郎冷遇亲哥嫂
这开篇一读,好像读的是《水浒传》的故事,只是省略了这武松打虎一段,毕竟这不是主线,写潘金莲如何挑弄武松,不得手又破口大骂,真真前后判若两个,真是“气杀英雄小二哥”也!
8月20日:继续阅读《金瓶梅》
第二回:俏潘娘帘下勾情 老王婆茶坊说技
这一回,前半段写武松搬回衙门居住,后半回写潘金劳帘下勾情,小时候看电视连续剧,对这一段的印象很深刻,因为从小住在老街,对这类场景其实并不陌生,但原著还是有其动人之处。摘录一段描写潘金莲美貌的段落:
“不想是个美貌妖娆的妇人,但见他黑赛鸦鸰的鬓儿,翠弯弯的新月的眉儿,清冷冷杏子眼儿,香喷喷樱桃口儿,直隆隆琼瑶鼻儿,粉浓浓红艳腮儿,娇滴滴银盆脸儿,轻花朵身儿,玉纤纤葱枝手儿,一捻捻杨柳腰儿,软浓浓粉白肚儿,窄星星尖趫脚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腿儿,更有一件紧揪揪、白鲜鲜、黑茵茵,正不知是甚么东西。观不尽这妇人容貌。
写的真是生动传神啊!
后面写穿着打扮一段,也很细致,难怪扬之水先生把《金瓶梅》作为她研究明清器物的一本索引书目。
8月22日:今日购书单:
《故国人民有所思》,陈徒手著,三联书店,2013年7月一版2印,定价32元,购于台州图书大厦网店。
在家欣赏台版《他在岛屿写作》系列视频之《两地·林海音专辑》。
8月23日:继续阅读《金瓶梅》。每天利用中午休息时间,阅读一到两章。
8月24日:参观7月17日新开业的宁波宜家商场。原本没啥购买计划,到里面以后,发现宜家的书柜不错,前几天办公室搞多城同创,要求桌面上干净整洁,连书都不能堆放,只好把放在办公室里的所有书籍都堆在柜子中,这次正好买个书柜回家,将这些书慢慢都搬回家去。挑了一个毕利的书柜,宽80cm,高208cm,深28cm,白色漆面,价格349元;再挑了一张波昂的扶手阅读椅,原价499元,特价399元,一并购回。周一到货,连夜组装。
8月25日:今天,在宁波重游天一阁。这天一阁并不陌生,每次去宁波,好像都必往的,读大学时去过一次,动车刚开通时带儿子去过一次,这次是难得的一家三口来游。许久不来,天一阁大为改观,在原址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天一阁博物馆”,里面亭台楼榭,房屋精舍,蔚为大观。记得以前还能上阁楼参观,一柜柜的藏书还能近距离接触,现在又营造了2号书库,将书籍放入樟木箱中,锁上,加入干湿设施,越来越完美了。“天一阁”主人范钦当年定下的“代不分书”的规矩,果然译披后世,可惜后世子孙,已经守不住这诺大的家业,现在已收归政府,没有一个子孙参与经营这份祖业了。范钦当年分家,一个儿子给万两金银,一个儿子给万卷藏书,同样拿这个问题考问小儿,答案也是后者,真是令人欣慰。新增的博物馆,内容很丰富,有收藏的各种版本的兰亭序,也有千字文的石碑刻,可惜行色太过匆匆,都不能停下来驻足细看,遗憾,遗憾!
8月26日:今天是参加工作十五周年的纪念日。晚上睡前,在床上捧着IPAD阅读《三联生活节气》的“处暑”周刊,有节气风物,有王世襄先生的蟋蟀图谱,从头到尾大致翻阅一遍,挺好,长知识。
8月27日:连日阅读《金瓶梅》。在这本书里,看到西门庆的荒淫无度,看到潘金莲的善妒,看到李瓶儿的善变,看到官场的腐败和官官相护,看到一个下人宋惠莲得志时的猖狂和不知收敛,等家人被打发后又很决绝,前后居然判若两人;看到当时物价的便宜,五钱银子可以买到一坛金华酒、一只猪头和四个猪蹄;又看到当时钱的不当钱,一张潘金莲要用的锣钿床要价八十两银子,上下疏通关系更是花钱如流水,门房,管家,一个个都要打点到,真是“富贵必因奸巧得,功名全因邓通成”,看到当年卖官鬻爵就像家常便饭,打点好了,随便就给个千户当当,真是腐败啊!
8月29日:今日,完成了暑期的一项重头戏——完整临习了一遍智永的草书千字文。从7月23日开始临习,每天两大家32个字,刚利用晚上的睡前时间写,后来改为利用每天早晨起来的辰光写,每次不到半个小时,坚持得挺好,如期在八月底完成这1000个字的临习。选用的教材是“大家书院”的大字版,有一个好处是文字很清晰,完整每列五个字,每次写完,在旁边注个记号,每天坚持,自得其乐,乐此不疲。每隔几天,将近期写好的作业拍成照片,上传到微信中,一方面给自己留个纪念,一方面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有动力更好坚持下去。写完之后,整理了63张照片,发在博客上,也是为了随时可以查找。在临习的过程中,认真学习了一遍这中国历史上被历代书法家传抄最多的一千个字,也结合教材学习草书的基本框架结构,有助于更好地欣赏书法作品。
8月30日:今天,翻出读库出品的《NB2012》,一本一本翻过去,趣味多多。
《人在画中行》,是丰子恺的一些画作,刚得知读库出了一套丰子恺画片,活页的形式,用宣纸印刷,每张尺寸230×330,如果能定制相框,可以自己更换内容,将这32幅画作轮流上墙,倒是真不错,32幅宣纸印刷版定价320元。
《谦慎学书》,是同一名书法家的各种书法作品的合辑,也挺不错的,最近正学书,这样一册小册子,随手翻翻看看,这些张充和弟子的小楷,味道挺好。
《锦绣万花谷》,选的是过云楼旧藏的宋刻古籍,欣赏一千多年前宋版书与真正的宋体字的质感与魅力。
《画西厢》,选的是王叔晖先生与她的代表作—工笔人物画《西厢记》,NB搜集了诸多王叔晖先生的创作素材,与最终作品的对照。古人的眼波流转,在画中都能生动传神,顾盼生姿!
其他还有齐白石的《小生灵》,订阅2013年读库时已赠送,《西域风情》、《和鸣》、《晚春伤感》等不及——细看。
8月30日:今日和文印室的同事合作,将《王铭基2013年暑假日记集》制作完毕,选图片,修改文字,排版,制作封面和目录,送“汇腾图文”出片,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终于搞定。每年的暑假和寒假日记作业,装订成册,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制作完毕,转换成图片格式,发到博客上,收获祝福,也可以随时翻阅,微信朋友圈发布后,也收获很多朋友的夸赞和鼓励。
8月31日:今日购书单:
1、《曹金碑》,日本二玄社出版,2012年8月25日初版,定价2300日元;
2、《多宝塔碑》,唐·颜真卿,日本二玄社出版,2012年7月20日初版,定价2300日元;
3、《集王教序》,刘铁云本,日本二玄社出版,2011年2月5日初版,定价2000日元;
4、《真草千字文》,隋·智永,日本二玄社出版,2011年12月5日初版,定价2000日元;
5、《关中本千字文》,隋·智永,日本二玄社出版,2011年12月5日初版,定价2000日元;
日元定价10600元,折合人民币611.55元,实付大大低于这个价格,淘到宝了。
6、《民国古琴随笔集》,严晓星编著,海豚书馆070,2012年4月一版一印,定价15.8元;
7、《霜红室随笔》,叶灵凤著,海豚书馆060,2012年8月一版一印,定价19.8元;
8、《余英时—人文·民主·思想》,余英时著,海豚书馆021,2013年2月一版3印,定价15.8元。
购于椒江千禧书店。